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你是最棒的!你是最聰明的!」這樣賞識孩子,就像吹氣球一樣,氣球會爆炸的

「好孩子是誇出來的」這種賞識教育的理念有點深入人心,但凡事過猶不及:物無美惡,過則為災。

曾經有過一個諮詢的案例,一個12歲的初一男孩,這是他的繪畫。

孩子的父母是從農村來到城市的生意人,在城市有了自己的店鋪、房子,孩子也從小在城市上學,經商的辛勞自不必說,父母忙於生意又由於家住市場車來車往,考慮到孩子的安全,從2歲起就一直在幼兒園全托,甚至包括寒暑假也在幼兒園度過,直到上小學才生活在父母身邊。

孩子剛上一所重點初中不到兩個月就出現了極為反常的主動。學校運動會結束之後,舉行頒獎儀式,當主持人宣讀到他們班的一個集體獲獎項目,還沒來得及說誰上台領獎時,他突然衝上台去,從主持人手中拿過話筒,大聲說:「這是我個人的榮譽,我為此感到自豪,我為學校爭了光……」在眾人的驚愕中,幸好班主任反應靈敏,馬上上台說:「這是我們班級的榮譽,誰來領獎都一樣」。

事後,班主任出於對孩子的擔憂,將此事原原本本地告訴了家長,說孩子並不是這個獲獎集體項目中的一員,在幾千人的學生和老師的頒獎大會中,他的行為顯得反常。家長聯想起最近孩子的一些舉動,更是覺得反常。孩子在小學時表現出色,看上去無憂無慮的,可最近有時莫名其妙地哭,有時又獃獃地不說話,似乎眼神都有點不對勁,痴痴傻傻的,問他他又說不出什麼,更要緊的是,這麼小的孩子居然失眠,晚上兩三點還沒睡著,很早又醒了。

我第一次見到孩子,瘦高個,表情陰沉,坐在圈椅中腰背筆直、肢體僵硬,諮詢師提示他可以讓圈椅輕鬆地懷抱著身體、手臂可以隨意地搭在扶手上。孩子說:我習慣於這樣坐了。在我看來,孩子的表情、肢體、語言都沒有了12歲孩子的天真與無邪,很成人化。

第二次見到孩子,問:「你從小是和爸媽生活在一起嗎?」孩子剛一開口,就痛哭失聲,他說:「我2歲開始就在幼兒園全托」。又問:「幼兒園老師對你好嗎?」孩子說了一句令人十分辛酸的話:「老師不好,但是我只能依靠她」。

孩子雙手捧著頭埋在了膝蓋上嚎啕大哭,諮詢師找來了一些廢棄的一次性紙杯和紙盒,讓他發泄憤怒,他把所有的紙杯、紙盒用盡全力撕得粉碎,邊哭邊撕邊反覆說:「2歲就要我去自立,我怎麼自立嘛……」一個2歲的孩子眼巴巴地看著別的孩子都有家長來接送,等所有的家長和孩子都走遠了,仍然看不到爸媽的身影,剩下他一個人孤零零地在空蕩的幼兒園裡。

孩子發泄完憤怒,這一次諮詢結束,孩子在爸媽的陪同下離開了諮詢室。驀然發現孩子在我的筆記本上留下了幾個稍許稚嫩的字跡:老師,謝謝你!

爸爸在家的時間不多,孩子基本上是跟著媽媽,媽媽對孩子的教育從來都是鼓勵,經常對孩子說:你是最棒的!你是最聰明的!你在學校要多表現,這樣將來才能出人頭地!

孩子的大伯是大學畢業生,在大城市工作很不錯,爸爸從小對他說得最多的是希望他將來成為一個像大伯那樣的人,而不要像爸爸,小時候太貪玩,上完初中就輟學了,只能出來做生意。

心理分析:

1、乍一看,這幅畫畫不達意。諮詢師說的是請他畫出他的學校,他畫的是發生在學校的某一個場景,而恰恰這個場景真實地表達了孩子的內心世界。這個場景是:有一個孩子站在寬大的講台上,台下的孩子在聽他演講。這幅畫面幾乎就是運動會頒獎那次情景的再現。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孩子的心理動因:孩子有極強的表現慾望。

2、媽媽的教育模式引入了一個誤區,這也是當下中國家長教育的誤區,70後的他們已經知道了否定式教育的危害,但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賞識教育。並不是說賞識教育不好,而是如何運用它。

「最棒的!最聰明的!多表現!出人頭地!」這些詞語當然會激勵孩子的自信心,但家長不可掉以輕心的是,孩子年齡小,缺乏是非判斷的能力,他真認為他是最棒的、最聰明的、多表現、將來能出人頭地。

這些詞語很寬泛很籠統,就像吹氣球,使勁吹,氣球會爆的。合理的賞識教育是,儘可能地具體化,具體說孩子的某一件事情做得好,比如進門就收好了鞋子、早晨起床不用催、書包自己整理等等,讓孩子知道他哪些事情做得好、好在哪裡,這樣既可以增強自信心,又不至於氣球吹爆。

顯然,這個孩子不能客觀地評估自己的能力,而是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能力。在小學時,可以表現得出色,但進入重點中學,高手如雲,有些他認為本該屬於他的位置被別人佔了去,就出現了反常的那一幕。

3、孩子在幼兒園全托的經歷,壓抑了太多對父母和老師的憤怒和攻擊。如果他的父母是棍棒教育,那麼這個孩子會變得很叛逆,他的這些憤怒和攻擊會在這種叛逆當中得以部分釋放;而恰恰他的父母還算是通情達理的,幾乎不用棍棒,孩子的憤怒和攻擊就被壓抑了下來,沒有機會釋放。這也是出現反常的一個原因。

4、孩子的爸爸推崇大伯,這本無可非議,但爸爸否定自己卻有所不妥。要知道,孩子的基因一半是來自爸爸,一半是來自媽媽。父母需要在孩子的心目中樹立正面積極的形象,而不要以語言和行為自毀形象,不需要貶低生意人的社會地位。

筆者有一年看到一個調查結果,美國希望子女將來從事的行當,排在第一位的是:a small business (小老闆)。孩子的爸媽從農村出來白手起家,能在城市站住腳跟,有店鋪、房子,讓孩子在城市接受教育,這是足以讓子女自豪的勤勞的父母。

怎樣誇獎孩子呢?

假設,一個男孩對一個女孩說:你的衣服很漂亮。而另一個男孩對這個女孩說:你氣質好。女孩喜歡聽哪一句話?答案很顯然。為什麼?因為衣服漂亮是外在的,而氣質是內在的,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

有個詞叫做「泛泛而談」,意思是說的都是一些皮毛的、表面的東西。我在這裡要用一個詞:泛泛而誇。說的是你誇的是皮毛的、表面的、眾所周知的一些東西。比如家長誇孩子:你很聰明。這句話孩子可能一聽完就無聲無息了。

如果家長誇孩子說:你的空間想像力很好;你的領悟能力很好;你的動手能力強。他就會很認同,因為這是他內在的東西。所以家長誇孩子不要泛泛而誇,要誇到孩子的內在,最好是別人都沒有看到的內在,這樣既能提高他的自信心,又不會讓他膨脹。


推薦閱讀:

「無用」的體驗與改變——正念的雞湯
05思維模型:禁果效應—飢餓營銷的鼻祖
舉頭明月低頭詩 何必自掛東南枝
余虹:我與督導的對話——滿足自戀or助人成長
兒子打了老子,還配得到原諒嗎?

TAG: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