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華盛頓郵報》:追索鉛印時代的新聞自由

當報業的黃金歲月風流雲散,鉛印的新聞紙頁零落成泥,曾經滿載的新聞自由理念,是否依舊光采熠熠,鐫刻人心?美國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垂垂老矣,其新作《華盛頓郵報》圍繞著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著名的「五角大樓文件」泄密一案展開,試圖揭露那群媒體人的生態,探討政府與媒體之關係,透示著一股惶惑之感。

電影強大的主創陣容,成為十足的看點。男主角凱·布萊德利由影帝湯姆·漢克斯出演,這也是他在電影《間諜之橋》後,與斯皮爾伯格的再度合作。格雷厄姆身為《華盛頓郵報》報社總編輯,性格嚴苛剛毅,極力與同行競爭,還志在將越戰機密文件公之於眾。女主角凱瑟琳·格雷厄姆由「梅姨」——梅麗爾·斯特里普扮演,她在丈夫離世後接管報社,出任董事會總裁及發行人,欲壯大家族報業,將與清一色的男同事協商、斡旋。此外還有老戲骨布魯斯·格林伍德的加盟,出演名噪一時的美國國防部長。

電影已經獲得第89屆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最佳影片,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開獎在即,將其列入最佳影片提名榜單,屆時它將與《敦刻爾克》、《三塊廣告牌》爭先角逐。而「梅姨」也獲得最佳女主角提名,如若問鼎的話,將是傳奇性的四封影后。

電影序幕,丹尼爾·艾爾斯伯格從槍林彈雨的越南戰場歸來,多次往返蘭德公司,翻閱文件,為下文泄密發生埋下伏筆。此時導演為做簡約的史實背景,故穿插一段段影像資料,涉及四屆美國總統對民眾的系統性撒謊。電影的敘事結構則有如機械般細密精巧。《招股書》有關投資人可撤股條約,被報社董事會主席兼發行人格雷厄姆首先提及,要緊事項引在前頭,日後果真變為格雷厄姆發行新聞的後顧之憂。編輯部人員意在報道總統尼克松女兒大婚,不料撞上《紐約時報》曝光局部越戰機密文件,以至於成為社會輿論焦點。導演安排兩條線索並行,有分有合,一條線索縷述董事會商酌公司上市事宜,另外一條線索鋪敘編輯部對新聞事件的采寫。兩條明線初次是如何自然合攏?當成功上市消息傳到編輯部,人人為之歡慶之餘,實習生則將線人艾爾斯伯格的聯繫卡片悄然交給記者本·巴格迪肯,推動主要情節的平穩發展。

此後事態發酵,兩條線索逐漸演變,一為報社管理層對新聞內容的尺度把控,二為編輯部對越戰真相的挖掘,總編輯布萊德利與格雷厄姆成為事件旋渦的中心人物。

編輯部將得以獲取大量機密文件之際,又碰到發行人這一關。布萊德利與之磋談,形成一個重大的矛盾衝突點。格雷厄姆出於保全報社考慮,《紐約時報》殷鑒在前,審慎為宜。而布萊德利則以為國防部長政客都是她的座上賓,憚於情面,不能結怨。前面劇情也有關鎖照應之處,當布萊德利試圖說服格雷厄姆向國防部長索取文件,就被直言拒絕。

面對政治掣肘、法律禁令的聯合清剿,剛剛上市《郵報》一著不慎,將有傾覆之虞。二人所做的突圍之舉,有如冒險。

布萊德利和格雷厄姆有對抗、磨合、妥協之處。前者體現的是理想性,後者體現的則是社會性。不同於前者純粹地追尋媒體人的責任與道德操守,將新聞自由與公眾知情權置於第一位;格雷厄姆一直是處在兩難境地,源於社會認知、內心的深徹與複雜促使著她與尼克松政府做出生死博弈。導演賦予格雷厄姆的一種政治覺醒與女性權益,與美國七十年代女權運動浪潮有所呼應。

影片尾聲,官司打贏,事態復歸平靜,導演並未寂然打住,有如宕開水紋,反對「水門事件」輕輕描上一筆。漆黑一片的大廈里,保安驟然發現不速之客闖入偷盜的痕迹。歷史上,正是由於《郵報》記者偶然認識「深喉」,報道「水門事件」始末,掀起輿論嘩然,尼克松最終在1974年被迫辭職。這表現了電影疏密有致的敘事節奏。

電影的成熟工整之處,尚不止於此。縱觀斯皮爾伯格老到的鏡頭調度,簡直信手拈來。飛機上,艾爾斯伯格與國防部長、科莫將軍的簡短交談,巧妙的三角站位,揭示出緊張、分化關係。律師克拉克之於布萊德利,有如國防部長之于格雷厄姆,都在一段激烈對話中有俯仰角度的安排,強勢弱勢立現,導演很會在上面做戲。

四人互通電話則是電影高潮所在。多人視角的凌厲剪輯,鏡頭的空靈旋轉與俯拍,再配以水平鏡頭的緩慢推進,陰冷黯然的燈光打過來,格雷厄姆的眸中噙滿淚水,神情猶疑、激亢、漸漸堅定,強大演技得以爆發。其實整部電影的打光和色調都趨於一致,晦暗、昏黃、陰幽,結合多處室內的密閉布景,傳達著一股緊張、凝重的呼吸感與律動。

「五角大樓文件」泄密案彷彿一面稜鏡,折射的是新聞自由和聯邦政府安全之間的矛盾。值得深思的是,美國最高法院最終裁定政府敗訴,其關於報社刊登文件的禁令無效。美國高院的判決正是基於三權分立制度的表現,三權分立的架構之下,法院和政府之間存在制衡關係。總統權力是受控的,只能斂手坐觀《時報》、《郵報》的新聞披露,攪動社會反戰遊行風波。

《華盛頓郵報》大致處於一股冷峻的壓抑之中,潛藏的熱情在結尾處有如火山噴涌,堪為一部出彩的社會寫實電影。它並未著眼於捋清機密文件的泄露始末,而是試圖探討政府與新聞媒體的實際關係,與公眾知情權的重要意義。時移世易,新聞自由何止讓美國總統一度頭疼,它也是我們的死穴。只有看到國內近年來的調查記者稀零,媒體面對重大新聞失聲、公信力喪失的真實現狀,才能深深理解劇中人物行為的偉大,值得為之致敬。這部電影猶值得媒體人的觀看與思量。

推薦閱讀:

聽說一夜約兩次,就能遇到真愛
《殭屍國度》這種獨特的喪屍片,僅此一部
最近有什麼好看的電影推薦?
傑作(影評,Phantom Thread)

TAG:美國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