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聖誕:巴洛克與Corelli

打開音樂再閱讀:music.163.com/song?

我想過很多第一篇專欄文章的可能性,本想從一些我最喜歡的作曲家,尤其是他們鋼琴作品來開頭。然而聖誕節近在咫尺,沒有什麼比慶祝這個在西方文明裡具有深刻文化意義的節日和附著於這個節日的音樂來得更直觀了:Concerto Grosso in G minor, Op. 6, No. 8 「Christmas"。所以,一個鋼琴專業的作者寫的第一篇文章就只好從巴洛克時期的弦樂大師開始講起了。摒棄樂器之間的異同,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和當時最偉大的弦樂作曲家和演奏家Arcangelo Corelli都是絕對不容遺忘的。

不僅是對於普通大眾,甚至現在很多甚至學習音樂的學生來說,對於西方音樂的認知似乎是從巴赫開始的,我的一位教授曾經還戲稱現在的學生認為巴赫就是音樂歷史的開端。實際上J. S. Bach (1685-1750)雖然是巴洛克時期最為重要的作曲家,但是他的音樂也是集中了前人牙慧,而非是無中生有的靈光一現。雖然西方世界的歷史不如中國那麼的長,可是巴赫的年代實際上在中國已經是康熙帝的王朝,離我們並不遙遠;在他之前,西方早已經經過了幾個世紀漫長和輝煌的音樂發展歷史了。

音樂代表了一種審美的歷史,而歷史有時候是一種周而復始的循環。縱觀人類的美學都呈現一個規律:由繁至簡復至繁再至簡。這個例子佐證了十七世紀以來的西方音樂史;巴洛克崇尚裝飾華麗的美學,到了古典時期一切都得到精簡,醞釀到浪漫時期越加繁重到了理查德施特勞斯和馬勒的時代沉重到了一個極限,勛伯格從而直接打破了調性,進入了一個無調,簡化的時代從而誕生了極簡主義,在經歷了二十世紀的加法之後,此時此刻的樂壇又開始或多或少回歸調性。巴洛克音樂的美學正是處在一個以繁,複雜為美的年代,從而催生了各種嚴格精巧的復調音樂和無處不在的裝飾音。在那樣的一個年代裡,樂器的還沒有像今天這樣的工藝,創造音樂的目的也和今天有所不同。

義大利的傑出音樂大師Corelli生於1653年,主要服務於當時身處義大利的被驅逐的瑞典皇后Queen Chirstina和主教Pietro Ottoboni。後者建立了一個Arcadian Academy,當時的一個音樂學院,其中主要人員便是Corelli和我們所熟悉的斯卡拉蒂家庭中的一員Alessandro Scarlatti (我們巴洛克鍵盤作品中所聊到的斯卡拉蒂為Domenico Scarlatti,是一個有著瀟洒武俠氣質的作曲家,日後再聊)。在他寫作的那個年代,奏鳴曲和協奏曲剛剛出現。

Queen Christina (1626-1689)

事實上奏鳴曲(Sonata)這個翻譯是相當精準的,他的直譯為樂器」to sound「。和協奏曲(concerto)一樣,他們再巴洛克時期的概念和我們今天所熟知的貝多芬奏鳴曲和協奏曲有著極大的區別。兩者的起源都是源於巴洛克時期及以前的主要曲式,即聲樂作品。協奏曲最早目的是給聲樂,而且並不一定只有一個獨奏家。需要多於一個獨奏家出現的協奏曲就是這首曲子的曲名所指:Concerto Grosso。而其本質則為一個三重奏鳴曲(Trio Sonata),即雙小提琴加一個伴奏樂器(basso continuo,常常是羽管鍵琴Harpsichord),配上弦樂的部分(Ripeno),而弦樂部在當時與獨奏家(們)還不一定是一種對話的關係,常常只是重複。這首作品則是獻給Corelli的服務對象大主教Ottobini作為教堂音樂在聖誕節所演出而得名,演出地點在今天的羅馬並且是以非公開的形式進行的。

Corelli Sonata

聖誕前夜少說多聽,祝大家聖誕快樂!


推薦閱讀:

林賽 · 斯特林丨雪地里跟隨琴聲起舞的小精靈
遇見帕格尼尼(上)
繼網易雲音樂莫扎特編年體歌單後,QQ音樂同步上線。
2月2日|音樂歷史上的今天
塞繆爾巴伯《弦樂柔板》—悲情輓歌

TAG:古典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