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 六大維度了解人類健康「第二殺手」,為家人存健康

發了幾篇文章,細數了一下,主題包括中醫,煙草,艾滋病,痛風,肝炎和前列腺疾病,內容包括了這些疾病的歷史,病因,地區的分布情況,發病率死亡率和在中國的一些情況,雖然這些數據和知識都只是淺嘗輒止,甚至是一筆帶過的,但是還是希望有人能夠從中受益,了解這些疾病雖然不會給你的生活帶來便利,但最起碼可以讓你在日常的生活中帶有一絲的敬畏。

此篇文章將會介紹關於糖尿病的一些知識,涉及到糖尿病的分類,臨床表現,分布,發病率,病死率以及最近的治療方法,諱疾忌醫不如知己知彼,六個維度了解人類健康「第二殺手」,雖說其中有些數據有些老,但是並不妨礙文章整體的閱讀體驗和主題的表達,對於文章的信噪比幾乎無影響,圖表在google都可檢索到,如有興趣可以使用google的搜圖功能: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種以胰腺胰島素分泌不足或缺失為特點的內分泌紊亂疾病。

糖尿病作為一種疾病被人們認識至少已有2000年的歷史,但直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對它的分類和診斷才有了一致的看法。糖尿病的基本診斷標準是禁食或餐後2小時血糖的升高水平。成人禁食狀態下的正常血糖水平為80~120 mg/dL或4.4~6.7mmov/L。

診斷不明的糖尿病還需要進食2小時後的血糖水平>=200m/dL(11.1mmov/L),同時伴有典型的糖尿病臨床表現。一般分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熱帶糖尿病和妊娠性糖尿病,其中後兩者在本文中不涉及,如讀者有興趣可以單獨搜索查看。下列臨床表現在各型糖尿病中都較常見,包括多尿、尿糖、飢餓、口渴、易疲勞以及體重下降。

糖尿病的分類及臨床表現

如今1型糖尿病的命名已經代替了先前的諸如酮症傾向、青少年好發、脆性增加等術語。而2型糖床病或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則代替了諸如酮症抵抗、成年好發以及輕型糖尿病等術語。許多術語仍被用來描述糖耐量受損,這是出現糖尿病的前兆。這些早期的術語包括隱性、 亞臨床、化學性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

其他類型的糖尿病還包括好發於青年的成熟型糖尿病 (MODY),熱帶或J型糖尿病,它們表現出胰島素依賴和非胰島素依賴的特點。妊娠糖尿病則常在懷孕後期發生。 90% ~95%的糖尿病病人屬於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只有約5%的病人是典型的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糖尿病也可繼發於某些特定情況或綜合征,像遺傳綜合征、藥物、化學物質或創傷;這些情況導致了胰島細胞分泌胰島素能力暫時或永久的損傷。約2%的糖尿病病人出現糖尿病併發症。

2013年世界糖尿病人分布數據一覽

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1型)

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臨床表現為:急性發作,多為年輕人,朗格漢斯姨島細胞淋巴樣浸潤,β細胞功能和生成能力減退,胰島素生成分泌減少,胰島細胞抗體增加,體重下降,乾渴、尿頻以及高血糖。1型糖尿病急性發作之後,25% ~100%的病人會出現為期1.8~15個月的臨床緩解期。這一臨床病期之後,所有的病人都需要應用胰島素治療,以防止出現嚴重的臨床癥狀,以及嚴重的生化失常導致的酮症、

昏迷和死亡。 典型的1型糖尿病不常見。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的發病率低於世界人口的0. 5% 。據報道,1型糖尿病在20歲以下人群中的發病率為每1000名兒童中0.1到近4名。下圖有中國2010年大年齡段範圍內的調研數據,有一定的參考性,但是不作為官方數據使用,若需要實施的官方數據請善於利用google和英語到世界衛生組織查詢。

2010年中國20歲到老年糖尿病相關疾病的男女數目比例(僅供對此類疾病有一個大致了解的參考)

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2型)

在所有糖尿病病人中90%~ 95%為2型糖尿病,並且年齡都大於35歲,與1型糖尿病病例相比,有許多病例(不超過50% )沒有確診。2型糖尿病病人可以分泌胰島素,但需要超過正常更多的量,才能維持正常血糖水平。大多數病人都進行了飲食調整,常為降低熱量攝取以減少體重,並同時口服降糖片劑。2型糖尿病病人是酮症抵抗的,但又可能受累於酮症的大血管和微血管併發症,2型糖尿病的病因學和發病機制牽涉到很多因素。不僅影響因素多,而且彼此間的相互作用稍複雜。

在病因學上來說,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各有不同,這裡限於篇幅的原因就不贅述了,僅僅提一下名詞,如果看官有興趣可以多多進行探究。

1型糖尿病:

  1. 遺傳標記:與人類的白細胞抗原(HLA)有相關性,其中某種抗原出現就會是糖尿病的發病率提升3-4倍,在這部分的人群中會有30-50%的人發病;

  2. 感染性疾病和免疫應答系統:某些疾病的誘發以及自身免疫系統對於胰腺β細胞的破壞;

  3. 其他種群遺傳因素:HLA DR4在美國黑人中有比其他三個種族高出3倍的危險度;

  4. 生物學因素:性別和年齡,男女比例相等,但是小魚5歲的男童中的發病率要高,1型在青春期的發病率達到高峰,並在成長的過程中女女童都會有爆發疾病的情況;

  5. 營養因素:相比於2型,對於1型的影響不大;

  6. 其他因素:城市化進程和人口密度增高等等;

2型糖尿病:

  1. 遺傳因素:此處的遺傳因素與1型的遺傳標記不同,是家中有一個或多個糖尿病人才會有2型的病人。

  2. 生物因素:年齡和性別,大部分的2型疾病在30~60歲發病率上升,男女也有一定的比率;

  3. 運動因素:較少運動的人比常運動的人要有更高的發病率;

  4. 肥胖因素:導致2型糖尿病的危險因素;

  5. 飲食因素:攝取大量卡路里;蛋白質缺乏;微量元素的缺乏--鉻元素;

  6. 其他因素:城市化和身心壓力;

總的來說,糖尿病的自然病史包括5個階段:

  • 第一階段:

以結合以下情況為基礎的易感性:

(1)遺傳危險因素;

(2)生理狀態,如2型糖尿病型肥胖;

(3)環境因素,包括飲食、氣候、運動以及其他生活方式。

  • 第二階段:

葡萄糖不耐症,被認為是胰島素依賴葡萄糖不耐症,被認為是胰島素依賴型和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的前期,並非所有糖耐量受損個體都會發展成為有癥狀的糖尿病。

  • 第三階段:

無併發症的慢性高血糖血症。

  • 第四階段:

癥狀明顯且伴有併發症的糖尿病,但沒有喪失勞動能力。

  • 第五階段:

由於糖尿病併發症引起的功能受損導致的殘疾,主要累及血管系統。一般併發症包括腎臟疾病、視網膜病變導致的失明、神經障礙、腦血管疾病、心臟疾病,外周血管疾病常導致下下肢截肢。

糖尿病的分布與發病率

許多方法被用來確定糖尿病的流行情況,包括從電話、住戶調查、病案回顧到利用尿液和血液確定葡萄糖含量等締選方法, 由於1型糖尿病急性發病,癥狀明顯,很容易被確定,因而可提供更準確的世界流行的圖景。從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的數據顯示,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的流行率至少達1%。 的地區包括芬蘭、瑞典、美國、英格蘭、法國和澳大利亞。

中等流行率(0. 5%。~ 0. 9%。)的地區包括蘇格蘭、瑞士、民主德國和丹麥。流行率低於0.5%。的有 義大利、日本、印度、衣索比亞、越南、利比亞、中國以及中國台灣、南太平洋地區和西印度群島。2型糖尿病是一種僅伴有一般癥狀的慢性疾病,因此許多病例沒有被診斷。美國糖尿病協會估計40%~50%的美國2型糖尿病病人沒有被診斷。

總體而言,在發展中國家2型糖尿病發病率呈上升趨勢。胰島素依賴型糖尿年均發病率的大多數調查,包括了0~14歲或0~16歲的人群。

2012年糖尿病病人數量前10的國家

糖尿病的病死率

糖尿病代表了一種基礎的、起作用的死因,在發達國家的致死原因中排名前10位;在西方國家,糖尿病排在死因的第7位。在美國,1976 ~ 1983年, 糖尿病的病死率為14. 8/10萬。在墨西哥和加勒比地區則更高,在特里尼達和多巴哥達到45/10萬。 在非洲,病死率一般低於10/10萬。在亞洲,這一比例的範圍在5.1/10萬(中國香港)~15,1/10萬(新如坡)。在歐洲,馬爾他的發病率高達21.7/10萬,而英格蘭和威爾士卻低至9.4/10萬。

世界範圍內因糖尿病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的統計,其中中國的死亡率為14.80%(2014-WHO)

糖尿病的治療方法

1.糖尿病疫苗

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科學家在老鼠身上對1型糖尿病疫苗進行了成功的試驗,並已經進入人體試驗階段。

據報道,該疫苗中包含有人體胰島8細胞的基因片段,疫苗中的一種特殊蛋白質能夠阻斷機體破壞胰島8細胞,其有效成分一旦進入人體血液,就可以促使人體產生一種保護型細胞,以阻止白血球對胰島B細胞的攻擊。這種疫苗既是預防性的.也是治療性的,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患者可以注射這種疫苗進行預防,已患糖尿病的患者可以用此種疫苗控制疾病的發展。目前,該疫苗已處於臨床試驗階段。如果成功,1型糖尿病患者將擺脫每天注射胰島素的麻煩。

2.幹細胞移植

幹細胞是指尚未分化的細胞,存在於早期胚胎、骨髓,臍帶、胎盤中。科學家可將諸如胎盤或胚胎中的幹細胞通過特殊處理,培養成肌肉、骨骼、神經等人體組織器官,利用幹細胞培育出的組織器官治療諸如腫瘤、糖尿病、脊髓損傷等疾病。

以色列研究人員已成功地將人類胚胎幹細胞轉化為能製造胰島素的細胞,並以此治療糖尿病。具體辦法是,從受精後數日的人類胚胎中萃取幹細胞,在培養皿中轉化增殖,這些細胞具有分泌胰島素的重要特質,稱為胰島幹細胞。再把培育的分泌胰島素的幹細胞移植到糖尿病患者體內,使之產生健康的胰島B細胞,從而分泌胰島素用來治療糖尿病。

3.長效胰島素的開發

人工胰島素是治療糖尿病的重要藥物。

但目前臨床使用的胰島素藥物效應周期短,長期使用胰島素又會產生胰島素抗體等不良反應。為了避免長效胰島素結晶懸液在使用過程中出現的諸多不足,一種新的長效胰島素開始進入臨床。這種胰島素在進入人體後可與白蛋白結合,延長其生物活性,隨後在血液及靶組織中再與白蛋白結合,進一步延長藥物的作用時間。它的優點是不易在腎臟丟失,不產生抗體,不會被人體免疫系統當做異物,即使睡前服用較大劑量也不會導致夜間低血糖及黎明現象。這種長效胰島素推廣使用,將是胰島素髮展歷史新的革命。

4.胰高糖素樣多肽

人體內源性胰高糖素樣多肽-1

(GLP-1)是一種機體攝食過程中所釋放的一種天然激素,它通過與B細胞表面的特殊受體結合,可促進胰島B細胞分泌胰島素,並能顯著降低空腹和餐後血糖,並且有減慢胃排空和控制食慾,使肥胖糖尿病患者體重減輕等作用。這意味著人類在外源性補充胰島素方法之外,找到了一種通過人體內部調節機制控制糖尿病的根本途徑。美國臨床研究雜誌(JCl),不僅刊登了這項研究成果,並予以高度評價,稱之為糖尿病研究的重大突破。目前,此項科研成果已在歐洲一些國家進行臨床試驗。該成果若能推廣,有望成為治療2型糖尿病的新辦法。

5.基因療法

基因醫學是人類醫學的一個嶄新領域,也是迄今為止糖尿病最新的治療方法之一。

該辦法是:用一種特殊的穿刺針取下患者肌肉細胞,在無菌條件下把組織細胞粉碎,分離成單細胞,放到特定的培養液中培養。

待到細胞繁殖到一定程度時,將人的胰島素基因採取生物化學辦法」組裝」在人的肌肉細胞內,經過一階段培養後,上述細胞具備了分泌胰島素的功能,最後根據患者的使用劑量,向其體內注入適量的經過培養的已具備分泌胰島素功能的肌肉細胞。

這種療法痛苦小,療效高,可顯著地減少糖尿病併發症,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這種療法尚處於臨床試驗階段。相信這種技術一旦成熟推廣,必將為無數糖尿病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推薦閱讀:

痔瘡最近加重心理壓力特別大怎麼辦?
肝血管瘤發病率與職業因素有什麼關聯?
是否知乎上的醫生群體過於強勢且易怒,而病人比較弱勢?
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CAR-T療法,還是有一點點小問題需要解決的
腰肌勞損+腰突的一點經驗分享

TAG:糖尿病 | 健康 | 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