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孔子的營銷核心點的揣測

因為自己以放棄「正業」態度在做對於華夏文化重新認識的過程,就此讓家人感到了一種莫大的壓力,以一種不大孝順的形象出現在了家人以及周遭的視野當中。當自己以一種安靜下來的狀態重新品讀「孝順」二字的時候似乎有了新的發現。

現在對於「孝順」的注釋為:「贍養父母盡心儘力,遵從父母意志。」當然,孝順這一行徑也可以從父母身上拓展到其他被「討好」的人上面。

而《說文》對「孝」的解釋為:「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很明顯「孝」已經表達了老人與子女關係當中「順」的一面,孝和順形成的片語多多少少有那麼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尷尬。

然而,在「孝」很明確的注釋為:從爻從子。效也,子承爻(天地萬物變動、生生不息的規律)。即孝的上半部分為「爻」,下半部分為「子」跟所謂的「老字頭」的關係多少有那麼一點牽強了。「爻」:交也,凡從爻之字,皆錯雜意。

就此,光從字面上可以大致可以推斷「孝」的本意應該為一種與「子」有關「交流」的方式,而在之前《更漂亮的十二》提過「子」的意思很有可能指代的是:「開始」而不是「子女」。

於是,個人在將其具體描述為:「孝xiao是人們之間最開始的交流亦或是大人跟小孩交流行為。」

其實許多帶有ao發音的文字當中和「爻」一樣,都包含著「交流」的元素,如jiao「較、澆、教、覺、膠、絞……」;bao「爆、飽、包、報、抱……」;gao「高、搞、告、膏……」;diao「掉、調、釣、叼、吊……」諸如此類。

同樣,在現有xiao的文字立面同樣可以看到這一點,但是今天的「孝」其實是一個極其空洞的一個概念,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他一定是依託另一個發音為xiao的文字拓展而來的,而同樣的發音「笑、小、效」作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字,比起「孝」字來有更加明確指向性,那麼這三個字有沒有共同的內涵呢?

「小」的概念因比較而存在的,故其本意表達的是兩個小的跟一個大的;「笑」更多的表達的是一種仿效他人而存在的的喜悅表情(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笑其實是人區別於動物的重要元素);「效」的至今也有模仿的意思。事實上xiao的文字當中都包含著「仿效、效法」的意思。那麼「孝」這種情境也極有可能是「小」的再拓展,其所表達的可能是:仿效某種交流的結果。

但是,在人們起初的時候更多的是通過如動物那般發出wu的聲音來影響周遭的,在《生命的交集》當中那些帶有wu發音的字眼裡面更容易找到類似於交集的元素,如果在發音為ao和u的文字當中都有類似交集的元素,那麼又該如何區別他們呢?

再一次將這兩組文字拿出來比較之後,可以很明顯的發現,帶u發音的文字更具有客觀性,而ao發音的文字則偏重主觀性。

從其中還發現了既對立又統一的文字意境,最典型的如哭和笑,導和堵

如果說在文字意境的範疇當中「堵」帶有客觀性,「導」帶有主觀性。那麼「哭」的客觀性和「笑」的主觀性又是如何完成,怎樣體現的呢?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笑是區別人和動物的一種方式,同時也是人類與他人交流的最古老的方式之一,正因為其帶有一定的社交範疇,更有可能通過後天不斷研習而獲得的能力,也就是說,「笑」比「哭」而言社會性明顯高於自然性。

「笑」作為一種後天成長起來的能力,可以從某種程度上化解與人的敵對情節,從而完成彼此之間協作的過程。同樣道理,「孝」所表現的可能更多的是家庭內部的整合。

用xiao來冠名這一行為觀念就是取其「效法、仿效」的意思,從這個角度去認識所謂的「笑」和「孝」便沒有了太大區別。

孔子如此定義他心目中的「孝」——「無違」:「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就此拓展出「孝子」大概有這麼三個概念:孝順父母的兒子,父母亡故後居喪者,祭祀時對已故父母的自稱。

可是,真正的生活當中,人們更多的將「孝子」的冠名權給予了「父母亡故後的居喪者」。如果「孝」是帶有極其神聖不可冒犯的話,應該不會產生過大的歧義,所以「孝」這個概念要麼針對活著的父母要麼作用於死亡的親人。

人和動物一樣都有著較為穩定的秉性。當一個人在父母活著的時候好好應對他們,當老人故去以及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當中,保持這種對於父母的態度便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如果不能善待活著的父母,那麼他們死亡之後的裝模作樣又有什麼意義呢?如果人們可以通過對父母死亡之後的彌補來獲得「孝子」的名聲,那麼,我們界定「孝子」的邊際而後我們做人的底線又在哪裡呢?

所謂「家貧出孝子」,「孝子」這一概念落實在那些活著父母的子女身上的時候,更多展示在其他人眼中的是這個家庭當中的某些不遂人願。換言之,一個健康歡愉的家庭不是孝子的溫床。

如果「孝」這種行徑真如孔子所表述的那樣,則更像是我們作為父母的需求,而不是我們作為子女的意願。

無論父母生前我們如何忤逆,只要在他們亡故之後在冰冷的屍身面前一跪,立刻就擁有了「孝子」的光環。

由於所謂的「禮」都是通過祭祀活動當中的「禮儀」演變而來的,祭祀則是對自然當中包括死亡在內的所有認知不足的一種互補的意識形態。父母的死亡可以讓每一個人,輕而易舉的獲得「孝子」這一頭銜,並在同時擁有了幾乎所有關於孝的美德。於是,這件事情便有了合理的出處。

人們會用葬禮的方式來「消費」關於「孝」所獲得的回報。


或許之所以需要在父母身上表現的尊敬謙恭,不過是因為我們需要自己的子女用我們對待我們父母的態度來對待我們。

在回過頭來看孔子對於「孝」的描述:父母活著的時候,要孝順他們;父母去世之後,要按照禮儀舉行葬禮,按照禮儀按時祭奠他們。

以前,四代同堂是足以拿來炫耀的事情


子欲養而親不待,多煽情!

現實是!幾千年來,我們父母亡故的時候,我們子女大多進入了開始受教的階段。

生活當中我們跟父母的種種互動外人其實是不知道的,讓外人了解我們跟父母良性的一面最好的方式也只有在他們的葬禮上(首先死人不會開口,其次我們做的能讓子女看到),就此將自己的訴求捆綁在了下一代的身上……

想來此時作為喪葬業的翹楚——孔子,正是看中了這樣一塊「商機」,將人們在居喪期間的行為模式拓展開來,繼而讓喪葬產業可以名正言順的推廣和升華。

然而,因為有死人的關係,在孔聖更多的推崇是「君子」而不是「孝子」,「孝子」和「君子」之間應該有著某種合理的推導關係,如果是的話「君子」更有可能是比較高級一點的「孝子」。


推薦閱讀:

孔子世家是如何度過文革的?
孔子這麼喜歡隱士的生活,為什麼不選擇隱居?
「言必信,行必果」是中國人遵循了多年的名言,但下句是「硜硜然!小人哉!」這名言我們到底該不該再去遵循?
34、為什麼顏回的死讓孔子悲慟欲絕?
為什麼孔子的思想對後人起著重要影響?

TAG:中國式孝道 | 孔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