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式微式微胡不歸》——舞劇《昭君》觀後

杜甫詩云「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道不盡中國四大美人之一昭君心中的無限惆悵。提起昭君,世人不禁嗟嘆落雁之容嫁於大漠,抑或是歌頌只一女子便能換取邊境和睦太平盛世的千古美名。傳說也好,故事也罷,「昭君出塞」早已變成書中文賦、台上唱詞、熒屏大幕上傳誦的經典。舞劇《昭君》同樣取材於「昭君出塞」的歷史故事,以《漢書·元帝紀》和《漢書·匈奴傳》中的記載為史料基礎進行藝術再創作。全劇以四幕結構加序幕、尾聲六部分組成,展現昭君極為不凡的跌宕人生。

劇情內容

第一幕「和親」由三部分組成:昭君與眾姐妹們在宮中生活,太監前來宣旨讓昭君和親、香溪陪嫁;漢元帝宴請單于,異族蠻人與宮中禁軍鬥武,塞外的復株累王子敗給大漢的衛疆將軍;昭君盛裝赴宴,單于一見鍾情,二人一舞定情。

第二幕「出塞」由四部分組成:士兵舉旗宮女隨行,漢朝的陪嫁儀仗送昭君和親;昭君夢回家鄉吸水玩耍,一群蠻人的闖入打破安逸情景;夢醒後單于親切關懷,兒子復株累不以為然反被單于訓斥;送親隊伍再次啟航,復株累瞞著父親抓住了運送軍糧的衛疆將軍。

第三幕「賀婚」由三部分組成:大婚飲宴之上,先是女子倒喇之戲寄於美好祝願,再是男子摔跤之舞彰顯驍勇氣概;復株累活捉衛疆前來賀喜反惹單于大怒,釋放衛疆後漢塞重修舊好;兩年後單于病重,邊塞動蕩。

第四幕「寧邊」由四部分組成:邊塞瘟疫盛行,巫師作法驅役也未見起效,昭君深入鄉土關切人民;老單于駕崩,昭君悲痛欲絕;昭君魚單于夢中幽會,相舞話別;夢醒之後昭君為安寧從胡俗,嫁給復株累為妻護衛邊疆安寧。

人物塑造

作為舞蹈的編創性《昭君》是成功的,但從人物的塑造來看,昭君是失敗的。史料記載中的昭君是客觀的,文字是冰冷的,文藝作品中的昭君是立體的,性格是鮮活的。元帝「寧邊思傾國」,昭君「請纓赴塞上」的歷史事實是否真實可信尚不可考,不管是因為拒絕賄賂畫師毛延壽而出塞,還是因為不甘深宮寂寞無前途而出塞,或是因為滿腔民族大義家國情而出塞,總有一個與眾不同的性格標籤屬於這一人物,但在這出舞劇中,看不出昭君的性格。

第一幕的第一個舞段展現的是昭君的宮中生活,編導藉助道具麻布衣進行編排。我們知道西施浣紗、貴妃醉酒,如果編創以西施、貴妃為主題的舞劇,浣紗舞和醉酒態定然是其中必不可少的舞段情節,但在表現昭君的第一段舞蹈上,並未抓取昭君最具代表性的特色進按行編舞,除了服裝上「一紅群藍」的突顯,並未體現出角色性格。

第一幕中昭君單于初次見面,單于一見傾心,昭君儀態落落大方;第二幕中出塞路遙顛簸疲憊,單于細心照拂,昭君為人彬彬有禮;第三幕中婚禮喜宴橫生意外,漢將不幸被俘,昭君見後心急如焚;第四幕中為保安寧依從胡俗,再嫁部落單于,昭君抱琴雁鳴而落。在這些舞段中體現了昭君的善美、優雅這種女主角的「標配」性格,但並未體現個人特色,使整個人物成為一個符號而缺少生命力。

昭君與單于初見定情的雙人舞,美;昭君與單于陰陽相隔的雙人舞,美;昭君出塞迷惘彷徨的獨舞,美;單于離世悲痛欲絕的獨舞,美。美過之後,人物的性格又體現在哪裡?這麼多的舞段表演,昭君的個性還不及與她戲水玩鬧、活潑開朗的香溪鮮明。

舞劇有許多要素組成:人物、事件、矛盾衝突最為重要。主角的高超技術展示是觀眾期待看到的,而其它的舞段則需要具備三項作用:營造意境、推動敘事、塑造人物,如果沒有構建人物性格的舞段,那這部劇的編排則尚欠火候。

戲劇衝突

近幾年來,人物史詩式的舞劇創作越來越多,孔子、關公、杜甫、東坡的人物歷史均被搬上舞台展現。短短的90分鐘並不能將他們的人生窮盡展現,所以要選取他們主要事迹、突出貢獻、人生轉折為素材進行創作,但要以一條故事主線貫穿全劇始終,而不是片段式的事件拼湊在一起組成一部舞劇。《昭君》的故事主線並不完整,我該怎樣告訴別人這部舞劇講了什麼?一個女子嫁給一個男子,兩年後,這個男的死了,全劇終。作為一部劇,它沒有衝突,沒有劇情,沒有結構,只有相見、出塞、大婚的客觀片段的羅列,舞劇《昭君》的敘事性並不成熟。或許這樣的要求過於苛刻,舞劇本身就強於抒情而弱於敘事,前幾年也出現了幾部著重於敘事的舞劇作品,但實際效果呢:「雷」。有人會說,你要想看劇情,那為什麼不去看話劇?難道舞劇真的無法二者兼得嗎?既有舞蹈之美,又融戲劇之趣,這個要求或許很高,但我仍對舞劇的敘事性保有希望。

雖然昭君的形象並不立體,但能看得出編劇戲劇化的嘗試與設計。第一幕中,漢宮宴飲之上,衛疆將軍大敗邊塞復株累王子,為後面的劇情發展埋下伏筆。第二幕中,單于父子深夜長談,兒子「說」(話語全靠舞蹈肢體語言表達):「父親你不該因為女人就選擇和睦邊塞。」單于「說」:「你這混小子別給我出去惹禍。」復株累抓了衛疆帶回塞外的情節作為二三幕的銜接、轉折段落承上啟下。第三幕中,兒子綁了衛疆作為新婚禮物朝賀,逼急了昭君,惹怒了單于,這是整出舞劇最完整的情節,最鮮明的矛盾,但這條線索並未通過舞蹈來完成敘事,而只是單一的肢體動作表達,略有遺憾。舞劇以舞蹈為主要語言進行敘事,舞蹈不應單純的表現美,更重要的是推動劇情發展,完成舞劇敘事。

當然,舞蹈本身就是善於抒情,而不是長於敘事,總的來說,《昭君》在戲劇情節上的處理還是較為成功的,尤其是劇作細節上的處理與矛盾衝突的設計,增強了整台舞劇的戲劇性與可看性。

舞劇意境

除了塑造人物形象,推動情節發展之外,舞劇中的舞蹈還具有營造舞台意境的特性。在《昭君》的序幕中群舞演員圍圈躺下,象徵著因為戰爭而導致的堆積如山的屍體,此時一隻顫抖的手從屍骨中伸出,像是表達內心的吶喊與控訴,營造意境,交代背景。

第一幕的後半段舞蹈編排順暢,在同一場景內完成了宴請單于、宮廷斗舞(包括漢軍弓箭舞、蠻人舞蹈、一對一的對抗舞)、昭君出場、宴飲定情的舞段,整個敘事十分流暢。昭君出場時宮女們一一相扯裙擺,展現大漢恢弘大氣之勢;二人定情之舞段場景轉換,紅色簾幕從天而降,展現漢塞兩地的情感和友誼的升華。

第二幕中,漢軍陪嫁送行的舞段展現漢宮氣勢,昭君夢中戲水的女子群舞美輪美奐。但仔細看來,這一幕的舞段設計較為冗雜,漢軍舉旗和侍女送行的舞段,昭君夢中戲水的舞段(包括女子群舞、昭君和侍女的舞段、蠻人湧上場的舞段、昭君獨舞的舞段),夢醒後單于給昭君披上披風,單于和兒子深夜長談,眾蠻人上台齊舞,送親儀仗再次啟程,漢軍運送糧食的隊伍卻在此時被複株累將軍抓住。這一幕由眾多舞段組成,燈光亮了暗,暗了亮,給觀眾特別不適的視覺感受,這種繁雜的舞段設計缺乏劇的緊湊性。

第三幕的意境是整出舞劇設計最為精彩的,具有民族性的特點。在表現昭君和單于相見定情的雙人舞段中,在表現昭君離鄉哀怨惆悵的獨舞舞段中均使用了古典舞的編舞技法,但在第三幕「賀婚」中群舞舞段的編排上則注重民族性的體現,既有展現塞外男子英勇豪邁的摔跤之舞,也有展現蒙古女子端莊秀美的頂燈之舞。陸次雲《滿庭芳》中曾記載元代倒喇之戲「舞人矜舞態,雙甌分頂,頂上燃燈」,蒙古人注重「和睦團圓」,常以圈舞的形式祝禱詠嘆,而這些元素也都體現在編導的創作之中,營造一個歡快和諧的婚禮場景。

第四幕中驅鬼逐疫的巫舞舞段,老單于逝世後烏鴉飛舞的舞段,都是為了營造意境。舞至結尾,昭君與單于夢中再見話別的場景感人至深的舞段。別離之後便是內心的堅定與從容,女子盛裝群舞再現婚禮場景,象徵著昭君「從胡俗」再嫁復株累的故事。結尾的舞蹈場面宏大,但收尾略有草率,如果將主題上升到民族情懷是否更能引人思考?2016年底首演過後,舞劇《昭君》進行了修改,在最近一個階段上演的版本中改變了結尾方式——昭君滿頭銀髮縱情一舞,換來了大漢與匈奴百年和睦之容。雖然只看了舞蹈片段,但個人感覺這樣的結尾方式更能感動觀眾。


推薦閱讀:

長期學舞蹈的男孩長大容易變偽娘?
盤點2016年上演的那些古典舞劇
如何區分桑巴、恰恰、倫巴和探戈?
如何練出芭蕾舞者一樣優雅的脖頸和後背?
如何評價楊洋時隔九年的舞蹈蒲公英?

TAG:舞劇 | 舞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