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寫一本書?
吳軍博士的《文明之光》系列圖書風靡暢銷,當我們沉浸書中的時候,有沒有跳出來想這樣一個問題:這套內容浩瀚的書是怎麼寫出來的?
這裡以作者寫作《文明之光》第四冊為例試做淺析。這本書和前三冊一樣,一共八章,不算圖表大約有26萬字,斷斷續續寫了一年多的時間。
一、選題。
1)必須是自己比較熟悉的題目,而且是能夠得到大部分作家得不到的資料的題目。換句話說,不熟悉的,或者別人能比自己寫得更好的題目,就不考慮寫了。
2)必須是讀者感興趣的。
3)雖然是寫歷史,但是必須具有現實意義。歷史中很多細節(比如明朝建文帝到底是否死於靖難之役)對歷史學家有意義,對當下絕大部分人其實沒有什麼現實意義,所以這一類題材就都不會考慮。
4)作為一個一貫主張用和平方式解決各種問題(包括人與人之間的問題和國與國之間的問題)的人,作者一直在強調文明的力量。
具體到第四冊,八個專題分別是,印刷術(包含宗教改革,強調知識使人自由)、啟蒙運動、明治維新、美國反壟斷和進步運動(對比今天的中國)、聯合國的誕生。這五個題目都有關聯,扣住文明進步的主題。接下來是青黴素(強調從0到N全過程的重要性)、好萊塢(強調娛樂業對人的重要性),最後介紹遺傳學和基因,以「我們是誰」作為結束。
二、寫提綱
選題之後,馬上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列出一個大綱,這可以保證每一章有一個明確的主線,章與章之間能夠連貫,並且不斷強化同一個主題。這件事不是很難,因為作者在長期構思時,對大綱已經有了比較深入的考慮。
三、做功課
作者寫書和很多人不同的地方是把它作為研究課題寫論文,因此功課要做足。這些功課可以分為三類。
1)讀書。作者一般會把與每一個題目有關的書讀一讀,看看別人是從哪個角度入手的,如果一個視角已經被大家普遍採用,我就要換一個。通常,我讀英文的書比中文的要多,當然有些時候也會讀一些中譯本。這主要是中國講述事實的書比較多,有觀點的書不多,而且中國有些圖書在講述事實的時候,會因為種種考慮做一些刪節或者斷章取義。這方面,英文的書要好很多。
2)要查閱和組織材料,這和做科研時的查閱文獻完全一樣。今天互聯網比較發達,查閱資料比較容易。為了了解很多事件的來龍去脈,或者很多科學原理的細節,有些時候要閱讀專業文獻。比如在寫這本書最後介紹DNA的一章時,我把那些大科學家們在《自然》和《科學》上發表的論文都讀了一遍。慶幸的是,他們的文章寫得非常清晰,而且簡短(常常只有兩三頁紙),因此非生物專業的人讀起來也不困難。
3)真正地學習、上課了。為了寫和遺傳有關的內容,作者真的通過慕課(MOOC)平台在MIT(麻省理工學院)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學了一些課,為了寫和物理學相關的內容,我在斯坦福大學聽了一些在線的課程。現在MOOC平台為大家學習提供了便利,學一門課也就100美元左右,還能拿到一個證書,非常方便。
做完這些功課,就可以和相應領域世界一流的科學家們討論他們研究領域的課題了,雖然不會做這些課題,但是能夠把相應的內容寫清楚了。
四、寫作
做完功課後就是寫作。作者通常用的是零碎的時間,包括在飛機上,等小孩,和朋友約了吃飯之前,等等。有些時候只有三、五分鐘,能夠寫幾十個字,但是積少成多,平均半年能夠寫出一本20萬字的書。有些人因為作者寫書比較快,質疑作者是否在公司里好好工作,實際上那些人如果把平時無所事事、玩手機、K歌、閑逛,或者在公司里做無用功的時間加起來,恐怕比作者寫書的時間要多很多。
這樣用碎片時間寫出來的東西可能顯得七零八碎,因此在全書寫完了之後,我要坐下來重新寫一遍。這時候我就需要絕對安靜、不受打擾的環境了。吳軍曾經和朋友講,最後修改書稿時,要如同古代猶太人抄寫《聖經》一樣虔誠而心無雜念。
五、編輯校對
以上完成的書稿,相比大家看到的書,還是非常粗糙的。接下來我會徵求編輯和一些讀者的意見,調整框架結構。有些時候,重新調整完框架結構,整個章節讀起來和原來完全不同了。與此同時,編輯和作者會找一些領域的專家看看內容是否有常識性錯誤,比如張首晟教授曾經幫看過關於物理學的內容,這次涉及到生物學的內容,由生物學博士徐霄羽女士把關。得到反饋意見後,我再更正一遍。到此,書稿就可以正式交給出版人去編輯處理。之後來回來去的編輯校對,就是事務性的工作了,相對容易。
每當作者寫完一冊書,其實就等於是學完一門課,或者做完一個課題,而書本身,則是課題的研究報告而已。
推薦閱讀:
※隨筆 鄭板橋難得糊塗的傳說——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
※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春七(最後一次雜談)
※關於盒子
TAG:隨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