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黑天的膚色

文、題圖:戴夫杜特·帕特奈克(DevduttPattanaik)

2017年4月16日發表於mid-day

原文The colour of Krishna』s skin

在毗耶娑的梵語作品《羅摩衍那》中,哈奴曼將羅摩形容為「濕耶摩-瓦爾納」(shyama-varna),意思是深膚色。民歌中,詩人將黑天形容為「伽納-濕耶摩」(ghana-shyam),即色如烏雲。然而在我們最常見的畫作中,羅摩和黑天是藍色的。所以我們想,他們是既有黑色和藍色的情況,還是只是藍色?這個問題到處碰壁。

在恆河平原的古代神廟,比如溫達文的班克·比訶利神廟(Banke Bihari temple),黑天像是用黑色的石頭雕刻而成,精美富麗,飾滿鮮花織物。對比鮮明的是,拉妲(Radha)神像是用大理石或青銅製成。他是深色,她是淺色。但許多新建的神廟越來越多地使用大理石而不是黑色石來製作黑天像。

有的岩畫上有兩個男子共乘戰車的形象。那是黑天和阿周那嗎?我們只能猜測。最早的黑天文學《摩訶婆羅多》講述了黑天成年後的故事。書里德羅波蒂被形容為「克里希納」(Krishna),即黑膚女郎。這或許使黑天(Krishna)變成了黑膚男子。這大約是在2000年前了。在還不到1000年的虔信派文學中,黑天的美貌得到尊崇。他逐漸與烏雲、藍蓮花聯繫起來。他在滿月下的深膚色成為詩歌題材。

黑天最早的形象或許出自約2000年前印度-希臘王國時期[1]的錢幣,是一個手舉車輪的男子形象。然後是約1500年前笈多王朝的石像,是一個與馬搏鬥的英雄形象,很可能表現的是黑天與克辛[2]的戰鬥。最早的黑天畫可能來自神廟附近盛行的細密畫,比如在奧利薩邦普里的札格納特(Jagannath)神廟周圍的布畫(patta-chitra)。廟中祀奉的神像是木雕彩繪,幾乎每日打理。這裡的札格納特也是毗濕奴、羅摩和黑天,神像是用黑灰上色的。在附近村裡手藝人所作的畫上,黑天被畫成黑色。

大約500年前,隨莫卧兒帝國而來的波斯細密畫在北印廣泛傳播,影響了帕哈里畫[3]和納特德瓦拉神廟的比徹維畫[4]。這裡黑天明顯是藍色,是天空的那種淺藍,而不是藍寶石的深藍。在南印宏偉的哥普蘭塔門[5]上,黑天、羅摩和毗濕奴都是藍色,雖然桑迦姆時期[6]的早期泰米爾語歌提到了廣受喜愛的黑膚牧神馬榮(Mayon),據信是黑天的一種早期形象。

民歌經常提及深膚黑天和淺膚拉妲的對比,或是深膚毗濕奴和淺膚濕婆的對比。自然的黑膚色是在何時變為超自然的藍膚色?是否與印度不待見深膚色有關(說來不太好聽)。在中國,晒黑的膚色被視為低等,因為讓人聯想到太陽下勞作的農民。印度也是農業國,也許有同樣的歧視。畢竟,「未被陽光觸摸的」(a-surya-sparsha)公主在民間故事中是幻想對象。

林間流放,牧場放牛,羅摩和黑天可能就是這樣晒黑的。但在陽光觸摸之前,他們的皮膚是黑色、棕色還是藍色?

譯註

[1] 【印度-希臘王國】Indo-Greek,公元前180年到公元10年間,建立在古印度西北部和北部的諸多國家。希臘的巴克特里亞國王德米特里一世在公元前二世紀初入侵印度北部,之後王國分裂,建立許多鬆散的且不同時期的小國,統稱為希臘-印度王國。

[2] 【克辛】Keshin,被黑天殺死的馬形阿修羅,克辛意為長發,或長鬃毛。

[3] 【帕哈里畫】Pahari,北印喜馬拉雅山區發源的一種細密畫,流行於17-19世紀。

[4] 【比徹維】Pichhvai,拉賈斯坦邦納特德瓦拉鎮的神廟中的一種布面掛畫,通常表現黑天形象,掛在神像後面。

(查了些比徹維,幾乎沒有發現天藍色的黑天,深藍色的倒有一些。)

Indian Pichwai Painting | 1stdibs.com

[5] 【哥普蘭塔門】gopuram,南印泰米爾地區特別流行的一種神廟塔形建築,上面布滿形形色色的神像。

[6] 【桑迦姆】Sangam,學者、詩人的大型聚會,大約流行於公元前400年至公元200年,是早期泰米爾文學的創作形式。

推薦閱讀:

印度神話專題——又是一年的大招
一箭摧三城:一笑傾城版

TAG:印度神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