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腦的信息處理能力看人類的未來(二)困境

原創文章,抄襲必究!轉載請註明出處!

上一篇文章中我們談到了人腦在信息處理能力上存在的非常大的局限性,而這個局限性在工業革命以前的世界是無所謂的。因為那個時候的人類社會還停留在農耕時代,整個社會的節奏慢,從歐洲到美洲的路上就需要好幾個月,唐代時李白從碎葉河回到四川老家都花了半年多時間。信息少、節奏慢是工業革命之前的人類生活的典型特點。

工業革命以後,人類的科技文明開始呈現出幾何曲線式的爆發性增長。僅以跨越大洲的旅行而論,300年間,人類的速度提升了大約148倍;電話、手機、網路的出現,則使信息傳遞的速度達到了接近光速,可以說是提升了百萬倍甚至千萬倍。大量的信息如同海嘯一般沖入我們的視野,信息與信息之間開始發生無數次的碰撞並引起了無數次的連鎖反應,產生了大量的新信息,並進而推動了世界各地不同的組織和個體採取了不同的應對措施。其影響的範圍之廣、參與的信息數量之多,對世界變化的巨大推動力,是普通人完全沒有意識到的。如果你是一個信息世界的生物,你眼前的畫面將是如同一顆顆原子彈在爆炸,動不動就海嘯山崩地裂的無比壯觀的驚心動魄的場景。

人類不是為了信息化世界而生的,也沒有做好心理和生理上的準備。人腦其實是自然演化的偶然收穫,而不是一個全局考慮後精心設計的系統。人腦有非常強的可塑性和思考能力,但是它同時又是雜念百出的,思考問題時很難保持注意力,很難一直聚焦在一個點上。為此我們發明了很多方法來克服這一缺陷,比如使用紙和筆記錄問題,寫下思考的步驟等等(下過圍棋的都知道,能在腦子裡推演三到五步之外的變化的都是高手了)。

心理學家蓋瑞·馬庫斯(Gary Marcus)在他的書《Kluge: The Haphazard Evolution of the Mind》中解釋到,人類的進化是階段性的,在新的模塊還在組建的時候,我們依然需要舊的模塊在線,讓大腦維持運轉。一邊建造一邊使用的後果就是各種偷懶草率抄近道。後果是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對信息的處理都是充滿了錯誤、偏見和盲區的。也就是說,人腦從生理結構上天生就是帶有偏見和盲區的,這大大限制了我們的信息處理能力。

世界越來越複雜,挑戰越來越嚴峻,而人腦的進化還基本上停留在史前文化的時代,怎麼辦呢?

再次進化。

這一次將是人類主動的選擇。

有三種方法:提高大腦的腦容量、縮小神經元體積、釋放大腦的潛能。

在地球的各種生物中,有腦容量比人類小的,比如昆蟲;也有腦容量比人類大的,比如大象,但是為什麼只有人類的智能最高呢?因為腦容量太少,神經元就太少,無法存儲和處理複雜一點的信息流;而腦容量太大的,比如大象,信號從大腦的一端傳遞到另一端所用時間是蜜蜂的100倍,信號從大腦傳遞到足部也需同樣時間,導致這個龐然大物的反應速度變得遲鈍。這說明我們人類的大腦,在這種物質結構上,可能正好是處於邊際效益最高的那個點上。

那麼我們能否通過縮小神經元以便讓現有的空間能夠容納更多的腦細胞呢?那樣腦力不是同樣可以增加嗎?但是由於熱力學方面的局限性,神經元變得很小就會變得過於不穩定。導致腦細胞間的信號通訊變得嘈雜而差錯率大大增加,穩定性都沒有了何論其它。

然後有人說,要努力釋放大腦的潛能,喚醒大腦沉睡的90%的細胞,因為我們人類只利用了大腦10%的能力。這個說法由來已久,而且半個月前我還剛剛在某高級研修班上聽一位老師說過。事實上,腦科學用先進成像技術對大腦進行掃描時發現,人們哪怕只是簡單的說一句話,大腦的不同區域都會處於活躍狀態,正像知乎用戶冰笛在本欄上一篇文章的評論中說的「旁邊有人打個噴嚏都會點亮你的整個大腦,它不是逐個點亮一條線,而是星火燎原的樣子。」這說明,目前的科學研究表明,大腦的細胞們沒有閑著,沒有整天睡大覺。研修班老師的意思也沒錯,從人類動不動就陷入情緒化思考的角度看,是人類的自我心理暗示抑制了自己能力的發揮。就像李世石對陣ALPHAGO一樣,狗一直穩定發揮,不動如山,而李世石心裡卻是驚濤駭浪來回翻滾,很大的精力沒法用在對手身上,都耗費在了控制自身的情緒上。

這樣看,以上三條路都不通。即使還有餘地,受到物理法則的限制,人類大腦也有局限性,不可能永遠進化下去。

難以勝任這四個字,對人類來說,只是早晚的事情。

(圖片來自網路)

推薦閱讀:

人類的未來在中華文明之中
熵增的宇宙
人類的未來
喝口水也費勁?開普敦或成首個耗盡飲用水的城市

TAG:人工智慧 | 人腦 | 人類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