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大紅袍泥料、仿古器型的幾點考慮

這把「大紅袍仿古壺」為什麼能稱之為頂級!

文 | 小偉

中國人喜歡紅、追求紅,仿古壺敬先人之遺風,古樸而昂揚,兩者的結合「大紅袍仿古」自然會受到世人熱捧。但大紅袍這個「迷之泥料」的現狀到底是什麼樣呢?喜愛之餘,很多人還是感到疑惑。

先談談「傳說中的大紅袍」

與大部分制壺人不同,我和我先生兩人都熱衷於練泥、研究砂料。在「大紅袍」還不火熱那個年代,我們就調閱了大量歷史文獻,請教過一大批紫砂廠老輔導,去偽求真,得出的最為可靠的結論是:大紅袍產於黃龍山夾層,孰泥可塑性略差,燒成後其表面呈細梨皮狀,遇冷熱急變的色澤效果尤為明顯,最晚於清朝絕跡。(此結論和《宜興紫砂礦料》一書中所述基本吻合)

那現在到底還有沒有真正的大紅袍?

事實上,從清朝中晚期開始,在尋求原礦大紅袍無果的情況下,老輩們就開始嘗試通過「泥配泥」的方法還原大紅袍,但真正取得法門者寥寥無幾,其中最為靠譜的是用朱泥練大紅袍。

但後人在用朱泥練大紅袍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不少:雖然朱泥和「袍」同屬紅泥類,但泥料特性差異較大,通過泥配泥,大紅袍的顏色是出來了,但其各個特性卻更多地偏向朱泥,與史料中記載的大紅袍相差極大。(另外,個人認為「90年代直接發現朱泥大紅袍礦的故事」,其實就是朱泥,應該要和「袍」區分開。)

那究竟能不能通過「泥配泥」,全面、真正地來還原大紅袍呢?

90年代末,我和我先生幾乎翻查了家裡所有的練泥方子,經過反反覆復地試驗,終於算是摸索出僅通過「原礦加原礦」就可以練成大紅袍的方法。

我們的大體思路是:通過「泥配泥」增強原礦朱泥的沙性,練泥採用生練的方式,燒成後其表面顆粒質感與目數稍高紫泥相近,此方法最大的特點是:能夠通過「原礦加原礦」來準確地還原大紅袍,具體來說,有以下特性:

1.生泥成巧克力色,手接觸生泥後,稍加沖淋便洗凈,不附著。這時,不得不感慨有些個壺商懂的太少、膽子太大!經常分享些通紅的「大紅袍生坯」,這肯定是加了東西的,這個話題,我後面會談。

2.成品壺有時會有細微白色雲母顯現,細看表面依舊為磨砂質感,透氣性優於練制前的原礦朱泥,吸水性強,養壺易現「包漿」之美。還有一個比較容易觀察的明顯特徵:隨著沸水的注入,壺體的紅色會逐步變深,水注滿後,則通體顏色加深,呈紅中帶紫。

3.燒制時收縮極大,成品率非常低,以小品或者中品的圓器為主,無法做成大件和複雜器型。以200cc的大紅袍仿古為例,基本上是燒3把成1把。

有沒有注意文中「泥配泥」這個詞?為什麼我們一定要選擇這麼艱難的方法?

紫砂泥料的調配主要有兩種方法:1、泥配泥;2、氧化物配置泥料。

「泥配泥」是運用天然礦料之間的調配達到取長補短的目的,簡單說就是原礦加原礦,但各種泥料的比例全憑長期實踐中摸索,稍有不同,便相差很大。我練大紅袍就是此法。

「氧化物配置泥料」是指在泥料中添加天然著色礦料(石黃、石紅、土骨)或者人工製造的著色氧化物。

以大紅袍為例,現在很多人用紅泥加石黃或者朱泥加石黃來調配,以此來增強燒成品水色和玻化度、減少燒制變形率,做出來的「偽大紅袍」很是喜人,可如果刨根問底,這並不能稱得上純粹的原礦。

但對比現在的市場,能這麼僅僅用天然添加劑的,已經算是滿懷慈悲,更多的是添加鐵紅粉、色素等人工製造的著色氧化物,有時遇到自己也不懂壺的壺商,就出現了上面曬」生坯「的鬧劇。

所以,縱使當初「泥配泥」練大紅袍的過程千難萬阻,我們還是堅持再堅持。但這個方法所付出的代價也是非常高昂的,一方面收縮大、成品率低;另一方面「泥配泥」所需真正的原礦朱泥,其本身就已經是稀有中的稀有了,基本也是有價無市的現狀。僅僅是這兩點,就註定「頂級大紅袍」無法做到「價格親民」。

最後談談「仿古」這個器型

仿古大家都比較熟悉,作為一個傳統器型,仿古又叫「仿鼓」,是仿造鼓的造型,所以一把仿古壺的身筒必須要像「鼓」一樣,具備膨脹的力感。很多仿古做得不到位,敗就敗在身筒沒有張力,該挺括的地方不挺括,該收的地方沒有收住。

其次就是身筒、壺嘴、壺把等各部位的搭配,這裡面是環環相扣的,搭配合理了,整個壺看著會有種和諧、統一、流暢的美感,如果在此基礎之上,能夠再進一步的話,那就有神了。

說起來就那麼回事,但其中把握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對於神韻的追求,很多制壺人窮極一生也只是一直在路上。好了,做壺去了,其他疑問,聯繫作坊微信:jzisha,歡迎切磋壺藝!

u.wechat.com/MGn101jMQl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戩榖壺言:玩壺不懂一廠壺,事半功倍多糊塗
只聽樓梯響,未見紫砂人——擁有就是緣分
紫砂壺方器全手工制壺過程
戩榖壺言:關於一廠壺的斷代與標籤
戩榖壺言:如何選擇一把貼心好壺 ? 寫給紫砂新生

TAG:紫砂壺 | 茶具 | 紫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