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舒適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1)
幾年前,韓寒在《後會無期》里有句台詞,連世界都沒觀過,哪來的世界觀。
而較為諷刺的是,我看這部電影的那天,正好在參加2014年湖北省公務人員入職前的體檢,當時幾位看電影的同行者,如今大多都還在體制之內。
在2015年之前,我除了在台灣進行了一個多月的交流學習外,幾乎沒有出過武漢市,從出生、小學、中學,一直到大學、工作,均是在這座城市裡,或許就要在這座城市呆上一輩子。
後來由於創業,2015年有段時間,我每天早上醒來,有一瞬間都不知自己身處哪個城市的酒店,那年我們獲得阿里巴巴、紅杉資本的投資後,瘋狂的在全國19個城市設立分部,而我負責全國的渠道與運營。
(紐約時代廣場 2017-12-5)
如果時間回到3年前的12月份,我一定不會想到,自己在2017年會去到香港、澳門、日本以及多次往返美國,這些在原意識里,對於我而言,均是較為遙遠的地方。
(2)
大多人害怕,不知道明天是什麼模樣,進而受到物理機械思維的影響,追求那種穩定可預測的人生,給予自己有足夠完美的人生規劃。
但少數人更害怕,過上那種一眼看到底的人生,將同樣的一天,重複過上幾十年,直到最後離開這個世界時,似乎只來過一天。
我如今越來越喜歡騰訊這家企業,其的思維模型,已經充分的由物理機械思維轉化為了生物思維。
我們看阿里,一直有極強的規劃部署,一步一個腳印,從阿里巴巴到淘寶,到天貓,到支付寶,不斷找到新的業務爆發點,而後續又規劃著大文娛、菜鳥以及阿里雲。
但不是所有的事物,在牛頓發現三大物理定律後,都變得可預測,即使人類可以預測到行星的存在,可對於我們這個星球而言,仍然只是一個過客。
如今螞蟻金服推遲上市,阿里大文娛近期換帥,無疑都顯示出企業的發展,難以被完全規划出來。
而騰訊則是內部賽馬、自由競爭與淘汰、物競天擇,這幾年出現的微信、王者榮耀等現象級產品,均不是規划出來的,而是在企業內部自然生長出來的。
企業如此,個人更是如此,一切規劃都是基於未來的不變性,而當下時代的變化速度,在兩千多年的已知歷史記載中,未曾有之。
思維的局限性,在當下將讓我們難以生存。
(3)
這次我剛結束的美東之行,看到了紐約的繁華,名校的風采,投行背後的艱辛以及那些創業者的神采奕奕。
我在前一篇文章中,談到了這次同行者中,有一名大學老師,在教務處工作十幾年,如今在美國做訪問學者。
(老師合照 2017-12-5)
而就在昨天,他告訴我們,他已辭去了大學裡的工作,想要在這邊再讀一個研究生,爭取留下來,即使最終實現不了,也不會覺得後悔,等待年邁,還可以跟自己的兒子、孫子訴說曾經的故事。
於是也從昨天開始,這位老師跟我們一樣刷起了朋友圈,分享在美國的點點滴滴,在此之前,他擔憂自己發的內容會被學校領導所看到,即使自己覺得好的事物,也無法進行暢快的分享。
或許辭職,對於他而言是一種新的開始,但作為體制內工作十幾年的人,重新複習英語參加考試,並且放棄存量,內心的掙扎,或許只有他自己知曉,讓我非常欽佩。
我自認為自己,並不具備這位老師的那種魄力,因此如今我特別害怕存量,不願讓自己停下,否則陷入固定的思維模型之中,恐怖難以掙扎出來。
(4)
談到走出舒適區,拓寬思維邊界,其實最好的方式就是本文的題目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真正實踐之後,我不禁感嘆古人誠不欺我。
(波士頓出港口 2017-12-3)
分享了很多乾貨心得,不如聊聊具體的學習成長方式。
畢竟我沒見過一個成功者是聽乾貨內容而成功的,如果可以,那成功豈不是可以規模化複製了?
這明顯與事實不符。
每個人的道路,更是自己走出來的,看書、旅行、與牛人交談,為我眼裡的三種最佳成長方式,今天的文章,希望能夠引發大家一些思考。
已到國內,歲月靜好。
我的第670篇文章
作者:孫凌,知名公司校園&海外事業部執行總監,終身學習者,曾連續創業獲得多輪融資,以創業心態去生活。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