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史詩絕唱敘長安》——舞劇《杜甫》觀後

2015年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大型舞劇《杜甫》已結束了2016年的全國巡演,這部耗時五個月,排練1500小時的誠意之作最終獲得2016年中國舞蹈界舞劇、舞蹈詩「荷花獎」。杜甫的一生達濟天下,憂國憂民,遺世詩篇無數,舞劇《杜甫》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長安十載,求官謀事為蒼生》,下篇為《棄官歸隱,筆底波瀾驚風雨》,以其一生跌宕的經歷為線,將其詩歌貫穿始終,以舞蹈的形式講述心系蒼生的胸襟,以抒情的方式表達豪氣干雲的情懷。

系天下

杜甫深受家族奉儒守官的思想影響,年少之時躊躇滿志,追求仕途,求學之時便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壯志,舞劇的開始便是少年杜甫遊學求仕的展現。

上篇最為經典的舞段便是女子群舞,舞女們身著綉羅衣裳,頭戴蹙金孔雀,款款舞步頗具漢唐遺風。《麗人行》筆調華麗,場面大氣,一展楊氏兄妹春遊的宏大排場,但杜甫想藉此詩諷刺當時荒淫無度的政治生活。這段舞蹈直接展現唐代精湛的舞蹈技藝,營造恢宏磅礴的宮廷氛圍,盡顯唐朝輝煌奢靡之氣。《麗人行》寫於安史之亂之前,而舞蹈放在開篇不僅是從「美」的角度帶給人視覺上的衝擊,同時也為後面的劇情發展埋下伏筆。

杜甫上任之時滿心歡喜,而那些宦官臣子則對此不屑一顧,可見當時朝堂之上的惴惴之氣。這段舞蹈與杜甫的生平對應,40歲的杜甫曾寫詩賦上表皇帝,得玄宗讚譽,但因李林甫讒言而未能所用,編導想要借這一舞段影射杜甫曾經的遭遇。

上篇的第四個舞段來源於《兵車行》,碩大的車輪滾動上來,舞者們緊隨其後,鏗鏘有力的前行。在這一舞段中只有一個舞蹈動作,演員順拐抖肩,腳步沉重,身體重心下沉,動作乾脆利落,配合上節奏感強烈的鼓點,營造壓抑的氛圍。而杜甫跑到車輪之前,用力的與這盲目前行的隊伍做著抵抗,可單憑一人之力,如何能阻止「鐵騎馳,刀槍鳴」的窮兵黷武,如何能改變「車轔轔、馬蕭蕭」的兵荒馬亂,最終只能仰面朝天嘆今朝。在這一段中,有一老嫗默默看著行進的隊伍卻無所作為,與詩中「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相對應,徵兵的旨意無法違逆,只有送行時「古來白骨無人收」的擔憂。

望長安

所謂意境就是主觀情感和客觀景物交匯相融的產物,是情境交融、虛實相生又蘊含哲理的至高境界,是情與景、意與境的高度統一。舞劇的下篇就十分注重意境的營造。舞劇下篇的開場,七個衣架放置舞台,宦官們在這些華麗的衣服中舞蹈,如同傀儡一般,權的衣服緩緩上升,權站在衣架檯子上舞蹈。官宦們還在打理著這些衣服,卻不知曾經鼎盛的唐朝以逐漸走向衰亡。

第二個舞段,舞台被分割成兩個空間,下層是紅色的背景,一個個身著盔甲的戰士的剪影顯現在舞台之上,象徵著那些浴血奮戰的靈魂;上層是喧鬧的宮殿,八個宮女就如同簪花仕女圖中走出的畫似的人物。後來,男女的舞蹈交相輝映,男子的弓箭舞速度較快,展現宮外的熱血男兒奮勇殺敵,女子的舞蹈則刻板木訥,舞蹈速度緩慢,展現宮內驕奢淫逸的麻木生活,這種剛柔相濟的舞蹈將宮內和宮外的情景展現的淋漓盡致。舞劇進行至此,一群太監穿梭在人群之中,那個象徵著權貴與安逸的衣架從天墜落,象徵著安史之亂爆發。後景的的樓台宮羽緩緩下降,三維空間的轉換讓觀眾彷彿置身宮殿之前,皇宮不再是那樣的高高在上,頹壁殘垣預示著一朝盛唐的衰亡。

再看烽火連天的戰場,士兵們枕戈寢甲,依舊未能保住大唐的盛世。在屍橫遍野的殘兵敗將中,杜甫找到一塊紅色的蓋頭,那是丈夫出征與新婚妻子訣別時的信物,還有一個遺失的包裹,那是兒子入伍之前母親親自為他縫製的衣裳,在遠處,一個老婦佇立凝望,翹首以盼自己的親人能儘早歸來。這一段與杜甫的《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相照應。陣亡的靈魂終有他的歸處,杜甫找到一片鎧甲,想要給那個戰士戴上,只可惜只靠一人之力也無法留住那些戰死的軍魂。

弓箭舞和仕女舞是這一段表現的意象,創作者從戰亂中提煉出最具代表性又最能形成對比性的形象進行舞蹈創作,營造出烽煙急涌、顛沛流離的現實情境,士兵們馬革裹屍的狼狽景象,又與創作者悲天憫人的情感相互結合,真正的在舞劇中達到「意」、「境」、「情」、「景」的相互結合。

遇自己

在上篇中,困居長安的十年,杜甫看遍這滿目瘡痍的社會,動蕩不堪的朝野。哀嚎遍野的市井巷陌,一群衣衫襤褸的乞討者如螻蟻一般在地上爬行,這就是生活在底層人民當時最真實的寫照。他們向杜甫聚集卻又在一瞬間摔倒在地,本以為這杜工部能能夠解救蒼生,卻發現他的力量竟是那麼微不足道。舞段轉為男子雙人舞,一個杜甫是現實中的杜甫,他靜立田野之中愛莫能助,另一個杜甫詩他的內心寫照,他在舞台上抓狂奔跑,懊悔自己無力改變這民間疾苦。這一段的舞蹈表達對應著《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在下篇中,看到烽火連天,民不聊生的的社會,杜甫恨這個朝野的腐朽,又怨自己的無能。現實中的杜甫和杜甫的內心寫照相互審視,另一個杜甫放聲大笑,像是早已看穿世事般嘲笑著現在的杜甫,最終兩人相互憐惜,彼此照應,象徵著杜甫的內心的想法和外在的行動終於合一。

歷史上不可能有兩個杜甫,舞台上最終的呈現都是由於編創者的獨特藝術構思。編導在深入觀察、體驗、思考的基礎上選擇、提煉、組合,而其中融入了編導獨特的靈感、想像、情感。如何選擇二人飾演一角的初衷不得而知,但這樣的選擇無疑是人物本身與內心的對話,創作者與角色的對話,形成主體與客體的統一、現象與本質的統一、感性與理性的統一的審美意象。這一意象的形成最終離不開編創者的形象思維、抽象思維、靈感思維的創作,而正是由於編導獨特的構思,才有了舞劇中兩個杜甫冥冥相遇、惺惺相惜、時時相伴的神來之筆。

回歸故里,杜甫紮根於農田之中,和農民一起農耕勞作。通過舞蹈動作表現插秧的場景,舞蹈中靜中有動,動靜結合;通過甩袖子的跳躍運動展現春天播種,播種希望的場景。上天普降甘霖,農民感謝上蒼,編導設置了三對夫婦,既有特性又具代表性,一對互相埋怨的老夫妻,一對辛勤工作的中年夫妻,一對恩愛甜蜜的新婚夫妻,表現一番祥和之氣,這一幕的靈感來源於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抒情懷

歷史上的文人墨客總有二三紅顏知己,才子佳人的故事總是代代相傳,但是杜甫的感情則少有提及。在舞劇《杜甫》之中,加入了兩段杜甫和妻子的雙人舞,以杜甫和其妻的感情線索作為輔助推動劇情的發展。

上篇中,他的妻子手捧家書思郎君,看到杜甫歸來又恨又怨,拚命的捶打著丈夫。最後這封家書回到另一個杜甫手中,表現這為官十年來,他和妻子對彼此的牽掛與眷戀。下篇中,杜甫脫去官服,背起行囊,歸鄉後再次見到妻子,這與上篇在腦海中與妻子相遇形成對應。評論界對舞劇這一條線索的設置褒貶不一,有評論認為杜甫與妻的舞段很多餘,將這兩個舞段拿掉也不影響劇情的發展,也有觀點覺得這樣的杜甫塑造的更為立體,迥異的看法源於評論家的價值觀和審美觀的不同。

縱觀整個舞劇的結構,總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一個妃子,一個佞臣,一個躊躇滿志的少年,《孔子》和《杜甫》都有著相似的結構和情節。不管是春秋,還是唐代,歷朝歷代都有一個妃子寵冠後宮,在《孔子》和《杜甫》中也不例外,我們不知這樣的妃子對於歷史的推進是否有意義,但在舞劇中她們承擔著「美」的重任。

其實「妃」的設計不一定符合歷史,在舞劇中也不一定推動劇情的發展,但是她們帶來了技術精湛的舞蹈是肯定的。杜甫和孔子的成就在於他們的文學和思想,這樣的內容搬上舞台,並不是觀眾想要看到的,而精彩的女子舞蹈和高超的技術水平使舞劇充實豐富,同時使得作品更具可舞性。一個朝代的改變的原因有很多,不單是一個「佞」能夠改變的,孔子、杜甫人生的轉折也絕不是一個「權」就能干涉的,但是這樣的角色確實劇情推進的導火索。這樣的安排是否已經成了人物傳記型舞劇的標配模式?這樣換湯不換藥的劇情結構是否在未來會引發觀眾的審美疲勞?所以,如何設計舞劇的結構與劇情是《杜甫》帶給我們新的思考。

舞劇《杜甫》的副標題叫「一個人筆下的唐朝」,試想,如果將舞劇換成《李白》《王維》《白居易》《孟浩然》,是不是也可以寫出雷同的劇情呢?舞劇詳細的講述了一個朝代由盛轉衰的場景,講述了安史之亂的朝野動蕩,不安政權帶來的民不聊生,但是杜甫在哪裡?舞劇只是借杜甫話唐朝,以杜甫的一生為線索,卻並未塑造出立體的人物形象,使杜甫最終成為一個符號,一個講故事的人,遺留舞台。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晚年的杜甫登高望遠,感懷此生,困居長安十年,心繫百姓一世,最終,杜甫獨自一人走向一盞孤燈。大幕緩緩落下,杜甫詩詞以3D投影的效果出現在舞台空間,以此總結杜甫憂國憂民的一生,也為舞劇畫上了句點。


推薦閱讀:

中國南方舞蹈學院的舞蹈訓練為何那麼牛逼?
為什麼說舞者是孤獨的?
如何高效地練習外開?
覺得自己身體不協調,學了爵士幾節課覺得太累究竟有沒有必要學下去?

TAG:舞劇 | 舞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