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研再也不能重複鋼鐵大躍進的老路子了!
一:鋼鐵大躍進的不歸路:
1):中國鋼鐵的發展歷程:
這個全世界人們都清楚,下文摘抄於一片文章權威說明:
「無論是第八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還是之前的G7會議,中國鋼鐵都是重點議題之一。中國鋼鐵取得如此舉足輕重的地位,僅僅用了短短十幾年時間。」
「在1990-2014年間,中國經濟突飛猛進,在基建大規模展開、城鎮化加速的同時,鋼鐵需求也與日俱增。由此,粗鋼產量飆漲了12倍以上。據世界鋼鐵協會統計,中國鋼鐵產量佔全球總量約半壁江山。」
2):目前的危害:
1:污染十分嚴重:
「鋼鐵工業排放的廢水和廢氣約佔工業總排放量的14%,固體廢棄物約佔工業廢棄物總量的16%。解決環境問題是鋼鐵工業環境保護的重點。」
2:無定價權:
中國是世界上巨大的精品礦的進口國,缺無礦石的定價權;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鋼鐵生產國,卻無歐佩克一樣的石油定價機制;
3:缺少高端鋼鐵產品:
中國的高端製造的需要的精品鋼需要進口:越尖端的越依賴進口;
4:兩端國家擠壓:
被 一些勞動力成本低的國家在低端產品上的追趕;
被一些發達國家的產品反傾銷的擠壓;
5:微博的利潤:
國內鋼鐵行業近年曾經經歷了非常痛苦的歷程,2017年出現了「春天」,但也十分脆弱;
國外的礦產利益極其豐厚,國外的高端軋機、高端熱處理設備生產商都獲得超額利潤。
2):目前的困境:
1:國際社會上的背鍋:
「中國財政部長樓繼偉回應稱,中國過剩鋼鐵產能是在金融危機之後積累起來的,當時中國出台了4萬億由基礎設施拉動的投資方案,他還稱,從2009至2011年,中國經濟為全球經濟增長作出了超過一半的貢獻。「當時全球都為中國叫好,感謝中國帶動世界經濟。現在說中國產能過剩對全球造成拖累,當時怎麼說的?」
2:處理高產能左右為難:
「中國政府正努力採取措施削減過剩產能。國務院提出,要在已淘汰9000多萬噸落後鋼鐵產能的基礎上,計划到2020年進一步削減1億-1.5億噸產能。」
但需要考慮環境、就業、經濟財政、外交等等問題,每個問題都是極其棘手。
3):中國鋼鐵的困境原因簡析:
1:缺少長遠規劃:
在發展階段,沒有考慮大布局,沒有考慮不利因素,沒有考慮鋼鐵國外的發展路線圖和衰敗的原因,更沒有考慮一段發展時期後的後續對策;
2:缺少真正的研發:
為了能夠佔領中國的廣大市場,惡性引進和抄襲中低端產品線,惡性競爭後更加缺少研發。
3:各方利益的混亂:
地方政府為了當地的GDP,默許一些低端快速的鋼鐵企業的生產,無疑也擠壓了優質長期類企業的生存空間。
二:科技大躍進:
1):社會發展的需要:
目前我國的發展決定了必須進行科技創新,必須進行科技研發,這也是正確的;
2):科技大躍進的亂象:
1:科學城的大手筆:
科技部的大投入,地方政府的大投入,各種科學城的建立,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2:人才引進的大手筆:
主要是國內的相互挖人才,高額的補貼;
3:高校大躍進:
紛紛要進入世界一流名列;
3):目前的跡象:
首先取得了一些成果,表示由衷的高興!但是有一些跡象表明和鋼鐵一樣的大躍進故事正在發生:
1:不少科研還是給國外的指揮棒打工:
就是科技按照國外的路線圖做重複或者做些技術打工;
2:高端人才沒有真正的留住:
發生在最著名的高校的頂級人才的國外的迴流是科技大力投入和支持的不可迴避的心中疼!
3:一些事實表明一些高端研發沒有取得理想的成果:
可回收的火箭發射情況對比,表明只進行大額投入是不能真正的領先世界的。
三:一些建議
作為中國人,為了自己國家的發展,提出一些不成熟但是發之內心的建議:
1):確定科研的話語權:
鋼鐵沒有建立自己的期貨交易平台,國家應該大力開展這項工作,甚至有時候不要顧慮一些所謂的國家規則,這項規則是必須根據市場強的國家————中國來制定的!
科技的成果的認可,現在還需要得到國際「權威」雜誌的發表才可以,這是十分危險的,我們成為了別人科技藍領!
我們可以在這個移動互聯網時代,發展更好的電子期刊,提供更多的產學研服務。
2):大力發展基礎教育:
我們現在做科研,沒有發展自己的大學教育,就像「魚和漁「的關係」!
沒有搞好科研基本功方法教育,我們的人才一直要靠引進!我們國家的民眾每年要送孩子出國學習,一年400億美元!為什麼不花大價格引進國外的教育科研人才來改進我們的大學教育咧?
3):規劃好科技裝備:
現在的科研需要很多的儀器和軟體,這些每年都國家花費巨大額資金引進,十分心疼,這真不是業績。
我們需要統一協調購買和進口儀器和軟體行為,積極要求國內的話語權!
不是權威人士,掌握的情況全面,方法不一定對;不是有話語權的人士,不一定起作用,赤子之心,希望能夠得到國家重視,給與考慮。
」
中國鋼鐵市場15年發展史圖文分析-中商情報網鋼鐵企業的污染(摘登)_王志平_新浪博客
推薦閱讀:
※創新的三種基本方法,創新思維為市場創造獨特的價值
※07思維模型:設計思維—斯坦福的創新課
TAG:創新思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