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被拒收的貨----拒絕永遠不是拒絕本身那樣簡單

這麼小眾的話題,紀念第100位專註。感謝

不迷信權威,不偏聽專業。實踐是檢驗真理的第一標準。

第二部分 小白----摸索供應鏈管理方法階段

第十二節 被拒收的貨----拒絕永遠不是拒絕本身那樣簡單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拒我玫瑰,心有餘傷

在一個涼風習習的晚春,公司A採購了一批大貨,為了市場新品的引入。通過各級領導協調,終於堆放在庫房裡,佔了5、6條貨架,承諾一個月就能消耗完。

一個月過去了,領導們發現,採購的產品基本無法單獨作為新品去進行市場推銷,不巧的是,之前的營銷總監也離職了,當初拍胸脯,簽的字,都也不作數了。

市場講究配套銷售,單一產品無法立足。還有其他拍板的領導們,決定繼續下達訂單,再購買一批大貨來作為成套銷售。

這一下,倉庫要拒收,理由是貨架不夠了,卸貨人力也不足,無法再收貨了。

這件事情背後,隱藏了哪些信息呢?

我們聯想一下,對心儀的小姑娘表白被拒,往往深層原因遠遠不止被拒絕這件事情這麼簡單,背後一樣有複雜的原理和動機。那麼對於倉庫拒收貨物,是什麼樣的情況呢?

【1】 企業新品導入的戰略問題

由於公司A導入的新品,是貿易形式的成品,所以導入新品後,要直接拿到市場上去賣的。這樣的形式,一般都是由於初級的信息不對稱後期的綜合客戶增值服務來決定的。那麼前期選定產品,哪怕是原材料,不成配套肯定是難以打開局面的。

前期選擇產品,需要考慮什麼因素呢?我們肯定要知道產品的用途是什麼,使用場景如何,單一產品是否可以直接用於市場。因為前期引入新產品,很難做到全面鋪開,需要測試市場的反應,需要了解預計的供需關係,相當於一個試驗訂單,這個時候如果第一步試單失敗了,可能需要通過繼續採購填補缺失產品線,或者直接折價虧本處理庫存。

及時折價處理在於消耗庫存,節省日漸上升的庫存成本,及時止損,但是由於前期方向選定,如果及時處理,那麼後期市場依舊無法繼續推進新品。對於一些海外進口的貨物,成本高昂,只能繼續補缺,走入一條看似正確的「不歸路」。這有點像賭徒心態,直到最後無力挽回。

但是用於企業新品的引入上,用「賭徒心態」顯得有點極端,其實是一個選擇。

及時止損————降低庫存成本

補缺產品————擴張市場品類

如果市場的方向是正確的,那麼因為前期戰略的原因,需要及時調整,及時補貨。對於生命周期較強的產品,那麼時間節點非常重要。比如說一款產品只有在春季結束到秋季中旬前就結束了,也就是夏季暢銷,那麼要算好採購的周期,技術細節確認的周期。往往一個項目是經過一個季度的迭代來確認下個季度的戰略,從而倒推出時間節點。由於一些產品可能在供應商開發的市場上毫無進展,那麼中途出現的任何信息,都有可能延長或者縮短開發的周期,這個時候周期並不能像計劃那樣推進,如果加上海外資源的採購和調配,周期會錯過1-3個月之久,這個時候,對於生命周期短的產品,無疑是致命的一擊,直接錯過了一個季度。

如果一開始市場選擇的方向就錯了,並不是產品選擇的問題,那麼就需要及時止損了,否則真的會陷入賭徒心態,到最後爛庫存堆滿了倉庫。

【2】 市場要推還是要拉

經常聽到供應鏈管理要推拉平衡,其實這是一個理想化的理論,後端市場完美的生產完,前端客戶完美的發出需求,一切看起來都是那麼自然。

但是實際中,憑什麼就可以這麼完美?

對於設計主導訂單,客戶發出需求,供應商接到需求,開始按照目標生產。對於常規的訂單,供應商可以通過合理管理,提前生產,縮短端到端的周期。如果碰到牛鞭效應波動,預測和市場不準確的時候,積壓庫存等,都是現有的非常成熟的模式了。對於新品的導入,很難看清真實需求,所以採購們要預測,銷售們開始吹牛,信息不僅不對稱,都亂套了。

那麼,這個新品導入,榮耀和黑鍋都是誰來背?

又延伸一個問題,世界上是先有採購還是先有銷售?

換而言之,推送先發生,還是拉動先發生?

個人覺得,人們的需求肯定是事先在潛意識裡就存在的,但是引爆點在於,有些需求是自發的,形成顯性需求,有些需求是被動得知的,形成隱性需求。

所以說,新品導入,買了貨沒有地方放,不願意收,其實不光是庫房的問題,還有歷史遺留問題,上一批貨銷售的情況不樂觀。如果作為優秀的推銷員,應該是要把這些新品推廣出去,訂單應該符合市場需求,供不應求才對,那麼新品市場前期戰略性選擇出現了問題,是不是我們沒有讓客戶意識到,新品符合他們的需求呢?

這些年自從蘋果手機的崛起,創造需求已經成為了一個老概念。很多企業認定消費者並不知道他們要什麼,直到你把好的產品拿到他們面前。這其中其實包攬了太多營銷成分和品牌建設的維度,但從隱性需求的開發上來說,的確是非常實用的案例。

所以不管是推,還是拉,主要是如何切入需求點,新品的導入,都可以從這兩個維度去考慮。是創造了比市場上更好的產品來符合顯性需求,還是抓住客戶心理,解決了更多問題抓住隱性需求。

所以說第一次新品的導入,沒有引起良好的反饋,是顯然對客戶需求的把控欠缺,正因為市場把握度欠缺,才會導致上層備貨戰略出現問題,不光是營銷的問題。

【3】 倉庫再大,也是不夠的

倉庫再大,能跟上生產的速度嗎?倉庫不是貔貅,只進不出,所以很多時候不是如何解決一個更大的倉庫的問題,而是解決庫存周轉率的問題。

進入倉庫裡面看,倉庫的庫管的確沒有說謊,貨架上到處都是貨,連一些空地上都擺了貨。

很多時候,客戶下了訂單,給你10萬箱,但是發貨要發半年,發貨沒有規律,沒有特定周期的客戶,這種Prod Order,庫存單,是最頭痛的,他也不和你談VMI供應商管理庫存,也不和你說庫存費用,只給你一個大體的量,然後條款里規定要不限定時間,按需發貨,這個時候其實避開了VMI以及費用問題,又做到了客戶方靈活調配。這時候是備貨還是不備貨?按時交不上貨,被客戶投訴怎麼辦?

有些客戶稍微好一點,自身的供應鏈管理非常優秀,每個月按時交付,數量偏差不大,可以實施相對穩定的生產計劃,有些小客戶,數量很小,為了維持關係,也可以進行偶爾插單。

但是對於生產計劃和排產人員來說,當然是希望同款產品可以持續排產一段時間,減少換型、調試模具、更換原材料的成本和時間,也可以避免換產品帶來的從零開始學習曲線。尤其是對於人力密集型的產品。

客戶的需求往往是不能強制的,因為需求這種事情最終都是需要看市場,所以很多改革發生在了供應鏈後端。增加柔性,提高敏捷度,延遲設計,等等一系列理論在各行各業進行實踐,為了就是滿足更多的需求,迎合複雜多變的市場。

所以,庫房不在於大,而在於品類的周轉管控,是否在持續優化,這才是問題的核心。

所以,不用和庫管磨嘴皮了,想辦法先解決當下問題,對於背後的諸多原因,則需要日後堅持不懈的改進,才能避免下一次到貨時,不斷重複發生的尷尬。

歡迎分享給一起前行的朋友,探索學習之旅,共享歡喜憂愁。為一份信念,點一盞亮燈;為一個遠方,譜幾點詩篇。

推薦閱讀:

TAG:倉庫管理 | 採購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