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紋
02-27
夔紋,也常稱作夔龍紋,是商周時期青銅器上常見的一種爬行動物紋飾,其主要形態特點為:大口、卷唇、無角、一足、卷尾,並且常以兩兩相對的形式同時出現天同一器物之上。
夔的形態與構圖特點與生有雙角的龍判然有別,所以將夔紋稱作夔龍紋是不正確的,同時說明馬承源先生「凡是蜿蜒形體軀的動物,都可歸之於龍類」(《中國青銅器》,2003)的說法也有欠妥當。
對夔的描述最早見於戰國初年成書的《山海經·大荒東經》中:「東海中有流坡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有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
戰國時期莊子的《秋水》篇載有一段有關夔的寓言:「夔謂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予無如矣!今子之使萬足,獨奈何?」
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對夔的解釋為:「夔,神魅也,如龍一足。」這裡說的是「如龍」,那就是說夔並不是龍。
元末明初劉基的《郁離子》也講過一個關於夔的故事:「東海之若游於青渚禺疆會焉,介鱗之從者以班,見夔出,鱉延頸而笑,夔曰:『爾何笑?』鱉曰:『吾笑爾之蹻躍,而憂爾之踣也。』夔曰:『我之蹻躍不猶爾之(足必)跛乎?且我之用一,而爾用四,四猶不爾持也,而笑我乎?故跂之則羸其骭,曳之則毀其腹,終日匍匐,所行幾許,爾胡不自憂而憂我也?』」
孔子對夔的認識是不準確的——《韓非子》中曾有這樣的記述:「哀公問於孔子曰:『吾聞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無他異,而獨通於聲。堯曰:『夔一而足矣。』使為樂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推薦閱讀:
TAG:上古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