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前兩周語錄筆記:認知升級

認知技能中間差一個可執行的刻意練習,即有限執行力。外顯就是一個產品。

這些需求歸類也很重要,是解決小閉環的那個目標,大閉環的那個目標。 最後可以總結出來完成大小閉環我們需要做那些事,然後不停的在迭代

今天是個內容很豐富的時代。信息越豐富,我們越找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越感到貧乏。所以我們需要經過編輯的內容,這才是知識經濟誕生的本質,是優質內容對信息爆發的一種回歸,或者說報復。

初創期,宏觀趨勢(願景使命)、產品思維和方法論的能力不可謂不重要;發展期,戰略、商業模式的能力不可謂不重要;擴張期,組織管理的能力不可謂不重要。

這一類型的人學習能力很強,且善於思考本質性問題,懂得觸類旁通,能夠將底層規律靈活遷移運用於各個領域。

人脈的主要價值,是讓你少走彎路,避免時間精力金錢的浪費。

所謂充分地利用圈子,是指你不僅要得到以事業為中心的工具性支持,也要得到以個人為中心的社會心理支持。你需要投入時間和精力來建立圈子。具體地說,你不僅要擁有多個「弱連接」,為你提供工具性支持,還要精挑細選出「強連接」,為你提供情緒上的支持。同時,你要積極向所處的圈子提供各種協助,也允許別人提供支持作為回報,藉此不斷深化人際關係網路。只有這樣,你才可以真正有效地建立人脈

建立人脈,不只是擁有一個圈子那麼簡單。許多人交友無數,但卻不曾在自己的圈子裡交換價值。你一定要讓大家知道你對什麼事物感興趣;當你有所需求時,要懂得開口發問。總之,你既要為圈子內的人增加價值,也要允許他們報答你的恩惠,這樣人際圈子才會聯繫地更緊密。

千萬別忽略了你最容易接觸的圈子:你的私人圈子。說不定,和你一起看了許多年球賽的人,恰好可以和你在業務上建立有價值的聯繫。

現今的圈子也不是在哪個方面都好:生疏、鬆散的「弱連接」雖然可以幫助你解決許多職業上的挑戰,但幾乎無法為你提供任何社會心理支持。不論是面對事必躬親型上司的苦惱,還是生完孩子回到工作崗位的焦慮,以及對於事業前景的擔憂,你幾乎不會向一個剛在LinkedIn上認識的人求助。因為這類談話往往需要一種更深層的聯繫,也需要更多的時間來培養,而你可能會覺得自己已經沒有時間來經營這樣的關係了。

從工具性支持的角度來看,如今人們更加擅長建立圈子。我們通常認為,通過社交平台形成的人際關係網路不如面對面交流的圈子真實、有價值,但是研究證明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多元化的圈子能提供所謂的「弱連接」,這些聯繫能夠讓你和不同部門、不同組織、不同行業、甚至不同國家的人接觸。這種聯繫之所以特別有價值,是因為他們能提供新鮮的信息;與之相反,你的「強連接」(同事、鄰居等)的經驗、見解和機遇,往往和你的大同小異。

思考或解決某個問題時,主動去尋找可能會討論這個問題的文章和書籍,去觀察,有意識地和已有的模型進行聯繫,看看他們背後是否有關聯。比如作者用什麼樣的思路解決問題?在這個解決方案背後,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識?我還能把這個解決方案的原理,應用在什麼領域呢?

心理學者李松蔚老師說過,當你心裡想著要趕快做這件事的時候,你的心就已經不在這件事上了。因為你只想著完成它,便永遠無法專註於這件事情本身。

建立最基本的心理表徵極其重要,哪怕與正確的標準相差十萬八千里都沒關係。

如芒格所說,在商界有一條非常古老的守則,它分兩步:1)找到一個簡單的、基本的道理;2)非常嚴格地按照這個道理行事。

思而不學則殆,學而不思則罔!只知道輸入學習,沒有流出思考,會慢慢變得迷茫。

我前段時間看了一本關於如何表揚人的書,學到了「FFC」法:第一個F是感受,第二個 F 是事實,第三個 C 是比較。

比如我想誇獎今天的主持人,我不會說:「你真漂亮」。運用「FFC」知識,我會這麼說:

你今天好漂亮,讓人眼前一亮;(感受)

你穿的紅黑色衣服和波浪髮型特別配,加上手錶和鞋子完美的搭配;(事實)

你的品味真好,比我見過的主持人好很多。(比較)

企業的邊界取決於創始人的認知邊界。

團隊成員的快速成長和產品文化的奠定,就是在這個從0到1的階段。團隊成員之間建立信任,不是因為職位,不是因為制度,不是因為流程,是因為小團隊一起經歷了從0到0.1,一起找到了用戶痛點,之後再一步一步地從0.1到1,解決一個又一個衍生的問題。在遇到每一個問題時, 團隊都在全力以赴,很快的學習、很快的吸取教訓。大家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建立信任,也奠定了團隊的產品文化,可以從一個種子長成一棵小苗。

這也是為什麼說那些整天糾結於讀書、時間管理、印象筆記的人沒有大長進的原因,他們學了那麼多的方法和工具,卻從來沒有真正用在一個方向和目標上。同時,你還要在這個方向和目標上去真正去做項目、完成任務,反思提升提煉,只有這樣子,才能最後將這個方向拿下、搞定。

項目管理的基本思考路徑,在目標設定和條件限制之下,清晰地定義關鍵問題是什麼,然後把解決方案拆解成極簡的一件事或幾件事。

《終極問題》是一本講企業經營的書,它就在追問,影響企業經營最關鍵的要素是什麼?你可以說非常多,融資、團隊、產品等等。但它的答案是——凈推薦值。也就是有多少人用了你的產品,願意主動推薦給朋友。這本書除了它所講的知識本身,更重要的是,追問第一因的思維方式。

精要主義、第一性原理、第一因、唯一因、從頭算,這些辭彙本質上都是在講一件事。

我們通常自我感覺良好,不覺得自己還有什麼知識需要再學習再進步。即使這個社會上有很多比自己厲害的人存在,由於信息的不對稱,我們並不知道,也就不會焦慮。

而移動互聯網和微信公眾號改變了這一切。突然之間,這個世界的三線城市和一線城市之間的信息流動速度和廣度處於同一水平,我們一下子看到了,原來有太多的牛人比自己厲害很多,更可惡的是他們還每天通過微博、公眾號展示著自己將在未來的某一天比現在還要更厲害……

我們通常自我感覺良好,不覺得自己還有什麼知識需要再學習再進步。即使這個社會上有很多比自己厲害的人存在,由於信息的不對稱,我們並不知道,也就不會焦慮。

終於,這時人們的知識焦慮被放大了——正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如果我不知道就算了,可是一旦看到了,就再也回不去了。

雞湯有點多,不過,有時候學會自我理解比總自我批評好。

針對我們的知識焦慮,這段話我覺得寫的很好, 技術的進步,讓信息流動的更順暢,我們的對比讓我們感到莫名的焦慮。

19世紀之前人類的平均年齡是40歲,今天是75歲,以後還會長。 個人覺得這個觀點不錯:我的確沒有很多人聰明,要做的就是比別人活的更久,有些高度可以晚點到,那時一樣有機會。

焦慮感前段時間的確有,我一直在找焦慮背後的本質原因, 這個解釋覺得有些道理。 做好手上的事,不要太在乎興趣,如果認知一直在升級,持續的時間投入,也能做的深,做的深的同時,學會總結抽象,在進行知識遷移,很多事情會融匯貫通的

學習的第三次升級:

以少馭多,以慢為快。 這點,解釋了,不一定快就好
推薦閱讀:

TAG:筆記 | 認知升級 | 項目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