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式」更新策略——案例研究及手法總結

前文:

邏輯與脈絡——行文步驟:

本質是什麼?是一個動態關係的集合與發展狀態的內在與物化;——城市健康發展模式(理想)是什麼?體現在不同的層面;而在城市設計、城市形態、城市本身層面,需要保留差異性、豐富性及整體性;——當前如何實現與改良(面對現實)?通過更新(不同的具體策略)去治療城市疾病,以更加貼近城市理想。

城市理想,也是塵世理想:

引入/基於之前的城市評議文章,來思考城市的理想——這是一種貼合城市本質的,最終達到健康良性的發展模式與循環模式,也是一種動態的平衡狀態;它需要支持城市中的每個人的優良活動,發揚城市的個性,創造這個城市獨特的成就,同時有效解決與應對城市以及城市人的所遇到的困境。以上是一個抽象的描述,而具象的描述

面對現實:

我們閱讀城市的現實,使得我們更加理解以上的理想,同時也更加了解城市目前的疾病與問題、造成困境的原因、更新失敗錯誤方向方法與手段(教訓)等等(當然在之前的評議文章中已經詳細提出)。

城市更新策略的"語法"——治病工具:

如何治病與發展——通過更新的手段。而將城市比作生物體(人體),更新與治癒的手段包括:自我調節,中醫針灸,西醫手術。城市如人,包括出生——生長成長——衰老,時時刻刻都在更新,更新速度在不同時其是不同的。

什麼樣的更新活動是正常的(參考自然生髮、更新的健康城市的案例。)?在已經非健康城市語境中,很難去回答;但「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互結合是一種思路。

城市更新的兩種思路:「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他們各自的特點分別是:全局性的,急速的,俯瞰視角的;另外一種是自發性的,緩慢推進的,個體的與局部的視角。

我們對待城市的更新,更多採取的是分地區、分類對待,採取的是「西醫手術」與「自我調節」的手段,改變了城市自然生長的節奏,並帶來了現代城市的問題。所以最近越發的提出了由兩者出發,向中間過渡的策略——「微創式」與「針灸式」的城市更新策略(「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互結合)。

-----------------------------------------------------------------------------------------------

正文:

本文具體內容——闡述「針灸式」城市更新策略之「提高城市步行性」主題

研究目的:

通過多個城市步行環境提升的案例,來描述「針灸式」更新策略的應用,而「針灸式」策略應用也包含很多方面與層面,最多一個主題即是用於「提高城市步行性」方面;同時通過多個案例的講解與對比分析,找出「針灸式更新方式」與現今中國大陸城市盛行的「大拆大建」等的城市更新方式的不同之處。

如何對自下而上,自上而下進行定義和歸類?目前還沒有形成共識與確定的定義。

研究樣本即對象城市:

步行性城市的實例包括國外的哥本哈根、巴塞羅那、香港、東京、台灣;大陸的廣州、溫州。

額外需要注意:

1. 深入分析我們的思路,即要自上而下,也需要自下而上,它們分別用在不同的層面;

2. 而「自下而上」思路中的代表性策略即「針灸式策略」,就是的城市更新策略同時提出了微創是城市更新策略。

3. 這種針就是的應用,需要找到著力點——即「針灸之處」,而本次主題即一個關鍵的突破——步行環境的改善,優良步行系統的建立。

-----------------------------------------------------------------------------------------------

哥本哈根

支撐與增加步行性的更新活動,主要是針對老舊的中中心城區;同時哥本哈根的新城發展策略是向外擴張,並根據「有機城市理論」新城「手掌規劃」,而且到一定程度,對城市的邊界進行了有效控制,是一種TOD引導式的新城發展模式。

哥本哈根針對老城中心中舊城的遺址,歷史性標誌進行了保護避免拆除,同時針對舊城走向了再生策略,再開發策略,而不是大拆大建式的「替換」。

一.舊城中心區的衰落,表現為:

1. 生活環境惡化——現代化交通(汽車交通)造成的擁擠、自然生態環境的惡化、基礎設施的不足與老舊老化,使得效率降低、生活品質下降;

2. 發展動力與活力——產業老化以及產業發展性轉移,老城無法提供低廉、高效、合適的發展空間與設施,同時舊產業的沒落導致了地區經濟的沒落,發展的遲滯;

3. 功能性衝突——老城區的保護與更新、歷史與現代未來的功能發生了衝突。

以上的衰落又導致舊城功能愈發單一,混合度降低,舊城功能性衰敗,促使設施破敗,甚至環境惡化無法遏制並被加劇;同時,隨著城市的擴建與新城的發展,周邊形成的巨大吸引力使得舊城的吸引力不足,並被功能性取代,導致人口的大規模遷徙,並從此進入下一個惡性循環。

二.「針灸式」的應用:

而舊城的再生,主要是靠被譽為「針灸式」的舊城改造與更新模式,而這種模式核心是通過對城市關鍵區域的更新處理,同時對「微觀視角下」的城市物質空間的更新與改良以達到觸媒的作用,觸發城市的活力(包括物質,也包括空間,而這兩者都是有屬性的)——激活,成就了舊城新的混合多樣性與活力,而在哥本哈根的案例中,成為教科書式經典的,即舊城區步行系統的建立與逐漸完善(當然還包括其他舉措,並實現某一方面的系統化/或建立某一系統),強調帶動城市的公共性與開放性。

與這種方法相對的,往往是土地利用、交通結構、城市整體形態的宏觀視角下的規劃。

哥本哈根的各個方面的措施包括:

1.對中心區步行環境進行拓展與改進同時對中心舊城區機動交通進行,愈發嚴格的限制包括減速與降低流量;另一方面以政策鼓勵自行車的出行方式,將舊城區定位為一個自行車與步行的城市。

2.減少停車場,從市中心移除許多的停車場,將其劃為開放的休憩用地或公共活動場,同時政策方面制定收費規則如在市中心,收費越高;

3.促進公共交通,建設有效的基礎設施,包括公共交通設施與網路的建立;

以上幾點本質即是「回歸原有的尺度與城市肌理相適應的交通方式」,以解決最主要最關鍵的交通帶來的問題。

4.老舊社區的保護,城市原有文化與文脈的保留,原有特色與記憶的保留(文化及生活的各類習慣、集體性活動、集體記憶等),恢復舊時候的步行與交往方式,以儘可能恢復原或重建有舊城社區的各類關係;

5.引進步行街道與廣場類停留活動的節點空間,建立起有機的步行網路與環境優良的步行系統;。同時改造得到或者建設大量的戶外休息場地、公共活動空間、城市綠化場所與城市景觀帶,同時它們與步行系統相結合設計建立成網路體系,並在這些系統中優化各類輔助設施以直接提高舊城整體生活品質;

6.恢復基於舊城的城市中心區的混合多樣性,同時植入新的城市文化。

三.針灸效果:

不僅僅增加與改善了市民的日常生活空間及品質,激發鄰里交往,強化市民日常生活與城市物質空間的互動與聯繫,重建社會公共生活。

同時也增加了步行性,提供了步行的機會,增加了人們停留的機會及參與各類城市公共活動的機會。市民生活更加有幸福感,並包含多彩多姿的生活與和諧。

(這裡道出了城市與活力與混合多樣性的重要性與關係;也道出了我們應該從公共空間與社會公共生活入手,去改造我們的城市)。

-----------------------------------------------------------------------------------------------

香港長洲島

香港長洲島發展的歷史線索:

近代的經濟類型:支柱產業是漁業、運輸業(轉運中途補給的功能)、鹽業同時發展出了不同的貨物貿易——柴薪、雜貨、漁具等等。

發展前期(初生公共性):

1.連島沙洲的自然成型以及海灘區的形成,促使其區建築與街道最初形態的生成,經濟與貿易帶來的街道、碼頭區域等主要生產與生活活動場所,成為了長洲島最初的公共開放空間。

2.初期長洲島的島民,來自不同的地區與族群的遷移,保留著其原有的文化特徵(內向保守性),不同的族群各自佔據不同的街道,由此東西街區之間形成了一個廣場,作為他們過渡的節點,這也是自然生髮的空間——在日後也成為自發形成的重要公共開放空間。

發展中期(控制性發展):

3.在發展的後來(近現代),制定了規則——限制樓房的建設高度。同時在近現代進行了可控的建設活動——人口的增長,原有規模已無法容納,故而進行了新村的建設,包括1960圓桌第一村,1967~1972年二、三村,信宜一、二村。(1984年、2001年政府興建公共屋屯,直到目前,島上的人口約為3萬。)同時禁止路上的公共運輸也即禁止了汽車的引入,以步行與自行車出行為主要的方式與語義背景;更接近地面的建設也避免了產生人口集聚性,避免了對資源與活力形成不均衡。

4.中國傳統文化中所存在的開放空間的再利用,包括原有的廟宇,宗廟之地被保存下來,並結合原有的附屬場地空間,形成近代時期生髮的另一層面公共開放空間,同時承載了傳統的眾多文化活動。

發展後期(旅遊業引導的環境提升):

5.以「中心區街道——廣場——海旁道——散步道」組成的遊憩步行網路系統,包括步行道與公共開放空間節點,提高步行所需的各類功能設施、植入各類輔助的步行環境元素,以增加步行環境與步行體驗為目的。

6.新建長洲西堤島等,串聯起多處的景觀點,同時隨著旅遊業的興起(產業逐漸轉型),進行了針對旅遊業的特定開發——與旅遊開發相結合,利用原有張保仔洞等古迹,比如綠化(山櫻)等改造景觀,並設立單車租賃,形成最後一層公共開放空間與旅遊開發相結合的漫步道。

-----------------------------------------------------------------------------------------------

巴塞羅那

1980年以來的巴塞羅那城市更新:

首先舊城的發展是基於對「文化與傳統的繼承,對歷史遺產包括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重新利用」的原則上。1982年開始的 「城市針灸療法」,即以點式切入法,從改造城市公共空間,主要是廣場空間入手,用有限的資金,在短期內改造近 100個不同類型廣場,提升了城市形象,大大地鼓舞了民眾的信心。

1. 老舊城區(埃伊桑普雷區等)的建築與社區修復

針對老舊社區及建築的功能改造與現代化。對老城區街區內部院落的修復——創造另一類型的除了公園之外的,在城市社區植入星羅棋布的公共活動空間。

2. 大片其他用途土地變為公共空間,土地再開發再利用

例如延伸至海濱的埃伊桑普雷區,通過將工業用地再開發使城市向海面開放——海岸空間的改造與重塑,改造前城市的全部領海區域已經被碼頭,工業設施,馬路,鐵軌等所佔用,所有的海岸空間被封閉遮擋,同時老城區幾乎沒有通往海邊的途徑,環城路與通往海濱的主軸線的道路交叉口左下城處理其上為老城區與海濱無縫連接的步行同通道。又如火車站西的城市工業用地被改稱為城市休閑綠地,與周邊街道約有五米高差,以至於不被干擾。

3. 原有公共空間的重塑與更新

重塑廣場等公共空間,Placa del sol廣場,廣場及附屬停車場被改造,包括停車問題的解決,同時廣場的設計與周圍建築連成整體,相互打開,使得新舊在此融合,使得公共空間廣場空間的創造與周邊的歷史建築又相互協調

4. 產業更新與舊城利用

創新產業與活動,植入與替代老的工業用途。同時通過對廢棄區域或功能轉化的區域進行再開發,帶來了對居住或混合使用社區的興建。

5. 交通問題的解決

針對交通主幹道,採取分流措施,保證步行的通暢性——將50米寬的交通幹道改為三層立體交通,包括上中下三個部分,上部為人行道,提供步行及綠化休息座椅,兒童遊戲場所等,中間為停車庫,最下層為快速汽車道以支撐區域性或遠途的交通。

「城市更新」策略的方針:(引自《巴塞羅那的城市更新.黃琲斐》)1. 有連貫性的維修工作,這裡指的是保證已建成的建築物及居住區的品質,使人們的居住、工作和生活品質有保障;2.大的城市改造項目,指的是改善居住區的交通便捷程度,整個城市的完整性,有效控制城市形象;3.提高和創造公共空間品質;4. 改造工業閑置用地和企業搬遷後用地為城市新的有生機的區域。

具體實例有:

1.Placa del sol廣場空間重塑——原來一直是作為停車場,1984年被改造。

2.Mull de la Fusta路改造——1982年完成規劃,1990-1993年完成該路的改造,這是海岸線改造的關鍵項目。

3.La Barceloneta區改造——1990-1993年 完 成 規 劃 設 計 ,1994-1995年完成該區改造。此區位於港口區邊緣,是城市最靠近海的部分之一,對城市空間的塑造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目標是讓這個日見破敗的港口居住區重新獲得居住品質和煥發魅力。

4.Poblenou 區改造——MBM 建築事務所得到了這一地區的設計委託。其中有 4點要求:

1. 已有的城市環形輕軌設施應結合考慮,結果輕軌設施被轉移到地下隧道里;2.把新的向城市敞開的臨水空間,作為已有部分的延伸,設置新的公園和步行道;3.將保持城市發展的已有原則,應採用街坊結構體系,增加新的功能如把辦公樓或者旅館加入其中;4.創造新的建築類型。雖然保持通常建造中低層,與此相對比的是沿海岸線應有塔式高層建築出現。最後建成的是兩座高層樓臨海岸線,更多意義上,它們是一座直接對著水上運動港口的大門象徵。隨時間的流逝這一點變得越來越清晰,即臨水區域成為一獨立區域,是城市造型及政治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

5.Av.diagonal 大道的延伸——「世界文化論壇」的主要活動場所設在Besos河的入海處,城市主軸線 Av.diagonal大道的終端,新的待開發的城市臨海地區。除將在那裡建設 「世界文化論壇」會議中心外,還將建動物園,旅館,新的遊艇碼頭及新的大學校園,並為目前已有的污水處理設施擴建一座太陽能發電廠,現在使用的發電廠將停止使用並將改建為其它用途。

-----------------------------------------------------------------------------------------------

持續更新中...

推薦閱讀:

研一結束了1,關於城市更新
全世界都在抄襲OMA?

TAG:城市規劃 | 城市設計 | 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