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雜談之「舍其形、取其神」
越來越多的人在武俠小說里描寫武功會寫到「舍其形、取其神」——無論是金庸的「獨孤九劍」還是古龍武俠中的招式武功,很多時候都是這個套路,所謂「無劍勝有劍」。
但是,有這麼幾個問題我想問一下?第一,武俠小說里的武功,除了「舍其形、取其神」以外,請問還有什麼其他創意嗎?鳳歌武俠有「諧之道」,有點像火影仙人之力,但火影仙人是藉助外物,鳳歌的武俠講究修行自身,而他裡面的諸多武功萬變不離其宗,比如《山河潛龍決》等;孫曉的武功則有五大體系,心、體、氣、數、勢,而且武功不僅僅是個人的武功,跟這個人的性格也有關係,比如儒家講究外圓內方,盧雲就悟出了「正十七」,無敵的陣法則是正六邊形的六道,秦仲海不服輸的性格才能練成火貪刀,三達劍的智、仁、勇又與人物的智、仁、勇切合。
我為什麼無比的討厭現在很多人的武俠,說白了就是生搬硬套,寫幾句看似牛逼哄哄實際自己一點東西都沒有的、整天只知道搞假、大、空的那些人!道理誰不懂啊!實際運用——不求你為人處世, 但求你寫小說運用,都不會!
道理如果只會說不會做,「那麼小時候聽過很多道理,長大了也不會好過」,這句在那群蒼白、空虛的文青界流行的話恰恰是我最噁心的話之一,那麼有什麼用?我非常噁心很多故作清新的文藝青年,拿些蒼白無用的文字填補自己蒼白空虛的內心?
我推崇王陽明的心學,我知道有一個詞叫做「知行合一」,不要告訴我某本詞典上是怎麼定義他的,我不在意更沒興趣,我只知道既然叫做「知行合一」,就不是像白左整天找XXX歧視XXX那樣套概念,什麼你這樣做表現了XXX,是對XXX群體的一種歧視,我去你大爺的!既然叫「知行合一」,我就要實際運用——如果說就對寫武俠小說而言,那麼知就是道理和概念,行就是寫武俠小說這個具體的行為!
既然經常寫「舍其形、取其神」(說真的,這種話就好像在詩詞當中出現「夜未央、淚闌干」一樣頻率極高),那你就在武俠小說無論是思想內涵、其中的道,還是你的寫作技法,或者隨便哪樣,哪怕是武功表現方式,敢不敢具體表現出來?還是繼續拾人牙慧,寫著千篇一律的「舍其形、取其神」或者「夜未央、淚闌干」?反正通篇我是沒怎麼看出無論是小說人物的武功表現還是小說本身的表現有多少是把形舍掉的,有多少把神給取出來的。
中國人向來是務實主義,哪怕是小說或者詩詞歌賦——我們看詩詞,我們要看裡面有沒有內容,而不是空洞無物的東西——想想看,詩詞以抒情為主,尚且要求有所內容,何況本身就是寫故事本體的小說呢?
想想看,小說說白了都是假的,再怎麼務虛都無所謂,但現實呢?就知道搞虛頭巴腦的?不去干實事?整天喊著誰歧視誰彷彿是一個受害妄想症者,出了什麼事情就說這是極端人士做的,不是我們,我們是溫和派——彷彿壁虎的尾巴,當壁虎受到傷害時,馬上壯士斷腕,然後說尾巴是極端主義,過了一段時間,尾巴又長出來甚至更長更極端了!
武俠界存在著太多太多的白左,他們吸收了中國和西方的雙重糟粕,在寫小說之中也看得出來,空洞無物,以所謂詩化的語言來掩蓋自己空虛只有一張殼的真相!
推薦閱讀:
※草蛇灰線與冰山原則
※小(不知道是啥)——絕世
※從前有一個人,愛了你很久
※當代滿洲豪俠傳
TAG:武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