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翻書:味道與歷史
1. 大家喜歡吃飯拍照發朋友圈的習慣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4 世紀的古希臘,當時流行一種特殊的文學體裁,即赴宴者以書信的形式向未出席的朋友詳細描繪宴會的盛況,收信者回信時,應描繪另一場盛大的宴會,許多人還會將這些書信集結初版,十分著名的就有阿忒納烏斯的《智者之宴》,這是寫給未能赴宴的朋友提莫克拉底的翔實的一手材料。相比兩千多年前,動輒 350 行的六步格史詩,如今隨著科技進步,大家拍個照發朋友圈就好,時間在變人性不變。
2. 從某種意義上說,國家性飲食有時會被認作杜撰的概念,或只是為了現代人方便,而真正的傳統卻是各地不同的。豆燜肉或泡菜當然可以成為巴黎餐廳的主打菜肴,但它們仍保留著濃厚的朗格多克和阿爾薩斯傳統。阿爾薩斯原先並不屬於法國,這兩個地區原本甚至不說法語。事實上也不存在所謂的義大利菜,這個概念是為了出口才創造出來的。義大利直到十九世紀晚期才實現政治統一,西西里飲食與米蘭飲食的差別如同兩個國家之間的差別。
3. 中國人現在的飲食習慣與口味偏好主要形成於明朝末年,16 世紀晚期,中國農業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此時的中國也密切參與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從美洲和日本進口的銀器成了主要的生活用品,中國經濟也在此時越來越依賴銀子。從飲食的角度來說,玉米、甘薯、花生、土豆、紅辣椒和番茄等美洲作物正是此時進入中國。
4. 羅馬帝國統治地中海地區近 1500 年,但現在我們所認知的地中海飲食中的特色元素食材諸如番茄、土豆、青椒、茄子、橙子在當時都無法獲得,連意麵和通心粉都吃不到。
5. 羅馬帝國時期,人們最愛的調味品是魚醬油和串葉松香草,都是從希臘引入的。串葉松香草生長在北非,類似於茴香,是一種無法人工種植的植物,據說北非希臘殖民者還將其印在了貨幣上,不過這種植物在公元 1 世紀就滅絕了,其原因是串葉松香草除了有異常的美味之外還具有避孕的功能,因此市場需求極大。羅馬帝國時期的魚醬油類似魚露,其生產工廠遍布全國,是一種半透明金色液體,有一股古怪的鹹味。
6. 現代食品工業特點就是對於鹽、糖、脂肪的大量使用,在脂肪含量特別少的食品中加入大量糖分,除了是讓食品本身的味道更吸引人,更加接近人們的「極樂點」之外,更為重要的作用是防止食品中細菌的滋生,因為大量的糖分使得細菌無法獲得水分的滋養。食品工業中第一次通過添加糖分來抑制細菌的生長是通用食品在一款狗糧中率先使用的,這已經是 60 年前的事情了。
7. 滿漢全席從來都是一個讓人食指大動引發無限聯想的名詞,據《光祿寺志》記載,滿漢全席實際上是分滿席和漢席,漢席主菜必須是燕窩,滿席主菜則一定得是燒豬,也就是烤乳豬。其餘的雞鴨魚肉的菜品滿席和漢席都一樣,因此,一頓飯吃上烤乳豬和燕窩,再來點雞鴨魚肉的硬菜,某種程度上說就是滿漢全席。
8. 因為《古蘭經》的緣故,穆斯林從一開始就將食物分為兩類,一類是伊斯蘭法律規定的合法食物,另一類為非法食物。先知穆罕默德是個老饕,喜愛鄉間樸實烹飪,用我們的話說,叫土菜,地道阿拉伯沙漠風味。由於地位超然,他的追隨者不僅編纂了一本《穆罕默德言行錄》,虔誠的穆斯林們還爭先恐後地模仿他的飲食習慣。穆罕默德無肉不歡,甚至說:「肉是塵世間及天園最具貴族氣派的食物」,因此後代的穆斯林菜式里,肉類佔據很大比重。有一天聚餐,一盤蜥蜴端到了穆罕默德面前,從不挑食且以「吃掉你面前的東西」為格言的他動都沒動,眾追隨者們以為蜥蜴也是非法食物,一個個噤若寒蟬,廚師更是害怕先知降罪,趕緊要秘書記下,從法律角度而言,信徒們不宜實用蜥蜴。此時穆罕默德瞥了大家一眼,說道:「你們吃吧,我吃不慣……」
9. 中國很多菜的命名都和皇帝大臣們口齒不清或者耳朵背有關,蘇北地區有種湯叫撒湯,傳說是乾隆下江南時,路過某地,突然肚子餓,遇到一家小店,店家就地取材,用雞湯、豬骨、雞蛋開了個湯,乾隆大喜就問這湯的名字,旁邊店小二咕嚕了一句:「啥湯?」乾隆便以為這是湯名。秦椒的得名也類似,據說當時辣椒剛進入中國,便當做貢品進獻給皇帝,皇帝大喜,問這是什麼,進貢的大臣猶豫半天,一邊苦苦思索名字,一邊念叨:「臣叫……臣叫……」秦椒之名就這麼得來的。
10. 晚明時期,不少老饕都將陳繼儒當做自己的偶像,不問世事,以教書寫書衛生,他的所有作品大多與生活享樂有關。他的粉絲里,最著名的是張岱和李漁,張岱小時候騎馬與祖父騎馬時曾偶遇陳繼儒,他為此得意了一生。而李漁則堪稱陳繼儒的最佳迷弟,不僅著有《閑情偶寄》這樣描繪休閑、郊遊、飲食、健康、戲劇、女人的散文集,「絲不如竹,竹不如肉」就是出自其中,還十分有商業頭腦地出版了《芥子園畫傳》,不過他最引人注目的作品叫《肉蒲團》。
推薦閱讀:
※夏天必備,讓你辣到過癮的米豆腐
※西餐擺盤時用醬汁製作的背景效果是如何完成的?
※熱乎乎的關東煮,真好
※八塊錢的路邊攤,卻被《舌尖》稱讚「精緻」,連蔡瀾都親自寫招牌力薦
※外表樸實的羅漢果,內心的甜蜜美味等你慢慢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