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終於怎麼知道對付任性孩了……
人活著吧,總得有點理想。
我的理想呢,就是讓自己成為一個任性的有錢人。
這個理想看似簡單,卻蘊涵著物質與精神的雙重涵義,它體現出了一個人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以及對自由的渴望。「有錢」是「任性」的基礎,「任性」又是「有錢」的動機,二者互為因果,隱含著深刻的哲學道理。
我的半生,一直在為實現這個理想而奮鬥。為了它,我賣過節操,耍過流氓,跪舔更是家常便飯。
而付出終會有回報。一天,當看到公眾號的數據報表時,我驚喜地意識到:
實現理想,
——我這輩子是沒TMD什麼希望了。
但是沒有關係,我還有孩子,我可以把我實現不了的願望寄托在他們身上。我們辛辛苦苦養孩兒那麼多年,不就是為了干這個使的么?對吧。
於是,我把人生重心轉移到了孩子的教養上。
養孩兒是件苦差事,一點都不比幹事業省心。不過,累過累,成果還是有些的。
如今,我可以略帶自豪地說道:
「當初的理想,我已經在孩子身上實現了一半。」
——雖然,他現在沒什麼錢,
但賊TMD任性。
1.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不是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么?
我這麼窮,為什麼孩子還這麼難搞?
我家孩兒吧,
不但任性,而且固執。
不但固執,而且認死理兒。
一旦認定一件事,就絕不妥協。
想要的東西,就必須得到。
不想去做的事情,就死活也不去做。
我不禁陷入了深思:這究竟是為什麼?
我用我深厚的心理學造詣洞悉到:之所以會造成這種情況,一般都是慣的。
孩子一哭一鬧,大人就立刻滿足孩子的需求。而小孩子都是很聰明的,他們一見到這招兒好使,下次想要什麼東西便會故伎重施,漸漸地便固化成了行為模式。
任性與固執,便是他們的生存策略。
但是,要知道,我可是個早教磚家,這麼低級的錯誤是不會犯的。每次我兒子哭鬧時,我都會和他做鬥爭。
他哭,任他哭。他鬧,任他鬧。大不了就打持久戰唄。
小孩畢竟是小孩。像這種的鬥爭,每一次,
都會以他的勝利告終。
但是,我畢竟抵抗過,對吧?
孩子發現我不會那麼痛快地答應他的要求,下次再提要求時就會有所顧慮——
——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所做的一切抵抗,到頭來只是勾起了他的獸性(誤)。
這孩子意識到:簡單的哭鬧是無法讓爹媽就範的,唯有激烈且持久的哭鬧才能令大人屈服。於是,他的哭鬧震級日益加劇。
這件事讓我學會一個道理:
打不過了再投降,不如沒開打就先投降。
起碼少挨頓打不是么。
2.
常言道,久病成良醫,挨打學道理。
被熊孩子折磨得多了,我終於也領悟到了一些對付他們的方法。
提到孩子的任性,就不得不從人類的需求說起。
孩子么,總會有一大堆的需求。我們肯定不可能滿足所有的需求,也不可能什麼需求都不滿足。
理論上講,我們應該去滿足那些合理的需求,拒絕那些不合理的需求。
但在實際操作中,我們總是去滿足那些鬧得厲害的需求,無視掉那些鬧得不厲害的需求。久而久之,孩子便形成了「按鬧分配」的行為模式。
所以,要讓孩子少鬧點,就需要用行動讓他們認識到:
- 需求會不會得到滿足,和他們鬧不鬧沒有關係;
- 合理的需求就會被滿足,不合理的需求就不會被滿足。
注意:合理的需求要被滿足,這是基礎。
比如說,孩子需要被愛,需要被關注,需要接觸新知識。如果他們忽視了他們,或者沒給他們一個可以探索世界的環境,他們是一定會鬧的。無論你是置之不理,還是激烈鬥爭,都無法阻止他們哭鬧,就像你無法阻止一個快要溺死的人拚命掙扎。
這些需求不但要滿足,而且要及時迅速地滿足。如果每次你要等到孩子鬧了才注意到它們,那麼很遺憾,「哭鬧」便成為了你和孩子之間唯一有效的溝通橋樑。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的脾氣肯定不會太好。
而當合理的需求得到滿足時,你猜孩子會怎麼樣?
他們就自然而然變得聽話又懂事了。人本主義的教育家都是這麼說的對不對?
真不知道那些教育家自己養沒養過孩,還是揣著明白裝糊塗。
孩子怎麼可能那麼好搞?
在需求得到滿足後,他們一定會要求更多。這才是人的本性。
孩子會通過「索取更多」,來試探家長的底線。
記住:孩子的每一次要求,都是對你的一次測試。圈起來,這裡是重點,考試會考。
所以,當孩子提出更多要求時,你應該果斷拒絕。
當然,僅僅拒絕是不夠的,你還需要做到以下兩點:
(1) 和顏悅色地與他們溝通,讓他們明白,你的拒絕對事不對人;
(2) 解釋清楚你為什麼拒絕,讓他們明白,哪一類需求不會得到滿足。
否則,孩子就會認為他們被拒絕的原因是「鬧得不夠」,從而強烈與家長對抗。
3.
「我的孩子沒法溝通怎麼辦?」
有時候,家長是好言相勸了,但孩子還是鬧個沒完。此時,家長就會開始懷疑:是不是自己的孩子聽不懂話?
如果孩子在心情愉悅時可以溝通,那就說明這並不是語言理解能力的問題。
孩子沒法溝通,通常都是因為焦慮。
焦慮什麼?
——「媽媽不愛我了。」
每次在家長那裡受挫時,孩子都會產生親子關係懷疑。
然後,他們便會去反覆確認自己和家長之間的關係。比如說,哭鬧就是確認關係的一種方式。
在這種時候,家長應該抱起他們,安撫他們,但繼續拒不接受其要求。
孩子就會明白:
「媽媽還是愛我的,但滿足這個需求是沒戲了。」
友情提示:
在微信中搜索育兒降妖記,可以關注公眾號。
點擊文章右下上角的分享,可以轉發文章。
點擊文章左下角的大拇指,可以點贊。
說到這個份了,總該有人點贊了吧……
推薦閱讀:
※3歲、7歲、10歲,孩子人生的3次轉折期!這麼管孩子最有出息!
※早教比你想像的重要N倍,但我們都誤解了早教
※請問爸媽們,給3歲前的小朋友買的繪本有多大作用?什麼樣的繪本適合寶寶呢
※家庭教育:熟練訓練的重要性
※如何看待家長讓小孩隨地大小便?有什麼好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