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系列:再讀「趣城」

摘要

首次「趣城計劃」在深圳鹽田展開,由中國建築中心(CBC)發起。旨在以人文關懷與人本主義為重心,以不同於宏大敘述的「見縫插針」與「針灸式」的策略自下而上開展一次城市改造運動。通過深入見微的調研,發現生活中被忽視的問題與潛力;通過多方的參與和創意的彙集,對城市生活場所進行一系列「貼近皮膚」的激活與改造。一些媒體描述趣城運動是溫和的、持續的、散點的,是以城市微小公共空間為突破口,營造一個個有趣、有機、生命般的獨特場所,形成人性化、生態化、特色化的公共空間環境。

可以說「趣城運動 」借鑒了巴塞羅那「針灸式」的城市更新手法——對城市特定地點採取針灸式的改造,小尺度介入並進行控制與引導,激發城市活力。但我們可以發現,「趣城」中城市的「語言體系」更加多樣與開放,也更具有深圳的「在地」特色。藉助於對這幾年趣城運動的回顧,本文再度對趣城運動所涉及的城市問題與運動本身的特徵進行認知,對行為與價值進行反思和取捨。

關鍵詞

城市更新;城市針灸 ;趣城運動;可持續策略

ABSTRACT

The "QuTown movement "was firstly held in Yantian District in Shenzhen City by the institute of China Building Centre(CBC). The movement was focused on the theory of humanism and humanistic care ,and it used the strategy of urban acupuncture that differs a lot from the old strategy that depends on grand narrative as well as its a movement that was formed from the bottom up. The tiny problems being neglected in life can be discovered through deep investigation during this movement ,the life vessel and life site can be renovated through the collection of creative ideas .This movement was described as moderate,sustainable,interspersed,by media. And the aim was to create an interesting ,organic and vital place through implanting public spaces so that a humanistic , ecologic and unique public atmosphere can be formed.

The "QuTown movement" used the Barcelonas experience of urban acupuncture for reference—vitalizing the city by reforming the target places with acupuncture strategy, and measuring in small scale. But it could be found the language system of the city was much more luxuriant and more open here in The QuTown movement, and there are local feature of Shenzhen. The paper is aim at perceiving the city problems the "QuTown movement " involvs in, the features it holds , reconsidering the behaviors in the past ,and choosing the better values.

KEY WORDS

urban renewal;urban acupuncture;QuTown movement;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趣城運動」是根植於深圳的一次特殊事件,文本通過客觀深圳城市狀態以及已經實施的「趣城運動」成果,發掘此類發展在最前沿的現代城市的最突出的問題以及以往的城市實踐中最缺少的東西——公共性。通過「以小見大」對未來的城市更新模式、組織方式、過程步驟、策略方法提出有效建議,並呼籲城市更新中對「公共性」的重新定義與再重視,對「公共性」的引入與強力保障。

深圳這座城,趣城這件事

這幾年舉辦的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從不同的角度思考深圳這座急行在中國城市發展前沿的特大的年輕城市,體悟市民的生活,發掘城市的問題與本質,反思城市主體的行為。基於「深雙」的視角,對城市有如下的展開,既是普遍的城市議題,也是深圳市的縮影:

1.城市的限制與開放矛盾,造成了城市的割裂與連結並存:

城市一直以來都被不同的物質非物質所分割,產生邊界。城市的發展是這些邊界不斷形成與消解的過程。現行的城市規範化以其抽象並且概念化數據化地對待城市本身,觀念與方法上都是不斷為土地設置界限與禁止的過程。對城市邊界以及形態的研究,能梳理出城市邊緣現象的隱藏邏輯。

2.城市的自發性與強制性,造成了城市發展的不平衡:

城市多由社會精英與相關職能部分掌握權力,他們的觀念與利益只代表一部分的城市生活者。城市「飛地」城中村問題如歐美「貧民窟」一樣,自發,有組織,功能性,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這就涉及了城市建設主體,或者自發性自組織機制能否與精英規劃機制兩者並存,和諧共生的議題。

3.城市民生問題,關乎人們最切身的利益:

深雙以服裝設計等裝置的帶入,以「衣」的話題牽引並映射出城市背後的關於民生的衣食住行的議題。表現在高房價,糧食資源與食品安全問題,交通壓力與汽車對城市空間的擠占。

4.城市中的土地與生態,是城市發展的平台:

城市發展首先是基礎設施等物質的建設,與土地生態環境使用是一個矛盾的對立,如何實現兩者和諧共生,推進可持續發展。文章提出對能源與廢物的流向的關注,對社會性的人際關係組織結構、教育、醫療、法律法規體系的關注,對城市物質建設本身的關注。

5.城市的生老病死,促使我們思考城市的更新:

城市類似一個有機機體,存在誕生——發展——衰老的機體變化過程。文章認為如何對待城市更新發展以及老舊部分的改造,對城市的正常運行、個性維持、創新性、穩定性以及可持續性等有很大的影響。城市與人們個體的生老病死息息相關,有分析認為城市過期和再生的機制可以借鑒農業文明的循環收穫的機制,亦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6.城市與建築與人的互動,是發展的內涵:

探討建築與城市的關係,臨時性建築,可再生建築,低能耗建築,氣候適應性建築,功效最大化建築等這些代表著建築與人們生活發展變化進階思路的建築論,如何映射到我們城市巨大尺度與範圍內。以及城市範圍內的建築群體關係,都成為兩者聯繫的議題。城市,建築,人,之間相互影響,城市可以塑造人們的生活與性格,正如深雙的意義也在於對普羅大眾的觀念交換,創造一個「關心」的氛圍與群眾的素養基礎。

在這些宏觀的敘述中,人們積極的探討,卻依舊未能找到一種恰當的城市寫作,解決現今的城市病症——傳統的斷裂、地域特色的斷裂、城鎮間的斷裂、 城市與市民生活的斷裂等等,在現今的城市宏觀劇本中,有太多的病句、用詞錯誤、結構混亂、觀點不清、語句錯置、行文不通等問題。「趣城運動 」正是拋棄傳統的宏觀角度,對城市病症基於微觀角度的一次獨特的回應與嘗試。

本性再視

「趣城運動」緣起生活,介入生活,以期用生活與日常的營造與問題的解決,回應城市宏觀層面的各類議題。再視「趣城」,「自下而上」有如下的表徵:

歷時性與過程

短期性與長期性同時存在,作為時間的尺度,銜接並丈量人的活動與城市的變革。短期性主要體現在項目的易操作性,能夠在低成本低技術等層面被策劃與實施,同時需要短期內被投入使用,短期內對社區與公眾產生相互作用。對項目的改動也是簡單易實施的,總而言之,與以往的市政基礎設施建設與建築項目相比,新的內容的成立、與新的體驗行為之間產生溝通是迅速的。同時對於城市的整體更新與變化,是一個長期性的過程,也是需要不斷更新升級與迭代的過程,追求單個項目的快速成立不是最終的目的。「針灸策略」體現在:快速的扎入,持續的刺激與調整,包括具體一個項目也是分階段進行的並不斷地得以反饋。同時,對其過程與結果的保障,需要不同領域的評價體系的構建(不管是客觀還是主觀 ),需要用戶、設計主體、組織方各方的反饋、相互交流與協調,相比較而言,當結果永遠在變化的時候,過程性顯得更加重要。

公共性與個體

一個良好運行的城市設施,其服務的主體必然是大眾與公眾,對其體驗與評價也應該以公眾為主體。因為城市空間是有其社會屬性與階級性,現今越來越提倡城市空間的市民性與正義性,把空間的權利還給城市生活的主體——公民。這裡的公眾又有更加細緻的區分:公共設施的使用主體分為廣義的公眾,包括全社會的公眾。也有狹義的公眾,主要為鄰近社區、單位等對象服務。所以在公眾參與部分的發言權權重應有不同。(如表決投票,不同的團體應該持有不同的票數。 )然而何謂公眾性?就是能代表公眾的意見與行為能夠參與進來,在建設案的提出過程,決定過程,建設過程以及修改、拆遷過程中都能夠發聲與訴求被採納。同時因為集體利益多數情況會與個體利益相交織。在保證大部分公眾的利益前提下,還要討論不同形式地保障與補償小部分人的利益,滿足部分人群的特殊要求,也應該更加尊重深受影響的人群、周邊居民等深刻關切,(在權利層面不以犧牲小部分人的利益來保證公共性,在政策方面應該有協調的機制,在原則方面應該是相互妥協的原則。)同樣,也正是這樣無數個個體的集合體,成就了公共集體與公共性。這裡,「公共性」依舊是值得重新思考與定義的議題。

主體性與角色

當前,政府與設計師當然也是整個活動的主辦方與主體力量。趣城運動中,深圳政府仍然是出資方與甲方的角色,掌握著方案的最終決策篩選的生殺大權,整個項目落地過程除了設計的提案更加透明化、更多的設計團體與意見參與外並無本質的區別,政府仍舊橫亘在設施與受眾之間。這樣的方式仍舊不能說是真正的「自下而上」的設計。其實是否有這麼一種可能:財政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方式需要更多的公眾參與——在小項目中資金使用的權利應該下放,至社區,團體,單位等使用的主體,權利的下放才可以得到最佳的效果。台灣的台北寶藏岩地區,原本是一個老舊的社區被政府貼上「非法」的標籤,列上拆除的黑名單,而正是一分資金沒有,全靠社區自我再組織,與社區團體的義務貢獻,使得社區出現新的生活氣息與對外吸引力,反而促使政府劃為法律保護與示範地區。這裡改造的主體與資源全部出自社區的住民。我們不得不思考,能否重置政府與底層社區、團體的項目的主體性,而政府的干預是否可以止步於公共性、操作過程的監督與其他層面的統籌。目前趣城運動也提倡團體向政府申請資金與社會資金的介入,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與嘗試。

靈活性與機制

如何創造一個靈活、適宜性的操作機制一直是城市更新的議題。趣城運動中,項目的靈活性不僅體現在「針灸式」的植入策略,通過積少成多,觸媒作用的方式激活城市的活力,以靈活的策略促進城市的更新。靈活性還應該體現在例如「市場性」與「公益性」結合的機制中:藉助市場的競爭機制進行優化,同時藉助公眾的力量堅守公益性。應該從單一甲方,單一的公益性質,演變為多重甲方,多元屬性的參與方。值得借鑒的西方的城市建設實踐:西方存在著「城市發展公司」,在市場性方面可以展現其優質性與生存力,甚至是電力、地鐵等公共交通系統等方面都有私人公司的投資與直接管理, 而政府通過法律與政策的制定,站在監督者的位置,保證公共性不會變質與扭曲,保證公眾、集體的利益。當前國內地方政府作為唯一的投資甲方與對經濟效益的期待都與西方這種多元參與、多重屬性的活動策略存在偏差。當然,從包辦到市場,依舊有很多機制的選擇。

邏輯性與結構

本次運動的出發點是挖掘城市角落與小尺度空間潛力以作為城市觸媒激發活力,豐富人們城市的生活。但縱觀全部項目的名錄,分為特色公園廣場計劃、特色濱水空間、街道慢行生活、創意空間計劃、創意建築計劃、城市事件計劃,並分為名錄、內容、目的,從廢舊地址改造到建築再利用,從裝置與景觀塑造改造到交通體系的完善,看似豐富與細緻。實際上仍舊忽視了功能的混合多樣性,生活的真實與複雜性,簡單的賦予一個項目單一的性格與功能,設計師的提案往往是「定向引導」的。同時,相關部門基於活動的項目統籌,將城市空間分為六大類:公共開放空間,自然開放空間,城市建築空間,人文歷史空間,城市創意空間,休閑活動空間。只是,處於對城市空間或功能標籤式的分類其實有待商榷,因為場所與環境的獨特性無法用一個標籤去草率界定,每一個具體的地點都有具體的「活」元素與人們特定的使用方式,討論空間時常用的「廣場」、「公園」等等辭彙與類型歸置,亦容易使各方掉入「語義陷阱」。這樣的方式始終無法逃脫「自上而下」的結構,與生活的「真實性」與最初的「公共性」相脫節。有學者認為,趣城活動是一個自洽的邏輯,並且認為它是可複製,以致可以應用到其他的廣泛的城市,這裡的邏輯包含著「針灸式」為原則的行為邏輯,它綁定在「自下而上」的結構上,出現於最日常的生活與行為模式中,而非語義的抽象中。

共時性與穩定

趣城雖然被形容為「散點」式地大大小小分布於深圳城中,項目也具有很濃的嘗試意味,微改造又賦予它們變化多端的性格。但終究,它們是處於一個共時性的城市語言體系(集體行為語言等)之中,應該被賦予更高的可辨識度與體系的穩定性。當前趣城運動中許多的項目處於裝置的層面上,如公共藝術的植入、戶外創意設施的打造、臨時公共空間的設立,以及許多創意事件的組織(如「城市事件計劃」、「街道慢行生活」這類更加臨時性的內容 )。其臨時性表現為:臨時的創意、臨時的審美、臨時的活動,其背後的支撐是「嘗試與實驗」與「針灸式」中微改造的邏輯。同時也有許多的項目是關係到民生與較強功能性的,如內城河道系統化、CBD耦合步行系統、自行車道系統、山體公園開放系統等,他們需要較長時間的規劃與建設使用。所以臨時性與長久性是相對的,關於這種臨時性與長期性都應該被統一在一個「可持續策略、有機健康的永續發展」的主題之下。同樣,我們需更加重視這種臨時性與長久性的綜合,不因為否定一個項目而全部推倒重來,也不因為肯定一個項目而絕不加改變,陷入二元思維的窠臼之中。因此,在趣城中應該提倡:嘗試性、辯證性、階段性、多元與綜合原則等,重視項目的實施過程與使用評價。

目的性與歸屬

當我們把城市比作生命體之時,已經確定了我們的價值觀:城市健康的永續發展——可持續發展策略。相應的不論是「針灸術」還是城市建設,其必須符合城市是一個動態變化、有機複雜的綜合體的實際。所以引用社會學理論與拉莫萊斯的「城市針灸術理論」等簡單的歸納我們的城市:一個多功能混合,多形態混合,多產業混合,不同層級的可達性、功能性、公共性而支撐城市城市人豐富且差異化、個性化的多元生活方式。

再反思

紮根

首先應該認識到「趣城」是一個公益屬性的運動,在這個城市的語言體系中要保證使用者的話語權即保證廣義與狹義兩個級別的公共性,前提依舊是先保證狹義級別公共性,即周邊性的高頻次的使用者。其次,政府應當嘗試將資金與權力包括選擇權與一定的設計權屬下放至團體(如社區,街道,某一物業),或由政府與團體共同出資建設與養護,由團體承擔設計成果帶來的結果(便捷性、舒適性、安全性等等的後果表現)並在此級別自行組織改造與維護。當然政府需要擔任監督與保障工作,在城市現代化尚未成熟的階段,需要在現代理性追求高效均質與人類個性、追求自然本真的不同語言體系之間找一條共生之路,指向「可持續」的發展方向。

其次涉及到具體項目,目前的城市普遍被不同的非公共屬地所割裂,市政設施與管理十分不足,城市內容與尺度與人的需求與尺度相割裂,即可達性、功能性、舒適性尚未改善,難以支持公眾的活動何談城市活力?混合功能、適宜街道等等要素正是趣城運動急需也正在著手的工作。再談個性,不可否認,趣城借鑒了宜蘭經驗——一個濃縮了黃聲遠十來年的考察、調研、建議、續建、改造的實踐標杆,它深深刻畫了當地生活的人們對宜蘭土地的認知與共處的痕迹。而深圳的個性大概就在於多方的聲音與多元的認知,但需要更多深圳的本土設計師來發聲。

生長

不論是趣城計劃還是城市多樣性的生長,都需要合力的形成與各方尤其是公眾 的「入場」——一個「聯繫政府,開發商,企業,設計師,市民」的平台。觸媒理論與「針灸方式」——以單點的刺激導致觸媒運作擴散,激活周邊,這種使區域綜合效應大於個體效應之和,都需要多個因素與針灸施加點的合力,從點發展到線與面的層面。其次,以前的市政項目諸如橋樑,景觀綠化等建設被分為不同的市政工程與主管單位,誕生的只是平庸機械的產物,而趣城的積極意義在於跳出了這個最初始的層次的框架,藉助各方的介入,統籌了同一個項目中不同層面的設計內涵與功能屬性,具有優質性。同樣給我們的另一個反思是,如果說「趣城」本身仍舊是一種「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橋接」的過程,那麼兩者的權重如何定義?是否可以使得活動本身的組織結構、思維與框架更加多元與開放,嘗試多樣的組織可能性包括完全程度的「自下而上」的運動?另外,趣城運動能否從對城市「看病治療」式的思路延伸到城市設計進行時的「良性功能」的組織與保障,預防城市問題的迸發的思路,從現有的穿插式的途徑,轉變到遍地開花相互交叉的內生方式,甚至影響城市的歷史進程?......相信趣城2.0一直到n.0會隨著入手思路的不同而增加城市語言種類的豐富性。

總結與展望

趣城運動是個案,每一個不同的聲音都可以納入到趣城中,趣城也是一個體系,是由一系列的個案組成的開放的體系。通過對趣城運動的再認知與反思,有必要認識到城市更新的主體與正確的行為方式:重視「城市針灸術」結合城市觸媒的應用以及其具體的使用技巧,切實的感受「自下而上」組織結構的內涵,創造與總結城市公眾的行為語言與城市建設的行文敘事間的本質關係。當年日本的「新陳代謝派」試圖用高技的介入,有機生命體的理論來改變我們城市的進程,卻失敗於沒有具體策略與實踐語言體系而喪失了生命力。而趣城運動延續有機更新的理論,卻走著一條自下而上,從周邊與城市真實生活切入的務實之路,相信它可以走的更遠更加踏實。

參考文獻

【1】楊小荻. 「趣城計劃 」中的「趣」與「城」.城市環境設計,2015,09.

【2】陳澤濤.一次給鹽田區的城市針灸.城市環境設計,2015,09.

【3】馮果川.後都市化時代的修修補補.城市環境設計,2015,09.

【4】城市自我修復的免疫系統張之揚.城市環境設計,2015,09.

【5】趣城·深圳美麗都市計劃.城市環境設計,2015,09.

【6】趣城· 社區微更新計劃.城市環境設計,2015,09.

【7】吳中平.都市肌理的「針灸術」——「微小」介入的「巨大」效應.新建築,2015,03.

【8】賈敬.城市針灸:當代「社團建築」的可持續更新方法——以溫哥華唐人街為例.中外建築,2011,12.

【9】項琳斐.唐人街的當代生活,溫哥華,加拿大,世界建築,2006,10.

【10】MarcoCasagre.城市針灸術之台北寶藏岩.世界建築導報,2014,02.

【11】榮玥芳.城市事件觸媒理論解讀.華中建築,2009,09.

【12】褚冬竹.城市顯微——作為一種態度和工具,新建築,2015,08.
推薦閱讀:

近況以及下一步的更新計劃
如何評價dota2全新版本7.0?當你相信時!
Night成員守則
導讀《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下

TAG:城市設計 | 更新 | 建築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