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小塊大阪,完全符合我工科狗的人設

我們說到日本的建築內部,拋開安藤他們略「漏水」的藝術作品,一般都會想到「細緻」,會想到「衛生間乾濕分離」。我明白,你也明白,日本的「細緻」與祖國的「豪放」之間的縫隙,和簡單的素質無關。很多時候,我們不去刻意提及歷史的既定背景,只是不可否認的是,一層又一層的「優化積累「的背後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和蓄力。

簡單地,僅從我入住的日本大阪某酒店為例,我想聊一聊在這裡我發現的一些細節。

真是抱歉了,全都和建築有關。

Gap Year的大半年來,我都盡量避開本行業的圈子。我總認為人文學科和藝術學科相比於工科更加有深度,沉澱出的都是實打實的審美,不談大俗大雅,只論舒服順眼。不捧不殺,來了日本才兩天,我就發現審美和技術竟然可以擁抱如此緊密,一心向生活。馮小剛的「雅過敏」癥狀,可能永遠不會發生在這裡。

僅從酒店內部來看,一些局部細膩到令人髮指,不禁佩服從業者的用心,當然也不禁聯想到他們逆天的工作壓力放在建築行業內的爆炸感,如果有一天有幸可以在這裡工作,我可能會分分鐘逼死自己。

第一個細節是衛生間。

除了「乾濕分離」(氣味分離23333),最亮點的地方是下水地漏。

一層一層手動揭開,往下看,真的被驚艷到了。金屬面板中間有小孔,可以摳起來,下面的部分都是塑料制零件。

第一層是頭髮過濾網,真的,真的秒殺京東可以搜到的那一款。稍微旋轉後拿起來,下面的部分是一段「儲存」下水的小管道,少量留存的水用作除臭,管道中的味道不會飄上來。這個部分也可以拿出來清理。

無論這個細節之前有沒有被別人發現過,反正這次看到後,我媽已經決定日本亞馬遜下單了。搜了一下日本亞馬遜,竟然不貴耶,類似的家用地漏裝置比較相似的一款長這樣,剖面意思意思可以看看感覺。

當然我也思考過,這也許是星級酒店特有的品質,不能就這樣草率地以偏概全,崇拜整個國家。所以在之後的旅程中,我也觀察了星級略低的酒店以及民宿。乾淨程度和新舊程度是這些住所和高星級酒店的區別,但是下水地漏的裝置是相似的。

為了避免誤會,這裡我說的乾淨程度的差別,是指可以看見由於使用年份的原因積攢的一些水垢以及積塵,而不是毛髮和垃圾。另外在材質上,不像高星級酒店使用的工業塑料,老一代的裝置會更多地使用金屬。總體來看,細節裝置的設計原則大同小異,更新換代則是時間過濾的結果。手動切題一下第一段所寫內容。

第二個細節是插座。

由於是酒店,插座的功能被嚴格區分。這一方面是服務的貼心,另一方面卻也讓我有點被束縛,是不是要隨時要扯一扯胸前的紅領巾對著鏡子說,今天我有正確使用插座哦!這一點在之後的旅程中都沒有發現,是褒是貶純看個人口味。

值得分享的是,在這個酒店裡的插座設計,因為功能被區分開,所以有一個插座是專門為空氣凈化器準備的。在這個角落裡,可以看到明顯的「後退」設計,通俗點說,所謂的「軟裝」和「軟軟裝」在設計階段就完美結合了。

就看這個工作量,請給全世界建築設計師盒飯加雞腿,謝謝。

第三個細節是門口通道。

櫃門全部貼合牆面,不會有「啊這裡有一個柜子」的突兀。

牆面轉角的腳貼高達50cm,用金屬包裹住牆紙,防磨損設計可以說是很用心了。從另一個角度出發,大面積牆紙的使用,如果選擇不當有時會降低整個空間的質感(所謂的「高級感」哈哈哈),但是一些細節處的小面積金屬,會和柔和的牆紙有所中和,這一點可以作為室內的一個小小靈感。

第四個細節是傢具。

銳角的安全小幫手國內已經有很多,但是這裡可以看見銳角處理直接融入了傢具設計本身。尺寸和形狀都暗戳內心的美學慾望,爽到發尖,當然也因為幾何與切割滿足我的個人審美。

當然,這個酒店中的例子展現的只是一種處理方法,在之後的旅程中,我發現還有其他的處理方法。在京都入住的酒店中,傢具的銳化處理使用了弧度,也就是圓角。個人觀點,圓角設計會更加偏向傳統,也會更加被大眾接受(雖然我更喜歡簡單粗暴的切割)。pota(EI)to 或者pota(A)to,處理方式千萬種,重點還是設計時的用心,滲透在每一個你會注意到或者不會注意到的細節里。

傢具中的另一個亮點是這個柜子的設計。不同於普通柜子的開門,這裡設計師把整個直角作為整體,構成了櫃門,降低了櫃門大開時影響通道通行的困擾。

如果要硬說美中不足,那就是是櫃門完全打開後不能固定在後面的牆面上,會不停地微微彈回來。但是那塊「牆體」上固定了一面鏡子,考慮進去的話,添加任何固定櫃門的小裝置都會有些多餘。

第五個細節是燈光。

每次談到燈光,我總是很矯情地想到聖經創世紀篇里的一句話:他說要有光,於是就有了光。有關光線在空間里的重要性,由我來贅述還是太班門弄斧了,無數的大師都用了一生來詮釋這個真理。除了衛生間,房間里沒有一處燈光是直射燈光,都是散射的暖光源,隱藏在賓客看不見的地方,比如吊頂里,比如床頭。

另外的一些細節,比如無論在哪裡,酒店的工作人員都會貼心地為賓客們使用的水杯加上塑料杯蓋。這個不屬於建築的範疇,就不多說了。

大阪是大家常說的大城市,卻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那個日本,這部分歷史的原因,我覺得是一種恩賜。在這裡我們不假模假樣地說綠化,這裡就是真正的「城市」。大片的自然請稍放遠點,因為城市的中心就是橫平豎直的森林。住在酒店的頂層,看出去的城市,像用尺規打出來一樣,方盒子們都降了飽和,像線稿一樣撓心,無論怎麼修,無論哪一個濾鏡打上去,照片都是所謂的「日式」風格。

和閨蜜聊天的時候我開玩笑說,感覺學建築突然有了一種使命感。她問我是不是膜拜在大師腳下無法自拔。這當然是一方面,但是這次旅程更讓我看見了萬千日本普通同行們的職業修養和審美,這一點好像特別形而上,但尤為重要,也著急不得,要經歷時間的磨礪,也要等待時代的沉澱。祖國一定會越做越好,因為我們都有使命感(瞬間升華)。

我永遠記得同行業工作近三十年的舅舅在我入學之初對我說的話,要學會培養自己對美的感覺,這個是學校無法按綱按要教給你的。

*註:文中圖片均為手機拍攝,高糊+線不直,原諒我吧!我就不說「太累」給自己找借口了。(跪!)


推薦閱讀:

神保町散步
視頻交互的設計該怎麼做?
既有顏值,又有內涵的雜糧包裝!
除了名字和肖像,情侶文身還能怎樣設計?
鋼構森林生存技巧展示格柵矢量化圖紙處理(更新中......)

TAG:建築 | 日本 | 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