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2016年上演的那些古典舞劇
2016年正值莎士比亞和湯顯祖逝世400周年紀念,在全國的各大劇院中,莎翁戲劇改編的芭蕾舞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仲夏夜之夢》也在全國各地巡迴演出。美國保羅·泰勒現代舞團,俄羅斯莫伊謝耶夫民間舞團帶著經典作品在中國演出;俄羅斯皇家芭蕾舞團、柴可夫斯基芭蕾舞團、馬林斯基劇院芭蕾舞團不同版本的《天鵝湖》輪番上演,中國版本的「天鵝湖」《朱?》也將美輪美奐的東方韻致帶向世界巡迴演出。
據統計,2015年全國各地共推出348台演出,總計2845場次。(數據源自2015年中國舞蹈演出盤點)。2016年誕生首演的作品雖不及去年高產,但活躍在舞台上的2015年的優秀作品和2016年的精彩新作,還是為觀眾獻上了一台又一台精妙入神的舞蹈盛宴。
一、盤點·各色舞劇大放異彩
2016年推出公演的作品風格迥異,題材多樣,既有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品,也有關照傳統文化的舞劇,體裁涉及古典舞、民族舞、現代舞、芭蕾舞等各個舞種,甚至還有舞史詩、影像舞蹈、舞蹈劇場等藝術形式活躍舞台。縱觀2016年上演的古典題材的古典舞劇、民族舞劇,大致可以分為四類:
(一)人物傳記類:
這一類的作品的取材來源於某個歷史人物或者歷史事件,以此來表現中國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洛陽市歌舞劇院原創作品《關公》(2015年9月20日首演)的創作源泉是一首詩歌:「不謝東君意,丹青獨立名。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編導通過四幕展現關羽溫酒斬華雄、桃園三結義、威震華夏、敗走麥城的豪邁一生,將「忠勇仁義」的俠肝義膽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中央民族歌舞團出品舞劇《倉央嘉措》(2015年12月27日首演)取材於倉央嘉措的人生經歷,舞劇通過五幕的演出展現倉央嘉措對故土的深刻眷戀,對親人的至真情感。編導深入西藏學習採風,創造性選擇三位演員扮演同一角色,呈獻給觀眾一台極具西藏特色民族舞劇。湖南省歌舞劇院的作品《桃花源記》(新版,2016年4月9日首演)來源於五柳先生的的經典文賦《桃花源記》,以此反映當時民生艱辛。全劇將陶淵明的一生貫穿其中,展現他所追求的的自然和諧的社會理想。重慶市歌舞劇院的原創作品《杜甫》(2016年4月28日首演)以上下兩個篇章展現杜甫心系蒼生的胸襟,豪氣干雲的情懷。同時將杜甫的詩歌作為舞蹈編創的源泉,還原大唐昔盛今衰的的真實情形,飽含悲天憫人的主題色彩。中國歌劇舞劇院的作品《昭君出塞》(又名《昭君》,2016年6月8日首演)由「和親」、「出塞」、「賀婚」、「寧邊」四幕再加尾聲「共榮」五部分組成,漢皇「寧邊思傾國」,昭君「請纓赴塞上」,中國傳統「和」的觀念貫穿全劇,再現昭君出塞的瑰麗詩篇。海南省歌舞劇院的民族舞劇《東坡海南》(2016年7月11日首演)根據蘇東坡求仕被貶瓊地,謫居海南的歷史事件改編而成,通過「翁嫡南荒」、「黎漢兄弟」、「桄榔勸學」、「天涯學堂」、「鴻雪大夢」五幕的講述,展現蘇軾海南生活的生動情節。
(二)文學改編類:
根據文學名著改編而成的舞劇作品是活躍在舞台上最常見的一類,2016年並未有古典題材的文學改編類舞劇首演,但2015年首演的優秀作品今年依舊在舞台上給觀眾帶來一場場精彩絕倫的演出。這樣的作品大致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改編自古典文學或歷史神話。例如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創編的作品《夕照》(2015年11月5日首演)改編自家喻戶曉的神話愛情傳說《白蛇傳》,將戲曲與舞蹈有機融合,將白娘子和許仙的浪漫愛情娓娓訴說;再如趙小剛編導的作品《西遊》(2015年12月15日首演)講述的是觀眾耳熟能詳的玄奘西遊的故事,以現代人的視角來讚頌玄奘對理想永不放棄,對信念堅守如一的高貴品質;還有楊麗萍編導的作品《十面埋伏》(2015年9月11日首演)以舞蹈劇場跨界融合的方式講述劉邦項羽楚漢之爭的歷史事件,借古喻今反照當代社會的種種現狀。另一類作品是根據近現代的文學作品改編的舞劇作品。例如四川歌舞劇院的舞劇《家》(2015年11月24日首演)再現巴金先生經典小說《家》中的情境,使觀眾從舞劇中窺探老成都的人情風貌;再如周莉亞編導的作品《Yao》(2015年12月16日首演)取材於曹禺的代表戲劇《雷雨》,以舞蹈劇場的方式將舞蹈、話劇、戲曲三者融為一體,既是一碗葯,又是慾望的要,展現蘩漪和四鳳兩個女人的悲慘人生;還有王亞彬編導的作品《青衣》(2015年10月7日首演)改編自當代作家畢飛宇的同名小說,雖然是用現代舞的手法呈現,但作品中大量戲曲水袖舞段充滿古典意蘊。
(三)紀念抗戰勝利類:
2015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2016年是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為了紀念先烈們敢於犧牲、自強不息的品格,為了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越來越多的優秀文藝作品創作出來,其中也不乏優秀的舞劇作品。2016年10月31日,第11屆中國藝術節閉幕式在陝西舉辦,第15屆文華獎獲獎名單也在此揭曉。廣東省歌舞劇院的舞劇《沙灣往事》和遼寧省芭蕾舞團的舞劇《八女投江》獲此殊榮,而這兩部作品均是取材抗日戰爭,反映民族精神的出眾佳作。還有許多優秀的舞劇作品也在這個特殊的年度中傾情上演。鹽城市歌舞劇院的原創舞劇《烽煙桃花飛》(2015年5月14日首演)講述的是「魯藝」師生同仇敵愾,抵禦外侮的動人事迹,這是一首展現英雄兒女用青春熱血換來鹽阜和平的頌詩,用滿腔熱忱保衛國家安寧的讚歌。東北師範大學演出作品《浮生》(新版,2016年9月22日首演)講述的是兄妹三人在九一八事變後離散,哥哥與同胞義士共同抗戰,妹妹在顛沛流離中履入危境,弟弟在敵人身邊卧薪嘗膽的心酸歷程,展現戰爭帶來的亂世浮生,謳歌奮勇抗戰的家國情懷。
(四)反映一帶一路類: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係,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在這條古老神秘的絲綢之路上發生過許多動人的故事與傳說。陝西省歌舞劇院的原創舞劇《絲綢之路》(2016年1月29日首演)是一個由一系列隱喻構成的象徵舞劇,其採用「不分幕無場次」的結構,以行者、引者、使者、護者、市者、和者等人物抽象地隱喻了玄奘、鳩摩羅什、張騫、班超、蒙恬、衛青、胡賈、馬可·波羅、解憂公主、王昭君,使舞台充滿現代感和象徵性,令人耳目一新。西安歌舞劇院的原創舞劇《傳絲公主》(2016年3月29日首演)以《新唐書》、《舊唐書》中大唐與拂菻國的友好往來記載,講述唐代公主李寧兒和拂菻王子小波多力的愛情故事。舞劇由序幕「受命遣唐」、一幕「桑園定情」、二幕「皇帝賜婚」、三幕「拂菻絲夢」、四幕「闖關受阻」、尾聲「天路傳絲」六部分組成,再現唐代公主將養蠶之術傳播羅馬的歷史史實,升華絲綢之路為人類共同發展謀福祉,為中西各國友誼增光彩的文化主題。甘肅省歌舞劇院再排經典《絲路花雨》(2016年9月16日首演)作為2016年首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開幕式的演出,將這部歷經37年精雕細琢的豐碑作品重新演繹,向世界人民展現經典的絲路文化。
二、回味·精品佳作璀璨上演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舞劇的創作迎來了第一個高峰時期,《和平鴿》《寶蓮燈》《魚美人》等一系列經典舞劇誕生於這一時期。高峰時期的舞劇創作也遺留下一些問題,在當時的創作中民族舞劇和古典舞劇的界限並不明確,以至於在以後的舞劇創作中也時常出現一些舞蹈模稜兩可、體裁含糊不清的表達方式。但在近些年的創作中,編導有意識的避免這一現象的出現,尤其是在民族舞劇風格的把握上,拿捏準確。2015年首演的民族舞劇《倉央嘉措》深入西藏採風,將藏族宮廷舞蹈「囊瑪舞」,非物質文化遺產「熱巴舞」融入到作品之中,與倉央嘉措的詩詞意境交相融合,展現雪域高原詩情畫意的神秘景象。《昭君出塞》在表現昭君和單于相見定情的雙人舞段中,在表現昭君離鄉哀怨惆悵的獨舞舞段中均使用了古典舞的編舞技法,但在第三幕「賀婚」中群舞舞段的編排上則注重民族性的體現,既有展現塞外男子英勇豪邁的摔跤之舞,也有展現蒙古女子端莊秀美的頂燈之舞。陸次雲《滿庭芳》中曾記載元代倒喇之戲「舞人矜舞態,雙甌分頂,頂上燃燈」,蒙古人注重「和睦團圓」,常以圈舞的形式祝禱詠嘆,而這些元素也都體現在編導的創作之中。《東坡海南》講述了蘇軾被貶謫居海南島的生活,在舞蹈的編排方面,也十分注重地域風格的把握,編創了具有表現海南黎族風情的斗笠舞舞段。在舞劇《傳絲公主》中,編導從周昉的《簪花仕女圖》和張萱的《搗練圖》中提取形象,表演舞蹈具有濃厚唐代遺風。這些舞劇不僅在編舞風格上,在服裝的設計,道具的應用,音樂的選取這些細節方面也極具民族特色。
在前些年的各大舞蹈比賽上,有許多作品大同小異,名為古典意蘊的展現,實則技術技巧的炫耀,小作品中尤為突出,大舞劇中也不可避免。技術技巧的水平是評價一個舞蹈作品質量的重要標尺,但過分的炫技而淡化內容、模糊主題、忽略內涵的作品並不是一個優秀的舞蹈典範。在今年上演的舞劇作品中,尤其是獨舞和雙人舞舞段中,編導並沒有過分的追求高超的技術展示,而是更注重人物內心情感的表達。唐詩逸扮演《孔子》中的妃、《水月洛神》中的甄宓、《恰同學少年》中的楊開慧,均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連續串翻中穿插絞腿蹦子的技術技巧更是令人嘆為觀止,但這樣的技巧並不適用於每個角色的塑造。《昭君出塞》中的獨舞舞段沒有了這些高難度的炫技,演員一樣可以把離鄉出塞時的愁腸不舍惟妙惟肖的刻畫,單于離世時的悲慟絕望栩栩如生的展現。拋出過分炫技,與觀眾情感上產生共鳴的作品一樣堪稱經典。
過分炫技是獨舞編排上常出現的現象,千篇一律、單純造勢則是舞劇群舞舞段中最需要避免的問題。許多舞劇的群舞舞段總會給觀眾似曾相識的審美感受:相似的構圖調度,相似的隊形變化,甚至連舞蹈的動作韻律都極為相似,唯一不同的就是故事發生的地點和演員服裝的樣式。還有一部分群舞舞段,演員們的服裝髮飾花費不菲,舞台上的道具布景設置複雜,又是燈光渲染,又是乾冰造勢,又是背景LED的炫彩變幻,美其名曰「營造意境」,實際上就是演員描眉畫眼、濃妝艷抹的在舞台上跑來跑去,舞幾個動作,擺幾個造型,全然將舞蹈之美拋擲腦後。這種舞段相似或是過分造勢的現象存在於近年來的群舞編排之中。但在今年上演的舞劇作品中,這些現象得到較好的解決。
何謂舞劇?以舞蹈為主要藝術表現手段,綜合音樂、舞台美術於一體,表現一定戲劇內容的舞台藝術形式。簡單來說,舞劇就是用舞蹈來講故事。隨著近些年來西方現代舞在中國掀起的熱潮,許多編導打著「追求自由」、「張揚個性」的旗號,創造出一些「求異」、「求變」的作品,演出過後,觀眾不禁想問作品到底想要表達什麼。舞劇不僅要有精美的舞段,還要通過舞台上不同人物的行動和他們的性格衝突反映社會生活,比起那些一味表達個人情感或者過分挑剔舞蹈編排的作品,將抒情與敘事結合統一的舞劇才是觀眾喜聞樂見的佳作。在今年上演的舞劇作品中,編導更注重古典意蘊和內涵的表達,在創作創作過程中翻閱大量典籍,有史可依,以史為證的進行創作,從而使得整部作品邏輯清楚、線索明了,使舞劇更具生命力。
《傳絲公主》的史料來源於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唐代木版畫和唐玄奘《大唐西域記·瞿薩但那·麻射僧伽藍及蠶種的傳入》,《昭君出塞》的史料來源於《漢書·元帝紀》和《漢書·匈奴傳》,作品在藝術呈現方面加入了編導的再創造,但總得來說並未顛覆歷史、打破常規。《杜甫》的塑造則多源於他的詩歌。女子群舞身著綉羅衣裳,頭戴蹙金孔雀,款款舞步突顯《麗人行》筆調華麗,場面大氣之風;男子群舞只有動作,順拐抖肩,鏗鏘前行,身體重心下沉,動作乾脆利落,配合上節奏感強烈的鼓點,營造壓抑的氛圍,突顯《兵車行》中的窮兵黷武,兵荒馬亂之境。舞蹈中有一老嫗默默看著行進的隊伍卻無所作為,與詩中「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相對應,徵兵的旨意無法違逆,只有送行時「古來白骨無人收」的擔憂。古典題材的舞劇首先要以史為鑒,在歷史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和藝術創造,在今年的作品中,能看出編導對歷史史料的準確應用,對細節處理的用心,對古典意蘊的把握,使得古典題材的舞劇更具內涵。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舞者龔溢文的 Live——零基礎如何訓練出舞者的【身型】
※成人形體芭蕾班具體是練什麼?
※如何評價張藝興的MYM?
※芭蕾課堂|再堅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