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很可能是老子的遺書,關於老子生平的猜測

我們的行為很大程度上源自於個人的認知結構和生活經歷。只不過想通過那些細微的作品節點當中尋覓自己所看到的真相,並將其表達出來,更何況面對這樣一位對於華夏歷史和世界文化有著深遠影響的傳奇。

從《道德經》裡面感受到老子「偷渡」秦國時在尹喜面前所表現出來的文化稟賦,而真正最後由這部作品拓展而來的更多東西則並非老子自己所為。比如,道家其核心的陰陽五行學說都是那些「道家繼承者」搞出來的玩意而這部經典串聯起他一生的經歷過後或許可以看到不一樣的老子。

有記載最早五行表述是孔子的《尚書》當中提到的

現有資源給出對於《道德經》的描述:「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 ,被譽為萬經之王。」

其實,每件事引申到其他方面,我們的衣食住行都可以展示出相關的狀態涵養等等。也會在生活當中經常使用「打比方」來把問題講清楚。


接觸過一些傳統的《道德經》學者,他們基本上會將老子的作品當中提煉比較重要的三個元素出來:母親、水、嬰兒。然後通過打比方的方式來貫通整個道家思想的精髓。從而論述「無為」和所謂「道法自然」的意義。

和我們從小在課堂上對某篇文字寫出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一樣,在沒有「正確」答案之前,相互之間的描述都有著各自的臆想成分。

從這一感知角度出發,更覺得不是老子開創了「道」,而是「道」利用了老子。


回到上篇描述老子履歷的過程,似乎比較容易將《道德經》內容當中的細節提取出來:

第一,他至少干十年的圖書管理工作,應該算是老員工了。

第二,在國家機關上班有個穩定的工作,成家立室應該是絕大多數人走的路。

第三,母親去世請假回家守孝亦是人之常情。

第四,如果沒有遇到王室內亂牽連自己想來應該干到退休為止。

於是,就有了以下的推理猜想:

第一,想來因為工作和性格關係,長期看書導致嚴重近視。

導致看不清人和事物,更多的開始用耳朵辨識周遭事物,所以被稱作李耳(老聃),當時沒有辦法給他配眼鏡,否則該叫他「李眼鏡」。

高度近視

因為自然界中「道」dao或duo的發音源於模擬水打在地;「德」de的發音源於諸如石頭打在地上的聲響,從而拓展為他眼中的意象。之所以借「道」和「德」的意思來描述這般世界,或許就是描述他聽到的感悟。

牛行進的速度恐怕比人還慢,且易於叫停,老子之所以要騎牛遠行大概也是眼神不好的緣故。

白化病

有一派認為老子得了是白化病之類,那個年代但凡有點毛病的人多半會以「不祥「之名被群落排斥,哪裡還有機會讓你進國家機關上班的可能。


第二,現有的資料當中基本上找不到老子有任何子嗣,雖然有派觀點說有誰誰誰卻是很勉強。

張三丰

人和動物一樣,在自然條件下都有將其基因傳遞下去的性訴求,如老子這般,張三丰、丘處機之流所謂的得道高者多有傳人卻鮮有後人,這樣一群人要麼生活特窘連個人基本吃穿都不能解決,要麼情商特低伴有與周遭格格不入的秉性,要麼自身體質特差不能完成傳遞基因的本性。

道家「采陰補陽」的說辭或許側面說明了修道的這樣一群人本身就是陽氣不足的ED,否則為什麼要補呢?

反觀從孔子開始至今香火不斷,至今孔子的後人都還延續著祖先的驕傲。


第三,母親離世請假是人之常情,不過記載老子守孝兩年,兩年過後回去上班黃花菜都涼了。

或許可以從側面看出老子和母親的感情甚篤,因為情商偏低疏遠了和同事之間的關係,當系統BUG出現的時候,屎盆子不扣在你頭上又扣在誰的頭上呢?


最後,老子自覺母親死了便沒有了親人,被牽連而沒有了工作。一個有五千度近視,無依無靠且附帶某種偏執的人,生前做的或許就是找個知己。

覺得尹喜值得託付(所謂,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遂把自己一肚子的話袒露出來於是找到尹喜。

最後跟老子有交集的好像也就是尹喜,是真過關還是假過關,也只有他心裡清楚。

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司馬遷的描述是尹喜強求老子作書?動動腳趾頭就可以感覺得到像老子這般性格孤僻的大學問家,如非自願怎麼可能輕易就被一個守關將領脅迫,而且還公然在一個政府官員面前講訴對國家種種的不滿,就算是脅迫老子也完全可以寫個千把百字敷衍一下。

太宰治,完成《人間失格》後自殺,享年39

將自己想說的話說完過後似乎感覺了去生平夙願,便不想苟活與人世,其實也是許多偏執天才的選擇和歸宿。司馬遷是這樣,海明威是這樣,梵高是這樣……


現在的描述當中老子活了一百多歲,也有說八十幾歲的,但是在著《道德經》「出關」過後便再也沒有有關的記載,我更傾向於老子著《道德經》後沒有多久其人就死翹翹了(怎麼死的,在哪裡死的已經不重要了)。


《道德經》極有可能是老子的遺書。


而如許多神話故事一樣,之所以要神話(妖化)往往出於某些利益而掩蓋其本質的部分。

《莊子·養生主》或許可以印證對於老子生命長度的猜想: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號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則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

從中可以感受到:

第一,老子是沒有子嗣的,否則接待並質疑秦失的應該是老子的後人,間接印證了老子極有可能因為秉性亦或身體原因終身打著光棍;

第二,老子活著的時候就展現出跟別人不一樣的狀態,否則就不會跟秦失這樣的人有交集,秦失的話也很有意思「始也吾以為其人也,而今非也。」這句話品讀起來很有味道;

第三,老子死的時候應該不是很老,否則就沒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的說法。在春秋時期,能「哭」的老者想來應該六十多歲吧,想來老子死的時候連五十歲都不到。


推薦閱讀:

TAG:遺書 | 老子人物 | 自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