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發現內心(10-14歲)——養育女孩

青春期的到來會在女孩們的天性中增加「觀察自己」的視角。她感覺到自己正走向成年,許多非常明顯的跡象讓她不得不開始思考:我想成為一個怎樣的女人?激動伴隨著恐懼,甚至還有失去童年的自由與單純的憂傷。這種情緒通常會讓她更加願意思考,也更加封閉自己。善於觀察的父母應該能覺察到女兒這一時期的明顯變化。這個年紀的女孩開始問自己:「我是誰?」「我想要什麼?」「我的人生意義何在?」她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將會影響下一個十年她的許多選擇。

你要抓住她給你的一切機會——乘車在路上的時候,一起做什麼事的時候,或者臨睡前你坐在她床邊的時候——傾聽她,了解她對自己的生活,對周圍世界的看法。你可以開始多和她分享一些你自己的生活,你少女時代的經歷,你的信念和想法,她會很願意傾聽。突然之間,你會感覺年齡的差距並不那麼遙遠了。

在這個年齡段的女孩需要我們更多的關注和陪伴。這時她的內心還是一個孩子的內心,你需要幫助她發現內心,幫助她找到什麼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東西。

「真正的教育不是裝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什麼是裝滿一桶水?就是你要求她去做什麼,應該怎樣去做。最後這個孩子就成為你所設計的一桶水,而且晃一晃就灑出來了,成為半桶水了。教育是點燃一把火,讓這個孩子將火把燃燒起來。有的孩子在高中學習成績一般,怎樣讓他學得更好?應該幫他建立理想。咱們的孩子,多數在上了初中、高中的時候,理想被打擊掉了,他們不談理想,眼裡只是高考,考高分。因為父母就不談理想,只要成績。如果孩子要談理想,父母會說:「你成績那麼差,還談什麼理想,你根本就做不到。」父母挖苦,這是最糟糕的教育方式,你以為諷刺、挖苦,孩子的成績就提高了?

在這個階段,我們需要多教導、多解釋、多詢問,我們要讓她參與更多有意義的活動,我們需要幫她成長為一個出色的女人。但是我們不是把她推出去讓她獨自成長,也不會讓她被周圍世界的種種壓力包圍。

在10至14歲這個階段,女孩的主要任務是紮根內心,發現自我。有很多方法可以做到這一點,其中最基本也是最簡單的方法叫做:點燃火花。

我們愛我們的孩子,因此我們對她們的期望總是基於:希望她們能找到內心的滿足。幾乎所有的兒童和青少年都具備某種潛力——興趣、熱情、天賦或者關注。而這一切若能得到支持,就能為他們帶來巨大的歡樂,為他們提供動力和指明方向。這些潛力,就是他們的「火花」。

什麼叫點燃心中那把火呢?就是你要讓孩子知道她無所不能。她心中想做什麼事的話,她就一定能做到,她心中有理想的話,她一定會實現,而且爸爸媽媽幫助你去實現。教育家說,孩子心中有三個火種,把這三個火種點燃,就是孩子在10至14歲這一階段,家長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

第一個火種就是天賦。發現孩子身上的天賦,然後再把它發揚光大,告訴她,你在這方面很厲害,跟別人不一樣,你要充分發揮你的優點。

第二個火種是性格。雖然沒有天賦,但她性格跟別人不同。她的情商特別高。幫她培養情商。

第三個火種是責任。就是讓她承擔一個巨大任務。比如,有一個小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關心這個地球,她決定為未來做一些規劃,這就是責任。哈佛大學學生在入學時要提交一份社會實踐報告,他們喜歡招那些對社會有責任感的孩子。

找到她的火花只是個開始,作為父母,你還需要做很多嚴肅認真的工作,才能點燃火花,讓它燃燒。還有什麼比這更值得努力的嗎?

一生當中,你女兒的火花也可能發生改變。作為成年人,我們知道自己有時會從一件事轉移到另一件事,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變得更專註,適應性更強。也積累了自信和創造力。而這些火花也讓我們感受到生活的樂趣。有的火花最終成為我們的職業,有的不會,但卻存在於「真正的自我」的內心深處。火花是存在於世界的一種方式——藝術家、創意工作者、作家、運動員、領袖、發明家——這是我們真實的自己,那火花會變成燃燒的火焰帶給我們勃勃生機,直到我們生命的最後一刻。

不一樣的朋友——朋友圈很重要。

某種活動或愛好能讓女孩的內心更豐富和強大,除了「火花」理論外,還有一個原因是將女孩帶入不同的人群中,這樣她的視野會更開闊,看待自己的態度也更加積極。

女孩們常常會困在同一個類型的朋友群中,離開了家,她們就找不到自我評價的渠道了。如果同齡朋友過於負面或者破壞性太強,女孩很容易就會自怨自艾。但是朋友不一定是跟她一樣的人。不同年齡的朋友也能給她帶來各種益處:風趣智慧的年長的男性,內心強大,做事不拘一格的女性,或者其他學校的朋友。他們會比她更加成熟或者跟她有同樣的愛好,這樣的人像一面鏡子,能讓女孩看到不同的自己。

女孩不要被條條框框限制,跳出那些預先設定的所謂「女孩應該做的事」。不要讓她的生活被課外班佔滿,而要幫助她找到真正能讓她感到舒適的朋友,他們可以支持她,讓她像花一樣綻放。

榜樣。

在這個階段,最好是幫你的女兒找到一個女性榜樣。作為父母,能成為她的榜樣是最好的。對女孩來講,媽媽是最好的榜樣,如果媽媽做不到的話,媽媽脾氣大,經常抓狂,那也不要難過,在周圍人群當中找,比如,可以找一個姑媽、阿姨、媽媽的同事。這個人的特徵是:能很好處理情緒問題,能夠平靜地處理生活中的各種波瀾;這個人對這個世界有正確的價值觀,她能給孩子提出有意義的價值、建議,視野很寬闊,能夠讓孩子看到外部世界。告訴孩子學習成績都不是問題,都是小菜一碟。學習就是讓你將來能看到什麼。讓孩子感受到,她根本不是局限在校園當中,這只是一個階段,未來的世界很廣闊。這時候你會發現這個孩子狀態馬上就變了。

一個很有名望的教授,影響了一個女孩考上了哈佛大學。這個教授經常跟那個女孩喝下午茶,跟她聊這個英式下午茶的來歷,這個英式茶為什麼會引發美國獨立戰爭。他說哈佛大學旁邊也有一個茶館,非常棒,他很喜歡去。教授跟女孩就是講外面的事情,描述這個世界,好像你哪都能去,而且每個地方都特別美,那裡有美好的東西在等著你。那個女孩對外面的事情非常充滿興趣,她天天努力,是努力達到哈佛的要求,而不是去學習數學、物理、化學這些科目。她寫論文,參加社會活動,她對社會負責。哈佛的甄選委員會人員說,他們錄取的每一個中國女孩幾乎都是完美的。

給你的孩子找一個榜樣是非常重要的。

讀書。

書籍也很重要,它既能啟發靈感,也能成為我們心靈的避難所。閱讀時,我們情不自禁地開始了一場內心的旅行,彷彿被牽引著要去填補字裡行間的空白。這是電影做不到的。我們得以進入不同的生活,不同的場所,不同的時空,因而也了解了生活可以有很多可能性。很多人就是因為一本書而改變了人生。年輕人非常渴望精神食糧,書籍剛好能滿足他們的需求。

良知。

十幾歲的孩子將要經歷兩次驟變。一次是在13歲左右,這個時候,女孩們的思考能力似乎卡住了。這是因為大腦的前額皮質會在13歲左右迅速重建,因此讓女孩變得非常駭子氣,思維混亂,十分無助。這些表現會讓人覺得很討厭,但是她其實只是在重溫自己的嬰兒時代。到了14歲,一個完全不同的階段就到來了。顯得與所有人都格格不入。

這時幫助孩子發現她內心的感受,就是我們經常講到「良知」這個詞。就是王陽明講到的:致良知。不是為自己找辯解的借口,是你心中知道自己做的對還是不對。比如說,強盜和小偷,也討厭別人叫他強盜、小偷。那個人是小偷,他無惡不作,他殺人,他根本不覺得這是什麼壞事,那這個人肯定沒有良知。但是,當你面對他,叫他強盜的時候,他會殺你,因為,他不喜歡你叫他強盜。

良知,說明你內心有一個聲音在,就是你人性善良天使是在的。這個時候,10-14歲孩子如果看了文學作品,讓她跟你討論這些人物性格、想法。當一個人會跟自己的內心對話的時候,他才真正找到了自我。這時你千萬不要以為這是人格分裂。這是禪宗里講的,主人溫和在。就是現在控制你這個人的,到底是自己的良知,還是外在的情緒。我們很多人每天生活在被情緒控制當中,而不是自己的良知在控制你自己的行為。西方心理學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定義,叫做「我」,就是我是我的觀察者。在孩子10到14歲時可以跟她討論這樣一些問題,然後讓孩子知道自己內心的感受是什麼。自己覺得是否開心,是否快樂。

內心豐富。

許多家長喜歡讓孩子變得跟別人都差不多。比如孩子數學成績是0,很多家長非常擔心,馬上給孩子找補課班,非得把成績補上來。但是瓊瑤、三毛數學成績也是0,但她們很成功,瓊瑤還有愛情,有家庭,還培養那麼多年輕人。未必一個人數學差,她就不行。你要問她內心想要的東西是什麼。有些人內心空無一物,他們自私、淺薄、焦慮、貪婪。一陣輕風就能把他們吹散。而內心豐富的人,就像紮根很深的大樹,即便狂風大作,也能屹立不倒。

一個內心豐富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保持平靜,讓愛延續。

孩子在這個年齡段反叛,有時會讓父母很生氣,覺得不想再管她了。但此時決不能放棄你的女兒。她需要一個可供爭執、吵鬧和耍賴的對象,總得有人對她曉之以理。

多數時候她還是正常的,如果她表現得不可理喻,你也別大發雷霆。你需要面對,需要傾聽,跟她講道理,如果她也有理有據。你可以稍作讓步,或者允許她保留不同意見。她正在學習成為自己,雖然她還不確定自己是誰。這段時間對父母來說相當不容易。傳統的底線,比如保證安全、信守承諾,仍然有效。但是你也要有自己的朋友和社交需求,因為孩子在這個年齡,並不打算跟你做朋友。


推薦閱讀:

教育的目的是啥?其實很多人都弄錯了!
如何度過危險區——壞女孩(養育女孩)
奇蹟男孩:普通人只看到善良,聰明家長卻能看透好教育的本質
專註力培養的第二階段——安全與專註力:5歲
所有不良的關係都是因為我們沒有良好的溝通技巧———熊出沒變形記觀後感

TAG:親子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