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切無法照舊時,讓我們用替代方案好好對付這事吧」--《Option B》讀後感

Sheryl Sandberg

現任Facebook首席運營官(COO)。

曾就職谷歌和政府財政部門。

哈佛大學經濟學和商學院畢業生。

暢銷書《向前一步》作者。

當悲劇發生時

Sheryl Sandberg(雪莉·桑德伯格)在本書的前言中詳細地描寫了悲劇發生時的那一天。

2015年,Sheryl和丈夫Dave Goldberg(大衛·古德伯格,SurveyMonkey首席執行官)前往墨西哥享受假期。悲劇發生的當天,其實和以往並沒有什麼不同。兩人在一起玩了桌游,這時候Sheryl感覺有些許困意,就和Dave說,「我先睡一會了。」沒想到,這句話卻成了兩人的訣別話語。

當Sheryl醒來時,Dave已經不再房間,Sheryl知道Dave這時候應該是去了健身房,於是自己也按照計劃和朋友去海邊玩,但是後來Sheryl卻遲遲不見Dave的到來,就和朋友一起去健身房一探究竟,沒想到看到的卻是倒在地上的Dave,然後就是最後的診斷---Dave因為心律失常永久的離開了人世。

看似流水賬的記事,讀來卻是倍感痛心,和你朝夕相處的人,就在一個毫無預兆的情況下永久離你而去了,那種感覺,想像一下都感到可怕,更別說親身體驗了。Dave離世時不過48歲,留下47歲的Sheryl和兩個尚未成年的孩子共同消化這份哀傷。

那時候的Sheryl覺得自己再也無法像以前一樣快樂了,尤其擔憂自己的孩子將永遠活在悲痛中,好在她的親友和家人幫助她逐漸從悲痛中走了出來,而她的兩個孩子的生活也漸漸步入正軌。Sheryl想利用自己的親身經驗和Adam Grant(本書的共同作者,著名心理學家)的專業知識幫助人們在面對失去的悲痛時,重新恢復生命力,再次擁抱生活的美好。

本書的書名靈感來自Sheryl和朋友的一次對話,當Sheryl在抱怨她只想「照舊」讓Dave去參加兒子的一次「父子活動」時,她的一位朋友勸她說,「當一切無法照舊時,讓我們用替代方案好好的對付這事吧」。

Sheryl聽取了朋友的建議,也為自己的書取了Option B(替代計劃)的名字,就像Sheryl說的那樣,「We all deal with loss: jobs lost, loves lost, lives lost. The question is not whether these things will happen. They will, and we will have to face them」 (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中都有很多「失去」,丟了工作、面對失戀、失去生命,問題不是這些會不會發生,它們一定會發生,而我們只能勇於面對。)

在苦難中振作起來

在收到Dave的死訊時,Sheryl責怪自己沒有盡到做妻子的義務,沒有早幫助Dave發現他心律失齊的癥狀,但是醫生的診斷幫她走出了「自責」的痛苦,沒有人可以預見未來的事情,就算已知預防,也無法躲避突來的不測風雲。

Dave去世後,Sheryl曾覺得她的生活一切都要崩塌了,所有的一切都只可能惡化。但是她後來和家人朋友的關係更進一步了,之後的生活也沒有像她之前想像的那樣全然崩塌。而Dave去世後帶給自己和孩子的創傷,也沒有像之前預料的那樣永久性的帶給自己痛苦,不是Sheryl和孩子們不深愛著Dave,而是他們通過科學的方法,克服了失去親人給自己帶來的創傷。

心理學家Martin Seligman(馬丁?塞利格曼)研究幾十年後發現,從苦難中振作起來關鍵是做到三點:

  • 不要過分自責(personalization)
  • 不要過分解讀(pervasiveness)
  • 不要以為傷痛永遠不褪(permanence)

人生無常,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也沒有什麼好責怪自己的;而苦難發生時帶來的痛苦挫敗和抑鬱情緒,也不會讓自己的生活全然崩塌,這樣的情緒不會永久持續下去,因為每個人都有一股內在的恢復力,幫助自我在惡劣環境下重新生長。唯心一點來說,逝去的親人也希望看到你可以快樂的生活,而不是永遠沉浸在悲傷中一蹶不振。

如何安慰受傷的人

Dave去世幾周後,Sheryl重新回到了工作崗位上,大家都知道Sheryl經歷的悲劇,除了小心翼翼的例行問好,沒有人願意更多的詢問任何和Dave有關的事情。Sheryl感到沒有人關心她喪夫的事情,她同時也面臨著一些朋友和自己失去聯繫的境況,究竟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們所處的這個社會,一直在避免「關於痛苦的談話」,無論是死亡還是傷病,或者是失去孩子還是進了監獄,沒有人會主動詢問他人這些情況,人們都害怕自己的提問會揭開別人的傷疤。儘管我們內心想要去關心這個受傷害的朋友,但是卻無法開口,只能選擇逃避,這樣受傷害的朋友在最需要別人慰問的時候,卻感受到了行為上的冷漠,認為沒有人想去關心Ta,想陪Ta一起走出哀傷。

如果實在不知道怎麼開口,可以嘗試以下幾種關心方式:

  • 不要問「你好嗎」而是問「你今天過得如何?」
  • 可以說「當你想聊聊的時候,請來找我吧。」
  • 不要勸別人「一切都會好的」,而是說「我會陪你一起戰勝苦難和傷痛的」

陪伴的力量,會讓受傷的心靈得到安撫,也讓他們知道,當自己在從苦難通往光明的道路上行走時,有愛他們的人與自己同行。

最後再推薦另一本治癒系的書---阿圖醫生的《Being Mortal最好的告別》,這本拓展人們關於老年生活和臨終認知的書,讀來實在是受益匪淺,既然死亡和衰老是不可抗拒的,那我們就應該在它們到來之前做好充足的準備。


推薦閱讀:

有哪些類似La Perla、Agent Provocateur的內衣品牌?
女人老了就不值錢?八十歲照樣可以當仙女!
為什麼組裝機的圈子裡女性較少?
24歲適合用什麼眼霜?
女人胸小有什麼好處?

TAG:讀後感 | 書籍推薦 | 女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