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不快樂,源於對關係的無能為力

文|趙曉璃

微信公眾號|璃語職美人(crystal_words)

寫在前面的話:

不論職場還是生活,80%左右的困擾均來自於關係。

我們無法改變這張巨大關係網中的任何成員,然而很多人卻無視這一點,他們總是因為各種矛盾或感覺「沒有共同點」從而選擇迴避甚至斷絕關係,讓自己陷入糟糕至極卻又無能為力的境地。

援引《家庭生活的周期》書中的觀點,當人們一味地注重硬技能的提升卻認為關係無足輕重時,恰恰會危害到自己的身份感,甚至會損害自己的社會與情感背景。

一、如果重新選擇,一切就會好么?

很多人在面對不如己意的人生困境時,本能的第一反應就是:「一定是我當初的選擇錯了,如果當時換一種選擇,結局一定會不一樣。」

為什麼我們會產生這樣的反應和思維?

以職業舉例來說,一個人的職業發展往往分三個階段,分別為生存期、發展期、事業期。

可殘酷的現實卻是,有一半以上的職場人一直無法走出生存期,他們的困擾和剛畢業的大學生如出一轍,例如「我到底適合什麼樣的職業?」「我對現在的工作不滿意,我到底該選擇怎樣的工作?」等等。

之所以出現這個現象,和我們的家庭及學校教育不無關聯。

一般情況下,生存期的職場人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專業技能,二是社交技能。

可悲的是,專業技能層面,我們當前的學校教育往往偏重知識的教授,忽視了實際技能的訓練;社交技能層面,學校教育完全不涉及,這部分完全靠原生家庭的熏陶,不同的人在社交層面的表現更是參差不齊。

從我經手的諮詢案例來看,深陷「生存期困境」的職場人的原生家庭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家庭成員之間似乎總是在做一樣徒勞的努力,那就是竭力促使家庭成員與自己保持一致,一旦有任何家庭成員無法與自己保持一致,他們就開始焦慮,接下來,他們就會認為這是對方的行為導致了自己的焦慮,並開始相互指責。

二、我不比你更好,只是和你不同。

諮詢者雯雯(化名)就一度對職場關係倍感無力。

經過了解,雯雯的母親總是試圖讓父親和自己保持一致,但發現身邊的男人總是和自己唱反調,萬般焦慮與失望之下,就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女兒雯雯身上,於是大包大攬了雯雯的一切,從選擇學校到選擇專業,甚至畢業後安排工作,完全是雯雯母親一手安排,這讓雯雯深感痛苦不堪。

大多數人都會有一種錯覺,他們會認為自己與家人在各方面是相似的,並且自己和家人的追求也是一致的。

然而這種認識顯然是與現實相違背的。

因為各種分歧產生的家庭衝突和矛盾不勝枚舉,很多人都會懷疑自己原先的選擇是否正確,他們認為如果當初換個人選就一定就能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了。

只能說他們把問題想的過於簡單。

事實上,不論是多麼親近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妄圖讓他人和自己保持一致,是很多人在關係中倍感痛苦的根源。

三、為什麼越親近的人,越不能好好說話?

按照羅納德·理查森在《超越原生家庭》一書的觀點,成年後的你我常常太世故了,不願意承認自己真正想要的,而是把真實的動機隱藏在表面的思緒之後。

承前文案例,諮詢者雯雯的母親總是這樣對雯雯說:「你應該去考某某大學、學某某專業、以後出來做某某工作」,但其實雯雯母親想要表達的意思卻是:「我想讓你去考某某大學、學某某專業、以後出來做某某工作」。

如果按照前面的表達,考什麼大學什麼專業做什麼工作似乎是雯雯無法做主的;但如果換成後面精準的表達,你會發現原來這些事情代表的是母親的意志,雯雯可以選擇接受,也可以選擇拒絕。

不知你發現沒有,只要存在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就會產生這種現象。

在這些關係里,總會有一個人對這種差異產生焦慮,並把焦慮的源頭指向對方,認為「如果你按照我說的去做,我就不會煩惱了,這都是你不好。」

如果關係的對象是一個天真的孩子,TA很容易產生負罪感,TA會把本不該自己承擔的責任一味攬在自己身上,認為「是我讓媽媽不開心了」,這種巨大的內疚感很容易讓TA迷失自我。

就像前文提及的雯雯,為了讓媽媽開心,她漸漸迷失自我,按照媽媽的意願行事而苦不堪言。

四、差異讓人不安,有四種本能反應。

根據《超越原生家庭》一書的提法,當關係中的一方因差異感受到焦慮,TA常常採用以下方式中的一種做出回應:

1、順從。

順從者往往害怕衝突,他們「不惜一切代價維護和平」。

由於言行與內心的割裂,他們往往採用「消極抵抗」方式表達內心的不滿:例如拖延、故意把事情弄砸、找各種借口等等。

順從者往往無法直面關係中的差異,並試圖掩蓋問題。

例如雯雯的母親就是為了掩蓋夫妻差異,將精力完全投入到子女身上,她的「過度干涉」讓雯雯錯過了學會獨立承擔責任的成長時機,從而在人生重大選擇面前變得無力而迷茫。

另外順從者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他們總是在精神或肉體上不太健康,因為疾病能分散對方的注意力,讓雙方都忽略到差異的焦慮,從而保持關係的平衡。

2、反叛。

反叛者喜歡與眾不同,但矛盾的地方在於,他們更痴迷於「反叛」這個行為本身,但至於自己到底要什麼,還是一無所知。

通常「反叛者」會選擇「權威者」作為關係對象繼續享受「反抗」本身的快感,例如有些員工喜歡頂撞上司,有些配偶喜歡和對方「反著來」——他們總是扮演著挑釁「權威人物」的角色,而從來不知道到底為何這樣做。

3、攻擊。

攻擊者在衝突中試圖在所有方面都佔上風,不論爭執的焦點是什麼,他們都會把大量精力花費在讓對方聽話或認輸上。

而攻擊者採取攻擊行為的根本原因,恰恰是源於深刻的自卑。

由於缺乏自信,他們總是試圖讓他人和自己保持一致,這樣自我感覺會更好。

由此你不難明白,生活中那些遇事不饒人的「難纏戶」、抬杠非要理論出勝負的「雄辯症患者」,以及網路世界裡洋洋洒洒的「噴子們」,毫無例外都是這類人:他們骨子裡缺乏自信,只能通過說服他人或讓對方認輸方能找到存在感。

4、斷絕關係。

這類人往往能力傑出,在工作上也有兩把刷子,但在關係上的能力很弱,總是覺得倍感無力,擔心其他人掌握了所有的權力,於是開始孤立自己,並認為自己不需要他人的陪伴,在情感方面一塌糊塗。

事實上,越是深陷原生家庭無法走出的人,就越容易在情感上與別人斷絕關係。

因為那些被他們拋棄的人往往會感到十分無力,而主動斷絕關係的人似乎掌握了這段關係中的所有權力。

五、方法論:如何處理複雜的關係?

1、認識到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不要試圖要求他人與自己保持一致;

2、學會正確表達,袒露自己的真實動機。

最簡單的一個辦法,就是把說話中的「你應該」變成「我想讓你...」

例如,你喜歡聊天但你老公整天沉默無語,之前的你可能會說:「你應該多和我說說話。」

現在的你不妨試著這樣說:「我想讓你陪我說說話。」

之前的你總是命令自己的孩子:「寶貝,你應該去做作業。」

不妨換成這種語氣:「寶貝,媽媽想讓你現在就把作業完成。」

3、差異是有趣而正面的,在關係中遊刃有餘的人會利用這些差異相互激勵共同成長,而不是害怕和退縮。

正如有句話說的那樣,「自己」這個東西其實是看不見的,直到你撞上一些事和一些人,反彈回來,才會了解「自己」。

而成長中的重要一課,就是學會在看似可怕而複雜的關係中碰撞,然後你才會知道「自己」是什麼,這才是「自我」。

以上。

感謝您的時間。

PS:新年重磅福利

2017年1月1日——12月31日,我寫了185篇關於職場及個人成長類的文章,共計573435字,算上配圖,夠出一本800頁的中長篇小說了。

為了給朋友們省下搜文章浪費掉的時間,我把今年的職場基本款重新整理了一遍,從中挑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供你重溫與閱讀,算是給各位朋友一份新年厚禮。

獲取方式如下:

作者簡介:趙曉璃,職場作家、職業生涯諮詢師,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LinkedIn領英中國專欄作者,36氪特邀作者。著有《怕麻煩才是你最大的障礙》、《請停止無效的努力》、《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設計》。微信公眾號「璃語職美人」(crystal_words),新浪微博 @趙曉璃。

推薦閱讀:

如果這條關於華為的傳聞又是真的。。。
勢不可擋的Petty Gain Party

TAG:人際交往 | 原生家庭 | 職場人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