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文化」之猜想,所謂「坎」生於黑暗處
基於之前對於「八卦」的認識推導:人們所認識的「水」是無色無味的液體,在自然情況下我們判斷水的存在是通過聲音,即用耳朵感受到底東西,所以易文化當中的「澤」才可能是我們認識的水。
那麼易文化當中的「水」應該是某種我們眼睛不易感觸,而耳朵和鼻子卻能夠與之共鳴的抽象的東西,這個東西和其他七個概念一樣必然與我們的生活休戚相關,同時也應該是極為常態化的。
然而,在易文化當中將「水」稱之為「坎」一個疑惑產生了:華夏文化體系當中有極其明確的「五行」分類原則,「坎」要麼歸屬於「坤」或者「艮」當中。
另外帶「水」元素的文字光「氵」偏旁的就1036個,還有「水」、「雨」、「冫」等等那麼一個強大的文字型檔當中居然就使用了一個完全和「水」相對立的文字來表達其意義跟內涵。
想來先人應該不會自己做了個障礙出來,然後再跨越這道障礙來證明其理念的強大之處,所以「坎」代表「水」極有可能是牽強附會的結果。之所以這樣做大概是因為要完成易文化當中完美的對立統一關係——「火」與「水」的說辭的完整性而故意扭曲了「坎」本身的存在。
水是特別重要的生命要素,任何生物都不可能離開水,同時水的密度決定了物種的密度。
水H2O其分子量為18,而空氣當中的主要成分是氮N2分子量為28,氧O2分子量32,自然狀態下水H2O應該比空氣輕所以應該是懸浮於空中的物質,換言之「雲朵」似乎更接近於「水」的真實面貌。通過水分子的堆疊過後變成地上的水,地上的水通過汽化還原成空氣當中的水,如此循環形成了自然常態。古人也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即這一現象的解釋。
事實上「八卦」當中的「坎」就是危險的意思,可是,水有什麼危險或者害怕的呢?然而,從水的自然屬性當中依然感受不到有關「坎」的存在,「坎」(和「三」一樣,帶有an發音的文字當中基本上都帶有屏障的概念)的本意是:低陷不平的地方,坑穴。從而引申出有障礙、困難的意思。進一步拓展所表達出來的兩眼一抹黑的狀態也正是人們面對障礙時無策的表現。
所謂人生坎坷大抵也是指生命當中看不見前路太多困難,活著不易。
先人所描述的「坎」常態化會是什麼情況呢?在自然狀態下大概只有如「黑夜」這般帶有黑暗屬性情況能夠較為接近初衷。
「黑夜」即是在多數動物生命體驗當中必須只能靠耳朵和鼻子感觸的生活環境,在這樣的環境當中動物的視力也是一個相對弱化的點,以致於在進化過程當中許多夜間出沒的動物弱化了眼睛的作用。這一點與我所認知「八卦」所表現的「水」有著極其大的重合面,通常情況下包括人類在內的絕大多數動物都遵循著白天活動,晚上休息的生活規律。因為夜間人類多半如瞎子一樣,喪失了對於周遭的影響力,在「黑暗」狀態中出現的大多是對於人類而言如毒蛇、狼等陰騭的動物,夜幕之下的陰冷和茫然放大了人類對於自然的恐懼。
現在我們依然將類似於「活著看見明天的太陽」之類的表述來反證了對於「黑暗」的畏懼。
黑夜是包括人類在內的許多動物死亡概率最大的時候
從某種角度而言「黑夜」即是人們每天必須要面對的「坎」,而對應這個「坎」的方式好像也就只有「火」作為照明、溫暖屬性與之對沖,因為我們的耳朵和鼻子似乎對於「火」是無法感觸到的。
由於火所散發的熱量極有可能就近灼傷周遭,導致我們會跟火保持某種「距離」(離的本意就是距離)所以用「離」來表達「火」的存在邏輯上應該是站得住腳的。
其實「坎」作為人類生命當中必然存在(也是易文化)的組成部分,用順其自然的方式來對待它至少是個乾淨的選擇。好玩的是「文明」好像就是要將如「黑暗」這樣的「坎」驅趕出去,即使「黑夜」被照明取暖的工具悉數趕走,「黑暗」仍然會以其他形式降臨在人們周圍——「霾」便是一個比較有代表和諷刺意味的出現(霾,也稱陰霾、灰霾,是指原因不明的大量煙、塵等微粒懸浮而形成的渾濁現象,造成視野障礙,它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產物)。
「霾」與整個區域之間的「文明」程度保持著某種詭異而合理的消長關係,當人們在驅趕黑夜的「坎」之時,裹挾著各種化學顆粒物質的霾出現在了光天化日之下,在人們毫無防範的時候侵入人體,從而引起身體各種不適,還會誘發癌症,觸發交通死亡事故。「按下葫蘆起來瓢」,人類的另一道「坎」出現了。
事實上,「八卦」以「坎」作為「水」的代言,也許是對於黑暗的畏懼,也許是對於死亡的恐懼……人們都願意看到自己願意看到的,不願意看到自己不想看到的,古人以一種牽強附會的方式來表述其觀點其初衷也大概如此。
人們為了跨越生命當中的「坎」,試圖趕走「黑暗」,「黑暗」卻換了個馬甲,反倒提高了這個「坎」的高度,今天將「坎」解讀成「霧霾」想來也算本意了。
打開《易經》(六爻卦)對「坎卦」的注釋大概如下:坎為水、為險,兩坎相重,險上加險,險阻重重。一陽陷二陰。所幸陰虛陽實,誠信可豁然貫通。雖險難重重,卻方能顯人性光彩。
僅此一卦相關的說辭太多燒腦的元素湧上頭來,各種版本、諸多心得,還有相互的邏輯辯證等等。我一直認為「易文化」至少是一門比較容易學習的文化體系,《易經》和古人簡單自然的生活作風相悖,它最初告訴人們的應該也是最簡單實用的東西。或許是該品讀《易經》的時候了。
推薦閱讀:
※《金瓶梅》到底應不應該讀?
※北京天壇和地壇為什麼只設鐘樓不設鼓樓?
※促使你堅持練習劍道的原因或者動力是什麼?
※汪鈺元:你行過許多地方的橋嗎?
※如何用一句話總結佛教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