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下

十.交界真空地帶的危害

城市真空地帶與交界處形成的原因:

大部分因為用途的區分,過於單一,明顯的區域人為的劃分、規劃而形成交界;事實上,交界地帶可以發揮積極作用。同樣形成凋弊的邊緣地帶也可以是大學校園,城市美化理念式的市政中心區,大型醫院,大型公園的街區(交通系統)也可能是城市邊緣地帶的山區,湖泊等地理區域。

不同區域根據類型,可設計成:分離,互接,重疊等等不同類型的交界地帶,如鐵軌、公園、河道等等。可形成新的功能帶,可以成為隔離帶,也可稱為拉鏈式的紐帶。人氣的產生在於易達性,流動性。

-----------------------------------------------------------------------------------------------

真空地帶的產生:

和易達性,流動性相反的,是「真空地帶」與「終端」。

1.把一些不連通的交通設施可以比擬作人工的自然障礙,高山屏障——產生交界處相當於很多街道有形無形地會變成一個死角,成為一個使用與流通的終端。

2.而又會形成這樣一個惡性循環:經濟使用用途單一——使用者更少——產生用途真空地帶,凋敝越發嚴重(這與人的群居,群聚,習慣性行為習慣有關)。

把城市用地分為兩種,普通用地,人們可以自由行走,如廣場公園 ; 或者特殊用地,通常不是步行用地,如建築,私有用地。特殊用地與普通用地可以成為矛盾,因為特殊用地阻礙人們自由行動。另一面,他們又相互促進,因為吸引,留住人群,特殊用地帶來了人流,提供了空白紙上的內容。它們相互牽制相互平衡(應該促進兩者極大化,則底層架空,空中通道,向地上地下發展成為了趨勢)。這兩者平衡如被打破,則會產生人流的真空地帶。

-----------------------------------------------------------------------------------------------

交界處的處理:

交界處使用少和人氣少的確切的原因舉例:1. 對用途簡單化處置,把道路變成單行線。2. 廉租住宅區,只在一側進出。3. 非封閉的鐵軌或者高速公路。

交界處(以非具體形式判斷)本身不一定產生壞的影響:1. 如果分離的兩邊區域足夠大,有豐富人流與用途多樣性。則交界線還會成為標示更有利作用。2. 如果一個地區被分離得支離破碎,以致街區,地區被分隔成一片一片不連接,不聯繫的地區,則地區變成更多更細小的單一用途區域。

成為紐帶類的交界處:

像公園用途類,應該被安置在公園的交界地帶,使之成為公園與周邊街道的連接點,成為充滿吸引力的有著各種集中用途和活動的交界處。

邊界不能成為一種屏障,而應該是一個有機的接縫口,交接點,使得位於兩邊的區域可以天衣無縫地連接起來。

關鍵是要去發現位於交界線上的用途,並且創造新的用途,在保持城市與公園格子形態同時突出它們之間互構的關係。(互構的方式?)大學也可以,水道也可以。

-----------------------------------------------------------------------------------------------

城市(交界處)人口密度以多樣性高,街道短,街道潛在與首要混合用途特別豐富,建築年代的混合。都可以成為干涉勢力,創造一個活躍,混合的區域。

-----------------------------------------------------------------------------------------------

十一.非貧民區化和貧民區化

現行的消除貧民區的方法是直截了當的消除貧民區和分散其中的居住者,以一些能產生更高稅收的住宅區取而代之,或是吸引一些貧民人口到這裡來。

我們不能採取居高臨下的態度,家長式的作風,必須把貧民區居住者視為和我們一樣的正常人,根據他們自己的利益作出理性的選擇。具體來說,應該理解尊重現有的狀況,並在貧民區里現有條件的基礎上進行重建工作。

-----------------------------------------------------------------------------------------------

問:一個城市地區呈現失敗,其判斷的標準是什麼?住宅區成為擁擠髒亂差的貧民區?亦或是地區成為荒涼,無生氣的凋敝所?而這兩者是否矛盾?高人口密度區會否持續凋敝而無產業鏈?生髮多樣性與人口密度不相等,無聯繫?

貧民區不能擺脫地位狀況,一個關鍵的環節是很多人離開貧民區的速度太快,即流動性太大,地區社會生態穩定性太差,而致使產業凋敝,或產生不了豐富而有成就的商業等氛圍(基本的生活所需產業又如何?生活所依賴的產品,農產品,事物等等,超市市場等為何不會興旺?適於流動人口的服務業,酒吧,汽車旅館等消費產業為何沒有興旺?)。

-----------------------------------------------------------------------------------------------

非貧民區化過程:

一個穩定的,低收入的區域,居民對本地產生強烈的地方歸屬感,高度發達的非正式的社會安全監視系統,非貧民區化依賴於留住貧民區里的相當一部分人口,依賴於人們安定於此,是為其基礎。又出現社會或者經濟環境改善的跡象。

而貧民區化過程:

第一個特徵是停滯與單調,被一些能量很大,有抱負或富有的市民拋棄。第二部是一些沒有選擇能力的人大量湧入這個貧民區,這個住宅開始變得擁擠不堪,受到歧視或者沒有選擇餘地的人正大量湧入。

貧民區化與非貧民區化的原因:

人口的增加與遷出都會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同時過於擁擠這個表明人口不穩定性的徵兆也將繼續下去。因為人們不認同此處,而形成一個持續流動的傾向。每一次遷出給社會生態造成破壞,使之始終處於原始狀態。

住宅建築的年代並不表明一個社區的年代或歷史,一個社區的標誌是居住者的連續性。非貧民區化的基礎,是創造一個活躍的氣氛,是貧民區人們能夠享受城市的生活和人行道的安全。

關於「享受」,不同的任務呢有不同的定義。留或者不留在貧民區與人們的生活價值有關,與人際關係有關等等。但是一個明顯的因素是街區的多個現實條件。

-----------------------------------------------------------------------------------------------

非貧民區化的基礎,特徵,過程,條件:

非貧民區化的基礎與條件:

人們對該地區與區域首先有認同感,一個城市街道充滿活力,可以有成千上萬個因素和特性,但是最主要的是獨特,複雜又有序並有自己的特性。複雜之地類型化才多。

非貧民區化的特徵:

人口的下降,但是住宅入密度,入住率不變,總之是個人居住條件的改善。

非貧民區化過程:

社區活躍而穩定,社區更加寬容,各類經濟,教育條件與環境的改善。有技能的人增多,因為城市地區本身就是培育人們的地方,而不該是靠從外引進。

(總之,不是文字簡單能概括的,基礎條件與以上特徵的成果,在演變過程中兩者之間又會相互增益促進,以致該地區達到高度的動態的穩定。)

-----------------------------------------------------------------------------------------------

城市人口多樣化的形成過程中,常常把中層階級視為穩定因素。在經歷著非貧民區化或者已經經歷了非貧民區化的地方,常常有新的窮人或者移民進入,這是正常積極的現象;同時一個正在經歷非貧民化過程的貧民區不僅易遭受毀滅,更有脆弱的一面,它與永久性貧民區、高租價費用地區不同,不會再金錢上有什麼大的收益。

非貧民區化應該做的:1.一個包容的社區,一個有文化的街區應該有相當的包容性,吸收並改造新的部分。消除貧民區外種族歧視過程應該和貧民區內的非貧民區化過程同步進行。2.非貧困區化需要內在資源,如很多人身上的進取心和自我多樣化的過程。因為無論做什麼事情,人本身是最原始的因素,小到個人大到群體,而一切規劃創造都是基於個人孜孜不倦的奮鬥之上才有意義。3.一個地方居住者的自我多樣化,會在商業和文化的多樣性中體現出來。

(問在非貧民區化過程中,人口的下降與收入的多樣化有直接關係?)

-----------------------------------------------------------------------------------------------

本文激烈抨擊霍華德的花園城市理論,霍華德想把權利,人口,用途和資金的增加都「凍結」,然後將其安排在一個處於靜態的形式中——批判這個靜態的模型。

而城市是流動的,活力與多樣化是其必有的特性。也是由多個地區部分組成一個完整的城市。多樣化的城市產業也必然要求多變性,城市處於不停的發展之中。

-----------------------------------------------------------------------------------------------

十二.漸次性資金與急劇性資金

穩健的城市建設產生的是持續的,循序漸進的變化,需要建立的是一種複雜的形式多樣的體制。多樣化的增長來自互相依存的變化,而這種增長本身又會大幅度地產生各種用途的有效結合。而同時針對問題城市,其非貧民區化本身就是一種穩步的、逐漸變化的過程。我們需要移與之相適應的資金類型。

-----------------------------------------------------------------------------------------------

資金是一股強大的勢力,既能造成城市的衰退,也能促使城市的再生。

城市中存在著三種資金:1. 來自常規的,非政府的借貸機構的信貸。包括儲蓄貸款社,人壽保險公司,商業銀行,互助儲蓄銀行,還有各類小型的抵押貸款機構。2. 由政府提供,源自稅收,政府的借款能力。3. 非官方,非正式的投資,地下世界的現金和貸款。

這些資金會在城市的急劇性變化方面起決定性影響,而在漸次性變化方面則影響很小。

關於急劇性資金:是以一種集中的方式注入一個地方,使之產生大幅度變化。這不是一種發揮持續穩定的力量,也不是一種能使城市獲益的方式。

在抵押貸款和城市建設資金的背後是對利潤因素的關注,以及對城市本身抽象觀念也驅使著這些資金去往城市何處。

-----------------------------------------------------------------------------------------------

資金不足與資金過於充足的問題:

1. 例舉了在得不到貸款的情況下,北端地區回到了沒有銀行的原始的以物易物的情況。只為創造一個能夠持續非貧民化過程和社區生存條件。(如村鎮中勞動力互助的形式)

2. 舉例後院地區,結成理事會,通過集體訴求,與銀行談判,使得資金來源建立於穩定的人群基礎之上。

產生這種對本地區「封殺」的原因:

1.規劃者會走在投資者前面,有時相反,使用信貸權利對地區的預言,會實現就抹殺了此地的發展。而諷刺又順理成章的,他們的預言都會得到證實。

2.三種不同類型的資金都參與了這種「非貧民區化」災難的上演(常規資金撤出後留下空擋給地下「急劇性資金」鑽空,導致此地整體價值衰退,最後以至於零,等待被清空)。

3.另一方面,這些急劇性變化資金目的並不是為了推進城市的多樣性,而恰恰相反——為了消滅多樣性。

-----------------------------------------------------------------------------------------------

現象集合:

現象:為何不僅要遷走這裡的商業,而且還不允許出現新的商業?為何要仿照郊區的形式,把商店之限制在一些壟斷性購物中心內。(廣州城市如今發展的大部分內容)一個重要原因是制度不允許對貸款做綜合性使用。

現象:中小企業支撐著經濟的活力,很多城市地區具備生髮城市多樣性四個條件,內在條件,也擁有巨大潛能,但「漸次性資金」短缺會毀掉這些地區。(問:發展資金,貸款資金!本身賺的錢呢?)

現象:很多信貸資金去了城市外圍與郊區,而本末倒置,它們拋棄了城市本身這個豐富內容。(城市本身更需要資金)城市目前的這種資金投資形式並不是因為城市本身的需要和城市發展的趨向造成的,而是社會,意識或者說制度本身使然。把大筆資金投資在郊區,而不管城市地區本身是如何忍飢挨餓的。

P283

現象:大量投資郊區因為美國全國範圍內抵押貸款這個新事物而源起,它為了促進郊區家庭住宅的建設與設計。(好處在於可以打破資金需求的地域與時間限制)。但是產生的問題是郊區開發不僅僅是關注於住宅上(否則多樣性會被抹殺),而且得不到真正有「價值」的回報。(城市,建設項目是創造價值,而不是轉移價值)不能產生經濟回報。

社會對急劇性變化項目的支持,並沒有引起公眾的多少注意,因為大家以為本該如此。土地因城市改造或者開發而被徵用,又出現新的問題。土地徵用權被擴展到對私人用途與利益的財產的徵用。這其中存在許多的問題而損害本地投資者與商業的利益。行駛土地徵用權,對一些租房經商者是災難性的,政府賠償的只是徵用的房產部分,而不是經商者營業損失的部分。

-----------------------------------------------------------------------------------------------

十三.對住宅的資助

未完成

-----------------------------------------------------------------------------------------------

十四.被蠶食的城市與對汽車的限制

汽車的誕生與普及背景:汽車本是應城市發展而誕生的一種產物。為了應對上述情況,服務於那些生活和工作如此不方便的人們也同時應對城市的空寂,危險等等問題。

現如今城市的問題:

1.城市不利於步行,被分割肢解成許多無關聯或者尺度過大的區塊與非集中化的功能。現有的規劃與城市的本質相違背。過多的馬路或者廉租住宅或其他過分單一化的功能區,都是與城市本質相違背的。

2.現如今的問題是汽車潮流,與作為反城市化的郊區化理念發展相呼應,它也是反城市化的發展模式。

3.汽車的數量過多導致其工作效率的地下與城市的擁堵。正因為是違背了汽車的使用原則,才產生了如今的城市交通問題,(而汽車原本就是城市不可或缺的產物)。

-----------------------------------------------------------------------------------------------

城市關鍵在於選擇的多樣化。如果交通不方便,那麼多樣化選擇 就無從談起,即交叉使用發展出的多樣化。(總之,應該變,引導人們在多樣化中的選擇趨勢)問題的關鍵是,一方面建立錯綜複雜,經緯交錯的布局,另一方面又使秩序井然,高效。(這大概也是一個系統能達到的最理想的狀態)

-----------------------------------------------------------------------------------------------

一個問題:道路與汽車的數量,停車場及其他服務系統的分布及關係,是如何確定與設計的?

-----------------------------------------------------------------------------------------------

汽車與行人的相互衝突,其具體原因以及解決的幾個方法:

1. 在平面上把行人與汽車分離——但區塊的分離會導致聯繫變少,功能單一化,分散,多樣性減少。

2. 豎向設計,行人與車輛在不同高度——當需要給汽車提供運送行人的路線,他們又不會產生行人與車輛流線的交叉。

不應把城市交通問題只簡單化為分流行人與車輛的問題。應把城市的行人問題同城市的多樣化,活力,用途的集中化等等問題放在一起考慮。以上幾個都是一個良好城市的重要組成因素。

如果車輛與行人一定要完全分流,則要麼行人區域不應該有企業/商業,要麼設計一種為車輛服務的方案,同時又應該與行人合理分流(行人與客車,貨車)。城市街道上的行人與車輛的矛盾,主要是由於車輛過多引起的,車輛太多犧牲的是行人的需求。行人的習慣是沿著路邊緣行走,人們願意能方便隨時隨地地穿越街道。把行人分流出來當然很好,但是為了這種抽象的概念,忽視或消除一些生活的組成形式,則反而是不可取的。

道路有限制汽車的作用,不能被汽車發展牽著走。對私人車輛的過分依賴與對城市集中用途的依靠,兩者是不能共存的。即要麼城市被汽車蠶食,或者是城市對汽車的限制。

-----------------------------------------------------------------------------------------------

肯定反饋:

存在一種「肯定反饋」,是指一個作用力會產生反作用力,而反作用力則會反過來加劇產生作用力的條件,從而進入一個循環。這就像人或者城市,對一個習慣的養成與強化。

1.在城市交通中即存在著這種「肯定反饋」:

為了獲得街道與馬路,進行土地利用修建更多停車場等各類設施,拓寬馬路,改為單行道,等等,佔據城市經濟或者其他類型用地,從而導致用途更分散,人們更需要更多四家車輛,馬路,從而進入一種惡性循環。引用原文的話:這種一個布置合理,緊湊的市中心區將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區域極廣,分布極分散,在形成大都市的設施,多樣性和選擇方面無能為力的「四不像」地方。

2.後者是另一個「肯定反饋」:

私家車的達及能力越強,公共交通效率越低,其方便性越無法體現,而更多的人將依賴於私家車。

3.從上述兩個「肯定反饋」,也可以推斷出:

城市要向前走,就應該控制馬路,提倡公共交通,功能應該越發集中多樣,公共效率才會越發高。

而解決方法是通過手段為私家車設置阻礙,它自發地縮小規模,控制數量,而不是一刀切的通過政令或者通過疏通方式企圖更多更快地分散車輛數量,因為它亦或成為招引車輛的途徑,同時會破壞此處的多樣性。

解決這個反饋式惡性循環的關鍵點在於:尋找到一個切入點,在這個點上,「達及」成都的增加和用途集中度的下降達到一個平衡或制衡的狀態。

-----------------------------------------------------------------------------------------------

問:TID之類,融合交通與建築的方案,建立立體交通,立體大型停車場等?反映城市本質的各種用途永遠都會與蠶食過程發生衝突。(對車輛的限制,隨車輛的方便狀況減少而發生,如果這個過程進行得合情合理,它作為刺激多樣性發展和強化城市用途的一種途徑,更可以減低這地區對車輛的需求。而這過程正好與蠶食過程相反。)

-----------------------------------------------------------------------------------------------

現在限制汽車交通,應該做的:

1.限制馬路,有各種途徑:公園橫跨馬路,關閉公園,步行街道路。公共建筑前增加一些行人過路的空間。

2.對車輛的限制同時,應對車輛有所選擇。卡車與公交車本身就是城市強化用途和集中用途的一個重要表現。

3.城市對車輛的「限制」會改變人們的一些習慣,可以通過交通信號系統。(通過縮簡訊號間隔,多設立紅綠燈等等)

4.關於高速公路:

城市對車輛的限制也不應該只是形式,二應該在城市的使用和條件改善方面產生最大的效應。限制策略應用在車輛交通與城市其他用途衝突的地方。

「限制」也應該從有利於城市,符合人們具體,實在的利益,而不是政策性的負面懲罰。

-----------------------------------------------------------------------------------------------

十五.視覺的秩序

輻射城市,城市美化理念

芒福德,克拉倫斯.斯坦

闡明體現和解釋城市的秩序 P344

城市設計者們不應該試圖用藝術來取代生活,而應該回到一種既尊重和突出藝術,又尊重和突出生活的思想上來。

城市裡各種事物的混合本身就是一個關鍵因素,事物間的互相支持就是一種秩序和法則。

只有充滿活力,互相關聯,錯綜複雜的用途才能給城市的地區帶來適宜的結構和形狀。

火光不足,黑夜裡空間就不能成形,同樣,缺乏足夠的活力,任何所謂的「骨架」,「構架」或「架構」都不會給城市帶來一個真正的形式。

提示原則能幫助人們創造秩序和加深理解。

在城市裡,街道能夠提供主要的視覺景緻。

多樣性與重複性之間很難統一。

遠景與近景遠景的多種重複近景的多樣化城市是存在多樣性、自由和生活景緻的客觀。

城市實用功能的秩序法則,需要用途的強化和多樣性,我們可以從街道上消除它們的存在,但是代價卻是城市不能缺少的實際功能秩序的滅亡。

單體建築愈發簡潔,摒除多餘裝飾,融入於城市背景之中。事實上,在不影響秩序功能的情況下,可以做到最大程度地限制這種視覺印象,具體手段是突出集中用途真正重要的特徵。

同時,原有的建築需要得到尊重。

街道:需要視覺遮斷,給景緻框選一個範圍,而表現出一種整體感。如一些老城區的街道。

而新城區或者新規劃的街道,在理解街道的非規整其實本身就是一個長處與優勢後,也應該做到(使街道視覺效果多樣化,集中用途的強化二不會出現無止境延生的重複,目的)有意識地引入一些非常規整的街道。

-----------------------------------------------------------------------------------------------

城市景緻與建築應該融合在一起:

城市不單純由建築,景緻,街道群體機械的水平組合而成,而是存在建築體可以穿越彼此,穿越城市功能區,穿越景緻,而做到類型多樣,有些向城市公眾相對開放可能,而同時城市街道可以相對封閉,有景緻遮蔽,視覺遮斷,街道可以是建築的一部分,穿越建築體,景緻,街道形式與功能多種多樣,景緻景觀,園林也可以是穿插於生活中的。

總的來說,即存在他們相互融合,界限越發模糊,有機共生的趨勢。

-----------------------------------------------------------------------------------------------

街道視覺隔斷的幾點細節,不適合的情況:

1. 在一個沒有多少街道用途的細節和集中性可講述的地方,不需要這種處理,因為一個街道本身多樣性不夠,實際只重複一種功能,其本身就相對單調與整體統一。

2. 視覺隔斷手法本身不應該重複過多的使用,否則又將陷入另一個意義上的重複,走入與本質目的相反的誤區。具體來說,隔斷之物可以是水域,校園,體育活動場等等,總之是特點異質的空間,公共建築,根本來說,從人們的體驗出發,從創新的角度出發,去創造此類。

3. 視覺隔斷具體處理時,不應該影響街道功能的使用,(從視覺特點,視覺主要是引導作用)從視覺引導角度看,應該有效交通與人流。他不應該表現為某處的一個盡頭,而應該是拐角,不僅從視覺上引導,而且應該從心理上設置拐角後的「心理期待」(伊萊爾.薩里嫩——在人們的視野中,一定要有一個盡頭的地方,但這個盡頭不是結束)。

4. 仍是視覺遮斷具體處理時,視覺遮斷不能只是同一類型樣式,不應影響其街道的多樣性。視覺遮斷處理方式,不應該了斷街道實際功能體系,本身不應該打斷城市的活力,用途的集中,與之相關的街道的安全,以及活躍並有吸引力的公共生活這四個生髮多樣性的條件。

5. 街道視覺遮斷景緻本身不能太平庸(美觀的審美趨勢)附屬在功能上的視覺要求,合宜並有趣。(如舊金山,雖然平面布局重複而無遮斷,但因地勢的起伏而產生不同的景緻)

-----------------------------------------------------------------------------------------------

為了城市街道格局中引進足夠多的遮斷和變化視覺的方法:1.在街道途中增加更多的街道,同時增加多樣性。2.在缺乏非規整和視覺遮斷的地方引入變化的方式發生在規整的街道內部本身。

具體規劃法參考舊金山的地勢改變法(P351)。

-----------------------------------------------------------------------------------------------

建築如何成為地標,其符合的條件——地標的作用:

1. 它們可以強調城市的多樣性,並可以吸引人們的注意力。

2. 界定城市區域,標註城市區域的重要性。

地標誕生在與它不同的建築群中。一個地標性建築的特別之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餘周圍建築的關係。從背景中顯現出來,尤其對於一些近處發揮地標性作用的建築來說,用途,功能作用是問題的關鍵。

首先,不應該靠突出的外表,而應該是與眾不同的功能,使其成為地標式建築,更加真實,同時又會促進多樣性生成。

一些充當焦點處或者是有時候被稱為交叉點的室外空間也可以成為地標,因其用途的特殊性成為秩序的顯現者。一個地方如果能做到生髮多樣性,如果能擁有不同類型和年代的建築,如果不同設計和品位能收到歡迎並有機會表達,那麼這種類型的突出建築物會自然湧現出來。

-----------------------------------------------------------------------------------------------

活動中心的例子:

在大多數城市活動中心,最主要的活動是商業活動,所以,一個地標想要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從功能上區別分離)就需要完全擺脫商業性。

關於精緻的小建築,或建築設計的啟示:

應該首先參照建築的周邊環境,周邊建築群,構築物等大背景。

視覺問題:(城市中的可視層)

(十一章關於:一個適用策略可以使街道避免因為不協調的大型用途而在視覺上造成支離破碎或混亂不堪的感覺。限定每一個界面商店或者企業的長度是關鍵之處。)

注意尺度模度問題,同時從人的視覺,體驗出發,人眼視線的接觸面出發,考量城市秩序與人的感覺。

加強設計和裝飾作用,人工設計創造秩序的元素(有序),共同元素。(適用於完全是相同商業用途的街道,用途形式很單一,多樣性很低的街道)視覺接觸界面元素:植物,立面,街道小品,雨棚,涼棚,遮棚,動物車輛等物。

所有這些目的在於構築城市視覺秩序的策略都會體現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它們互相間有機聯繫與連續性構成了城市骨架。應關注互相補充與互相支持這一面。城市秩序的特點:充滿自由時的複雜而有序。

----------------------------------------------------------------------------------------------

十六.重新「編織」回城市

城市規劃中,應該讓廉價住宅幾類問題歸類:

1. 廉租住宅類似於沒有規划過活力低下的灰色地帶,曾經是郊區卻已經被蠶食的地區。

2. 文化,市政中心這些類似於已經過了鼎盛時期的市中心區。

建立的住宅區類似於貧民區,需要滿足一些必要條件:

1. 留住人口,存在安全感,適宜生活活動的展開,因此需要提供人氣旺盛的公共空間。

2. 混合首要用途,街道足夠短,以及四個其他生髮多樣性的條件。

街道與地區生髮多樣性的四個不可或缺的條件:

1.內部區域主要功能必須多於一個(最好兩個或以上),以確保不同人流的存在。

2.大多數街道應該足夠短。

3.各種不同的建築比例以及年代和狀況不同的老建築。不能使不斷地在更新而形成同一單調的建築群。

4.人流及居民的密度應該足夠高。

關於這些住宅區應該擁有什麼樣的街道用途和街道建築:

1.總的目標:應該引入與住宅用途不同的用途,以滿足多樣性的混合首要用途。(街道,建築都應該以此為目的)

2.終極目標:生髮多樣性,有充足活力。

3.街道:必須要與住宅區邊界外的街道相連,以此與周邊地區連成一片(仍是為了創造生髮多樣性四個條件);同時,新街道必須與住宅區內位數不多的幾個固定景緻相連。創造吸引人的景緻。

4.建築:與此而來的建築形式的推敲與啟示很多。

像柯布現代主義標誌性建築那樣的,地面架空的建築(文中提及的通過梯子與電梯與地面相連的公寓樓住宅樓)既可以通行,也可以成為活動場地,也可以做成商業商店,用途靈活,而成為了街道的建築。不僅與城市區域相連,更能引入混合首要用途與多樣性。

建築(尤其是成片住宅建築中)可以開放底層,也可以開放其地上地下任意層作為「室內」街道,與外界接到網互相連通。

考慮到交通,其他使用可能,改建的可能,更增加包容的建築。(通用性,尤其是住宅建築中應有工作場所,活動場地)

5.區域整體規劃方面:

想要此地區與區域周邊城市環境,景緻互溶並且充滿多樣性,生機。街道的形式不可避免地也會多種多樣。(有轉折,凸出型,丁字路等非規則類型形式)

(街道某處的建築往前凸,形成視覺遮斷)(同時,街道形式,商業店鋪前空間形式多樣化)

----------------------------------------------------------------------------------------------

?什麼主題?生髮多樣性條件:(應該盡量爭取)不同年代的建築存在,提供不同選擇與視覺景觀,在建築形式雷同,建築年代都同一的地區,可以通過建築以外的「硬體」的多樣化(景觀,街道,小品等),也可以通過「軟體」形式的多樣化而注入生機與活力。(提供臨時性商業)(同理,也可以提供不同功能的臨時性的建築)一個課題:生髮多樣性條件之一可以是以下哪些,各自又對應於哪些場景?1. 不同的建築,類似的商業。2. 不同的建築,不同類型的商業。3. 類似的建築,類似的商業。4. 類似的建築,不同類型的商業。它們的效果會有何不同,本書中默認存在的搭配類型?決定某一建築中存在的某一類型商業的各方面條件設置流動攤販,這促使存在不同類型的商業為前提條件,缺失建築存在,依然能為街道與該地區帶來活力。而在固定建築類型缺乏多樣化時(默認商業類型因此會缺少活力),可通過建設臨時性設施,引導不同類型商業進入以此創造地區的活力。另外結論:「軟體」的存在,比「硬體」更有決定意義,而長久良好的「硬體」可以引導與穩固這種地區多樣性與活力。(建築,規劃等等)總的而言,不同工作場所(內)(不僅僅是商業)以及豐富場景的街道(外)是吸引人的關鍵所在。(無論是從實質還是從視覺與體驗而言)廉價住宅區可以解決資金問題而繞開一些商業性,卻不能繞開基本的經濟運行準則,住宅區里的新用途的混合。關於美國的住宅機構配置?P366解決廉租住宅缺乏生氣的措施:1. 對地面住宅房子重新整合,使其融入周圍的城市地區。2. 住宅樓內有安全保證。3. 居住者收入最高限制的取消。對於非住宅區的公共區域,文化或者市政中心,其特點是使用時間集中,應該在別的時間段里(尤其是晚上)設置一些其他的首要用途。(即尋找混合首要用途)當然還是應該有一些讓第二類多樣性伸展的空間。而各類首要用途的結合則可以支持第二類多樣性的存在和發展。影響第二類多樣性的問題則在於缺少足夠多的老建築。可以轉變這些區塊的方法:在一段時間裡,一點一點拆分這些中心。不同時間段可以替換掉其中不同的機能,不同的用途。一個結論:一個地區的建設,改變原有的場所,都應該是一個緩慢與循序漸進的過程,即使要重建與重規劃,也要相當程度地考慮原有地區的自然與人文肌理。(其改變速度有多慢,是否存在一個衡量標準?是以形成或一直存在一個穩定的社會體系,自然與社會小氣候為標準?還是?)

---------------------------------------------------------------------------------------------

十七.地區管理和規劃

城市規劃應該瞄準什麼目標(提高城市活力與城市多樣性!)P3761. 目的是城市活力的規劃必須做到城市每個地區最大程度地在形式和數量上刺激和催化各種城市用途,包括人口多樣性?2. 目的是城市活力規劃必須最大限度地促成每一地區生活的市民的生活需求。P376

現有的情況:

行政部門與決策者們一點兒也不關心他們的方案和計劃會對某些街道和地區產生什麼樣的影響。一點不關心那些地方的市民所想與需要的生活價值是什麼,為什麼是這樣。一點也不關心城市的運轉機制。並加以尊重。

試圖通過一個組織結構的形式來處理一個大城市的細枝末節的事,很難獲取支持,建議,信息,指導原則。

現在城市面臨的眾多問題,不僅僅是城市在面積上由小到大,城市功能的擴充,也使得其管理事務範圍的急劇擴大——住宅,福利,衛生,教育等等各項事業。

而人類社會事實上達到一個新的複雜層次時,一個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有維持這種複雜層次的手段。其對立面就是路易斯芒福德所說的「建設停滯」,即已經達到了這種複雜層次,但不能做到維持這種層次的城市命運。

現金城市因為一刀切,死板僵硬,浪費嚴重,方案不通人情的城市規劃與設計,即是這樣一種現象。

關於城市良好規劃的目標:P376

現金出現一種極易發生的錯誤思維,既然城市問題已經超越了規劃者管理者控制與理解範圍,實際是根本沒用心用行動去了解)。就把這些問題放大至更大城市範圍,(即各種要素都會齊備,各種條件亦滿足,問題會迎刃而解)其實是毫無根據與不科學的。因為城市佔據城市不同的層面,它們不會因為雜糅而消失,大小不同尺度的問題,大小不同高度層面的問題,不同範圍層面問題,並不會因此而解決。

例如:人的活動範圍有限,而此處陰缺少多種混合商業或其他設施而蕭條,缺失城市功能,以致首先為生活帶來了不便,不利影響,這種情況並不會因為擴大區域範圍而得以改善。

本文指出,現在的大城市政府與小城鎮沒什麼區別(政府體系,組織結構),以致產生了很多問題。(因為根本上,大城市面臨的問題與小城市不在同一層面,因此相同組織形式子大城市中出現不能應付其問題。)

----------------------------------------------------------------------------------------------

傳統組織管理形式,是垂直的方式,大部門——分支部門——再分支小部門,層層而下,每一分支都形成特定的複雜的系統。

也存在橫向的分支——按以部門不同地域劃分

如果其本身是合理的,但放入一個大城市區域,其只能成為城市的一部分而不會從城市整體角度看城市。

管理機構之間不能有效互相協調。一個地區(地理上)納入一個大範圍,其內部的各個單位不再僅僅屬於他們內部有效協調,同時更多地對上級協調。級別層次,層級的增多,帶來效率的低下。

管理體系本身出了問題,管理機構是為了適應現實的需要而設置的,但現在塔超越了這種需要,自己成為被管理對象。這正是我們社會遇到的一個悖論。而此時需要新的機構來做這「管理的管理」的工作。

----------------------------------------------------------------------------------------------

城市裡進行的信息與行為之間的協調之間存在一個現象,即最主要的協調歸根到底是——在一個具體地方的各個服務體系之間的協調,這既是最需要的也是最困難的(P384)。

城市規劃工作涉及都具體到街道,街區,地區,小範圍的具體行為,要弄清楚沒一行為的結果是什麼,好或者不好,而前提是弄清規划行為進行的具體地方的情況。

----------------------------------------------------------------------------------------------

行政地區的必要性:

一個實行地區行政管理的城市應該盡量使城市的每一個服務分化到地區層次,使得城市提供的服務與這種新的行政組織形式掛起鉤來。

在規劃方面,城市層次的規劃部門還應該存在,但其大部分工作人員應以非集中的方式服務於城市,服務於行政地區。

一個行政地區應該有多大:3W 10W——20W範圍大於一個單位的事物,可以既從宏觀又從微觀上來理解它。

大城市已經成為更大區域里的一個城市居住部分,這個更大區域叫做標準大都會區域。其包括一個主要城市,同時相關的城鎮,小衛星城市,村莊,郊區,他們不再同一個政治區域卻在同一個經濟與社會區域內(P392)。

部分問題:關於大都會的概念?

----------------------------------------------------------------------------------------------

十八.城市問題所在

用什麼樣的思維方式對待城市:

哪一種思維方式會有用,或者會有助於產生正確答案,這不取決於我們如何考慮這個問題,而取決於這個問題的固有本質。在諸多革命性變化中,深層次的是那些我們用以探索世界的思維方法的革命。

科學思想發展的三個過程:1. 處理簡單性問題的能力2. 處理無序複雜性問題的能力3. 處理有序複雜性問題的能力

----------------------------------------------------------------------------------------------

應該借鑒其他學科來研究城市的問題:

生命科學——即要處理有序複雜的問題。

物理學、數學家發展出了強大的概率理論和統計力學的技術——用這些技術可以來處理我們所說的無序複雜性問題。

試驗與分析,猜想與驗證,關係函數,兩個變數的思維與分析方式。

生命科學,比如生物學,醫學都不能用分析方法來分析解決。它們還處在之前所說的初級階段,它們所涉及的還是對一些有著明顯關聯現象的材料的搜集,描述,分類和觀察。

(此時的生命科學仍像物理學一樣)

生命科學中,變數都是互相關聯的,與統計學可以處理的無序情況相比,這些問題表現出一個本質是有序的特性。因此把它們稱作有序複雜問題。

解決這些問題的鑰匙掌握在統計學手上。它們是這樣,即它們都在同一時間裡處理相當多的因素,但這些因素都是互相關聯,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生命科學的特性

有機的定義由此衍生

----------------------------------------------------------------------------------------------

城市也像生命科學一樣,也是一種有序複雜性的問題。它們的情形相似之處:

1. 十幾或者幾十個不同的變數互不相同。但同時又通過一種微妙的方式互相關聯在一起。

2. 城市這種有序複雜性問題不會單獨表現出一個問題(這樣問題如果能被理解,就能解釋所有問題)

3. 這些問題是可以被理解,而不是非理性,不可理解與預測的,而且並非出於偶然。

比如城市公園問題,不能單獨看作公園某一類問題。因為它與其他問題產生關係,可以表現出不同的情形;更進一步,這些對公園產生影響的用途可以互不關聯,以單個方式,也可以以互相關聯的方式。

由此,期待生命科學發展的技術與分析研究的方法運用到行為和社會科學等領域之中。

----------------------------------------------------------------------------------------------

現如今的城市規划走極端,二元論思想,要麼是把城市街區重新塑造建立在只有兩個變數基礎上的模式(一個因素的變化直接,簡單地依賴於另一個因素的變化)

要麼,緊緊握住統計分析,概率分析法來預測問題。(城市問題無規律可循,非理性與不可預測的)

概率統計法(函數關聯法易把城市問題簡單化)易把城市問題抽象化而使其簡單化,變質,易形成只從整體視角看城市問題(P402)。

----------------------------------------------------------------------------------------------

學科交叉:

生命科學提供了認識有序複雜性問題的基本方法:

提供了分析和對待這些問題的路子,這些才是應該有的可以借鑒的視角與方法(平均,非平均數)。

生命科學:先確定一個具體因素,變數,然後入手弄懂這個因素,變數與其他因素,變數的緊密聯繫。

需要從其他具體的因素/變數的行為角度出發。

城市規劃思維角度也應該如此重視:

1. 對過程的考慮

2. 行歸納推導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從點到面,從具體到總體而不是相反。

3. 尋找一些「非平均」的線索,這些線索會包括一些很小的變數…

關於過程:

例如城市住宅,不應該只是理解為「提供住宅」。而與一些實實在在的過程有關,成為過程發生中的元素或參與者。

如非貧民化過程,貧民區化過程,一代人多樣化過程,多樣性自我毀滅的過程。

關於由點及面:(個別到一般)

它的推論對於確定,理解和建設性地利用與城市相關的因素非常重要。但不能反過來推斷某個具體地方的具體事宜。因為實際城市生活,行為沒有一個確定固定的模式,而是非常具體化。

----------------------------------------------------------------------------------------------

?主題是什麼?關於尋找一些「非平均」的線索一些小變數。因為「大變數」可能只在小範圍內發揮作用。P406城市的調節功能是調節人與自然的關係。P409我們今天炮製出來的處於半郊區和郊區地帶的混亂狀態到了明天就會被那裡的居住者本身所拋棄,這種分布稀疏,互相間相隔甚遠的地方缺少一個居住點應有的足夠的內在活力,持久力與固有可用性。自然的大面積郊區化,城市大面積郊區化,衰落,成為灰色地帶(P410倒數3段)大城市和鄉村可以相處得很好(它們如何聯繫?其處理形式如何?)一個城市有活力,就有了根基。單調,缺乏活力的城市只能是孕育自我毀滅的種子。應從城市本身而非鄉村生活中尋找解救城市的方法與方向。

推薦閱讀:

怎樣更改店名才能減少老顧客的認知障礙
如何評價dota2全新版本7.0?當你相信時!
「針灸式」更新策略——案例研究及手法總結
如何讓橙光遊戲作者按時更新?

TAG: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書籍 | 城市設計 | 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