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百寧 | 為什麼你一定要掌握那個「跨界思維」?

人與人最大的差別是什麼?

不是出身、不是外貌,而是思維的差別,是否擁有創新思維的差別。

而要做到有效的,甚至是顛覆性的創新,那往往需要你在創新當中,採用某種截然不同思維、做法,而不是細枝末節的修修補補。

要達到這個目的,需要的最簡單、最有力的思維,就是跨界思維

比如,在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支付領域當中,出現了從紙幣到刷卡,再到移動支付的發展,這些變遷都體現了跨界思維和打法的強大威力。

每一種新的支付方式,都是新的跨界的方式(紙幣→卡片→手機)。尤其當移動支付出現之後,更是帶來了顛覆性的變革。

因為這種模式下,既不需要紙幣和取款機,也不需要銀行卡和POS機,只要有手機就行。

因而,這種高效便捷、真正低碳環保的新支付方式,對於金融產業鏈以及全社會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除了支付領域之外,就連一些看似不相干的行業,都在被跨界的思維/打法/模式而影響著。

比如,速食麵行業的巨頭康師傅、統一等品牌,都出現了產品銷量下滑的問題。

究其原因,並不是白象、今麥郎們的競爭所致,而是受到了跨界的衝擊——那就是外賣。當人們發現打開手機就能很方便地叫到各式各樣的外賣,於是再也不用無奈地天天泡速食麵了。

與此類似,綠箭口香糖的業績表現不佳,也不是因為曼妥思之類競品的影響,這還是與跨界的力量有關——手機。

當在人們在超市排隊結賬的時候,所有人都低頭玩手機。那麼,擺在收銀通道兩側貨架上的口香糖就受到了冷落。人們不再像之前那樣,無所事事、東瞅西瞅,隨手拿一包口香糖了。

同樣,在職場上,很多人苦苦拼搏數年,還是沒有做出驕人的業績,獲得滿意的職業發展,大多也是因為沒有掌握跨界的思維。這樣,要麼是因循守舊、原地踏步,要麼只能做些微小的創新。

可見,跨界思維,是最簡單、有效的創新思維,甚至是顛覆性、變革性的思維。

儘管「跨界思維」已經喊了多年,但很多人對其重要性還沒有足夠的認識,更沒有掌握和採用。

今天,我們就來深入談談。

跨界的概念和本質

所謂跨界,指的是突破原有行業慣例和常規,通過嫁接其他行業的理念和技術,從而實現創新和突破的行為。

可見,跨界的本質是創新,是實現巨大創新的方法。

而且,跨界是手段的創新,是抓住本質的思維,這有點類似於「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好貓」的思維。

跨界思維,在英國著名的科幻小說作家亞瑟·查理斯·克拉克的「克拉克定律」當中,也有「跨界」地體現。

克拉克定律指出,「一個德高望重的科學家前輩,如果他說某件事是可能的,那他幾乎肯定是正確的;如果他說某件事是不可能的,那他非常可能是錯誤的;只有一個方法能夠弄清什麼是可能的,什麼是不可能的,那就是:稍稍突破兩者的分界線,進入不可能的領域」。

可見,跨界思維是一種突破性的思維,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的思維。

在前面提到的支付領域的例子,那就是在不斷思考、不斷突破「不可能」。

比如,支付的時候能不能不用紙幣?答案是能,可以刷卡。那再進一步,能不能不用刷卡?答案還是肯定的,可以用手機掃碼支付。

了解完概念和本質,我們來看看實現跨界的做法。

如何掌握跨界思維、實現跨界打擊?

1、擁有意識、儲備人才

要做任何事,終歸是解決人的問題,即意識和思維的改變。

那麼,首先,要有跨界的意識

也就是說,無論我們身處哪個行業、什麼崗位,都應該有跨界的意識——當面對某個疑難問題,採用當前領域的做法均收效甚微的時候,就應該考慮嘗試一些完全不同的方法,嘗試一些其他行業的跨界的思維和打法。

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有廣泛的信息獲取。多看一些其他行業的書籍和資料,了解一下其他學科和領域的重大進展,看看是否有可能與本領域相結合。

其次,要儲備跨界人才。

我們發現,像谷歌這種注重創新的科技公司,都會「不拘一格降人才」。儘管是身處互聯網行業,谷歌還會招募一些跟計算機、互聯網毫不相干的各行各業的頂尖人才,比如藝術家、體育健將。

這樣,會讓谷歌公司的人才組成更多元,更容易激發創新。這是因為,真正有才華的人、在某個領域獲得極高成就的人,往往觸碰到了所謂「終極智慧」。這樣,當他切入到新的行業中,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新做法,從而迅速脫穎而出。

這也是諸如愛因斯坦、達芬奇等名人大家,往往能在科學、藝術等不同等領域都展現出過人才能的原因。

因此,在為企業尋找創新人才而不是普通螺絲釘的時候,不僅要看他現在會什麼,更要關注他曾經做過什麼、到達過什麼樣的高度。

2、把握本質,找到目標

前面提到過,跨界思維,本質上還是手段的創新。

那麼,既然是手段,我們在判斷選擇哪種手段之前,首先要明確目標和本質,知道我們要去往哪裡。

不知道目標和本質就談什麼跨界,無異於本末倒置、空中樓閣。

關於如何找到本質,在舊文《如何擁有「把握本質」的強大能力?》專門談過,在此不再贅述,大家可以稍後閱讀。

比如,在品牌營銷領域,如果要採用跨界思維,那首先要深刻理解品牌營銷的本質。

品牌營銷的本質既不是「打折、促銷」,不是「創意、借勢」,也不是「平面、視頻、戶外投放、H5、微博、微信」——這些都是手段。

品牌營銷的本質是「將差異化的品牌信息通過合適的渠道傳遞給潛在客戶」。當你掌握了這個本質,你就能採用一些跨界的、融合的新思維和打法來做營銷了。具體是什麼跨界的思維和打法,後面會談到。

再比如,之前提到的支付的例子。如果思考到觸達本質的深度,那就可以理解到,紙幣、刷卡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我們的目的是完成支付,實現資金的轉移。

當把握了這個本質之後,思維就不再限於對紙幣和刷卡支付的體驗進行微小的改進了,而是可以考慮跨界的做法,考慮如何使用蓬勃發展的移動互聯網來實現最高效、便捷的支付了。

很可惜,那些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並沒有抓住機會,把握這樣的本質、採用跨界思維,提前布局移動支付,以至於如今在支付這個自家地盤上,被互聯網公司牽著鼻子走了。

談到這裡,我們多次提到手機、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巨大威力。

現在,讓我們更深入、更廣泛地思考下,為什麼互聯網這樣的跨界思維總是有效、總能顛覆一個行業呢?

那是因為,這種思維觸及了商業社會的某些本質,順應了「電子化、虛擬化、移動化」的規律和趨勢。

比如,「打車不方便、好商品沒銷路」等諸多問題,本質都是「信息不透明、不對等,供需雙方不能高效對接」造成的。

而讓信息公開透明、快速流動,正是互聯網技術的初衷和最大優勢。

因此,當交通、貿易、農業、醫療、媒體等各種領域與互聯網技術和產品跨界融合起來後,就會出現巨大的改變。

3、落地實踐、跨界融合

掌握了跨界意識、儲備了跨界人才,把握了本行業的本質,我們來看看具體怎麼跨界。

a、將相近的領域和環節,進行結合

如果某些學科、領域、環節原來是割裂的,現在就嘗試將他們結合起來、融合起來,看看是不是會產生化學反應——這就是跨界思維。

比如,在傳統思維當中,企業的「產品、研發、營銷」等三個環節和部門是割裂的。每個部門都是「循序漸進、按部就班」,都是「各掃門前雪」。

產品只負責做好設計、滿足用戶體驗,技術完成產品的研發,營銷負責產品發布後的推廣。

然而,這三個部門的人如果只局限於當前職責,就很難做出突破,也浪費了很多潛在的資源。

此時,就可以用跨界思維,把這些環節兩兩結合起來。

比如,「用技術思維做營銷」,那就是大家熟知的「增長黑客」的做法,即用技術手段實現產品的增長,實現營銷目標。

而用「用營銷思維做產品、用產品思維做營銷」,那就是產品/營銷自傳播,讓產品和營銷活動自帶傳播力。微信紅包,就是典型產品與營銷合二為一的成功案例。

即使不用「增長黑客、自傳播」這樣體系化的跨界思維和打法,我們在處理工作和生活當中的每一件具體的事情時,都可以運用跨界思維。

比如,有人「用產品思維發傳單」,讓傳單這個再傳統不過的營銷手段煥發生機:轉化率從常規的千分之幾飆升為百分之二十。有個不會做飯的互聯網產品經理「用產品思維做早餐」,很快就達到「色香味俱佳、天天不重樣」水平,從而討得女友的歡心。

其實,蘋果公司的成功,也體現了跨界思維。

在iMac、iPod、iPhone之前,IT產品體現的是工程師思維。只要能用、穩定就行,對於美學、設計感等方面,缺乏足夠的重視。

當喬布斯「站在科技與人文的十字路口」,第一次把人文精神、藝術品位引入到IT產品之後,一切都變得大不一樣了。時尚、易用的蘋果產品,瞬間征服了全球各個國家、各個階層的億萬用戶。

b、應用底層、普適的原理和技術

將諸如「心理學、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底層的、普適的原理和技術,應用到當前的領域之後,就能實現跨界。

人的所有行為都受到大腦的指揮,只要有人存在的地方,心理學就有用武之地。

因此,無論是產品、營銷、貿易、社會發展等領域,如果將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和原則引入之後,就能實現破局和突破。而這一點,是大部分人所忽視的。

比如,在世界銀行的《2015年世界發展報告——思維、社會與行為》一書中,提到多個應用心理學原則來促進全球社會發展的科學有效的策略。比如,如何提高貧困人口的子女入學率、如何督促艾滋病患者定期服藥等等。

我在舊文《都說產品和營銷高手們都「懂人性」,你該如何做到?》也提到過,產品、營銷高手都懂人性。所謂懂人性,就是要懂得心理學,尤其是要深刻理解「獵奇、懶惰、虛榮」等幾種重點的心理和人性。

對於掌握心理學原則的重要性,股神巴菲特的黃金搭檔——查理·芒格在其暢銷書《窮查理寶典》中,也有反覆的強調和闡述。

除了心理學,互聯網技術也是一種底層的、普適的技術,幾乎可以跟所有的行業進行跨界融合。這個前面已經談到了,不再贅述。

我們來說說,大數據和人工智慧。

目前,人工智慧是最火熱的話題,而背後的推手則是深度學習技術。

深度學習與人工智慧的其他實現技術相比,最大的優勢在於普適性。有了深度學習技術,為了解決語音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不同領域的問題,我們不需要再開發諸多實現原理迥異的人工智慧系統了。

比如,谷歌、百度等公司,將深度學習技術應用到了搜索引擎、自動駕駛上,阿里巴巴已經在用人工智慧技術來代替設計師來做商品廣告圖片了。

同時,得益於計算能力的提升和海量數據的積累,人工智慧的威力就爆發出來了。

大數據、人工智慧在社會治安領域,也取得了很好的跨界效果。除了大家熟知的「運用圖像識別技術抓交通違章、抓通緝犯」之外,還能發現更隱蔽的違法犯罪行為。

比如,國外有些不法分子,在居民房屋中偷偷地種植毒品,非常隱蔽。當地警方發現,如果靠逐戶檢查的常規方法的話,很難操作。

考慮到這樣的種植過程因為沒有日光照射,而大量使用人工光源。後來,警方就將大數據、人工智慧技術引入,通過對該地區居民用電量數據進行分析,就很快找到了異常用電行為,從而圈定了目標。

其實,就連深度學習本身,也是跨界的成果,它就是統計學、機器學習、人工神經網路等多個學科交叉、跨界的成果。

不可否認,在當前互聯網思維、人工智慧領域,出現了嚴重泡沫。但只要應用得當,這些技術的確會對很多行業帶來很大的變革,因為它是普適的、跨界的思維。

為什麼跨界有如此大的威力?

談完跨界思維的概念和實現方法,我們再回過頭思考下,為什麼跨界思維有如此大的威力?為什麼你一定要掌握這個思維?

其原因,有如下幾方面:

1、世界很複雜,單一領域的解法存在局限

當我們在某個領域學習的時候,為了闡述方便,其中的理論、法則的適用場景,往往都是做了理想化、簡單化的處理。

然而,當你要處理現實世界的問題時,你會發現,這些問題往往都是錯綜複雜的,單一領域的知識和技能是不足以應對的。因此,你需要跨界的思維,多學科的知識來解決問題。

此外,即使一個人在某個領域的積累達到了所謂專家水平,如果他的思維和知識過於狹窄和僵化,就會出現負面效應。這是因為——當他拎著榔頭的時候,就會覺得滿世界都是釘子。他會「本能地」將問題強行套到自己的方法論和經驗當中,從而給出片面的、錯誤的分析和結論。

2、跨界思維是「把握本質、殊途同歸」的思維

前面談到了,跨界是手段,是把握本質後,實現目標、殊途同歸的新手段。

當你只是固守本行業的舊思維和打法,這就猶如「坐井觀天、盲人摸象」,不知道還有更大的世界。

同時,還會陷入「目的和手段」顛倒的陷阱中,誤把手段當成目的。

比如,在營銷領域,當你只知道「P海報、發稿件、開發布會、砸廣告」這些手段時,你就容易犯錯,認為這些就是目標。以為每天只要做了這些事,就完成了目標。殊不知,還有諸如增長黑客、自傳播等更有效的跨界手段。

3、跨界思維會帶來跨界紅利

所謂跨界紅利,就是在一個領域看似很普通和簡單的技術,放到另外一個不相干的領域,就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力

因此,在多個領域當中都有著豐富經驗的人才,會越來越受青睞。

同時,我們看到,單個領域、純互聯網的項目已經很難做起來了,所以需要與傳統行業相結合。而且,哪個行業越傳統、越原始,跨界紅利就越明顯。

比如,共享單車產品就是一個例證。

自行車已經存在了數百年之久,而且,在這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中,自行車和騎車出行並沒有產生大的變革。

然而,當移動互聯網、物聯網技術與這個古老的交通工具和行業跨界結合之後,當共享單車出現後,卻釋放出了巨大的能量。

4、跨界創新的人,沒有枷鎖

當外行人士殺入某個領域時,「缺乏經驗」是他們的弱點,但同時也是他們的優勢。

這是因為,他們不會受條條框框的約束,不會自我設限。他們會質疑並解決所有不合理的模式、設計和體驗,最終打造出優秀的創新產品,打破巨頭的壟斷。

比如,矽谷鋼鐵俠埃隆·馬斯克就憑藉跨界思維以及著名的「第一性原則」的思維,先後在電子支付、航天、電動車等多個不同領域,做出顛覆性的創新和巨大的成就。

再如,喬布斯在準備做電腦和手機的時候,就在質疑:為什麼電腦一定要很醜、很難用?為什麼手機上要用近一半的尺寸來安裝密密麻麻的物理按鍵?有了很多諸如此類的對常規做法的質疑和思維突破,就有了蘋果的成功。

除了蘋果殺入娛樂業、手機產業後帶來的變革,國內雷軍、老羅、華為這些"外行"在進入手機領域後,都帶來了行業的創新和繁榮。

這些,都是跨界的成功。

結語

跨界思維,是抓住本質的思維,是殊途同歸的新思維。

當你遇到某個難題,長時間無法攻克,或者在某個領域當中,很難進一步提升時,那就應該採用跨界思維。

如果自己不跨界、不顛覆,就會有別人來跨界、來顛覆,這只是時間問題。

不要再囿於一隅,苦練「降龍十八掌、九陰白骨爪」了,因為對手的洲際導彈,已經騰空而來了。

擴展閱讀:

  • 如何擁有「把握本質」的強大能力?

  • 都說產品和營銷高手們都「懂人性」,你該如何做到?

  • 《窮查理寶典》,查理·芒格著,中信出版社
  • 《2015年世界發展報告——思維、社會與行為》,世界銀行著,清華大學出版社

<完>

===

關於作者:朱百寧(微信公眾號:自傳播實驗室,個人微信:izhubaining),前百度品牌總監,著有《自傳播》一書,現為多家知名企業培訓導師及品牌顧問。


推薦閱讀:

產品的「指標」
產品設計規範與關乎「秩序和混亂」的人生演算法
說幾個傳統產品的新玩法
認真聊產品

TAG:跨界 | 產品 | 市場營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