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564.讀書32~《拜占庭帝國通史》下

2017.08.24

來自亞馬遜

非常全面的拜占庭帝國通史,完全是我國的史觀。

以下是下部的一些書摘:

根據《農業法》,拜占庭農村以村莊為基層組織單位,農民生活在大小不等的村莊內。

國家通過立法杜絕土地荒蕪,以強制村莊集體完稅來保證財稅收入。在一定的稅收年度期間,政府測定的地方納稅額度是固定的,因此對村莊內的農民而言,每塊荒蕪農田都意味著增加了自身的稅收量,解決問題最好的辦法是佔用棄耕土地。

農業法要求農民盡量開墾荒地,用來抵扣賦稅

奴隸與農民的區別在於,奴隸不具有法人地位,「如果奴隸在樹林里殺死牛、驢或羊,那麼他的主人應給予賠償」,奴隸主負責賠償其奴隸造成的損害。可見,拜占庭帝國時期,奴隸的實際地位遠比古羅馬時代高,他們是人不是工具,6世紀的立法就規定殺害奴隸的人以殺人罪論處,【23】但是奴隸本人因無法人資格而不承擔法律責任,這在《農業法》中得到了證明。

奴隸也不是工具,可以隨便殺害了,相當於咱們的僕人

弗里吉亞王朝是由米海爾二世(MichaelII,820—829年在位)創立的,他出身於貧苦農民家庭,像當時許多走投無路的下層民眾一樣,也於青年時代從軍,在阿納多利亞軍區供職,並且不斷得到升遷。

新王朝的皇帝都來自最底層了

弗里吉亞王朝的統治延續了47年,其間值得記述的成績除了結束毀壞聖像運動之外,還包括繼續貫徹希拉克略一世開始的軍區制改革政策,建立新軍區,引進新移民,並且憑藉不斷增強的國力加強邊防建設,不僅在巴爾幹半島北部地區修築要塞以阻擊斯拉夫人的南下,在小亞細亞擴充軍隊以打擊阿拉伯人的侵擾,多次發動對外戰爭並取得遠征勝利,而且徹底修繕君士坦丁堡城牆,鞏固了首都的城防。

加強新軍區,引進移民,抵抗東西南北的敵人

第五章馬其頓王朝的統治

通常人們將馬其頓王朝統治時期的拜占庭帝國視為黃金時代,也就是其歷史曲折發展的頂點。

馬其頓王朝(Macedoniandynasty,867—1056年)統治時期,拜占庭帝國進入其發展的鼎盛階段。

該王朝經歷了5代18位皇帝,統治時間長達189年

在咱們國家看來,也不算是長命的朝代

馬其頓王朝的奠基人是巴西爾一世(BasilI,867—886年在位),馬其頓地區農民之子

867年,他陰謀暗殺了米海爾三世,成為皇帝,建立了馬其頓王朝。

陰謀家,玩弄無數花招糊弄皇帝,當然皇帝實在是太弱

利奧六世的第四次婚姻卻招致教會的激烈反對,君士坦丁堡大教長尼古拉斯(NicholasIMystikos)堅決否認這次婚姻的有效性,進而也否定了君士坦丁七世的皇位繼承人的地位。此事很快演化為拜占庭教俗統治集團之間的鬥爭,羅馬教皇也積極捲入鬥爭。

利奧六世死後,皇位由其弟亞歷山大(Alexander,912—913年在位)繼承。這裡,兄終弟及的皇權繼承原則作為父死子繼原則的補充形式明確表現出來。

繼承人問題,引起了和教會的鬥爭

鼎盛時期的拜占庭帝國最終結束了阿拉伯人數百年入侵的困擾,但是,這只是其取得的對外戰爭的一項成果。馬其頓王朝更重要的戰爭成果是徹底擊潰保加利亞人,使稱雄一時的保加利亞王國一蹶不振。

保加利亞人曾作為拜占庭帝國同盟者定居在多瑙河與黑海之間地區,7世紀末時發展成為巴爾幹半島的強國,經常與拜占庭人發生衝突,在第一次保加利亞戰爭中一度打敗拜占庭軍隊,迫使拜占庭交納年貢。

最早保加利亞人臣服拜占庭,是拜占庭的同盟者

保加利亞人的再度興起是在克魯姆國王(KrumtheHorrible,約803—814年在位)統治時期,其軍隊向色雷斯地區的擴張曾直接威脅著君士坦丁堡的安全。

807年,雙方爆發了第三次戰爭,拜占庭軍隊在這場戰爭中損失慘重,拜占庭皇帝尼基弗魯斯一世在戰鬥中陣亡(圖54),克魯姆國王用他的頭骨製作成酒碗,並在慶功會上為各位大臣將軍輪流把盞。克魯姆國王乘勝追擊,直撲君士坦丁堡城下,實現了「把我的矛插在君士坦丁堡黃金門上」的誓言。只是由於後來他突然死於腦出血,第三次保加利亞戰爭才草草結束。

雙方連續爆發戰爭,第三次,克魯姆用拜占庭皇帝的頭骨做酒杯,結果死於腦出血,差點滅了拜占庭

馬其頓王朝統治之初,拜占庭帝國與保加利亞王國之間發生的重要事件是拜占庭帝國在保加利亞地區文化和宗教傳播所取得巨大進展。

9世紀中期,羅馬教會和君士坦丁堡教會為了擴大各自的影響,千方百計爭奪當時尚未開化的保加利亞人,而保加利亞國王鮑里斯一世(BorisIofBulgaria,852—889年在位)為了在鬥爭中擊敗政治對手,也極力選擇大國作為靠山。拜占庭教會在競爭中取得勝利。

863年,西里爾和他的兄弟美多德應邀前往摩拉維亞傳教(圖55)。為了完成用斯拉夫語傳教的任務,他們使用希臘字母為斯拉夫方言拼音,創造了一種為斯拉夫人所理解的文字,稱為「西里爾文字」。此後,他們在當地君主的保護和大力支持下,專門從事《新約》等宗教經典著作的翻譯。

864(或863)年,鮑里斯一世也接受洗禮,皈依基督教,而後,他邀請西里爾的大弟子克萊蒙特(Clement)到保加利亞傳授文化,積極支持他建立獨立教會和發展文化的活動。鮑里斯一世因此被後人尊為保加利亞文化的奠基人。

拜占庭向保加利亞輸出基督教文化,創造西里爾文字,用斯拉夫語傳教

沙皇鮑里斯一世於865年曾致信教皇尼古拉一世(PopeNicholasI,858—867年在位),提出了106個關於保加利亞人接受基督教信仰後產生的問題。

這封保存在梵蒂岡檔案館的信件涉及最多的是與宗教信仰相關的問題,例如

「世界上總共存在多少真正的教區主教?

羅馬主教之下誰是第二位的主教?

在教堂里舉行基督教聖事時使用的聖油是否只能從君士坦丁堡生產並運往各地?

希臘教會聖傳崇拜是否有效?

哪些動物和飛禽可以允許基督教徒宰吃?

在齋戒期過後的早晨何時吃飯?

包括禮拜三和禮拜五是否可以洗澡?

禮拜天是否可以性交房事?

禮拜日和齋戒期人們是否可以工作?

普通信徒在就餐以前為什麼不可以在餐桌上畫十字祝聖?

沒有帶腰帶是否可以領受聖餐?

信徒在教堂里站立是否要把雙手交叉抱在前胸?

一年中的齋戒期共有幾天?

大齋期聖餐禮儀是否每天都可以舉行?

婦女是否必須帶頭巾方可進教堂?

基督教國家如何對待基督教內部不同教派的?

如何對待異教偶像崇拜?

強制推行基督教信仰是否正確?

與友善民族結盟的正確方式是什麼?

如果一個基督教國家撤消與另一個基督教國家訂立的約定該怎麼處理?

基督教國家是否可以與非基督教國家簽約?

是否可以用馬尾當作旗幟?

戰前是否可以占卜或舉行唱歌舞蹈儀式?

是否可以穿長褲和對刀劍起誓,或帶護身符作戰?

士兵逃離戰場或拒絕服從軍令應如何對待?

跨國變節背叛的士兵難道不應被判處死刑?

士兵在戰前沒有做好武器和馬匹等應做的準備該如何處罰?

普通信徒為什麼不能進行公共祈雨儀式?

是否可以吃宦官宰殺的動物肉?

是否可以接受叛亂的非基督教徒的悔罪?

基督教如何對待謀殺、偷盜、通姦罪行,這些重大罪行都可以得到寬恕嗎?

還是只要懺悔不要懲罰?

罪犯在教堂里就可以獲得庇護權嗎?」

【4】令鮑里斯一世深感失望的是,此後教皇不僅未能解釋他提出的問題,而且羅馬傳教士的所作所為暴露了其控制保加利亞的企圖。於是,鮑里斯一世重新堅定了親拜占庭的政治策略。

提出這些問題,說明是仔細看過書,而且思考了

第四次保加利亞戰爭是在保加利亞沙皇西美昂一世(SimeonIofBulgaria,893—927年在位)統治時期爆發的。

在保加羅菲格戰役(Bulgarophygon,今土耳其巴巴埃斯基)中,西美昂一世取得了決定性勝利,雙方訂立了有利於保加利亞人的和約,拜占庭人被迫割地賠款,向保加利亞人提供豐厚的年貢。

最終,西美昂一世感到精疲力盡,他認識到憑藉保加利亞人的力量不可能征服拜占庭帝國,而他本人也不可能成為拜占庭帝國的皇帝,同時,為了抵抗北方其他民族的入侵,他還需要拜占庭帝國的幫助。924年,兩位皇帝在君士坦丁堡城外舉行會晤,經過友好的談判,訂立和平協議,西美昂一世同意歸還佔領的土地,而羅曼努斯一世同意向他提供數量可觀的年貢(圖58)。第四次保加利亞戰爭就這樣結束了。

第四次保加利亞戰爭結束,保加利亞無力滅掉拜占庭

巴西爾二世長大成人後,他們不僅繼續左右朝廷大事,而且力圖篡奪皇權。

正是這場內戰使年輕的巴西爾二世得到了鍛煉,他一改過去尋歡作樂、不務正業的生活,身穿深色服裝,不配戴首飾,專心於軍國政務,親自指揮軍隊並判決案件,甚至為此終身不娶。為了能夠勝任從軍作戰和指揮戰爭的職責,他努力鍛煉,成為優秀的騎兵和駕馭官兵將士的能手;為了充實國庫,他不恥下問,學習財政知識,很快就成為理財的專家。法國拜占庭學家路易·布萊赫爾描寫他:「有著戰士的秉性,又是偉大的軍事將領,而且兼有統治管理才能。」

用心去學,而且學什麼,什麼成

巴西爾二世統治時期,拜占庭軍隊幾乎同時在4條戰線上作戰:即保加利亞人活躍的巴爾幹半島北部、阿拉伯人盤踞的敘利亞、高加索人居住的黑海東南部,以及義大利,其中最緊急的是威脅京畿重地的保加利亞人戰線。

各條戰線作戰,本來是亡國徵兆

994年,拜占庭軍隊在塞薩洛尼基西北大敗薩穆伊爾並奪取這座通往西北方保加利亞王國內地的要塞後,巴西爾二世率數千輕騎晝夜兼程,人不卸甲,馬不去鞍,一周內穿越小亞細亞地區,突襲敘利亞南部,推動東線戰事發展。

但是通過運籌帷幄,集中力量打贏各場戰爭

1001年,巴西爾二世開始集中力量進攻保加利亞王國,

被俘虜的保加利亞人懷著強烈的民族復仇心理,經常出爾反爾,當面表示投降,背後立即倒戈,這使巴西爾二世喪失了推行「以夷治夷」政策的耐心,便制定和推行殘酷的迫害戰俘政策,即以酷刑使所有被俘的保加利亞人致殘。

1018年,保加利亞末代國王再度起兵,在底拉西烏姆戰役中陣亡,從而拜占庭人徹底征服了保加利亞全境(圖511)。拜占庭帝國在新佔領的土地上建立了新軍區,這樣,第五次保加利亞戰爭就以第一保加利亞王國滅亡和拜占庭帝國的軍事勝利而告結束。

最終徹底消滅保加利亞,滅國

再度起兵,在底拉西烏姆戰役中陣亡,從而拜占庭人徹底征服了保加利亞全境(圖511)。拜占庭帝國在新佔領的土地上建立了新軍區,這樣,第五次保加利亞戰爭就以第一保加利亞王國滅亡和拜占庭帝國的軍事勝利而告結束。

10世紀前半期,阿拉伯帝國逐漸解體,形成許多相互廝殺的小王朝,這就緩解了其對拜占庭帝國東線邊境和西部海島造成的威脅。

保加利亞徹底被消滅,馬其頓王朝黃金時代到來

馬其頓王朝統治中期,拜占庭軍隊發動全面反擊,從羅曼努斯一世到巴西爾二世時期,拜占庭帝國大體上收復了亞洲失地。

打退了分裂的阿拉伯

拜占庭軍隊幫助亞美尼亞王國擊敗阿拉伯人的入侵,而亞美尼亞國王也多次到君士坦丁堡拜見拜占庭皇帝,直到11世紀,拜占庭皇帝巴西爾二世才正式吞併亞美尼亞,並將其國王軟禁在君士坦丁堡。

軟禁了亞美尼亞國王

作為聯姻的一個條件,弗拉基米爾還於988年接受基督教為國教,他強迫全國居民受洗信仰基督教。此後,雙方之間的友好關係維持了半個多世紀。

拜占庭公主嫁給羅斯人

馬其頓王朝的國內政策是以強化立法建設為特點的。該王朝歷任皇帝均十分注意制定或重修法律,以立法形式加強中央集權。

從馬其頓王朝頒布的法律來看,削弱日益發展的大土地貴族勢力和保護小農及農兵利益是該王朝的重要政策。

軍區制的確立一方面扶持農兵和小農發展;另一方面也為新興軍事大地產貴族勢力的重新發展創造了條件。軍區的將軍憑藉其軍事和行政權有效地控制軍區內經濟的發展,他們可以利用其掌控的頒發軍役田產的權力,將轄區內的優質土地據為己有,也可以通過增加軍事勞役的手段,迫使區內小農就範,以擴充自己的田產。

馬其頓王朝的皇帝認識到保護小農對於維持統治的重要意義,因此採取立法措施限制大地主的擴張。他們在立法中保護小農,斥責大地主「像瘟疫和壞疳一樣降臨到不幸的村莊,吞食土地,侵入村莊的肌體,將它們逼近死亡的邊緣」。

軍區制帶來了軍事貴族,貴族侵吞小農土地,是的軍區農兵減少,侵蝕了國家的基礎

毀壞聖像運動以後,基督教教會的分裂日益明顯。羅馬教會在8世紀中期擺脫了拜占庭皇帝的控制,建立和發展獨立的教皇國。

1054年,雙方因爭奪對南義大利教區的管轄權再起爭端,關係極為緊張。

在基督教聖餐使用發麵餅或死麵餅問題上,兩人互不相讓。

這一爭執源起於《聖經》福音書,其中涉及聖餐時只是說,耶穌基督「又拿起餅來,祝謝了、就劈開,遞給他們(門徒們)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舍的,你們也應當如此行,為的是紀念我。』」【11】這裡的餅顯然是指小麥製成的麵粉所做,但是沒有說明究竟是使用發麵餅還是死麵餅的問題。

羅馬天主教認為這裡的餅當為死麵餅,而君士坦丁堡東正教認為此餅應為麵包。

這一聖禮之爭的實質在於,雙方藉此強調各自的正統與正確,進而佔據神學理論的制高點,並最終控制基督教整個世界的領導權。

這年夏季,宏伯特利用在君士坦丁堡聖索菲亞大教堂演講的機會,指責米海爾一世及其追隨者犯有多種罪行,宣布開除他們的教籍。米海爾一世則立即召開宗教會議,批駁宏伯特的指責,並宣布開除宏伯特及所有在聖餐禮中使用死麵餅為聖餐者的教籍。事實上,在米海爾一世背後有拜占庭帝國君主和貴族的支持,他們不能容忍羅馬教皇勢力的迅速發展,因此基督教第一次大分裂是拉丁教會與希臘教會長期爭奪最高教權的結果,也是拜占庭皇帝與羅馬教皇爭奪實際利益的結果。

因為聖經里的餅是四麵餅還是發麵餅,兩個教廷決裂

拜占庭歷史上第一位親自撰寫文史書的皇帝是君士坦丁七世其皇家繼承人的身份長期得不到承認,因此被排斥在王朝權力中心長達40年。但是他的這種特殊經歷為他提供了生活條件優越而又置身權力鬥爭之外的環境,因此也為他追求學問,實現其好學天賦創造了條件。他一生向學,熱愛古代文化,大力支持學術,褒獎各種文化活動,吸引大批學者在其周圍,推動了「馬其頓文化復興」。

遠離了權利中心,成就了文化成就

1025年冬季異常寒冷,巴西爾二世偶感風寒,一病不起,12月15日去世。他的去世標誌一個時代的結束,拜占庭帝國從此走向衰落。

皇權旁落,軍政大貴族勢力乘機左右朝政,拜占庭帝國由此進入其衰亡階段。

巴西爾二世去世,帝國開始要滅亡

第六章拜占庭帝國的衰落和十字軍運動

拜占庭軍事化社會結構的瓦解是11世紀以後拜占庭帝國發生的最深刻的變化之一,軍區制的衰落和大貴族勢力的迅速興起,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即是明顯的標誌。

在以農兵為主體的小農階層興起的同時,以大地產主為核心的軍事貴族也悄然崛起。

軍區內的小農經濟十分脆弱,經受不住自然災害和戰爭的打擊。隨著佔有大地產的軍事貴族迅速興起,小農經濟瓦解的過程大大加速。大地產主利用小農破產之機,以提供庇護權為借口吞併小農土地,並對小農的自由權利實行控制,使小農人身部分依附於大地主。而小農則因無力抵禦天災人禍造成的經濟壓力,不得不以自由權利為代價換取大貴族的保護。

小農抵抗不了天災,自然要投靠大地主,關鍵問題是,大地主的地不向國家按土地面積繳稅,所以國家越來越窮,豪強越來越富

10世紀以後的拜占庭皇帝不斷採取措施,將原有的軍區分劃為更多更小的軍區,以便加強控制。

這種分權措施實際上將軍政之權重新分離,恢復了軍區制以前的軍政兩元化領導體制。至12世紀,軍區制被完全取消,軍區和將軍等有關軍區制的「名稱從此幾乎完全消失了」。

為了限制軍區勢力,把軍區變小,好像推恩令一樣,導致軍區瓦解,全國無可用之兵。和明朝衛所末期一樣

以本國兵源為主體的農兵日益減少,代之而起的是羅斯人和諾曼人僱傭兵。

晚期拜占庭國家的財政收入大多成為這些僱傭兵的軍餉。

13世紀初,拜占庭帝國幾乎到了兵不能戰或無兵可用的地步,只能依靠外國僱傭兵。

拜占庭軍隊實力急劇下降的直接後果是13世紀初拜占庭人在數千十字軍騎士的攻擊下,城防堅固的君士坦丁堡輕易便落入敵手。從此,拜占庭帝國就淪為東地中海的一個小國,失去了昔日雄風,只能在強國之間周旋,苟延殘喘。

晚期只能靠僱傭兵,導致話更多的錢,開始惡性循環,最後君士坦丁堡被幾千十字軍拿下

科穆寧王朝代表大軍事貴族勢力,其創立者伊薩克一世(IsaacIKomnenos,1057—1059年在位)是當時拜占庭帝國主要軍事貴族科穆寧家族的代表人物。

君士坦丁十世(ConstantineXDoukas,1059—1067年在位)是杜卡家族的代表人物,在小亞細亞地區勢力顯赫,憑藉家族實力供職於阿納多利亞軍區。

1057年,他憑藉實力積極支持伊薩克一世的軍事政變。而後,他大力擴張杜卡家族勢力

開始了軍閥輪流坐莊的局面

阿歷克塞一世藉助君士坦丁堡大教長的力量,免除了利奧的職務,公布立法取消了教會幾個世紀以來享有的免稅權。與此同時,他積極發展對外貿易,重新發行足值金幣,使拜占庭帝國經濟危機得到緩解。

相當於我們的滅佛運動,增加國家稅收

在其統治期間,阿歷克塞一世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小亞細亞地區突厥人的興起,為了對付這一游牧民族的入侵,他向教皇發出求援呼籲,希望西歐僱傭軍幫助他打擊入侵者,但是後來的事態發展證明,他的這一請求給拜占庭帝國帶來了長期的災難性後果(圖63)。

沿岸和近東地區的強大國家,對這一地區國際政治格局的影響相當深刻,它的衰落也引起該地區形勢的變化。其中最主要的變化是塞爾柱突厥人的迅速崛起,他們取代阿拉伯人成為西亞和北非的強大勢力。

塞爾柱突厥人原是活動在鹹海附近地區的游牧民族。11世紀前半期,他們向亞洲西部遷移,在小亞細亞東部地區與拜占庭軍隊發生接觸。

11世紀中期,塞爾柱突厥人征服了阿拉伯人,逐步控制了過去屬於阿拉伯國家的領土,並在拜占庭帝國東部邊境地區形成對帝國的巨大威脅。

拜占庭人在塞爾柱突厥人的強勁攻勢壓力下只有招架之功,而無反攻之力,科穆寧王朝皇帝阿歷克塞一世慌忙向教皇求援。

塞爾柱突厥開始崛起,拜占庭就沒能消停一會兒

1095年3月,他派遣特使會見教皇烏爾班二世(UrbanII,1088—1099年在位),請求西方各基督教國家出兵援助,反擊塞爾柱突厥人。這一請求立即得到教皇的回應,他公開敦促西歐各國封建主和廣大信徒參加聖戰,幫助東方的基督教兄弟反對異教徒。

數以萬計的狂熱基督徒和數千封建騎士熱烈響應教皇的號召,高呼口號,當即立誓出征(圖65)。由於他們將十字標誌縫在各自的服裝和旗幟上,所以被稱為十字軍戰士(theCrusades)。

拜占庭向教皇求援,開始引狼入室,烏爾班二世開始號召十字軍

西歐各國封建世襲領地制曾產生出一批以作戰為職業的騎士,在相對和平的環境里,他們失去了賴以為生的戰爭機會,無所事事,遊手好閒,頻生事端,成為社會不安定的因素。

同時,西歐各地的農奴和下層人民對領主的壓榨和人身依附的日益加強越來越不能忍受,他們也迫切希望改變現狀

教皇的號召無疑給西歐社會各階層提供了機會,帶來了希望,貪婪的上層封建主希望在戰爭中奪取新的土地和無盡的財寶,狡詐的商人計劃利用戰爭建立自己的商業霸權,沒落的騎士幻想在戰爭中一展身手,重新建立騎士的豐功偉業,而深受剝削的農民和下層人則希望以此擺脫農奴制的壓迫,在新的土地上重建小家園。這些出發點各異的夢想迅速彙集成征服東方的狂潮,形成了延續200年的「十字軍東征」運動。

教皇的號召,給西歐各階層新的希望,形成了東征熱潮

早已經擺脫拜占庭皇帝控制並迅速發展的教皇國,在1054年東西方教會相互開除教籍並導致基督教歷史上第一次大分裂以後,就極力擴大其勢力,教皇以基督教世界領袖自居,希望奪取最高宗教領導權。

教皇認為拜占庭皇帝的求援請求是恢復東西教會統一和控制東方教會的天賜良機,因此進行了廣泛的宣傳和組織工作。

羅馬教廷拜託拜占庭,成立教皇國,希望藉此機會控制東方教會

在最初的交戰中,由於身披重甲、精於騎術和決鬥的十字軍騎士對近東地區的塞爾柱突厥人來說是陌生的,他們完全不熟悉洶湧而至的西方騎兵,更不了解其戰術和作戰方法,因此十字軍頻頻得手,在1096—1099年僅3年時間內就奪取了東地中海沿海地區大片土地。

埃及蘇丹薩拉丁(Saladin,1174—1193年在位)統治時期擔負起反抗西方入侵的領袖責任,他成為近東地區反十字軍鬥爭的領袖和傑出代表。他於1174年成為埃及蘇丹後,迅速擴張勢力,發兵反擊十字軍,進攻耶路撒冷王國,其後便向北佔領了直到大馬士革在內的巴勒斯坦和敘利亞南部地區。

1187年,薩拉丁軍隊在提比利亞湖附近大敗十字軍,攻佔耶路撒冷,令西歐封建主大為震動,他們遂於1189—1192年再次組織第三次十字軍東征。這次東征的主角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FrederickIBarbarossa,1152—1190年在位)(圖68),他先是氣勢洶洶地率兵進入拜占庭帝國的馬其頓和色雷斯地區,大肆搶劫一番,而後渡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奪取伊克尼烏姆(Iconium)。但是,兩個月後,他不慎落水,淹死在薩列法河(theSelef)。而另一路從海上進攻的十字軍也無功而返。

薩拉丁的出場,擊敗了十字軍

科穆寧王朝末期發生在皇室內部的自相殘殺開創了拜占庭晚期歷史上子殺母、侄殺叔和叔殺侄的血腥先例。

拜占庭內部繼續各種內訌

阿歷克塞四世得到他們為其父復仇的允諾後,又求助於教皇英諾森三世(InnocentIII,1198—1216年在位),懇求教皇批准西歐十字軍幫助他們父子恢復帝位。

教皇英諾森竟然就是innocent

拜占庭皇帝最初希望西方君主派遣僱傭軍,在拜占庭帝國將領指揮下,協助拜占庭軍隊趕走外敵,保衛拜占庭帝國領土,而根本沒有想到教皇會煽動起巨大的十字軍運動,組織起龐大的十字軍東征,更沒有想到十字軍竟然是一群毫無紀律約束的散兵游勇,因此他們從一開始便對十字軍抱有強烈的戒備心理。

開始帶路進攻君士坦丁堡

面對君士坦丁堡,西方騎士倍感驚訝。一位參加過第四次十字軍的法國騎士記下了當時的情景:「此時你可以想像,那些從來沒有見過君士坦丁堡的人兩眼直勾勾地仰望著它,他們看著那高大的城牆、環繞著城市的那些雄偉的塔樓、華麗的宮殿和巨大的教堂,簡直不能相信世界上竟有如此富有的城市。城中教堂數量之多若不是親眼所見,沒人能夠相信。城市建築之高和佔地之廣超過所有其他君主的都城。你也能夠想像得到我們沒有一個人有足夠的勇氣不渾身顫抖,這毫不奇怪,因為上帝創造世界以來,沒有任何人從事過如此偉大的事業。」

到了君士坦丁堡,大開眼界

為了防止勝利後的十字軍因內部分贓不均而發生內訌,他提議提前舉行分贓會議,從而以「商人精神」解決了瓜分拜占庭帝國遺產的問題。1204年3月,分贓會議達成以下基本要點:佔領君士坦丁堡後,十字軍將在城中建立拉丁人的政府;十字軍各方將依照協議瓜分君士坦丁堡的戰利品;組成威尼斯人和法國人各6人參加的委員會,負責選出治理新國家的皇帝;皇帝將佔有被征服的首都的1/4,包括兩個皇宮;其他3/4將由威尼斯和十字軍對半平分;聖索菲亞大教堂和大教長的職位將屬於威尼斯人;所有十字軍戰士都將獲得或大或小的封地,並按西歐封授土地方式向皇帝宣誓效忠;只有威尼斯總督恩里科·丹多洛可以免除效忠式。

竟然事先制定了瓜分君士坦丁堡的商業協約

君士坦丁堡大賽車競技場上的裝飾物四匹銅馬被威尼斯總督恩里科·丹多洛運回威尼斯,成為聖馬可教堂正門入口的裝飾物,至今仍在向世人炫耀。

威尼斯聖馬可教堂門口裝飾了四匹銅馬,強盜的炫耀

在拜占庭滿目瘡痍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建立的拉丁帝國,按照西歐分封制的原則改造拜占庭社會結構,這是繼十字軍無恥瓜分拜占庭帝國遺產後對拜占庭社會更嚴重的瓦解。

顯而易見,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徹底摧毀了拜占庭統一帝國的物質基礎和社會基礎。一方面,它把統一的拜占庭帝國撕成大小不等的碎片,在帝國版圖內分立起各自獨立的帝國、王國、公國、專制君主國、騎士領地和自由城市共和國,它們相互攻擊,矛盾錯綜複雜,很難重新統一起來。另一方面,它把西方封建制度引進拜占庭社會,瓦解了拜占庭國家統一的社會基本結構,使晚期拜占庭帝國長期陷入類似於西歐中世紀社會的無政府狀態,再也沒有能力重新發展成為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強國。

第七章尼西亞流亡政府

十字軍在拜占庭建立拉丁帝國,下屬一堆領主和小國,是的以後拜占庭再無法統一

在原拜占庭帝國領土各地形成的希臘人政權中,尼西亞城成為最大的拜占庭人流亡中心,並逐步發展成為推翻拉丁帝國、奪取君士坦丁堡、恢復拜占庭人統治的鬥爭中心。

尼西亞城成了拜占庭人流亡政府中心

在原拜占庭帝國領土各地形成的希臘人政權中,尼西亞城成為最大的拜占庭人流亡中心,並逐步發展成為推翻拉丁帝國、奪取君士坦丁堡、恢復拜占庭人統治的鬥爭中心。

在尼西亞王朝生死存亡之際,色雷斯希臘人和保加利亞人發動起義,迫使拉丁帝國軍隊回師西向,從而使尼西亞政府獲得了喘息的機會。1205年4月,希臘—保加利亞聯軍在阿德里安堡(Adrianople)戰役中全殲拉丁帝國軍隊,皇帝鮑德溫一世被俘,路易斯伯爵陣亡,拉丁帝國受到了致命打擊。尼西亞政府從此擺脫了拉丁騎士的威脅。

尼西亞保留了拜占庭的火種

拉斯卡里斯王朝統治者充分地認識到自強圖存的唯一出路在於推行改革,去除時弊。狄奧多爾一世和約翰三世統治時期大力實行各項改革措施。首先,政府全面實施旨在休養生息、恢復生產的輕徭薄賦政策,減輕農牧工商各業的稅收,免除過去因天災人禍而拖欠的稅款。同時,朝廷採取一系列促進農業生產的措施,一方面改善農業和畜牧業的生產條件,實行優惠政策,調動農牧民的積極性;另一方面,皇帝親自下田耕作,建立皇帝示範農莊,並親自經營農、牧、漁和園藝業,希望以自己的模範行為為臣民樹立榜樣。狄奧多爾一世明確表示,他要以成功經營皇帝示範農莊的行為告訴自己的臣民,只要全身心投入經營,那麼無論是在農田、牧場,還是在果園、作坊,都會獲得好收成,取得好效益。

對內進行改革,恢復生產,輕徭薄賦

其次,拉斯卡里斯王朝根據其特殊的處境,借鑒以往拜占庭帝國經濟發展的經驗教訓,堅持自力更生和自給自足的原則,積極發展國內貿易,削減進口,建立關稅壁壘,減少義大利商業勢力的滲透,終止前朝皇帝授予義大利各航海共和國的商業特權。

對外自力更生,減少對威尼斯、熱那亞依賴

再次,拉斯卡里斯王朝推行社會公平化政策,以緩和由於社會貧富不均而產生的矛盾,降低社會內部分裂的可能。限制貴族和官僚的發展與賑濟貧民、扶助農工是這一政策的兩項主要措施。約翰三世(圖76)統治時期不僅規定了貴族擁有土地的最高限額,而且沒收了許多違法貴族官吏的地產和浮財。

限制大貴族兼并土地

在尼西亞帝國的各項改革措施中,重建軍區和恢復軍區制是最重要的一項工作。

在重建軍區的工作中,中央政府堅持希拉克略時代的原則,實行軍政權力合一的一元化管理體制,軍區中最高首腦將軍由皇帝親自任命。

軍區的農兵以終身服役換取經營小塊軍役地產的權利,平時攜家帶口耕種農田,遇有戰事則隨軍作戰。

重新恢復希拉克略軍區

中央政府還仿照10世紀安置斯拉夫移民的方法,將受到蒙古人入侵打擊而大批進入尼西亞帝國的庫曼人(Cumanpeople)編成拜占庭軍隊,駐紮在邊境地帶。

吸收新的蠻族,作為兵源

尼西亞帝國的經濟昌盛為其文化繁榮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拉斯卡里斯王朝發展文化事業的活動使尼西亞成為13世紀東歐和東地中海新的文化中心。

尼西亞帝國的文化繁榮增強了民族復興的凝聚力,提高了它作為拜占庭人驅逐和抵抗拉丁人統治、復興拜占庭國家的中心地位,極大地增強了拜占庭希臘民族的自信心,並有力地促進了以

尼西亞帝國為主力的推翻拉丁帝國的政治鬥爭。

開展文化復興。提高民族凝聚力

拉斯卡里斯王朝首先致力於建立小亞細亞根據地,尼西亞軍隊主要開展了肅清小亞細亞的拉丁騎士的攻勢,並利用各種機會爭取首先佔領君士坦丁堡

1261年8月15日,米海爾八世舉行光榮的入城典禮。失陷了半個多世紀的君士坦丁堡重新回到拜占庭希臘人手中,拜占庭帝國似乎重

新站立起來。

篡奪拉斯卡里斯的米海爾八世終於奪回君士坦丁堡

在巴列奧略王朝(Palaiologos,1261—1453年)近200年的統治期間,拜占庭帝國已經名不副實,國家政治混亂,經濟衰退,社會動蕩,軍隊瓦解,列強任意欺凌,外敵肆意蹂躪,只能在周圍的強國之間苟延殘喘。

這時拜占庭除了君士坦丁堡,別的地方已經管不了了

第八章拜占庭末代王朝統治及帝國滅亡

巴列奧略王朝是拜占庭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王朝創立者為米海爾八世,他代表新興的軍事貴族勢力,利用手中的軍權,發動宮廷政變,首先奪取了對當時

年幼的約翰四世的攝政權。而後,他於1261年重新入主君士坦丁堡,入城後他廢黜了約翰四世,建立了巴列奧略王朝(圖81)。該王朝統治長達192年,經歷了10代君主。它是拜占庭帝國歷史上統治時間最長的王朝,同時也是最衰弱的王朝。

政治上的分裂和中央集權的瓦解是巴列奧略王朝統治時期最明顯的特徵。昔分散在巴爾幹半島和小亞細亞的省份也幾乎成了獨立國家,它們除了承認君士坦丁堡的宗主地位外,與中央政府沒有其他聯繫,既不納稅也不提供士兵。

各地諸侯紛紛獨立

尼西亞帝國時期一度恢復的軍區制再度瓦解,不僅由於外敵侵蝕,土地資源急劇減少,使國家無地可以用來屯田,而且由於居民逃亡,人口大量流失,使國家無人可以用作農兵。「

皇宮禮儀慶典雖然還繼續維持,但其「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可悲情景被當時的史官記載下來。像皇帝約翰五世的婚禮這樣的重大慶典也不得不簡單操辦,場面十分寒酸,整個王宮「連金銀杯盤都沒有,一些杯盤是錫制的,其餘的用陶土製成」,「婚禮上皇帝穿戴的衣帽禮服裝飾也僅有黃金寶石的樣子,其實都是染上金色的皮革,或飾以彩色玻璃……到處可見類似具有天然魅力的寶石和絢麗多彩的珍珠一樣的東西,但是,這些都騙不過眾人的眼睛」。

皇室禮儀蕩然無存

14世紀時,拜占庭帝國年收入不足12700金幣,僅相當於中期拜占庭年收入的2.18%。

經濟崩潰

巴列奧略王朝統治時期,拜占庭帝國政治生活的主要特點是皇室內部鬥爭異常激烈且長期不斷,包括先後爆發的「兩安德洛尼卡之戰」、「兩約翰之戰」和「約翰祖孫之戰」。

兩安德洛尼卡之戰是老皇帝安德洛尼卡二世(AndronikosIIPalaiologos,1282—1328年在位)(圖83)與其孫子安德洛尼卡三世(AndronikosIIIPalaiologos,1328—1341年在位)之間長達8年的內戰。

在引狼入室方面,緊接著第一次內戰之後發生的「兩約翰之戰」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場內戰是由大貴族約翰·坎塔庫震努斯發動的

但是,內戰並沒有結束,各地貴族紛紛效仿兩個約翰皇帝的做法,勾結強大的外國勢力作為靠山這次內戰的後果比「兩安德洛尼卡之戰」嚴重得多,因為奧斯曼土耳其軍隊乘機順利進入歐洲,並在巴爾幹半島建立了橋頭堡和軍事基地,他們將成為此後數百年歐洲人的勁敵和拜占庭帝國的掘墓人。

巴列奧略王朝統治時期發生的第三次內戰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內戰,而是外國列強打著皇室旗號進行的瓜分拜占庭帝國利益的鬥爭。

各種內鬥不斷,三次打內戰,最終把奧斯曼土耳其人領進來了

拜占庭文化對義大利文藝復興所作出的另一個貢獻是為當時的人文主義者提供大量的古代手稿文物和書籍。

引起了文藝復興

第十章拜占庭帝國的對外關係

拜占庭與波斯兩國之間的爭霸戰爭大體分為君士坦丁王朝、查士丁尼王朝和希拉克略王朝3個時期。

拜占庭帝國與阿拉伯人的關係始於4世紀。古阿拉伯人原為阿拉伯半島的閃米特游牧民族

632年,穆罕默德創立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國家,統一了阿拉伯半島,其繼承者哈里發對外發動大規模侵略擴張戰爭,遂與拜占庭帝國發生嚴重的軍事衝突

11世紀以後,隨著阿拉伯世界的分裂和拜占庭帝國的衰落,地中海政治版圖和國際關係格局發生了根本變化,兩國基本上停止了往來,而伊斯蘭教化的土耳其人取代了阿拉伯人的地位。

波斯人走了,阿拉伯人來了

土耳其人長期活動在裏海西岸和阿爾泰山脈的廣大地區,又被稱為突厥人,11世紀以后土耳其一名專指相當於今天土耳其國家範圍居住的居民。

13世紀後,由於蒙古西侵,土耳其人大量湧入小亞細亞,不斷侵蝕拜占庭帝國在小亞細亞的領土。

在小亞細亞眾多土耳其小國中後來興起了強大的奧斯曼土耳其人。

奧斯曼被蒙古西政擠壓而來,很像當年的東哥特人內附

拜占庭帝國與亞美尼亞(theArmenia)的關係始於4世紀。亞美尼亞位於小亞細亞東部山區,其居民有古老的歷史和文化傳統。

536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在小亞美尼亞設立亞美尼亞軍區,負責該地區4個省份的邊防警戒任務。

亞美尼亞軍區創立

拜占庭帝國與伊蘇利亞人(theIsaurians)的關係始於4世紀。

伊蘇利亞為小亞細亞南部山區,該地社會發展落後,長期以部落為單位對外搶劫。在拜占庭文化的影響下,伊蘇利亞人組成部落聯盟,文化也有較大進步,並逐漸融入拜占庭社會

伊蘇利亞還做過拜占庭皇帝

拜占庭與喬治亞的關係始於6世紀。喬治亞人(theGeorgians)生活在高加索南部,主要活動區域向西到達黑海南岸,其歷史悠久。

外高加索

2017.07.28(周五)

《拜占庭帝國通史》 - 11

皇帝約翰八世(JohnVIIIPalaiologos,1425—1448年在位)也先後訪問了威尼斯、匈牙利和米蘭,費時一年。1438年,他率領包括東正教大教長約瑟芬二世在內的希臘教會代表團再赴西歐,參加教皇主持召開的佛羅倫薩宗教會議,簽署「佛羅倫薩東、西教會統一協議」(theUnionofFlorence),以推動教皇尤金四世(PopeEugeneIV,1431—1447年)發動反土耳其人的十字軍。1444年,由匈牙利、波蘭和羅馬尼亞等國軍隊組成的十字軍在匈牙利國王瓦迪斯瓦夫三世(W?adys?awIII,1440—1444年在位)統率下於瓦爾納戰役中遭到重創,全軍覆滅,瓦迪斯瓦夫三世陣亡。這是東歐人抵抗奧斯曼土耳其擴張、挽救拜占庭帝國的最後嘗試。此後,約翰八世(圖810)停止了外交努力,聽憑命運之神的擺布,消極等待最終的末日。拜占庭帝國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ConstantineXIPalaiologos,1449—1453年在位)在位4年中,盡其所能,進行最後抵抗,並向西歐各國發出絕望的求救,直到戰死沙場。

[]拜占庭覆滅歷史

首先,巴列奧略王朝推行的錯誤外交政策使新興的土耳其人勢力順利發展。

正是由於巴列奧略王朝的支持和保護,奧斯曼土耳其勢力才沒有被扼殺在發展的初期階段,也沒有像巴爾幹半島各小國那樣相互牽制,難以發展。

約翰五世時期,作為苟延殘喘的弱小國家的皇帝,他完全聽從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命令,不僅於1355年與奧斯曼土耳其奧爾汗一世訂立割讓色雷斯地區的條約,使他們對色雷斯地區的佔領合法化,而且還不得不接受土耳其人將其首都從小亞細亞地區的尼西亞遷入歐洲巴爾幹地區的阿德里安堡的事實,繼而他曲意迎合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巴爾幹半島的擴張,在談判中處處讓步。

外交政策失誤,讓土耳其人壯大

其次,巴列奧略王朝推行的親西方政策延誤了解除邊防危機和自救的時機。巴僱傭兵的軍費也是拜占庭國家巨大的財政負擔。1351年,約翰六世因使用土耳其僱傭軍作戰而耗盡國庫最後的金錢,不得不以沒收教產的方法支付軍餉。

僱傭兵耗盡國庫

拜占庭帝國的掘墓人是土耳其人,他們是在13世紀小亞細亞原魯姆蘇丹國衰落以後,開始建立奧斯曼土耳其國家和奧斯曼王朝統治的。

奧斯曼土耳其人之所以迅猛崛起,主要原因有兩個,

其一,新興的奧斯曼土耳其國家接受了伊斯蘭教統治方式,重視軍隊建設,建立政教合一的軍事封建專制制度。高度的中央集權和徹底的全民軍事化使這個新興的國家生機勃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其二,奧斯曼土耳其人生逢其時,擁有良好的發展環境。當時,西亞地區特別是小亞細亞地區沒有強大的敵對勢力,魯姆蘇丹國已經瓦解,阿拔斯王朝也滅亡了,拜占庭帝國早已貧弱無力,內外交困,無暇東顧。

奧斯曼的興起過程

穆罕默德二世仍然為攻城作最後的準備,表現了政治家的精明和軍事家的戰略洞察力。他首先孤立拜占庭人,與所有有可能援助君士坦丁堡的勢力進行談判。

同時,他進行攻城的軍事準備,組建莫利亞軍團和阿爾巴尼亞軍團,前者用於在希臘方向上作戰略牽制,防止土耳其軍隊在攻擊君士坦丁堡時遭到兩面夾擊,而後者則用於阻止馬其頓西部可能出現的西歐援軍。

他還組織大規模軍火生產,特別是用於攻城作戰的軍事機械,專門高薪聘請匈牙利火炮製作工匠烏爾班(Urban)指導生產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巨型火炮,其口徑達99厘米,可發射1200磅(相當於448公斤)重的石彈,是攻擊君士坦丁堡高大堅固的城牆最有效的武器。

最後一戰由默罕默德二世開始,外交孤立、軍事科技進步

面對穆罕默德二世有條不紊的備戰,守城的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ConstantineXIPalaiologos,1449—1453年在位)(圖813)也在作出最後的努力。他一方面向幾乎所有的歐洲國家和羅馬教廷派出使節,請求援救;另一方面與莫利亞地區的希臘專制君主、他的兄弟聯繫,希望他們停止內戰,增援危急中的首都。

這樣,君士坦丁十一世就處於既無內助又無外援的可悲境地。他可以用來抵抗土耳其人的防禦力量只有不足5000人,另外還有兩三千名外國自願軍鬥士,其中熱那亞貴族喬萬尼·貴斯亭尼安尼(JohwaniGiustiniani)率領的隊伍最有戰鬥力。

拜占庭只能靠熱那亞僱傭兵防守

4月6日,攻城戰正式開始,50多門重炮一起開火,一時間石彈橫飛,轟鳴聲震天動地,一枚周長近兩米的巨型石彈擊中主城門聖羅曼努斯門,摧毀一座城樓。

希臘人則使用陳舊的武器,不斷地向敵軍投擲希臘火,飛箭流石如暴雨般傾瀉而下,土耳其軍隊死傷慘重,不得不停止進攻。

當時,奧斯曼土耳其海軍軍事技術比義大利人略遜一籌,因此,第二天,竟然有3隻熱那亞大帆船滿載士兵和軍援,衝破土耳其人嚴密的封鎖線,成功駛入君士坦丁堡海灣。憤怒的穆罕默德二世因此用權杖將其海軍司令打倒在地,並立即撤換新人。

為了統一思想,鼓舞士氣,穆罕默德二世舉行戰前首腦會議,下令全軍休整,準備最後的攻城戰。他親自視察各軍團,對將士發表鼓舞士氣的講話,宣布攻佔城市後許可全軍將士搶劫3日,除了城市本身,城中一切財產,包括居民人身和金銀財寶都屬於勝利的將士們。

戰鬥沒有進展,最後只能靠許諾屠城來最後一搏

守城軍民已經清楚地意識到最後的時刻來到了。君士坦丁十一世命令舉行全城祈禱儀式,最受民眾愛戴的聖母子像也從聖索菲亞大教堂抬出來,在神聖的歌聲和「上帝啊,賜福於我們」的祈求聲中被抬上城頭和巨大的缺口中央。

驚慌失措的居民爭先恐後地躲進巨大的聖索菲亞大教堂,緊閉大門,祈求上帝在最後時刻顯靈,拯救他們。但是,奇蹟沒有發生,門外傳來的卻是利斧劈門的可怕聲音。倖存的居民大多被俘為奴,城中僅剩的金銀財物被搶劫一空。事實上,搶劫僅進行了一天,在抵抗完全停止後,精明的穆罕默德二世即進城,宣布提前停止搶劫,因為他要的不是一個被摧毀的城市廢墟,而是一個完整的首都。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標誌著拜占庭帝國這個具有千餘年歷史的國家壽終正寢。

為了防止拜占庭國家死灰復燃,穆罕默德二世在此後14年中繼續剿滅巴列奧略王朝的後裔

君士坦丁堡陷落,王朝後裔被剪除

第九章拜占庭文化

拜占庭文化來源於古代的希臘羅馬文化。

君士坦丁大帝重新統一帝國後,全面恢復文化活動,支持和發展文化事業。但是,這個時期的皇帝對發展何種文化和如何發展文化尚未找到答案,還沒有確定拜占庭文化的發展方向。

皇帝尤利安(JuliantheApostate,361—363年在位)(圖91)推行多神教政策,全面復興古典希臘羅馬文化。在這個長期的過渡時期,拜占庭文化處於選擇和試驗的階段,如同拜占庭統治階級在改革中尋求適合新形勢的政治經濟制度一樣,拜占庭文化也在尋求發展的道路,確定發展的方向。查士丁尼時代是拜占庭文化最終形成的時期,是拜占庭文化確定以古典希臘羅馬文化為基礎並在基督教思想原則指導下確立發展方向的關鍵階段。

但是,拜占庭帝國特殊的歷史背景和教俗統治階層的關係決定了在這種特殊環境中這兩種對立事物的統一,即在皇帝的控制下使古典文化和基督教信仰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特別是3世紀帝國大危機造成的破壞得到恢復後,拜占庭文化以教俗文化相結合的形式不斷發展。在語言方面,希臘語逐步取代拉丁語的統治地位,使拜占庭文化贏得當地希臘化各族民眾更廣泛的認同。

這個時期,拜占庭文化還在摸索

拜占庭文化的黃金時代是在馬其頓王朝統治時期前後出現的,大約歷時250年。

11世紀末以後的370餘年是拜占庭國勢逐漸衰落的階段,處在動蕩不安環境中的拜占庭知識界一方面從歷史中回憶昔日帝國的光榮,尋求力扶帝國大廈不倒的救國良策;另一方面在回憶過去輝煌歷史中從各個領域復興文化,抵抗憑藉強權和武力侵入拜占庭帝國的敵對文明,文化救國

拜占庭人的教育方式主要沿襲古典希臘羅馬和基督教的傳統,強調對基本語言的掌握,以便對經典文本的準確記憶,並在此基礎上以基督教思想原則對古代文明遺產進行深刻理解。

兒童教育從6—8歲開始,孩子們先進入當地的初級學校學習語言。語言課首先包括希臘語音學習,以掌握古代語言的發音和拼寫方法為主。10—12歲時,學生們開始學習語法,語法課的目的是使學生的希臘語知識進一步規範化,使之能夠使用標準的希臘語進行演講,能準確地用希臘語讀書和寫作,特別是學會用古希臘語思維,以便日後正確解讀古代文獻。

中級教育之後,學生分流,一部分進入修道院尋求「神聖的靈感」,而另一部分則進入大學繼續深造。

教育是拜占庭人生活重要的一部分

拜占庭人在自然科學領域的成就遠不如其在人文和社會學科領域取得的成就。在數學和天文學方面,拜占庭人基本上繼承古希臘學者的成果,沿用古人的結論。拜占庭人使用字母和簡單的符號表示所有的數字,並採用10進位制。他們對歐幾里得《幾何學》原理的理解超過了同時代的西歐人和阿拉伯人,哈里發馬蒙(AlMamun,813—833年在位)盛情邀請拜占庭學者赴巴格達講學,並對他們豐富的幾何學知識感到驚訝。

如同在古希臘也出現過「日心說」一樣,拜占庭學者也對托勒密理論提出挑戰,但是沒能動搖托勒密的地位。對於日環食現象拜占庭天文學家給予了正確的說明,並基本正確地解釋了閃電雷鳴與暴風雨的關係,但是異常天象和自然災害常常被解釋為來自上天的警告和對人類罪孽的懲罰。

自然科學成就

拜占庭帝國與包括古代中國和印度在內的遠東民族的聯繫雖然較少,但是在文化交往中卻有幾筆珍貴的記載,其中廣為流傳的事例是,6世紀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為了打破波斯人對東方生絲貿易的壟斷,支持兩名教士到中國學習養蠶技術,並將蠶卵和桑樹苗帶回拜占庭帝國,從此拜占庭人在巴爾幹南部建立起絲織業中心。

竟然還有一筆中國的記錄

拜占庭文化對斯拉夫文化的影響最為深遠。

862年,西里爾(Cyril,826—869年)和其兄弟美多德(Methodius)應邀前往傳教,【72】幫助斯拉夫人建立獨立教會,使用希臘字母為斯拉夫方言拼音,創造出西里爾文字,並用西里爾文字進行《新約》和古希臘著作的翻譯,從而奠定斯拉夫文學的基礎,西里爾文字也成為斯拉夫各民族文字的來源。

這一事件在斯拉夫文化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它標誌著斯拉夫民族文明化的開端。

拜占庭開始影響斯拉夫人

9世紀時,拜占庭政府派遣西里爾(SaintsCyril)前往可薩人區域傳教,但遭到他們的拒絕和抵制。但是,西里爾在汗王組織的宮廷大辯論中,「舌戰群儒」,為東正教贏得了廣泛讚譽,成為史上一段佳話。

西里爾不愧是大才子,還有舌戰群儒

1265年,拜占庭皇帝米海爾八世將親生女兒馬利亞(Maria)嫁給成吉思汗之孫、伊兒汗國創立者旭烈兀(HulaguKhan)為妻,後因旭烈兀早亡,又將馬利亞嫁給其子阿八哈(AbaqaKhan)。

旭烈兀娶了拜占庭公主

帖木爾統一各個汗國並大舉西侵之際,正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蘇丹巴耶濟德一世準備滅亡拜占庭帝國的關鍵時刻,1402年的安卡拉戰役(BattleofAnkara)使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土崩瓦解,拜占庭國家因此又存在了半個世紀。

帖木兒拯救了一次拜占庭

保加利亞人(theBulgarians)原屬突厥人部落,7世紀時西遷,曾作為拜占庭帝國同盟者定居多瑙河與黑海之間地區,7世紀末時與斯拉夫人結合,發展成為巴爾幹半島的強國,經常與拜占庭人發生衝突。

保加利亞和拜占庭的恩恩怨怨也持續千年

拜占庭帝國與俄羅斯人的關係始於8世紀。古代羅斯人(theRus)屬於東斯拉夫人,其國家起源於瓦蘭吉亞人(Varangians)的征服,9世紀後半期以基輔(Kiev)為中心建立古代羅斯國家。

988年,弗拉基米爾宣布基督教為國教,強迫全體居民與他一起皈依基督教。此後,兩國一直保持持續的商業、文化和宗教往來,基輔羅斯公國的主教在此後200年間均由拜占庭教士擔任(圖1011)。

13世紀上半葉,蒙古軍隊征服羅斯人,建立金帳汗國,拜占庭帝國與羅斯人的關係遂告暫時中斷。15世紀,莫斯科公國領導俄羅斯驅逐蒙古統治後,強化中央集權沙皇專制統治,於是乘拜占庭帝國亡國之機,娶拜占庭皇室公主為妻,並宣稱繼承羅馬帝國和東正教傳統,自稱為「第三羅馬帝國」。

俄羅斯的弗拉基米爾大公,莫斯科大公趕走蒙古人,娶拜占庭公主,繼承羅馬帝國

4世紀,日耳曼各部落越過羅馬帝國自然疆界萊茵河和多瑙河侵入帝國的高盧行省(Gaul)。

日耳曼人最早越過萊茵河和多瑙河,入侵高盧

威尼斯位於義大利北部亞得里亞沿海,始建於421年,6世紀倫巴底人入侵義大利時,威尼斯成為難民集散地。

9世紀,威尼斯總督彼得·特裡布諾(DogePeterTribuno)依靠不斷增長的經濟實力,逐漸擺脫了拜占庭帝國的控制(圖1024)。獨立後,威尼斯航海業迅速發展,首先控制了亞得里亞海制海權,壟斷了海上貿易,並在反對阿拉伯人的海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3世紀末,威尼斯和熱那亞為爭奪東地中海商業霸權爆發戰爭,雙方都希望大力發展東地中海貿易,力圖獨佔商業霸權。

1296年7月,威尼斯艦隊在此登陸,放火燒毀了熱那亞商業區。熱那亞人則在君士坦丁堡城內屠殺威尼斯人。

根據尼克洛日記記載,威尼斯人在1453年君士坦丁堡保衛戰中發揮了重要的軍事作用。

威尼斯最早是拜占庭的省,後再自己獨立,和拜占庭在商業戰中長期拉鋸

熱那亞位於義大利西北部熱那亞灣海濱,4—5世紀開始發展,在7世紀以前是拜占庭帝國屬地。642年,倫巴底人佔領熱那亞,拆除城牆,但在10世紀,該城再度興起。11世紀時,熱那亞艦隊擊敗阿拉伯人,控制了撒丁島,自此逐漸掌握了西地中海制海權。

熱那亞,擊敗阿拉伯人,控制撒丁島,主宰西地中海

熱那亞人在13世紀中期巴列奧略王朝統治之初,一度保持東地中海霸主地位,但是14世紀後其地位逐漸被威尼斯所取代。

1453年,由於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佔領,他們在配拉的商業特區被土耳其人奪取。

熱那亞和威尼斯相互競爭,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多去後,熱那亞遭受巨大損失

8世紀中期以前,羅馬教會隸屬於拜占庭帝國皇帝管轄,舉凡教會高層神職人員的任免、基督教教義的解釋、教會內部神學爭端的仲裁和宗教大會的召集等均由皇帝控制。

羅馬教會最早歸拜占庭皇帝管轄

直到羅馬教會在法蘭克王國支持下建立教皇國以後,教皇才擺脫拜占庭皇帝的控制,並與後者平起平坐,積极參与拜占庭帝國事務。

1054年以羅馬為中心的天主教和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正教正式分裂,這一事件有深刻的背景。

法蘭克國王支持羅馬教皇建立教皇國,開始和拜占庭分庭抗禮

君士坦丁堡大教長此時已經控制了羅斯、保加利亞、亞美尼亞、喬治亞、巴爾幹地區,以及義大利南部的拜占庭人居住區,因此希望與教皇平起平坐,改變處於羅馬之下的地位。

1054年,大教長米海爾(Michael)致信教皇利奧九世,指責教皇干涉拜占庭帝國在南義大利教區的事務,批評教廷與巴里起義領袖阿基羅斯(Agiros)訂立同盟的行為。他提出東正教享有的自主權應該得到教皇的尊重,認為大教長和教皇地位平等。此前,他還支持東正教各地主教寫信攻擊教皇,譴責天主教使用死麵餅行聖餐禮和教士獨身制度,公開挑起關於聖子地位的爭論。

此後,教皇和大教長之間信件往來極為頻繁,相互指責,甚至謾罵。同年,教皇利奧派遣特使宏伯特(Humbert)赴君士坦丁堡,企圖勸說皇帝對大教長施加壓力。7月15日,宏伯特利用在聖索菲亞大教堂參加禮拜儀式的機會,宣布開除大教長及其追隨者的教籍。米海爾大教長立即組織了反擊,宣布開除宏伯特及其支持者的教籍,並召開宗教會議,列舉了羅馬教會的罪狀,7月20日在大教長法庭上頒布了反對教皇敕令、革除其教籍的法令。這一事件是東西方教會爭奪最高宗教權力長期鬥爭的結果,標誌基督教歷史上第一次大分裂。

利益鬥爭,體現在發麵餅和死麵餅的爭論上

1261年,拜占庭帝國巴列奧略王朝重新控制君士坦丁堡,在隨後進行的穩固政權、反對拉丁帝國復辟陰謀的鬥爭中,皇帝米海爾八世主動向教皇提議東西方教會和解,東正教服從羅馬教皇,以此分化西歐反拜占庭帝國聯盟。

代表團在會上宣讀了皇帝的親筆信,表示無條件全部接受羅馬天主教的信條並承認教皇的最高權威,希望東西方教會和解。

同年7月6日,會議通過了統一宣言,鄭重宣布天主教和東正教的統一。

但是,里昂和解會議及其決議遭到拜占庭東正教教會和普通信徒的強烈反對,引發了拜占庭帝國國內又一次激烈鬥爭。東西方教會和解統一的計劃也被擱置。

以皇帝約翰八世(JohnVIII)和東正教大教長約瑟芬二世為首的拜占庭帝國代表團2月8日到達義大利,他們希望通過會議得到西歐的援助,而教皇則力圖迫使東正教服從教皇的權威。會議的第一階段在對聖子的地位、聖禮的麵餅、煉獄和教皇的至尊權等問題的激烈爭論中無限期延長了,而問題沒有得到解決。

會議第二階段於次年1月轉移到佛羅倫薩舉行,迫於緊急形勢的巨大壓力,拜占庭代表勉強接受了教皇的主張,而教皇則同意東西方教會統一,並組織新的十字軍援助拜占庭人。

7月6日會議最終通過了《教會統一令》,並正式宣布東西方教會統一。統一令沒有對會議期間爭論的聖子與聖父關係、聖禮儀式使用發麵或死麵餅以及煉獄的作用等神學問題作出明確結論,而是迴避了雙方神學觀點的分歧,集中闡述了東西方教會統一的論點,論證了東正教和羅馬天主教在教義信條方面的一致,並對煉獄、麵餅和禮拜時間等問題作了模稜兩可的說明。

教皇於1440年開始組織波蘭、匈牙利、塞爾維亞等國軍隊十字軍,但是在1444年瓦爾納戰役(theBattleofVarna)中被土耳其軍隊擊潰,這標誌著拜占庭人依賴歐洲援軍希望的落空。數年後,拜占庭帝國滅亡。

面對東方展現的壓力,雙方擱置了爭議,東西方教團進行和解,但是組織的十字軍敗給土耳其,最終君士坦丁堡陷落

962年,德意志國王奧托一世(OttoI)加冕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對此,以羅馬帝國繼承人自居的拜占庭皇帝堅決予以否認,始終稱之為「法蘭克國王」。

德意志的神聖羅馬帝國始終不被拜占庭承認

在我國古籍中,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被稱為「大秦」、「拂菻」等。

在拜占庭文獻中,我國則被稱作「賽林達」、「秦尼扎」、「桃花石」和「塞納」等。

中國和拜占庭互有歷史上的稱謂

附錄一基本參考史料

拜占庭史料極為豐富,有學者稱:中國史料第一,拜占庭史料第二。

最早的拜占庭歷史文獻出自凱撒里亞的優西比烏之手。

他一生著述不斷,身後留下大量作品,其中有3部最重要,即《教會史》、《編年史》和《君士坦丁傳》。

撒爾迪斯的尤納比歐斯(EunapiosofSardis,約345—420年)的《歷史》與凱撒里亞的優西比烏的作品相銜接。

他記述了270—414年間大量人物和歷史事件,但是全書缺乏連貫性,似乎是人物和事件紀實的彙編。

該書散失較嚴重,404年以後部分缺損,現存1.6萬餘字。

拜占庭歷史上第一位親自撰寫文史書的皇帝是君士坦丁七世(ConstantineVII,905—959年),他雖然是皇帝利奧六世和貴族出身之宮女佐伊的親生兒子,但是命運坎坷。

杜卡的《歷史》涉及1341—1462年間拜占庭帝國衰亡史,許多事件為其親身經歷見聞,記述雖然可靠準確,但帶有政治傾向。

可以和中華的二十四史以及龐大的民間野史筆記比肩?

個人微信公眾號,請搜索:摹喵居士(momiaojushi)


推薦閱讀:

人生識字憂患始
論力量訓練原理在閱讀中的應用
看點什麼書
堅持寫了一年書評,我的文章賣錢了
5個你沒用過的神器工具

TAG: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