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岩論心理治療不同流派視角下的個人成長(筆記節選)
韓岩老師:
第一、最早受訓經歷是認知行為治療,屬於科學心理學;
第二、受訓經歷,情緒聚焦療法,非常接近科學心理學這樣一個療法。
所以韓老師會經常呈現科學家的一面,講究嚴謹、科學和實驗。
第三、最長時間的訓練,是自體心理學。
韓老師的體驗師也是自體心理學的,先從體驗入手,個人體驗,留下深刻印象,
明白了什麼叫做「關係治療人」。
一個心理治療,最關鍵的是關係。
關係不是簡單幫助你解決問題,韓老師的體驗師說,關係治療是:
1、兩個腦袋,一起思考一個人的問題
2、兩個心的碰撞來展示嶄新的關係,甚至是不可思議的深刻的新的體驗。
這是心理治療教給韓岩老師的,如果沒有心理治療,他完全不知道這個體驗的。
韓老師說60後這一代人,對「關係治療人」——這種體驗,是相當不尋常體驗。
有一次接受治療後,韓老師走在路上,感覺非常明媚——剛到澳大利亞有這種感覺,但時間長了,已經對這種感覺淡掉了。
這種感覺對接受過長程心理治療的人,而且是成功的人,不會覺得特殊,但對其他人這個經驗還是特殊的。
一個經驗是:
1、鬆動。
心理治療有鬆動作用,關係產生的鬆動作用。
韓老師當時腦子壓力比較重,想得特別多,整個人上了發條一樣,特別滿,沒辦法放鬆下來。
每次跟治療師談,談的過程,發條就鬆了下來,這個經驗非常強烈。
接受完治療,走出門的時候,陽光明媚,再次感覺明亮。
你心裡事情多,想得多,對這樣景色沒感覺了。
他當時感覺非常明媚,看得非常清晰,別墅,花園,沒穿上衣的男人,澆花院,晶瑩透亮的噴水。強烈的明亮感覺回來了。
2、回到正軌。
每個人都有固化的模式,是你從小到大,不是單純你小時候,不斷發展的模式,跟傳統精神分析看法不同,即使在固化,也會隨著你年齡變化而變化的。
人都有固化的模式。這種固化在某些場景、時期、情境下,使你生命本身失去光彩意義,或者使你沒有辦法處理很多問題。
韓:治療師跟我談的時候,我都會回到正軌過來。
剛才這兩個點,都和創傷不是太密切。
這是自體心理學帶給我重要的體驗。
第四、還受過相當長時間的靈性訓練。
學了認知行為,
學了情緒聚焦,
學了自體心理學,自體心理學就是關係,這裡面缺什麼?缺靈性,缺超越的部分,當時韓老師內心生出的渴望。
一方面,他很早開始禪修,後來找榮格派分析師做體驗,最終放棄,60年代以前,心理治療和靈性結合的,榮格派獨一無二。
60年代以後,人本的興旺,超個人心理學的興旺,已經有非常多可供的選擇。
影響最深的是《鑽石途徑》。可以看阿瑪斯第一本書,第二本很多人是看不下去的,阿斯瑪那套書不太體驗心理治療的東西。
他把心理治療和靈性結合的非常好,獨一的一家。
他寫過許多客體關係、自體關係和靈性的書。
韓老師經過長時間自體心理學體驗,帶來了非常大的收穫,但感覺缺了個東西:
在心理治療當中,心理治療師是你的知己,但是這個知己不是對等的關係,是非常有限制的。
韓老師體驗過個人心理治療的力量,同樣,靈性社區的精神力量也是非常巨大的,非常有限制的個人治療關係讓韓岩老師感覺不足之處。
接受心理治療,原來看起來還可以的朋友關係,可以談心的朋友,比起長程心理治療,相形見絀了。那段時間,長程心理治療起到了突出的作用。
韓岩老師經過長程治療之後,再次感覺心理治療不夠,嚮往什麼呢,嚮往精神性社區。
在澳大利亞,見過基督教的團契留下深刻印象,中國大陸人沒有非常好的組織和社區,
搞不出像樣能滋養我們的東西,為賺錢和獲得居留權打拚,充滿欺騙,韓岩老師有一篇文章,《我在澳大利亞底層的日子》。
團契給了韓老師不一樣的體驗,固定時間讀聖經,唱詩,探索很深刻的問題來交心,這個給了韓老師很深刻的印象。
基督教團契要求你必須信什麼,阿瑪斯團體不用,不要求你信什麼,沒有要求你信仰任何東西。
鑽石途徑創造了非常出色的社區,有一個老師跟學生的關係。
其實就是治療師,做得跟心理治療沒什麼太大差別,需要付費。也有閉關訓練,3、4天工作坊,小組同修。非常精當的社區,滿足了韓老師個人的精神需要。
這部分跟微課關係,社區是很重要的。
講一個詞,文化。
中文,以文化人,西文,培養基,生存,細胞生存的人工創造的環境。
人的發展跟社區小文化的存在空間關係非常大。
小文化空間的力量非常大的。
講三個流派,認知,精分,積極心理學。
認知。。。。略
精分,超我重要概念,本我也不行,靠自我協調,協調之後,本能升華,成熟的防禦機制,這樣你的問題就好了。
這個人性觀有悲觀味道。還有5歲之後,強迫性重複,體會童年創傷造成的我們現在的模式。
精分,你要超越這些模式,方法,你要認為童年強烈的決定性作用,你要不斷認識它,看到它,精分的目標就到這裡了。國內精分目前佔主流。
我們現在類似美國60年代前,精分一統天下,美國當時還有行為治療。60年代之後,人本,完形,家庭治療等,這意味著範式的更迭。
顛覆形成之後,精分內部進行調整。70年代,自體心理學誕生在70年代,就是在風起雲湧的挑戰面前,產生一個新的東西。
在自體心理學中,隱含著一種新的方式,很多國內精分派者可能不同意這種說法。自體心理學對個人成長來講,是講得比較好的學派。
科胡特早期有著名的文章,提出了關於成熟自戀和原始自戀的區分概念。
成熟自戀包含這樣幾個東西:
1、創造
2、神入
3、幽默
4、接受有限性
5、智慧
創造、神入放在一邊,幽默和生命的有限性放在另外一邊,形成兩大因子。
創造和神入是什麼呢,擴大你的自我(神入和自控力是在大腦一個區域的,創造是自我效能部分)。
神入,通過進入別人的世界把自己擴大。
創造更加神奇。
上帝創造人的例子。泥巴,給了一口氣,泥土人就活了過來,氣,靈魂的概念。
創造,微課將會不斷提的概念,個人成長非常核心的要素——
你把有限環境中各種各樣素材、給與的條件,你將一個主體性的東西滲透進來,有一個靈魂的東西滲透進來,創造出你的生命,你的生活。
創造出你的生命的藝術和你生活的藝術。
最大的創造,是你對你生命的創造。
創造和神入包含了自我擴張的一面。
渺小的自我擴張開來,通過創造和神入。
幽默和接受有限性,面對人生的悲劇,面對人生的各種不幸,面對醜陋和渺小的時候,你可以用很幽默的態度來看它。
不是瞎調侃和都比,用有趣的方式接受人性的局限。
有限性,接受無常。一個是創造,一個是擴大,幽默和有限性是接受有局限的自我,這兩個因素缺一不可。
怎麼調節,主要在於智慧。
善於開拓創造善於理解別人,同時能夠接納自我,能夠放下,能夠接納的一個人。通過智慧來調節。
有些人信佛教,比較膚淺,不太到位,有些副作用,變得非常被動的人生,當這些人被這種被動性一面的影響,非常強調對無常的接受,不太強調創造這個東西。
而智慧在上面做大的構架,才可以將成熟自戀講起來。
科胡特的這幾點,在後來幾本書,沒有繼續闡述。
科胡特如果可以活得更長,理論可以進一步發展。
科胡特理論蘊含著非常出色的一個種子。
羅傑斯,
第一階段,治療兒童,
第二階段,治療成人,
第三階段,治療精神分裂症
第一個階段在一個治療中心做的,
二、三階段,在大學做的,
然後羅傑斯辭職不幹,跟學術界告別,到加利福尼亞,加入民間行為研究所,投入當時會心運動。
羅傑斯角度更加寬廣,不僅是做治療,同時更寬廣。
自體心理學的豐功偉績,原來精分好多病治療不了,到了自體心理學,可以治療了。
自體心理學的種子,要跟羅傑斯的思想和方法嫁接,才有可能推到個人成長這部分去。
科胡特自體心理學來到中國,2006年去上海,邀請韓岩老師講自體心理學,當時不流行。
2011年,自體心理學很熱,但是韓岩老師不想單獨講自體心理學。
自體心理學為何會熱起來?因為給自戀一個正名,自戀不是可怕的東西,
是需要予以認可的。
正名之後,國內治療師講的,自戀關鍵要合適,你只要合適就好了。這是用兩分法,合適和不合適的自戀。
更好的說法,自戀是呈階梯的上升,越高層次的自戀,是越好的自戀,低層次的自戀,不太好的自戀。
在某個特定年齡階段,只能有那個年齡的自戀。人用不同梯形比較,是有不同程度自戀的,發展層次論解決了難題的地方,一層一層發展過來的,一階一階發展過來的。
你不能簡單說全能自戀就是巨嬰。
這兩點說,科胡特僅僅講自我成長,是不夠的,
所有心理治療理論的來源是什麼?
通過一對一做心理治療來的,心理有困擾的人,得出的理論,這個有局限,這取決你遇到的來訪者是什麼狀態境界和程度。
科胡特只做心理治療,根據這些素材拼他的理論,跟羅傑斯更廣泛投入社會生活中相比,在構建理論上來講,有一定的欠缺,羅傑斯理論,從現代角度來看,也是有局限的。
自體心理學,人本,羅傑斯人本還要發展一下,整合一下,才能拼接出更好新的提供個人成長的理論。
新人本整合,自體心理學非常重要,羅傑斯非常重要,要重新認識羅傑斯。
這些還不夠,還有一個是科學實證心理學
羅傑斯和科胡特發展出有意義的知識、思想和方法,羅傑斯廣,科胡特細膩深刻,但沒做這方面研究,一個人觀察從嬰兒、青少年、成年、老年,這個是發展心理學。
心理學缺少發展心理學是非常大的遺憾的,巨嬰國的最大問題,用了精神分析的發展心理學,缺少科學發展心理學的整合,這本書很妙,但是好多東西沒講清楚。
武志紅老師的這本書目前爭論得沸沸揚揚。
不知道有人意識到沒有,武老師毎一大章的標題都起得非常棒,它觸及到當代中國人個體及文化中一些重大問題,難題。怪不得掀起軒然大波了!
但是,正如許多批評者而言,武老師的分析推理似嫌簡單。於是有人說,這可能是武老師學藝不精。
我的看法是:問題沒那麼簡單!問題在於,當我們廣泛學習西方的心理治療心理學靈修等等並應用於本土,本來這就是極漫長艱難需要不斷個人超越的道路(就象中國的現代化道路),需要不僅對西方心理學派有深入的理解,又需要對其深廣的現代文化背景有切膚的體會(否則皮肉脫節);
不僅有豐富廣闊的中國生活經驗,又要在複雜多元混亂變化不定的當代中國生活情境中做出智慧的判斷和靈活的視角,而有時最需要的其實是勇氣和創造!
今天下午我的講座會提到這一些,把武老師的每個標題都重解一下,做為我個人的嘗試和努力。
講巨嬰國,我欣賞這本書。理論不夠嚴謹,當然是因為處理這個素材太宏大,
他要研究國民性,等於走魯迅的路。研究國民性這麼大的題目,用的是傳統精神分析理論,也用了一些自體心理學理論,不夠。
他每個題目都寫得非常好:
1、我們集體停留在嬰兒期
2、巨嬰心理:共生
3、中國式好人
4、我們都是全能自戀的龍
5、孝就是順
6、無回應即絕境
7、從龍到人
題目觸及到中國人一系列問題,問題在於他用的精神分析理論。
第一章,我們集體停留在嬰兒期,用口欲期、肛欲期,實在不服眾。
第二章,巨嬰心理共生,共生在國內基本看成貶義,但高級共生是褒義,不是貶義。解決大難題——現在東西方文化爭得很厲害:西方個人主義文化,中國是集體主義文化,是這兩者區別造成的,這東西完全錯誤。
兩分法不對,不同的人類社會發展階段,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以不同的結構存在的,有低級層次的共生,也有高級層次的共生。
中國式好人,相對中國式壞人,還是好人,相對更高自我實現的人來講,發展更高階的人,這個好就差了一點,中國式好人在一定的適當的環境發揮功能。
都是全能自戀的龍,開始用自體心理學概念了,不知道武志紅學得多還是少的原因,還是自體心理學的弱點,全能自戀不是一個好詞,但全能自戀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人發展要不斷轉化,轉化成自我把控感。
對人的自我把控感非常重要,尤其在現代社會,這種自我把控感相當重要,這是中國文化相當弱的地方,更精準的概念,自由意志。自由+意志,不是簡單隨心所欲,後面有意志這兩個字。
自由+意志,可不簡單,是全能自戀轉化發展過來的。
巨嬰國,過度用了精分發展理論,框架太小,自體心理學本身也有局限性,所以出現了對巨嬰國的批評和攻擊。
但是此書也有很多精彩的地方。
我們的發展層次論,有好幾個名字:三道理論
1、凈化之道,創傷的處理
2、成長之道,這個在我們課非常重要,過去課不太講成長和創傷的關係
這次會講成長和療愈之間的關係。
3、覺悟之道,關於各種靈性宗教探索的話題。
把這三個放在一起,才會出現既有高度又有深度,廣譜的,又有寬度的關於人格成長的地圖。
我鼓勵工作坊和一對一的諮詢。
我們人工創造出文化和環境,包含了一對一個人治療,還有靈性成長的部分,同時需要社區,靈魂伴侶社區,不是男女關係,僅僅局限在男女這個方面,困難且危險。
一個親密關係更高階的發展,常常伴隨著不但是愛的伴侶,同時你的世界是有愛的。
需要社區,平等夥伴支持。心理治療很弱,不提供這點,不是對等關係。
馬丁布伯曾反駁羅傑斯,諮詢師和來訪者不是對等的,治療師不會把自己的很多事情告訴來訪者。當來訪者跟治療師逐漸平等,這個治療應該結束了。
同伴的團體非常重要,我們現在心理社區這方面比較弱,教練社區搞得好。
韓老師的學生陸維東,翻譯《進化性的組織》,有英文版,從企業發展出來的更加註重從組織方面,國際上出現了這樣的企業:
根本追求,不但追求利潤,而讓每一個人都能在企業發展人格,把這個做為目標。
韓老師認為社區組織非常重要,不但是心理治療,更多會關注組織、團體、群體的心理狀態,這是韓老師非常關注的前沿點。
層次論中的低階、高階,是貼標籤嗎?
當一個人有高階發展的話,必然包含內在的低階的發展,低階發展的好才行,你低階發展不夠好,一下子跑到高階,患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異化,疏離。
不是貼個標籤,你牛了,你高階,而是根據一個人實際情況去幫助他,去找到他人格成長。
問題:您好,韓老師,心理自尊水平比較低的人,通常受到很多的否定和批評,很難開始行動,執行力很差,說如果從事一些簡單的事情可以提高自尊水平,比如擦馬桶,掃地等等,是因為什麼呢?也沒人表揚他呀?怎麼這個人就積極了呢?
韓老師:這個不知道是不是傳統文化提倡的,有時很危險。當這個人自尊很弱,首先是培養一個人的自由意志,培養一個人內在的自由感,TA需要很多認同和理解,TA普通的經驗,所有經驗,很多難受的經驗,甚至自卑的體驗,需要被看到,看到,這是自體心理學精華,重要的是被看到,被理解,被抱持。
要求TA干這干那,可能會加重她自尊的問題——很快,你要求我做這做那,做得不好怎麼辦,又開始自卑,挺危險。
傳統文化用得不好的話,危險。
關於積極心理學,國內有些資深心理學家甚至認為很膚淺,因為積極心理學年輕,90年開始,20年。比如認為感恩重要,你能感恩,你就能提高幸福感。人們會認為傳統文化都有啊,積極心理學有啥呢?認為積極心理學得出的研究成果,確實不新鮮,得出結論都是常識。
但積極心理學科學實證心理學,研究方面非常精細,研究幸福,首先問主觀幸福,然後,用。。。測量你的情緒。每天的正面情緒3:1狀態好,不是你只有正面情緒。這部分積極心理學研究非常精細。
積極心理學要放到發展層次論里去。
療愈很重要,什麼時候強調創傷療愈呢,什麼時候強調成長,有很多緊密藝術。
成長和療愈是不是分開兩個科目?不應該分開。對老師來講,成長和創傷理論都熟悉才行。
精分不講成長,厭惡、反感成長,認為你接納就好了。
而NLP教練、企業不講創傷,因為不了解病理學。
成長和創傷同樣被意識到,有一個理論框架來指導。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