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國外的App 乃至互聯網產品通常都很簡陋?

來源:為什麼國外的 App 乃至互聯網產品通常都很簡陋?

作者:夏冰瑩(Google UX設計師)

因為在外國人眼裡,那不叫簡陋,叫簡潔。

而大洋彼岸的 Quora 上有這麼一個問題:為什麼亞洲網站在西方人眼裡看起來都亂七八糟的?(Asia: Why the content of Asian websites usually appear as messy for western people ?)

人氣旺的本土網站和 app 都贏在接地氣上。

說白了就是使用習慣的區別,中國人喜歡信息量大、功能多的應用。歐美人喜歡簡單樸素、專心把一件事做精、不會亂分心的應用。(我說的是社會主流大眾,不是愛刷知乎、玩冷門app、聽獨立音樂的你。)

至於為什麼有這個區別,我的推測是這樣的:中國(以及我們的遠東好基友日本和韓國)人口密度高、城市擁擠(或者說熱鬧),所以人們平時接觸的東西都是信息密度極大的。

比如這樣的:

甚至是這樣的:

照片來自 Flickr 用戶 Alessandro Baffa

在這種環境里,我們被培養出了能淡定地處理並篩選大量信息的能力,並且也喜歡上了這種高信息量帶來的便利

然而絕大多數的北美人民,生活環境都是這樣的↓

即便是為數不多的城市居民,拋去曼哈頓這種地方以外,頂多也就是這樣↓

照片來自 Flickr 用戶 Payton Chung

如果你讓一個在國內城市住慣了的人搬到美國來,他會說「這種雞不拉屎鳥不生蛋的地方怎麼能生活?不能沒事就下樓擼個串、唱個 K、買套煎餅果子,這樣的人生也太無趣了吧?中國比美國發達好多!」

然而如果你讓一個在美國市郊住慣了的人搬到國內,他會說「天哪,這麼密密麻麻擠擠鬧鬧亂七八糟的地方好可怕!我就想找個安靜的咖啡館喝杯咖啡碼碼字,怎麼那麼難?」

同理,當你用慣了這個的時候:

再讓你用這種性冷淡網站:

你會說「這什麼玩意,怎麼什麼功能都沒有?太落後了吧?」

而美國人則會說「不就是個搜索信息用的簡單的網站,告訴我需要知道的東西就好了,你弄那麼多我一點也不感興趣的網站導航、八卦新聞、遊戲廣告是要鬧哪樣?」

當然這個例子比較極端,但是把同樣的道理放到微信/WhatsApp、淘寶/Amazon 上你們就懂了。如果你說 Google 和 hao123 不完全是同類產品,那我們就比較一下百度和 Google:

中國人喜歡熱鬧,也習慣了熱鬧,那是現代化、城市化的象徵,是北上廣深的驕傲。所以大部分中國人看淘寶這種琳琅滿目的網站,不會覺得亂,只覺得熱鬧有趣,覺得什麼都有很方便。而給歐美人看眼淘寶,他們會覺得這是信息量超負荷,亂得看不下去。

許多歐美的網站即便功能繁多,也不會把所有東西都擺出來放在那裡。比如 Google,產品多了去了,也沒見它首頁密密麻麻地全都列出來,而是只在你需要的時候出現。

如果你搜「紐約到舊金山的機票」,它會給你 Google Flights 的結果;如果你搜「開到西雅圖要多久」,它會給你 Google Maps 的結果;搜「你好用西班牙語怎麼說」,它會給你 Google Translate 的結果。但是它不會「還不知道你想要什麼呢,就把所有你可能需要的功能都扔出來」。

題主提到的什麼分享、編輯推薦、新聞推薦什麼的,國外產品里也都是有的,只是它們只在產品認為你有需要的時候才會出現,平時不會蹦出來

評論區很多人在說「國外的網站就是不好用啊交互差啊什麼都找不到啊」,那是因為國外網站為了視覺上的簡潔,會把用戶不怎麼常用的功能,藏到別的菜單里或者用不那麼醒目的處理。而跟著這些網站一起走過來的歐美用戶,已經學會了這些處理方法,所以他們用起來不覺得不方便。這就是文化背景差異帶來的使用習慣區別了。

也不是說把所有東西都攤出來的設計不好。除了中國人更能接受高信息密度以外,還要考慮到中國是互聯網用戶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每年都有幾千萬人第一次開始上網(數據來源 China Internet Users),他們還在慢慢學習網站/app 是怎麼用的、網上都有什麼。如果不把所有功能都拿出來擺在他們面前,他們就不會知道網上原來還可以做這種事。比起互聯網用戶群已經成熟的歐美,中國產品更需要照顧不那麼熟悉各種 UI 模式和產品的新手。

功能差別

說完了視覺上的差別,說說功能上的差別。在功能上歐美的產品會盡量簡化,他們信奉「Less is more」,不是完全必要的功能全部砍砍砍,免得產品沒有針對性。這點和國內的做法很不一樣,國內是:這個功能也許會有點用,我們就加加加,總會有人用得到。事實上中國網民基數大,的確是加什麼功能都會有人用、都有賺錢的機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每個網站都在平台化的趨勢。在用戶數跟國內產品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的國外,支持一堆沒人用的功能在收益上是非常划不來的,所以歐美很少有產品,能做成中國這種規模的平台。

技術跳躍(Technology leapfrog)

這個詞特指發展中國家的新科技普及度往往高於發達國家的現象。比如手機支付,在信用卡(傳統技術)普及度極高的歐美,手機支付(新技術)要想改變已有的用戶習慣和商家的技術系統很困難,所以手機支付在歐美使用率一直很低。但是在信用卡並不普及的中國,直接從現金支付轉變成手機支付獲得的價值非常高,所以手機支付寶和微信支付才能普及到大街小巷。

提到這個概念我想說的是,在歐美,很多已有的傳統服務很難被新科技取代。在國內,用淘寶/百度/美團之類的,在一個產品里你就可以交水電費、買電影票、預定餐館、買外賣等等。在美國,交水電費得上各個管理公司那 90 年代風的網站,電影票在賣票網站上買還要加收 $3 手續費。預訂餐館和買外賣得給餐館打電話,想要把這些東西現代化+整合起來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在中國卻很輕易地做到了。結果呢,就是中國的產品很容易平台化/一條龍化、功能也特別多,界面也就自然更複雜。

加拉帕格斯化

因為牆的存在,中國互聯網產品的發展基本是和歐美完全隔閡開的,再加上用戶群本身的文化差異,就呈現出了完全不一樣的產品模式、運營手法和用戶習慣。比如 QR 碼的普及、大量的第二方合作、對團購/優惠券的重視,都是非常中國特色的產物。久而久之產生的效果就是國內用戶習慣了國內產品的做法,國外用戶習慣了國外產品的做法,誰看誰都不順眼。中國產品很難進入國際市場,外國產品打入中國也是相當困難。

我承認我這個人比較「美分」,也崇尚極簡設計,所以為了避免上面措辭過激還是得說明白一點:我從頭到尾就不是想說外國的設計多麼好、中國的設計多麼差。我想說的是,中外文化有差異、用戶習慣不一樣。你眼裡的簡陋是我眼裡的簡潔,你眼裡的熱鬧是我眼裡的嘈雜,這些形容詞都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設計也是件主觀的事情,沒有絕對的好壞,只要是適合對象用戶的,那就是合理的設計。所有不考慮用戶背景和習慣、一味追求「完美」的設計,都是耍流氓。


推薦閱讀:

嗶哩嗶哩(Bilibili)分析報告
寫給部門管理者的諫言:你敢了解你的員工嗎?
產品經理的套路(例子兩則)
方法論【6】:動機門檻分析模型
課程篇(9):產品設計-產品框架

TAG:互聯網產品 | 用戶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