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運」的國王餅
走在新年後的巴黎街頭,瞥見一位女士抱著糕點盒,盒上置一金黃色紙皇冠,身後跟著一個滿臉喜色的小男孩,驚覺間,又到了一年一度吃國王餅(Galette des Rois)的時候了。
每年一月六日天主教主顯節(Lépiphanie),法國各大麵包(甜品)店都會推出各式國王餅-- 一種圓形酥皮糕點,多為杏仁奶油內餡,原為紀念基督教《聖經》記載的東方三博士朝見襁褓中的耶穌的事件。如今,宗教色彩已經淡化,法國人仍保留了吃國王餅的風俗,通常於每年一月的第一個周日慶祝節日。
據維基百科:」國王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羅馬時代的農神節,當時羅馬人在節慶宴會上的特製糕點中放置蠶豆,分給奴隸,吃到蠶豆者成為」一日國王」,享受一天的特權,國王餅由此誕生。
據說,14世紀還曾流行在麵包里放入一小塊金子,之後麵包被糕點代替,金子被「蠶豆」代替,這樣的風俗延續至今。18世紀基督教統治歐洲之後,教會將這一傳統與東方三博士聯繫起來,並將蠶豆換成幼年耶穌的瓷偶,但在法語中仍稱為』蠶豆『(fève)。「
隨著宗教色彩逐漸淡化,人們不再在國王餅里放耶穌瓷偶,取而代之的是形狀各異題材不一的如小人或者動物類主題瓷偶。與家人和朋友聚會分享國王餅時,吃到「蠶豆」者被寓意將行好運,受到眾人的祝福,與我們在餃子里放硬幣(糖、花生仁)有異曲同工之妙,有好運吉祥之意。
傳統里,家人與朋友聚於餐桌前,讓家裡最小的孩子(代表最純潔之意)在桌下派發糕點,吃到蠶豆者便可「稱王」,選出他(她)的皇后(國王),為其戴上皇冠。如今還有另一種流行趨勢,上一年吃到「蠶豆」的好運者將製作新的國王餅,以期將他(她)的好運帶給其他人。
在法國,北方和南方吃國王餅的風俗稍有差異,北方喜歡吃千層酥皮派配杏仁奶油餡,南方習慣吃甜奶油麵包配果醬,如同我們正月里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一樣,各有所好。法國還有一些區域吃酥皮蘋果醬餡或者巧克力醬餡料。
吃國王餅慶祝,還需有好酒來搭配。因奶油杏仁口感濃郁,佐酒最好選清涼型,傳統佐酒為蘋果氣泡酒或白葡萄酒,也有人喜歡喝香檳,各類果汁也很受歡迎。
做千層酥皮派國王餅,最重要的是酥皮的製作。烤出來的酥皮要層層分明又不失香酥口感非常考驗功夫,國王餅好不好吃,酥皮是成敗關鍵。
若在家製作,將烤箱調至180-190度,提前預熱,準備兩張千層酥皮(可使用冷凍酥皮或向麵包店訂購新鮮麵皮),擀成圓形(或使用模具)。
做經典的杏仁奶油內餡,需備黃油、糖、雞蛋和杏仁粉。將黃油和糖用攪拌器打發,分批加入雞蛋和杏仁粉,繼續打發攪拌均勻;將杏仁奶油裝入奶油袋待用;在一張千層皮上刷少量水,把杏仁奶油呈螺旋狀擠在派皮上,將喜好的瓷偶放入奶油餡後,蓋上另外一張千層派皮;用手指把兩張皮按緊,可像捏餃子一樣擠出花邊(可使用輔助工具,兩張麵皮要牢牢銜接,防止在烤制過程中破皮);用刷子蘸少量蛋黃,均勻地刷在派皮上(刷兩次上次效果更好);後用刀畫出喜歡的花紋,後用刀尖在底部輕輕戳幾下即可;烤制一小時左右取出烤箱,可刷上喜歡的糖漿以增風味。
外皮酥脆,杏仁內餡濃郁甜蜜,吃新鮮烤制的國王餅是新年的一大享受。一月份,法國各大麵包(蛋糕)店裡都能買到各式口味的國王餅,裡面的「蠶豆」也越來越有創意,每一家不同的蛋糕店,都有不一樣的小驚喜。
法國還有部分人喜歡收藏瓷偶,聽說有人從小就開始收集,各式瓷偶能擺滿一整個桌面,場面很是壯觀。在法國,這類喜歡收集「蠶豆」的愛好者被為「fabophiles」 。於這些愛好者而言,布蘭博物館(Musée de Blain)是必須要「朝聖」的地方。布蘭位於法國瓦爾-大西洋省,鎮上的博物館因其豐富的瓷偶藏品聞名遐邇,吸引了眾多遊客和瓷偶收藏家前往參觀。
新年伊始,與朋友家人分吃甜蜜美味的國王餅,猜想誰將是今年的好運者,似乎也是一件相當有趣的事情。若一月在法國旅遊,不妨嘗試一下各區域不同口味的國王餅。
註:所有圖片由作者攝製,愛好美食,請關注《巴黎談吃》
推薦閱讀:
※意式糰子:不完全攻略
※三分鐘學會米其林級的擺盤
※手把手教你不到半個小時如何做出一日三餐
※沙拉的完美吃法,口感超贊!
※還在加班吃涼饅頭?吃點硬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