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深度思考,就是不斷思考對立面

作者:小雲兄

來源:品牌圈圈

前段時間,我一直在看一些諮詢公司做的品牌/營銷方案。

且不說的確能從中學到很多東西吧。

因為這些資料里的知識點,並不是令我感觸最深的東西。

而真正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在這些PDF中,居然有近80%都只說了「採用該方案的好處」,卻沒有提「採用該方案的壞處」。

當然,這種事也很容易理解:畢竟,諮詢公司就是賣方案的。而要賣一個東西,當然要多說/只說它的優點,少說/不說它的缺點...

這從「賣」的角度上來看,的確是說得通的。

不過,對於一個方案(或者決策)來說,這種做法其實很不科學。

在《孫子兵法》里,有這樣一句話: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意思是:如果你不完全了解用兵的有害方面,就不能完全了解用兵的有利方面。這時候出兵,勝算是非常低的。

是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如果你只看到了它有利/成立的那一面,卻沒有看到它有害/不成立的那一面,就說明你並沒有真正了解它。

而如果你都沒有真正(嘗試去)了解它,又怎能說它就是最終可行的方案呢?

這篇文章,就來簡單介紹一下:一種我認為能非常有效的提升認知能力的思維習慣——凡事多想對立面。

1.敢於質疑「金科玉律」

要養成「凡事多想對立面」的習慣,首先你需要一定的勇氣——敢於質疑一切「金科玉律」。

任何理論和方法之所以能成立,一定是因為它滿足了相應的「前提條件」,如果脫開這些前提條件,空講理論和方法,那都是耍流氓。

比如1+1=2,這幾乎是所有人都默認的定理。

不過,要想讓1+1=2,其實也離不開相應的前提——前後單位一致。比如1個+1個=2個,1天+1天=2天等等...

而一旦脫離了這個前提條件,1+1就不一定再等於2了。比如1天+1小時就無法等於2,1噸+1克也無法等於2等等...

翻譯到之前說的營銷方案,所謂的「前提條件」,就是指項目背景,品牌現狀和市場現狀等...

而「金科玉律」,也有很多——可能是營銷教材上的知識點,可能是某位大拿說的話,也可能是大部分品牌都在做的事...

而這些所謂的「金科玉律」,都是在某些特定條件下才能成立的,並不是絕對的真理。

下面我們就針對一些常見的「金科玉律」來進行分析。

2.1關於「心理核算」

在科特勒的《營銷管理》中,有這樣一個結論:

消費者傾向於把損失進行合併——如果產品的成本可以附加到另一項較大的購買中,營銷人員出售該產品時就會具有明顯的優勢。

這就是關於心理核算(mental accounting)的知識點之一。

其實道理也很簡單:對於損失(通常也就是成本),人們都是厭惡的,沒人喜歡損失。所以,作為營銷人,我們應該盡量降低人們對損失的感知——把多個損失合併為一個損失。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包郵」——消費者只需花一次錢,就能同時購買產品和郵寄的服務。

也包括大部分餐廳——消費者只需花一次錢,就能同時享用食物、餐具、餐巾紙和服務。

還有航空公司——消費者只需花一次錢,就能乘機,看電影,吃飛機餐和享受服務等等...

它們都是把多項損失(多項成本)合併為一項損失(一次支付)。

然而,這一定是一條鐵打不動的準則嗎?

當然不是,因為我們總能找到反例:

比如Dollar Shave Club(一個採用訂閱模式的剃鬚刀品牌,每個月給用戶寄送一次新刀片),它就沒有包郵,而且做得很成功,甚至一度被認為是吉列最強勁的競爭對手。

再比如英國的Ryanair航空公司,它也非常「不人道」,不管是託運行李還是吃飛機餐,甚至只是向服務員要杯水,都需要額外的費用...但這並不影響它的成功,甚至非常受歡迎。

那麼,為什麼這兩個品牌就能「逆勢而為」呢?

其實這裡的原因就在於:它們走的都是典型的「超低價」路線——Dollar Shave Club宣稱購買他們的剃鬚刀,每月只需花費1美元(吉列大概是20美元);而Ryanair更是將自己1/4的航班座位都直接設置為免費...

這種情況下,如果仍將各項費用都合在一起結算,就無法突出產品「低價」的特徵了。

比如Dollar Shave Club,它每個月的郵費,是購買產品的費用的2倍——如果包郵,就是「每月只需3美元的剃鬚刀」;如果不包郵,就是「每月只需1美元的剃鬚刀」。

你認為誰看上去更便宜呢?

2.2關於廣告的投放頻率

之前在華與華公眾號上,看到這樣一句話:

集中的、階段性的大規模廣告覆蓋,效果不如長期持續不斷的廣告投入,這在廣告史上已有定論。

事實上,最近我在其他公司的營銷方案中,也看到了類似的建議——長期持續投廣告。

不過,正如上文所說:該方案並沒有分析「長期持續投廣告」的優劣,更沒有說明「為什麼這個品牌適合長期持續投廣告」。

一般來說,持續投廣告的優勢,主要是能隨時提醒消費者某品牌的存在。而它的劣勢也是很明顯的,那就是它在某些時期的投資回報率可能並不高。

因此,這種方式更適合那些人們隨時都可能購買的高頻產品(比如可口可樂等快消品),而不太適合只在某些固定時段,才產生大規模購買的產品(比如腦白金和小罐茶等禮品)。

而之前那份方案,是給一個旅遊APP做的。

我們知道:旅遊本身就是一種集中型、階段型的消費活動——主要集中在節假日。

因此對它來說,長期持續投廣告的價值是「有待商榷」的。

而這裡之所以說「有待商榷」,是因為廣告的投放價值,還取決於打廣告的具體內容和目的——如果純粹是為了品牌形象的建設與維護,是不用太在意消費時段的...

當然,這一點並沒有在那個方案中明確出來...

2.3關於社會化營銷的必要性

應該是從前幾年開始的吧,那時候不管是微博還是微信公眾號,都還在紅利期。

各路「專家大拿」也都在鼓吹社會化媒體營銷的「神力」:

現在進入新時代了,消費者對傳統的廣告早已不感興趣,要想成為牛逼的企業,就必須學會社會化媒體營銷——把品牌官微都運行起來,才能獲得消費者的青睞...

然後,只要是個企業的,就都開始做自家的公眾號,也都開始搞微博,然後每天發各種有關無關的內容。

結果呢?

大部分不還是搞不起來嘛...

這其實就是因為:大部分人根本就沒想過,做社會化營銷能成功的前提是什麼?

是什麼呢?

看看成功的案例就知道了——杜蕾斯,可口可樂,賓士,寶馬,丁磊的黑豬,小米...這些品牌或產品,它們都有很高的「話題性」——它們本身就很容易提供相應的社交貨幣。

而對於大部分品牌和產品,除了最基本的功能屬性(如口味,性能等),其他什麼都沒有或很弱,這時候拿什麼去做社交貨幣呢?沒什麼好聊的啊...

所以,別去盲目趕時髦。

老乾媽做得這麼好,也沒見它一定要把自家的公眾號運營起來...一共就發了3條消息...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明白自己該做什麼和能做什麼,不人云亦云」。

是的,對大部分傳統產業來說,想做好社會化營銷,可能比提升銷量本身還更加困難...

當然,任何事情都有反例——兩年前,辣條也只是一種沒什麼話題性的產品。而在今天,衛龍辣條在社交媒體上,還是很有影響力的。

不過,這並不是開個官微就能辦到的,而是一整套營銷體系(產品,渠道,推廣,價格)的全面創新。

3.其實就是找反例

剛才簡單分析了3個所謂的「金科玉律」。

相信你已經發現:其實我就是通過「尋找反例」,來實現之前說的「凡事多想對立面」。

當然,反例人人都會找,有些人還特別喜歡...

但很多人之所以要找反例,並不是為了探尋事物的本質,而更多是因為他們想推翻某個結論——一旦發現一個反例,就認為之前那個結論是錯的,或者認為它沒什麼了不起。

這種思維,除了能滿足一定的優越感,沒有其他任何好處。

因為任何結論能成立,都有前提條件。

而要想提升自己的認知能力,光去記結論又沒什麼用...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知道這些結論具體的前提條件。因為只有這樣,以後我們才能根據具體的情況,提出正確的意見或結論。

所以,下一次你看到任何一個結論/觀點/決策,不管是誰說的,一定要試著去尋找反例,並且問自己:

  • 之前那個結論成立的前提是什麼?
  • 為什麼這個反例依然成立?它又滿足了哪些前提條件?
  • 這兩個案例有什麼共同點?有什麼差異點?

如果一個反例不能說明問題,那就多找幾個,你總能歸納出來。

甚至你還可以尋找「反例的反例」,就像之前說的廣告的投放頻率一樣:

就是要這樣來回折騰,才能進一步看清事物的本質。

當然,這種做法其實是反人性的...(也許讀到這你早已不耐煩了,因為這篇文章的每一個結論,幾乎都被我推翻,然後又要把新的結論再次推翻...總是反覆無常...)

因為我們的大腦,其實有一種機制——一旦我們接收到的新信息,跟原本的認知產生矛盾,我們就會感到極大的不協調感——這就是著名的「認知失調」。

也就是說:我們天生更習慣接受「A是對的,B是錯的」,而不容易接受「有時A是對的,有時B是對的」。(註:A和B是兩個相互對立的事物)

就像大部分人都很難同時接受「民主」和「專制」這兩個概念一樣...

不過,要想真正提高自己深度思考的能力,就必須克服思維的懶惰,逃離舒適區。

畢竟,原始的大腦在當今這個時代,沒有任何競爭力...

最後還是那句話: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任何時候,思考一下事物的對立面。

所以,什麼時候我們不需要思考事物的對立面呢?

仔細想想吧,其實答案也有很多...


推薦閱讀:

做IP營銷之前,先做好品牌營銷
技巧:「太貴啦」怎麼破!
顏值即正義?VIVO、OPPO、華為NOVA平面廣告測試詳解
還有哪些領域可以「共享」?
這應該是中國遊戲史上最大的笑話!官方自己作死,得罪幾十萬玩家是什麼下場?

TAG:品牌營銷 | 市場營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