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研究了全球最具創意的學校之後:兒童學習空間設計需要考慮8個問題
設計,要喚起兒童的好奇心及創造性
孩子們喜歡攀樹、爬山、嬉水、鑽洞、躲貓貓,因為這些活動能夠滿足兒童的好奇心及探究慾望。好奇心人人有,孩子最為強烈,「好奇心是孩子學習的開始」,也是孩子進一步學習的動力。能夠喚起兒童好奇心及創造性的設計,才是有未來的學校設計。
設計具有想像力的校舍環境:
要孩子喜歡學習,那麼先要讓孩子喜歡學校,喜歡自己的教室。
澳大利亞PEGS少年男校是一座別出心裁的校舍建築。
▲PEGS少年男校
建築師充分尊重和利用周邊非同尋常的都市環境,為少年們建設了這座「不拘一格、極富想像力的建築」。
建築的立面整體向上收攏、角棱突兀、有些怪異,有人把它比喻為「鬼屋」,從側面看彷彿是一座神社,從後部看呈蓬頂造型,所有這一切讓孩子充滿好奇。
設計師對因奇異的外形而形成的煩瑣、不規則的內部輪廓進行了重新設計,教室、走廊等空間做了平緩處理,使之呈現出雲朵的造型。
高聳的煙囪為教室提供清新的自然風,也優化了室內的採光。室內設計了很多階梯,讓孩子自由跳躍攀爬,滿足了孩子特別是男孩子喜愛活動的天性。
▲PEGS少年男校
貓形幼兒園,位於德國Wolfartsweier,其靈感來源於孩子們喜愛的貓。整個幼兒園環境的設計,就圍繞著貓展開。
幼兒園的正面,就是貓的嘴巴,孩子們小心翼翼地進去,才知道真正有趣的還在裡面。貓的頭部是一個娛樂場;頭頂上是一塊草坪,模仿貓的皮毛;貓肚子內容更豐富,有孩子們的更衣室、教室、廚房與餐廳等;尾巴則是一個緊急逃生通道,貓爪子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滑梯。
設計一些兒童喜歡的探秘空間:好設計是最能懂得孩子需要的設計。
丹麥Ordrup學校,設計師的理念是「每個人的思維與學習方式不同」。
本著這樣的理念,設計師設計了一個「能包容一切,又富有挑戰性的空間環境」。
它通過區分活動性質與創造不同的空間,讓開放的空間、多彩的顏色、舒適的傢具與教育技術無縫整合,是一個多功能的學習空間。室內設計了水平及立體的圓形,孩子們可以躲在裡面讀書、捉迷藏,也可以站在中間面對小夥伴進行演講。
孩子們甚至可以爬上梯子,在空中樓閣一樣的島型空間做演講。有時拉開一個帷幕,裡面就是一個微型舞台,孩子們可以在那裡進行表演。類似於海綿一樣的軟體柱子,孩子們可以任意攀爬。
所有這些都能「讓孩子能在真實、多樣的情景中學習、遊戲」。這樣的環境設計,極大激起了孩子的好奇心,也激發了孩子無窮的挑戰欲。
坐落於工業區住宅中的日本奈良幼兒園,與我們見到的一般幼兒園有很大的不同。
設計師確定的學校改造的主題是「製造夢想和創造力的工廠」,把本來應該隱蔽的一些設施設備,有意識地暴露在外面。
室內的通風裝置及有風扇葉的管道,用透明的材料包裝,這樣孩子們可以看到風在裡面流動的影子。
孩子們使用的盥洗池水管也是外露的,孩子可以看到水流的作業流程。所有這些都能引發孩子的好奇心,他們不知不覺知道了很多生活的原理,有問題時可以問老師,或者自己進行討論。
「通過對這些生活現象的觀察,孩子們能對生活中的種種創造產生好奇感,也能認識和尊重知識的價值,懂得創造能讓我們生活更加美好的道理」。
留一塊可以自由塗鴉的牆
西班牙Menjarosa學校,設計師把餐廳的主色調設計成了粉紅色,但讓人更為難忘的是餐廳一側,設計了一面黑色的高牆。
這個牆面,是孩子們喜歡逗留的地方,孩子們在這裡可以發揮自己的想像隨意塗鴉,與同伴分享自己無窮的創意。
「給學生一塊可以自由塗鴉的牆,是激發學生創造力的一個簡單而且有效的舉措」。
其實,不少全球著名公司早就這樣做了。
在美國作家邁克爾·科索馬羅等著的《微軟的秘密》一書中描述了這樣一個場景:在美國微軟總部辦公室及中國微軟總裁辦公室里有一塊白板,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表述任何想法,可自由書寫描畫文字、符號、圖形……白板的意義在於它對自由平等精神環境的建設,同時也是充分表達自己想法和了解他人想法和意見的一種形式,是自由交流的場所。
當然,這些地方的黑牆、白板與我們傳統的對黑板、白板的理解是不同的。
很久以來,我們學校教授給學生的大多是現成的結論,黑板只是演示經典結論的聖地。這極大地壓抑了學生的創造性。
「學校設計要打破這塊「黑板」,給學生一塊可以自由塗鴉的牆」。
江蘇省天一中學靠近運動場有一堵上百米長的圍牆,每到藝術節,很多學生都會聚在那兒,創作他們的壁畫。
原來這是學校專門為學生留下的一堵牆,學生們可以在這裡畫上他們喜歡的圖畫。每年,全校師生們可以欣賞到學生自己創作的優美的畫作。
要培養兒童的創造力,其實教育做的不需要很多。創造是兒童的天性,我們要是能做到不用種種成見去否定兒童奇異、天真的想法,這已經是成功的教育了。
孩子的創造力,大多是被後天教育扼殺的。學校設計要尊重兒童,要激發兒童的創造性,有時我們只需要給他們提供一個能讓他們把自己的想法自由表達出來的地方。給學生一個創作的空間,他們會還我們一份驚奇!
開發不斷生成新情景的課程形態及課程環境
德國柏林的卡爾·博列小學,是一所令孩子們神往的學校。
建築師腦洞大開、天馬行空的設計,讓學校充滿了誘惑。
這所學校與其說是一所學校,還不如說是一個「探秘空間」。
學校的建築形態完全是遵循孩子的特性及想像的,古老的牆上修出一條條密道,讓孩子們玩探秘遊戲,在一個全新創造的聲學和光學空間中,孩子們可以玩間諜遊戲,在這樣的遊戲空間中孩子可以策劃設計新的間諜故事,分配角色,設計情節,讓遊戲不斷生成,在一個不尋常的空間中激發孩子們不同尋常的創造力。
學校配合這些探秘空間,還開發了專門的互動課程:抓間諜。
校園裡有時真會出現「穿著閃亮斗篷的間諜」。當消息傳來,整個校園都興奮起來了:「間諜現在在哪裡?」「他在潛望鏡里嗎?」「難道他逃脫了?」「我能第一個發現他嗎?」孩子們在每一個房間、每一條道路、每一個角落、每一個空間開始尋找。
設計,要尊重兒童的活動性
好動,是兒童的天性。「基於兒童的設計,需要在學校環境及課程形態兩個方面重新考量兒童的活動性,需要重新定義學校」。
給兒童一個樸素、溫馨、靈活的學習環境
學習環境一般會有幾個功能區:學習區、展示區、交往區、休息區、個性活動區。從設計目標來講,一個好的教學環境應該具有下面幾個要素:方便、安全、可移動、美觀。
教室是孩子們主要的學習環境,如果我們把教室建設好了,那麼我們設計的目標起碼實現了一半。
「教室應該是一個多元化、多樣性、多角度的學習環境」,它是開放的、靈活的,能自組合的,能方便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培養學生創造性和獨立思考能力的,也是一個能滿足求知慾的,讓學生有無限學習慾望的學習環境。
同時這個教室也是安全的、可靠的、舒適的、溫馨的家。家的概念應該不同於展覽館、博覽館,應該摒棄高大上的設計思路,實用、樸素、親切、溫馨是它的主要設計思路,布置的物品應該是方便更換或者移動的。
建於1939年位於伊利諾伊州溫內卡特的烏鴉島學校,是這一進步教育理念的代表性作品。兒童中心,成為設計師規劃學校的出發點和最終目標。
教室處處體現家的關愛。在空間處理上,特別是教室空間的處理上,體現出了開放性及靈活性,保證環境的多用途。
在色彩及空間的布局上充分考慮到了孩子生活與學習的便利性及舒適性。在材料、表面處理、顏色、燈光等方面營造一個溫馨的如家一樣的環境。教室空間的開放性,體現在教室空間處理在保證孩子基本的課堂活動的同時,還考慮到集體性學術活動,如會議、演講、故事會等活動的需要,如轉角窗戶處設計成故事角,方便孩子講故事。
被稱為世界上最好的貧民學校,秘魯的Innova學校,建設定位就是將學校建成貧民也能上得起的學校。
「學校採用混合學習模式代替原來的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學生用半天時間自主學習,半天時間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為適合這樣的混合式學習,同時提高教室的使用效率,學校對教室空間進行了重新設計。
把兩個教室中間的牆改造成一扇可以移動的門,在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時,那扇移動的門就打開,這樣一個老師可以照看60位以上的學生,有效緩解了教師緊缺的困境。
而當需要小組合作學習時,那扇門就閉上,就自然成了兩個獨立的空間,兩位老師各自管理30位學生。學校的空間設計服務於課程,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質量。學校獲得了「卓越國際設計獎」最高獎項。
在這個幾乎被技術控制的時代,講求「教學環境的樸素」有些困難。
我們參觀了美國的一些學校,走進他們的學校,發現校園建設及設計似乎走了一條與我們完全不同的道路。
在這裡我們幾乎沒有看到高聳的樓宇,走到他們教室,灰色的調子,擁擠的環境,略顯凌亂的牆面布置,一切都是那麼的樸素,那麼的自然,似乎我們可以隨意去觸摸。
教室里也有多媒體,就是我們常見到的液晶投影。在這個高度發達的國家裡,給我們最大的感受就是:樸素。
「樸素,但是很實用」,避免了追求所謂的高技術而帶來的各種浪費。因為樸素,孩子們的行為就不會變得拘束;因為樸素,孩子們更好地顯露本真,更彰顯了他們的活力。
在國內的校園環境及教學資源的建設中,確實出現了不理智的傾向,一味追求所謂的高大上,花幾十萬甚至幾百萬建設的一兩個教室或者展覽室,只是在有人參觀時才開放。過兩年,這些風格化的設計或者現在看來一流的儀器設備就基本過時或者淘汰了。在校園環境設計中,確實需要防止這些形式大於內容,「為設計而設計」錯誤做法。
我們到底是在保衛誰的安全?
我們經常在各種場合聽到所謂的「孩子們的安全管理措施」。但是,事實上我們對此抱有很大的疑問。那就是,這個所謂的「安全」到底是為了誰的安全。
在幼兒園的設計中,我們也有遇到過想要把所有的角都做成圓形的要求。但是,那真的是為了孩子們嗎?還是只是為了降低家長們的抱怨的風險的呢?
如果真的是為了孩子們考慮的話,我們認為,不論是家長還是園方都應該讓孩子們適當的去接受一些小的傷害。
即使園內是無菌室那樣的絕對安全環境,孩子們一旦踏出園區,這種處於絕對保護狀態的環境也是不存在的。即使,若干年後國內真的變成了完全安全的環境,那一旦踏出國門又會怎麼樣呢。
如果我們認真的考慮一個人的成長過程的話,成人應該一直看護著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失敗和受傷。「真正的安心和安全,不會通過一個成人以自己的判斷,去引導孩子的這種方式形成」。如果能這麼想的話,那我們目前的幼兒園需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裝點校園的最美的色彩,就是孩子們
我們會聽到一些參觀我們所建造的幼兒園的人說,吃驚於我們所建造的幼兒園並沒有傳統印象中的那些色彩。那是因為,「孩子們本來就是充滿色彩的。即使建築物的顏色很樸素,看到孩子們五彩繽紛的衣服和天真爛漫的樣子,自然而然的就會產生一種很絢麗的感覺」。
而且,「園舍也是一棟建築,也要考慮所處的整體街道的規劃,與之相適應,這也是在園舍修建中必須要考慮到的很重要的一個部分」。
「我們想採用象徵性的粉紅色,黃色,我們想貼上卡通人物形象………」我們也經常聽到顧客提出這樣的請求,「但是那樣修建出來的不是街區內的幼兒園,而是一個遊樂場」。所以,我們當然不是完全不使用色彩,而是「在使用的時候要慎重選出跟園區以及跟幼兒園整體設計理念相符的顏色」。
構建有課程的空間
「空間,不空」。
這是學校這個空間的顯著特點。沒有課程的空間只剩下一個軀殼,是沒有靈魂的。在學校里,讓孩子「動起身體」只是一種外在的形態,動的背後需要課程的支撐。
有學校必有操場,在傳統的觀念中,「操場」就是學生鍛煉和集會的場所。
但基於兒童成長視角的操場,不僅僅是孩子鍛煉和集會的場地,還是孩子探秘、遊戲、認識世界的場地,是孩子學習的空間、成長的空間。
「重慶曙光幼兒園對學校的「操場」是這樣定義的」:是大型集會活動的場所;是適合全園孩子運動、遊戲的樂園;是觀察自然生命、四季更替的濃縮花園;是教室場地的一個延伸;是課程生成的一本活教材。[2]學校把操場與周圍的環境結合起來,變成一個多樣化的自然生態的環境。孩子在這裡進行學習、活動、探究、遊戲、撒野,甚至可以「弄髒自己」。
大操場上堆滿了未經打磨的粗糙的木板樹墩,孩子們可以用它建造心目中宏偉的宮殿,孩子們的畫筆可以在地上、鵝卵石、樹樁上隨意塗抹。沙桶、沙鏟,廢棄的塑料瓶都成為他們的工具,他們在沙地上構建他們宏偉的城堡。
讓孩子「弄髒自己」,是一種教育智慧,也是一種教學勇氣,更是一種有良知的教育。它充分尊重了孩子的天性,孩子就是在這樣的遊戲中,在無拘束的奔跑、翻滾,甚至是打架、衝突中成長與學習的。
當然,這樣的「弄髒自己」與鄉間孩子們自由撒野、打架有很大的不同,因為這是經過教育工作者精心設計後的活動,是學校課程的一部分,並且它是安全及需要評價的。
台灣作家蔣勛說:美,看不見的競爭力。看得見的是美,看不見的是「競爭力」。美的力量體現在環境可以塑造人,規範兒童的行為。
在一個雜亂、骯髒的環境中,隨地吐痰、行為粗魯等行為就容易發生,在一個整潔、優雅的環境中,人們自然會抑制自己的不良行為。美的環境就像一個無聲的老師,告訴孩子該做什麼,怎麼樣去做。美感校園,是能給兒童帶來正能量的校園。所以,建設美感校園要創造一個健康的、生態的、雅緻的、有文化的校園環境。
美感校園,與一些追求極端功利的校園環境有著決然不同的格調。
我們在一些所謂「名校」的牆上,會看到這樣一些標語:「考過高富帥,戰勝官二代」「不像角馬一樣落後,要像野狗一樣戰鬥」「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帥否?否,滾起學習!」……
如果我們的教學環境給學生帶來的是不良審美體驗,特別是不健康的價值觀,那麼這樣的設計就是反教育的,也是反設計的。設計為兒童,為兒童健康成長,這是設計的基本原則,也是設計的底線。
給兒童提供正能量,需要學校凝練特色鮮明、立意高遠、內涵豐富的辦學理念,通過由校訓、校風、教風、學風等組成的辦學理念來規範學生的行為,豐富學生的情感,充實學生的精神世界,打好學生的精神底色。
學校不僅要讓學生知識增加,體質增強,也要讓學生心智得到成長,這就要讓校園成為孩子精神成長的家園。
美的校園,一定是符合兒童審美情趣的校園,兒童審美能力的提高,需要兒童通過審美實踐、通過參與校園文化設計來實現,這是提高兒童審美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兒童通過設計實踐得到的審美體驗及審美觀將會影響孩子一生。
美是無聲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也是最有力量的教育。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