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正確理解中醫治病「去根」?

中醫與西醫不同的是,西醫是以指標為標準判定是否為疾病狀態,而中醫沒有這些指標,所以是否為疾病狀態,並沒有一個明顯的界定。

中醫診治疾病或者調養身體,首要的問題是所以是辨別「證侯」,長期以來人們對「證侯」存在著誤解或不甚明了。所謂「證」是人們自己感覺不舒服、並講給醫生聽的話語,比如頭痛、肚子疼、怕冷等等,而「候」則是中醫對人(健康或生病狀態)進行的望(面診)、聞(診)、問(診)、切(脈)的診查。然後依據個人的自述和診查所得,醫生會形成對患者目前狀態的判定。這個過程稱之為「辯證」。

中醫「辯證」的體系有很多種,比如「六經辯證」(如太陽病、症、脈並治),「八綱辨證」(陰陽、表裡、虛實、寒熱),「臟腑辯證」(腎陽虛、心陰不足等),氣血津液辯證,三焦辨證,氣血痰瘀辨證等等。這些辯證方法既相對獨立、又相對聯繫、相互補充。

中醫自古就把「望聞問切」分為「神、聖、工、巧」的說法,之前向大家推薦過的體質分型工具,只能局限的使用 「問」這個單一手段,不足以形成準確的「辯證」,故不能僅憑此體質分型就作為治療疾病、使用中藥處方的依據,但對於我們的身體狀態的自我認知、並指導我們的生活行為方式,如飲食、運動、睡眠、心態、穿衣、工作、生活、環境,以及是否適用於艾灸、刮痧、拔罐等調理方式,體質分型則有重要的使用依據。在維繫身心健康上,自我的生活行為方式遠比醫療介入重要的多。

在各種辯證方法中,以「病症脈並治」為特點的「六經辯證」,在整體把控上當首屈一指,至今無人能出其右。但因為種種原因,目前的中醫界把「八綱辨證」作為所有辯證方法的總綱,體質分型工具也不能脫其俗,依然沿用「八綱辨證」的基本方法,並在基本方法上做了一些小小的修正。比如虛寒體質就包含了很多內容,如陽虛、氣虛、氣鬱、血瘀等等方面。

人們常說,中醫治病去根,中醫本身也強調「治病必求於本」。

那麼,什麼是「本」?什麼是「根」?「本」也是中醫含有特定意義的一個詞,往往與「標」相對,形成「標本」之說(這可不是西院校教研室陳列的標本)。「標」是表面表現出來的東西,比如頭痛便是「標」,而為什麼會頭痛,頭痛的發生機制,頭痛的嚴重程度,頭痛可能產生的轉歸及其後果等等,這些問題才是「本」。

公允的說,西醫也不是單純的「頭痛醫頭」,只給止疼葯,西醫也會分析頭痛的原因,比如高血壓引起的頭痛,首先問題是降壓,但因其理論體系所致,絕大部分的措施還是基本在對症(治標)的層面上。

中醫因為沒有通用的治療頭痛的藥物,所以中醫對於頭痛必須要找到「本」,即根本、本源、本質,比如外感風寒、肝陽上亢、厥陰上逆、五勞七傷等等都會引起頭痛,只有找到導致頭痛的真正原因,對治療方法才能有的放矢、取得療效。

同理,體質分型工具也是對人們各自身心狀態的上根本的、本源的、本質上的探尋。比如,虛寒體質上羅列出那麼多的病症,還有一些沒有列出的,怕冷、疲乏、手足冷、胃脹、睡眠差、過敏性鼻炎、長斑長痘、心理壓力大、對女性月經生育的影響以及易增生等特點,這些問題都是「標」,如果按照西醫的標準,每個西醫的病都要單獨治療(這也是現在有些老年人每天服用數十種西藥的原因)。再如按照現在所謂中醫對於病種「辯證分型」,也要對這些病單獨分型(結果自然就是無法組方,顧此失彼)。

但是經過對這些「標」的深入分析,得知導致這些問題出現的本源是虛寒體質,虛寒體質就是「根」,就是「本」,那麼多的病徵都是在虛寒體質上發展演變出來的,因此,抓住了虛寒體質這個根本,那再調治這些疾病就變得簡單容易、提綱挈領、事半功倍。這就是中醫治病治本去根的真實含義。

中醫在民間被理解為 「治病去根」的原因,其實不過是中醫常規使用的辯證方法而已,並不是什麼神秘的東西。正確的了解與認識中醫,可以多從本文角度進行體會,另外,我們的一九體質分型工具,也是了解中醫思維的入門工具,歡迎大家善加利用,養護好自己的身體。

推薦閱讀:

方玄昌:衛計委和張伯禮打架,中醫贏
小青龍湯的「七十二變」
中醫神棍水軍只能手動識別?
五行
同氣連枝

TAG: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