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弘治皇帝的青花瓷(上篇)

2017年最後一次進故宮,為了去看看大明王朝兩個皇帝的日用瓷器!弘治皇帝朱祐樘(1488年——1505年)與其兒子正德皇帝朱厚照(1506年——1521年)。

這次展的地點在故宮東六宮之南的齋宮。

景德鎮御窯遺址出土與院藏弘治、正德瓷器對比展

時間:2017年9月29日——2018年2月28日(周一閉館)

地址:故宮齋宮

費用:故宮門票40元(淡季門票)

今天先來說說明朝第九位皇帝——朱祐樘。

朱祐樘生於1470年7月30日,成化帝朱見深第三子,生母為孝穆紀皇后,瑤族(本名李唐妹,警敏通文字,是個才女,1467年征討廣西的瑤民時隨軍的一名宦官把她帶進宮內。成化十一年六月被成化帝的萬貴妃所害,享年24歲。成化二十三年朱祐樘即位,追謚生母為「孝穆慈慧恭恪庄僖祟天承聖皇太后」,並遷葬茂陵別祀奉慈殿。)。

17歲時正式登基,以弘治為年號統治了18年,駕崩1505年6月,那時他剛差一個月 35 歲。葬於泰陵,在歷史上他死後的廟號為孝宗(在1368年——1644年期間進行統治16位明朝皇帝,只有五人活過40歲)。弘治皇帝朱祐樘很有可能是整個中國皇帝中唯一實行一夫一妻的皇帝,他十分寵愛皇后張氏,從不納宮女,也不封貴妃、美人,每天只與皇后同起同居,並且生了下了二子三女。在歷代皇陵中,都有妃嬪陪葬,而泰陵只葬了夫妻兩人。

在思想上這位年輕的皇帝完全信奉儒家學說和倫理價值,一心一意地接受關於君主身負重任的傳統主張,去履行那些要求做到義務。根據史書來判斷,在弘治時期被認為是君臣之間有良好感情與和諧關係的一個時代,史稱 「弘治中興」 。《明史》記載:明有天下,傳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稱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

從13世紀,元代統治者在江西景德鎮設立了瓷業官方管理機構——浮梁瓷局開始,明清兩朝依然是朝廷的制瓷中心。到了明中期16世紀,景德鎮有1萬多名工匠從事瓷器生產,一件瓷器經過72道工序才完成。大規模集中化的手工業供應明代宮廷御用瓷器以及東南亞、歐州市場。

從史料上看,大明·弘治朝官窯的燒造活動並不多。弘治朝的瓷器無論青花、顏色釉或彩瓷,基本上都是大明成化朝的延續。

大明·弘治朝御窯青花瓷器紋飾顯纖巧細緻舒展流暢。所用青料仍為產於今江西省樂平市的「平等青」,亦稱「陂塘青」。由於青料中氧化鐵含量低,氧化錳含量較高,致使圖案紋飾呈現青中偏淡的顏色。

器物僅見盤、碗、三足爐等少數幾種,是明代各朝傳世品中最少的。圖案紋飾比較簡單,所見以龍紋最多,包括雲龍、海水龍、雙龍搶珠及蓮池龍等。

青花雲龍紋碗 明·弘治(1488—1505年) 故宮博物院收藏

大明·弘治御窯瓷器大都在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明弘治年制」兩行六字楷書款,外圍青花雙圈。這種格式的年款首創於宣德朝景德鎮御窯,成化、弘治、正德、嘉靖、萬曆朝御窯瓷器上均有使用。但在字體風格方面,以弘治朝六字年款字體最為清秀,素有「弘治款秀」之說法。因使用「平等青」料寫款,故款字筆畫色調淡雅。

六字中以「弘」字和「治」字寫法最具時代特徵,即「弘」字右邊的明顯比左邊短,而且寫的位置靠上;「治」字左邊一般都明顯低於右邊,而且口字最後一筆一般都右出頭。

所繪龍紋顏色深入釉骨、時露老拙之致,則古澤撲人眉字,卻非庸手所能及。

青花內纏枝蓮托梵文外龍穿花紋碗 明·弘治(1488—1505年) 高6.9厘米 口徑14.9厘米 足徑5.6厘米 江西省景德鎮市公安局移交 景德鎮御窯博物館收藏

碗撇口、深弧壁、圈足。內、外青花裝飾。內、外壁近口沿處均畫弦線兩道,內壁繪纏枝蓮托梵文,六朵蓮花各托一梵文,內底青花雙圈內繪一枝折枝蓮托一梵文。外壁繪兩條五爪龍穿行於芍藥花卉之間。圈足外牆畫弦線兩道。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明弘治年制」六字雙行外圍雙圈款。

青花纏枝蓮托八吉祥紋碗 明·弘治(1488—1505年) 高8.2厘米 口徑18.9厘米 足徑7.1厘米 江西省景德鎮市公安局移交 景德鎮御窯博物館收藏

碗撇口、深弧壁、圈足。胎薄、質堅、潔白細膩。通體內、外和圈足內均施白釉,釉面平整,足端無釉。內、外青花裝飾。內壁近口沿處畫青花弦線兩道,腹部繪四條形態各異的龍紋,間以「壬」字形雲紋。內底青花雙圈內繪雲龍紋。外壁近口沿處畫青花弦線兩道,腹部繪纏枝蓮托八吉祥紋。足內牆近直,足外牆微內斂。

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明弘治年制」六字雙行外圍雙圈款。

青花折枝葡萄紋碗 明·弘治(1488——1505年) 高6.9厘米 口徑12.5厘米 足徑6.1厘米 故宮博物院收藏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內、外青花裝飾。內、外壁近口沿處各畫弦線兩道,外壁腹部繪折枝葡萄紋兩組。圈足內施白釉,無款識。圈足內釉色較之器身釉色更加潔白。此碗造型敦厚古樸、釉面白中泛青,具有典型的明代瓷器特徵。

青花人物故事圖三足筒式爐 明·弘治(1488—1505年) 高12.2厘米 口徑19.4厘米 底徑12.4厘米 故宮博物院收藏

爐敞口、圓唇、直壁微斜、平底,底下承以三足。胎體略顯薄,通體青花裝飾。內壁近口沿處畫青花弦線兩道。外壁近口沿處繪回紋邊飾,其下凸起一道弦紋,腹部繪通景人物故事圖,上、下均畫青花雙弦線。三足之足端均無釉,露出較純凈的胎體。外底周邊施透明釉,中心無釉,散布近圓形的支燒痕迹。

該爐造型與傳統做法有一定區別,爐外壁飾以文人畫風格的圖案,體現出其作為日常陳設器的特點。

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所記載:「明代繪事,人物雖不精細,而古趣橫溢,儼有武梁畫像遺意。」

青花蓮池游龍紋碗 明·弘治(1488—1505年) 高7厘米 口徑16厘米 足徑6厘米 故宮博物館收藏

碗撇口、深弧腹、圈足。通體青花裝飾。內壁近口沿處繪海水紋邊飾,內底青花雙圈內和外壁均繪蓮池游龍紋。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明弘治年制」六字雙行外圍雙圈款。

明代景德鎮御窯瓷器上的蓮池游龍紋始見於宣德朝御窯瓷器上,流行於弘治朝御窯瓷器上。此碗造型規整、釉面潔白瑩潤、青花色澤柔和和淡雅。

這種蓮池游龍紋圖案在後代很少見。

青花海水龍紋盤 明·弘治(1488—1505年) 故宮博物院收藏

青花折枝花果紋盤 明·弘治(1488—1505年) 江西省景德鎮市公安局移交 景德鎮御窯博物館收藏

青花龍穿纏枝蓮紋盤 明·弘治(1488—1505年)2000年景德鎮御窯遺址出土景德鎮御窯博物館收藏

碗撇口、深弧壁、瘦底,底下承以外撇中空高足。內、外和高足內均施白釉,青花裝飾。外壁和內底青花雙圈內均繪梅樹圖。

歲寒三友是明代御窯瓷器上常見紋飾之一,松、竹、梅經常同時被描繪在一件器物上。此件高足碗僅以梅花一種圖案為飾,在明代御窯瓷器我還是第一次見到。

青花加礬紅彩瓷器屬於青花瓷器的衍生品種。

礬紅的主要原料是青礬,其呈色比較穩定。色澤帶有橙子一般的紅色,沒有透明感。礬紅彩的色調與礬紅料的精細度有關,越細越鮮艷;礬紅首創於宋代定窯,遼金時期在北方的窯品里常常使用。

青花加礬紅彩瓷器需兩次燒成,即先高溫燒成白地青花瓷器,然後按需要在紋飾空白處以礬紅彩描繪紋飾,再入窯經低溫焙燒而成。藍色花紋與紅色花紋相互映襯,相得益彰,打破了白地青花之單調感,給人以既和諧又醒目之美感。

青花朵雲礬紅彩五魚紋高足碗 明·弘治(1488—1505年)高11.9厘米 口徑16.1厘米 足徑4.4厘米 故宮博物院收藏

碗撇口、深弧壁、瘦底,底下承以中空高足。通體以青花礬紅彩裝飾,主題紋樣為外壁四條魚與碗心一條魚組成的五魚圖,以青花繪朵雲、海水紋,以礬紅彩繪魚紋。無款識。

青花海水礬紅彩龍紋盤 明·弘治(1488—1505年) 高4.4厘米 口徑19.9厘米 足徑12.5厘米 故宮博物院收藏

盤撇口、淺弧壁、圈足。盤內底和外壁均以青花礬紅彩描繪翻騰于海水中的龍。內底繪一條龍,外壁平均分布九條龍。無款識。

紅色龍身在深藍色海水的映襯下愈顯醒目。

青花朵雲礬紅彩龍紋盤 明·弘治(1488—1505年) 故宮博物院收藏

(下篇繼續。。。)

更多文章關注微信公眾號:老物件兒


推薦閱讀:

皇上新年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啥?
一幅名為「雙喜」的傳世名畫,背後卻是個愛而不得的悲劇

TAG:《青花瓷》 | 明朝 | 故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