如何改變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
偷偷告訴大家一個壞消息,今天已經是24號了。
2月份快要過去,之前嶄新的2018,也已經逝去了1/6,你在跨年的時候,滿心歡喜許下的新年願望,此時此刻,你還記得嗎?
我們總是會在一些特定的時間或者場合,被周圍的氣氛,激發起原本不屬於我們的情感,而新年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
大部分人都會在朋友圈曬各種對新年的展望和希冀,什麼賺多少錢,職位連跳多少級,獎學金拿到手軟,然後再配上一張勵志狗血的配圖,看到自己的動態,點贊和鼓勵撲面而來,你彷彿覺得自己的願望,很快就要達成了一樣。
當表達情緒,不是一種發自內心真正的意圖時,「刻奇」就發生了,所謂的「刻奇」,指的是你抒發出來的情緒,並沒有經過你仔細的思考,而是你想通過這樣的情緒,獲得相對應的關注和鼓勵。
就像一個小孩,拿雙手擋住自己的眼睛,假裝想要哭泣的樣子,結果卻在夾縫之間查看父母對其的反應一樣。
你在朋友圈許下的願望,確實很遠大,也很勵志,這是因為你知道只有通過這樣的自我安慰和麻醉,才能最大程度獲得被人的眼球。
至於這個願望,是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這個願望,能不能實現,其實統統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當初發出去時,能不能獲得別人的點贊和評論,這也是為什麼你許下願望,壯志凌雲,到現在,卻全部拋之腦後的原因。
1,
每個人都想要改變,都希望自己能夠變得更好,更加優秀,心理學家阿德勒也曾經說過:對於完美的追求,正是人類不斷進化的原因。
我們常常提及的改變,其實有兩種,一種是漸進式的改變,這種改變,有點滴水穿石的味道,通過日積月累的努力,在某個臨界點的時候,整個事物的面貌,才會有質的變化;
另外一種是突髮式的改變,這種改變,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化腐朽為神奇,讓一個人發生徹徹底底的改變,但這樣的改變,前期同樣也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我們此時此刻之所以會把新年願望給遺忘乾淨,除了「刻奇」心理在作祟之外,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就是,我們總是希望自己有「突髮式的改變」。
現在網路上到處充斥著各種各樣的速成雞湯,什麼一小時學會PPT,什麼七天練成完美的英語口語,什麼普通人快速崛起的幾大狠招等等,當你的注意力被這些雞湯給吸引過去的話,那很多時候,這種雞湯會在不知不覺之中,影響你的思維和行為方式。
你會變得急不可耐;你會變得只注重結果,而不是去想著如何克服期間出現的各種困難;你的內心承受能力,會急劇下降。
當你全部按照這些速成雞湯去做,到最後,還是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時,你就會大大咧咧的回罵一句:尼瑪,全部都是騙人的!
是的,從你想要追求速成的那一刻起,你就註定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2,
大部分的改變,都是漸進式的,令我們感到舒心和開心的改變,也是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
就像你想要養成跑步的習慣,從而可以消滅自己的小肚腩,你不大可能會在第一次跑步的時候,就逼自己來個5公里,而是會用一個星期左右的時間,每天跑上2公里,到下個星期的時候,再慢慢的增加公里數。
硬逼自己跑完5公里的後果,極有可能會造成的肌肉拉傷,一旦拉傷,你對跑步,應該是沒有多大興趣了。
如果說不出去跑步,每天呆在家裡看電視和吃薯片是你的舒適區的話,那第一周每天出門跑2公里,就是你的學習區,而如果硬是讓你去跑5公里,就是一下子讓你進入了恐慌區。
學習區各種壓力都比較適中,你不會覺得自己完成不了;
而由舒適區一下子進入恐慌區帶來的結果,就是會讓你十分之焦慮,你很有可能會身心俱疲。
所以,總體上來說,漸進式的改變,要好過於你一味地追求突髮式的改變。
3,
大部分人的改變自己,其實都集中在ABC這三個方面,所謂的ABC分別指的是:
A代表affect,即情感方面上的改變;B代表behavior,即行為上的改變,C代表cognition,即認知上的改變。
一個人的認知,會影響他對某件事物的解讀,解讀的不同,產生的情緒也就各不相同,情緒的不同,行為也會隨之不同。
所以,ABC理論,一般情況下的作用路徑是這樣的:
C—>A—>B
我們來說說ABC理論中,它們可以通過什麼樣的形式或者方法,來實現漸進式的改變。
首先來說說認知上的漸進式改變。
為什麼同樣一件事情,每個人對它進行的解讀是不一樣的?比如說同樣都是面對即將到來的職場面試,有的人十分之緊張,巴不得挖個洞,然後自己跳進去;而有的人卻相對來說,淡定許多。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他們之間對於面試這個挑戰的認知,各不相同。
前者認為自己不能接受失敗,所以這場面試一定要通過;而後者則認為,即使這場面試失敗了,自己也能獲得相對應的經驗,這種經驗,可以避免自己下一次再犯相同的錯誤。
認知不同,帶來的情緒也不同,情緒不同,行為也隨之不同。
想要讓自己的認知有漸進式的改變,可以通過認知重建的方法。
認知重建,可以用3P理論來進行解釋,這裡的3P,分別指的是permission,即允許自己成為一個人;positive,即把注意力投注在事情的積極一面;perspective,即轉換看待事情的角度。
還是以你面試緊張做為例子,你可以在自己的腦中,用這3個P的理論來進行認知重建:
Permission(允許自己成為一個人):你可以自己對自己說,你是一個正常的人,是正常的人,就一定會體驗到緊張的情緒,你需要的,不是去對抗它,而是要嘗試著去接納它。
Positive(把注意力投注在事情的積極一面):現在是很緊張,但我之前有認真準備啊,即使這次失敗了,我今晚也會好好慶祝一下的,比如說出去吃頓好的。
Perspective(轉換看待事情的角度):即使這次面試失敗了,但這樣的一次失敗,對於5年後的我,10年後的我來說,很重要嗎?不,一點都不重要,因為是此時此刻我把它給放大了而已。
通過以上的三個步驟,你關於生活中撲面而來負面情況的認知,慢慢就會發生改變,而這種改變帶來的,是你生活質量的大大提高。
4,
接著我們來說說情緒上的漸進式改變。
情緒可以影響一個人的行為,行為是情緒的一種外在體現形式,這一點,我們都知道。
比如說你很喜歡心理學這個領域,那體現在行為上,就是你會經常買這個領域相關的書籍,經常會去上這個領域的公開課,會去關注這個領域知名的公眾號等等。
但人類的情緒,主要掌控在大腦的邊緣系統中,邊緣系統處理外在的應激源,有先天的優先程序,在你的大腦皮質還沒有發揮作用的情況下,邊緣系統就已經開始工作了。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在談戀愛的時候,往往會衝動行事的原因,因為你整個人都處於亢奮的狀態,這種狀態,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抑制了大腦皮質的運作,而大腦皮質,恰恰是人類理性分析的重要部位。
我們常常說,戀愛會使人智商下降,在腦科學家看來,是有科學依據的。
亢奮的情緒會讓你的大腦皮質處於離線的狀態,同樣道理,恐懼的情緒也會,不然我們的古人怎麼會說「病急亂投醫」呢?
要讓自己的大腦皮質重新回到原來的狀態,讓自己遇到什麼事情,都能最大程度保持寧靜沉著的心情,有一個很好的辦法,那就是冥想。
冥想具體的做法,其實非常簡單,找一個地方坐下來,腰部挺直,喜歡的話,可以把眼睛閉起來,然後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自己的呼吸上,剛開始的時候,注意力肯定會到處跑,一旦注意力偏離了自己的呼吸,只要把它給拉回來就行了。
在一呼一吸之中,慢慢觀察自己的身體有哪一個部位現在是緊繃的,在下一次的吸氣中,將它輸送到這個緊張的部位,在呼氣的過程中,試著也把這份緊張感給排出去。
如此反覆,堅持5分鐘左右的時間。
心理學家發現,每天都拿15分鐘來進行冥想的人,更加能保持內在心情的安靜和沉著,情緒不會經歷大起大伏,他們做事情也更加專註。
5,
最後我們來說說行為上的漸進式改變。
知道了很多大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這是很多人真實的人生寫照。
是的,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信息泛濫的時代,只要拿起手機,打開任何一個APP,隨時隨地都能獲得各個領域的乾貨知識。
這些乾貨知識,之所以能夠出現在你的眼前,最大的一個原因,是因為它很稀缺,它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極大的更新了你的三觀,拓寬了你的知識面,否則你也不會在它身上花費任何一點注意力。
於是你每每看到這類所謂的乾貨知識,內心都有種極度的滿足感,你覺得自己關於世界、關於人生、關於自己的態度,一次又一次被更新。
雖然你的態度是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但你的行為卻一直跟不上,我們的大腦又不喜歡態度和行為的不一致,慢慢的,你就會發現,其實那些所謂的乾貨知識,一點用處都沒有。
王陽明為什麼要提倡「知行合一」?因為他老人家知道,如果一個人凡事都知道,行動卻一直跟不上的話,那最終帶來的後果就是,這個人會否定之前所學到的知識,又回到之前剛開始的地方。
所以,要想避免「知道很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這樣的窘境,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學習到的知識,立刻應用起來。
不要等,不要拖延,不要去迴避,只要你覺得這篇乾貨知識對你來說,極其有用,就想方設法,窮盡各種途徑把它給應用起來。
我之前在知乎上寫過這句話:
很多人睡覺前腦袋中千萬條路,起床後,依舊走自己的老路。
希望大家不要成為這樣的一種人,而是Just do it!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曾少賢」,現在關注,回復「書單」,就能獲得20本心理學和認知思維書籍PDF版本的下載鏈接。
後台回復「思考」,不帶引號,就可以獲得提升思維方式的好書——《思考,快與慢》的讀書精華筆記。
後台回復「成長」,不帶引號,就可以獲得曾少為你精心準備的電子書——《大學生成長通關指南》,我在那裡等你!
推薦閱讀:
※學習能力太差的人走入社會是什麼樣子?
※為什麼知識越來越沒用
※【隨筆】談談學習
※讓人恐懼的,也是自我提升最佳的方式—公眾演講
※為什麼我的課能賣一萬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