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從屌絲到聖賢(四):十年七遷的修身之法
文/疆又予
六月的北京已經開始燥熱,午後好像整個城市都入睡了,街上安靜的出奇。突然一陣急促的砸門聲音打破了這一切,一個還沒睡醒的漢子罵罵咧咧去開門。
門只開了個縫隙,一隊官兵便奪門而入,這漢子看到這陣仗當下精神了起來,拔腿便往後堂跑,嘴裡還不停的喊著老爺夫人。
由於動靜太大,在後堂午睡的曾國藩和歐陽夫人早已起身,歐陽夫人心急如焚未穿外套便要去看個究竟。此時,曾國藩已當了十年京官,久歷官場的他知道,遇上這種事情急不得,而且如果真是抄家之類的事,此刻他們夫婦早已束手就擒。於是便安慰夫人不要著急,自己去前堂看看再說。
曾國藩來到前堂,看到堂中央站著禮部左侍郎大人,這懸在嗓子眼裡的心算是放了下來。寒暄之後,禮部左侍郎大人告訴曾國藩,由於上次翰林大考曾國藩獲第九名,加上平時勤勉敬業,明日皇上要升他為內閣大學士加禮部侍郎銜。
第二日,曾國藩被任命後,回到家中不禁感慨。感慨皇恩浩蕩,也感慨自己命好,來京做官「十年七遷」,由一個從七品翰林院檢討一躍成為從二品的內閣大學士(相等於從副處長升到副部長)。十年就從一個低級官員成為高級京官,在道光朝可以說是第一了。
想到自己三十八歲便成為高級官員,日後前途無量,曾國藩面露得意之色。但隨即又想,自己何德何能陞官如此之快,必遭嫉妒,日後須更加謹言慎行,於是又面露難色。
歐陽夫人看曾國藩陰晴不定,便猜到丈夫怕自己「德不配位」。於是寬慰道,十年來大人以聖賢為標準,日日時時與自己的缺點搏殺,今非昔比,現在大人已經是脫胎換骨重新為人。大人仔細回憶,這十年來的歷練,這官位應該是名至實歸。
歐陽夫人這麼一說,曾國藩便陷入了深深的回憶。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二十八歲剛中進士返鄉的他,除了欣喜若狂外,還有一種盛氣凌人的傲慢。
因為曾國藩是親戚朋友中第一個進士,也是唯一的進士,所以在老家準備去北京做官的時間裡,本該在家繼續進修學業的他,卻心浮氣躁怎麼也坐不住,而且還打著進士的功名到處顯擺。
朋友之間爭論個什麼事,曾國藩總覺得自己對、別人錯,爭論不過的時候,與人互相謾罵,甚至大打出手。這樣在朋友圈中除了浮躁、傲慢的標籤外,還被貼了修養差、脾氣差等。
鑒於這些缺點,家裡的長輩勸他要改過自新,但是曾國藩為了應付,不去真心改正缺點,而是努力提高演技。
比如,因為他是進士,所以很多親朋好友來向他請教。他看到來請教的人,不論對方的文章寫得如何狗屁不通,都說好,之後再顯擺一番自己的學識。這樣次數多了,曾國藩虛偽的一面也在朋友圈傳開了。
此外,更嚴重的是曾國藩還很好色。傳統社會最注重男女之大防,儒家教育人要坐懷不亂。但是他為了看美女,專門跑到朋友家裡面找借口看人家的女眷(傳統社會女子不出門)。久而久之,這好色的惡名也開始蔓延了。
到臨去北京的那天,長輩對他是百般囑咐,不過曾國藩自然聽不進去,滿口答應之後便上路奔赴北京的遠大前程了。
剛到北京就職翰林院的曾國藩,帶著湖南老家浮躁、虛偽、傲慢的缺點我行我素,自我感覺良好。但是,沒過多久他就發現,其他翰林都對他愛理不理,甚至老鄉胡林翼表示絕對不與曾國藩交往。
清朝的翰林院屬於全國最高的文化機構,在翰林院工作的人,都是進士中的進士,精英中的精英,相比於這些人而言,曾國藩的學問少得可憐。而且儒家講究虛懷若谷,但曾國藩德行不怎麼樣,學問不好還到處顯擺,所以他就被孤立了。
剛被孤立的時候,他還不自知。有一次聚餐,他去晚了,巧的是正好有個空位,周圍的人自己還都認識,便自然而然坐在那裡。結果他一坐下,其他人都站起來走了,這一下把曾國藩刺激了,到底怎麼了?
回家後曾國藩苦苦思索為什麼?第二天去翰林院工作的時候,他的事迹已經被大家議論紛紛了。在偷聽到的議論中,他明白了,原來是自己學問差,浮躁、脾氣差,虛偽好色還愛顯擺,這些缺點導致了現在的處境。
那一天曾國藩細細回想中進士以來的種種行為,覺得做官後便放浪形骸,一點都不像個讀書人,甚至是禽獸不如,今後一定要改過自新重新做人。於是三十歲那年便立下了「不為聖賢,便為禽獸」的志向。將來要為國為家做益事,改變家國,先從改變自己開始。
雖然有了目標,但卻沒什麼用。因為不知道怎麼把目標落實到具體行動中,所以在一段時間內,這些毛病還是沒有改進。現在的曾國藩每天處於一邊放縱,又一邊自責的狀態中。想要改正缺點,卻又無力改變。學問差,性格差,做事能力差,歸根結底是自我管理能力差。
在想明白癥結後,曾國藩便從儒家最基本的修身著手,也就是從自我管理開始做起。但是具體怎麼做呢?於是曾國藩四處打聽,後來知道有一個大儒叫唐鑒,有一套自我管理的方法,他便跑去拜訪。
唐鑒告訴他,自我管理的方法就是寫日記,不論颳風下雨,是否健康,在出差還是在家裡,每天都要寫日記。此外,唐鑒還說,大儒倭仁在自我管理上也有一套很好的方法值得學習。曾國藩便去拜訪,倭仁告知他的也是寫日記。
既然兩位大儒都說寫日記是自我管理的不二法門,於是自己也開始寫。不過寫日記和寫日記不一樣。曾國藩也曾寫過日記,不過都是去哪吃個飯,去哪裡玩等流水賬,而且書寫潦草,可以看出內心不安靜、浮躁的毛病。這次從兩位大儒那裡回來,有了新的寫日記的方法。
第一,準備一個好本子,工工整整的用手寫,一邊練字一邊練內容。
第二,早起寫日記。因為早上精神比較好,頭腦靈活,而且寫日記是為了總結昨天指導今天,同時早上寫也可以喚醒內心的力量,擺脫懶惰、散亂的狀態,來面對新的一天的挑戰。
第三,內容不只記事更要記心。從早到晚,一天吃喝拉撒睡中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記錄以便自我監督。以聖人標準要求自己,甄別出來不符合標準的,之後反省改進。
第四、將每日朋友們聊天說的有意思的事,給自己啟發的事記錄下來,聊天也不能白聊。
第五、平時的日記不長,100-200字。在休息的時候,寫一些文章、詩詞,規定好每月多少,有具體任務。
第六、日記要定期給親戚朋友傳閱,請他們監督指正。
為了保證每天都可以按規定寫日記,以及保證日記的內容質量,曾國藩還相應的制定了配套方法。
第一,早起。第二,靜坐一小時,讓心靜下來不浮躁,不要被各種事物牽著走。第三,讀書不二。不讀完這本書,不讀下一本,天天堅持。第四,謹言。時刻警惕不亂說話、不吹牛、不撒謊。第五,保身。節勞、節房事、節飲食。第六,天黑了就不要再出門,讓心安靜下來。
在這兩套方法下,曾國藩學習效率大幅提高,學問有所增長,性格也越來越謙和、有耐心,做事細緻、勤奮、耐煩,做事效率也得到了提高,綜合的自我管理能力大幅上升。
在曾國藩苦苦自修的時候,翰林院陞官的機會,翰林大考突然來了。翰林院屬於文化機構,相當於現在國務院政策研究室,是一個學習性機構,所以這裡的主要任務是學習,陞官主要是看考試成績的好壞。
為了考出大家的真實水平,所以考試都是突然考,防止有些人臨時突擊。考的好,當然是升官發財,考得不好會有罰俸、降調、休致、革職的處分。所以當時就有人形容翰林院里的人平時無所事事,突然考試來了就都慌了神。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曾國藩入仕以來的第一次陞官機會——翰林大考,在圓明園正大光明殿開考。
這次考試中,有三個翰林怕考不過受處罰,請病假不參加考試,還有一個翰林打小抄,被發現後交刑部治罪,而曾國藩由於良好的自我管理,各方面都有很大進步,所以考取了第六名的好成績。之後便由從七品翰林院檢討上升為從五品翰林院侍講,越了四級,從副處長到副司長。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又一次翰林考試,曾國藩取得了第九的好成績,不過這次陞官不全是成績好。因為這次由從五品翰林院侍講到從二品內閣大學士,是從普通官員到高級京官(相當於副部長),所以不只是學問,還要看辦事能力。
由於自我管理得法,曾國藩把性子磨鍊了出來,所以做學問、做事情都比較細緻、勤勉,特別是耐煩。這讓他在翰林中有了很大的優勢,因為翰林都是讀書人。讀書人雖然書讀的好,但是毛病不少。一般讀書人比較清高,眼高手低。寫文章行,但不願做具體的事,覺得瑣碎沒意思。
曾國藩卻不同,任何事情不論多麼瑣碎,認認真真,仔仔細細辦好,辦不完留下加班,有瑕疵推倒重來,給上司留下深刻印象。這些絕不是裝樣子,他後來當上副部長也一樣,天天上班不缺勤,有事情加班,做事情有條有理,在所有副部長中最勤奮,給下屬留下了深刻印象。
從曾國藩「十年七遷」的經歷中看出,成功首先是立志。科學家曾作實驗,讓三組體能差不多的人舉一個啞鈴裝置。第一組舉之前什麼都沒說,第二組說看看他們耐力如何,第三組說這個裝置上有個導線,如果下降到一定高度,全市都要停電。結果第一組舉了10分鐘,第二組15分鐘,第三組30分鐘。
由此可見,立志的重要性,但是這個立志絕不是掙多少錢,買什麼車什麼房,那是慾望不是志向。立志是要找一個本真的希望自己達到的目標,不是人云亦云的先整1個億之類,而是真切的希望自己成為那樣的人,這樣才會百折不撓的克服一切挫折。
其次,有了志向之後,一定要將其變成可操作的事項。可以自己思考,也可以向這方面已經取得成績的人借鑒學習。
呂思勉說,人類今天的進步完全是文化的進步,而文化就是控制事物、人和環境的方法。所以今天人類的進步,完全是方法的不斷突破,帶來的世界變革。新的成績往往伴隨新的方法,所以想方設法複製這個時代相關領域最新的方法是進步最快的方式,然後在最前沿的方法上再創新。
再次,最好能將操作事項與自己的業務有所結合,做到修身修業兩不誤。比如,曾國藩練字寫文章都是為翰林大考做日常準備。
最後,監督和反饋。每個人意志力都有極限,自己監督自己不一定到位。同時,每個人好面子,通過別人監督自己效果明顯。好比一根竹子,自己基因不好,長的歪歪扭扭,但和筆直的竹子在一起搶陽光,就容易長直。
很多時候,人在別人的監督下,才能狠下心破除舊習。而且自我管理也是一輩子的事情,自己很多時候耐不住的,但是在名師益友重重夾持之中,把自己的行為開誠布公放在師友面前,就不好意思不堅持了。而且其他人還能從其他的角度看問題,提供新的方法。
曾國藩修身了一輩子,就讓良師益友監督了一輩子,那他是如何選擇朋友的,什麼樣的人,在他看來是良師益友呢?
首發同名微信公眾號:讀史銘鑒
推薦閱讀:
※曾國藩:惜命最好的方式,不是養生,而是折騰
※曾國藩如果顛覆了滿清,結果會如何?
※曾國藩:一輩子不要瞎忙,首先做對這四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