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大腦,智慧城市落地的第一步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消費者與商家的關係變成了端與雲的關係,一個APP連接了用戶與商家,商家與用戶、用戶與用戶之間的全部交互產生的大數據都被記錄在雲伺服器上,動輒幾千萬甚至上億用戶量的APP,則產生更多的大數據。而在IOT時代到來之後,從智能硬體到各種設備都開始接入互聯網,通過可穿戴裝備、智能出行設備、智能家居、智能辦公設備、智能製造設備等,人們的各種行為被不斷的轉化成數據存儲到雲上。

正是這樣,人類所居住的城市也正在發生重大的變化,各種基於互聯網的商業模式讓人們的出行、購物、居家、辦公、就醫等行為也都變成了一系列的數據。因此,人類與各種設備的數據構成了城市數據,也就意味著城市就變成了信息化、數字化一般的存在,那麼,城市的各種機能都將變的更加可控,諸如交通擁堵等情況可以通過分析數據來適時調控。那麼,這個數據城市如何去管控?沒錯,就像神經網路一樣,它需要一個「中樞」來控制,阿里所發布的城市大腦正是這樣一個中樞。

在阿里的IOT思維邏輯中,城市數據大腦可以將交通、能源、供水等基礎設施全部數據化,連接散落在城市各個單元的數據資源,打通「神經網路」,對整個城市進行全局實時分析,讓數據幫助城市來做思考和決策,將杭州打造成一座能夠自我調節、與人類良性互動的城市。

這個理念,正是智慧交通的具體表現。智慧交通作為智慧城市的一部分,融入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高新IT技術,通過高新技術彙集交通信息,提供實時交通數據下的交通信息服務。智慧交通主要解決四個方面的應用需求,包括交通實時監控、公共車輛管理、旅行信息服務、車輛輔助控制等,這些應用需要基於海量數據的實時獲取和分析而得以實現。

因此,數據是智慧交通的基礎和命脈智慧。其中,位置信息、交通流量、速度、佔有率、排隊長度、行程時間、區間速度等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交通數據。智慧交通,大量使用數據模型、數據挖掘等數據處理技術,交通的系統性、實時性、信息交流的交互性以及服務的廣泛性,是其主要特點。

那麼,阿里的城市數據大腦到底是什麼呢?按照官方解釋,阿里城市大腦可以結合手機地圖、道路線圈記錄的車輛行駛速度和數量,公交車、計程車等運行數據,城市大腦即可在一個虛擬的數字城市中構建演算法模型。而通過機器學習不斷迭代優化,計算出更多的優化方案:譬如,每個路口紅綠燈設置為多長時間通行效率最高?哪些路口應該禁止左轉?公交車輛和線路如何調度更為合理?道路修建是否有更好的選擇?

如果你看不懂以上定義,這裡可以描述一個簡單場景幫你理解:在杭州的某個十字路口,南北街道車水馬龍,但東西方向車道上只有寥寥數量車。這時候,交通信號燈就如是活的一般,自動延長了南北方向綠燈的時間,東西方向則暫時保持紅燈,這樣整個路口就不會出現大堵車的情況。最神奇之處在於,整個過程不需要人工參與。類似場景,就是阿里城市大腦當前在做的事情。

當然,要想憑藉城市大腦徹底解決交通擁堵讓使交通竟然有序,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前面說過,智慧交通要解決交通實時監控、公共車輛管理、旅行信息服務、車輛輔助控制等四個方面的應用需求。目前城市大腦只做到了交通實時監控這個應用,可想而知,如果將其他三個應用也做好,對於城市交通出行效率的提升,將有非常大的幫助。

阿里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說:「這些視頻如果由交警三班倒地去看,需要15萬個交警,通過演算法,城市大腦可以在短時間內把這些視頻都看完,數清楚有多少輛車往哪個方向走了。」 據稱,阿里雲ET的視頻識別演算法,使城市大腦能夠感知複雜道路下車輛的運行軌跡,準確率可達99%以上。

事實上,在2016年9月,城市大腦交通模塊已經在蕭山區市心路投入使用。初步試驗數據顯示:通過智能調節紅綠燈,道路車輛通行速度平均提升了3%至5%,在部分路段有11%的提升。不要小看這個數字,它已表明城市大腦能夠真正能夠解決交通擁堵問題。隨著更多功能的完善,交通擁堵的情況肯定還會有更大程度的改善。

看起來,這是很簡單的一件事,其實「城市大腦」的推出以及在交通領域的簡單應用,是智慧城市項目及人工智慧技術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使得技術真正能夠服務社會。大家之前停留在談技術應用的層面而無法體會,現在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這些技術確確實實應用在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除了谷歌的alpha狗與李世石的圍棋大戰,還沒有任何時候讓我們感覺人工智慧距離我們如此之近。

阿里城市大腦的發布,讓各城市的智慧交通以及智慧城市計劃,在具體推進執行層面上又多了一個選擇。相信,接下來會出現更多的城市大腦。阿里的首個杭州大腦,也就此成為智慧城市落地並具體執行的第一步。

【王吉偉,商業模式評論人,互聯網+及企業轉型研究者。關注O2O、企業轉型、新媒體、互聯網金融、智能家居、物聯網等領域。 微信公號:王吉偉(jiwei1122) 加我請註明身份】

推薦閱讀:

TAG:智慧城市 | 馬雲人物 | 大數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