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智觀察:再牛的自動駕駛,也換不來手握方向盤的踏實?
國慶剛過不久,相信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比較高興的,卻有的人過得不是那麼的愉快,為什麼呢?因為堵在了路上,或者發生了小事故;開車的人越來越多,交通事故發生的幾率也越來越大。有沒有辦法能夠降低,甚至是杜絕交通事故呢?
根據美國媒體報道,美國政府剛剛已經設定了一個目標,要在30年內消除美國的所有交通死亡事故。目前,美國交通部下屬的國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與其他部門共同簽署了目標協議。在未來三年內,美國交通部每年將向交通「零死亡」運動撥款100萬美元。
對於交通零死亡的追求可以追溯到1997年。瑞典在這一年發起了一項 「零傷亡願景」計劃,目的就是找到並消除致命交通事故原因。從此之後,有多個國家都採納了這項計劃。雖然很多地方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因此下降,但從來沒有達到過真正的「零死亡」。
「零死亡」的目標看來不太現實。不過,也有觀點認為,但近期自動駕駛汽車取得的進展也許會成為挽救生命的關鍵。相關數據顯示,在94%的交通事故中,人為失誤都是導致事故的主要因素之一,而自動駕駛汽車在理論上能夠完全消除這一因素。
然而,目前自動駕駛技術的成熟度並不能令人滿意。今年初,特斯拉的自動駕駛功能已經在國內造成了一起嚴重的交通事故,而谷歌等公司的自動駕駛技術之前也都多多少少出過問題。
最近有一項調查顯示,有80%的美國人認為駕駛員應該永遠有權掌控方向盤,即使是在自動駕駛汽車裡,也應該如此。看來,靠自動駕駛技術來降低事故率,並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方式。
光靠自動駕駛技術就一定能杜絕交通事故嗎?保證安全行車,駕駛員的作用是不是更大呢?
其實,從狹義角度來講:
30年內實現零死亡率、零事故率的「目標」並不新鮮,它的基礎就是無人駕駛的零碰撞或者零事故,但是我覺得這個概念很難實現。現在的無人駕駛基本上是兩條技術路徑。
第一種就是全自動的無人駕駛,比如谷歌、百度正在做的,就是利用現代的GPS和電子技術、互聯網技術、車聯網技術,實現汽車的全方位無人駕駛。
第二種就是特斯拉和一些傳統汽車企業在做的半自動無人駕駛,這種方式還是有人參與的,只不過它解放了人的雙手和雙腳,可以在一定時間、一定程度上實現無人駕駛。
我想,如果要實現完全的零事故,離開人的參與是無法實現的。但是,只要有了人的參與,這種被控制的程度就減少了,它就會離最初的目標越來越遠。汽車、道路是公共交通,它是大家一起去參與的,在這種情況下,它的複雜性就遠遠超過了現在大數據所能做到的這種控制能力。
即使是30年後,我覺得也不太可能實現。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特斯拉的創始人埃隆·馬斯克,他一開始是要做無人駕駛,但是他轉向了,他把智能交通的主要注意力轉向了「膠囊列車」,因為「膠囊列車」是在相對封閉的空間之內進行交通,它與其他的交通要素產生交集的可能性是零。這說明,他自己已經放棄了這個概念,也就是說在道路上實現零事故,幾乎是不可能的。
從廣義上講:
我們現在對於技術的迷信已經到了空前的程度。一些科幻小說中提到人工智慧、AI或者VR、MR這些技術現在已經觸手可及了,但是它仍然存在一個瓶頸,這個瓶頸就是人類自己的心理、倫理和道德的標準和界限。這個問題如果不能去解決的話,讓機器去指揮人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因為機器本身也是人類去操作和指揮的,現在的黑客的侵入,包括隱私曝光,使得我們這些高技術下的人類變得越來越脆弱和不安全。我想這才是無人駕駛技術「零故障」背後最大的隱患。
從這兩個角度來講,廣義和狹義都不可能實現,也不應該被實現。前不久福特開發了一項技術,它可以把一些手勢操作投影到前擋風玻璃上,有很多複雜的聲控以及手勢操作可以在中控台上實現。它去找一個非專家的人去試車,結果發現由於這個人忙於操作各種高技術,他的視線離開前擋風的時間過長,導致他產生追尾和事故的幾率大大增加。所以我覺得人在駕駛汽車過程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人不能長時間的離開他最應該關注的道路這個核心的目標。從這個角度來講,科技再發達,駕駛員還是要起到主要的作用,也就是由我們人工的預判危險的發生並且規避。
對於駕駛員來講,不要迷信高技術。技術越高、宣傳的越花哨,我們對這輛車就要加倍的小心,這方面的事故已經很多了。對於駕駛員來講,還是要始終相信自己的能力,保持一個謹慎駕駛的觀念,這才是最重要的。
推薦閱讀:
※自動駕駛汽車的下個階段:你可以在車上打個盹
※通用Super Cruise和特斯拉Autopilot,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中國自動駕駛告別光說不練,完整測試政策將出台
※與Uber和解的Waymo,想落地自動駕駛技術還缺啥?
※自動駕駛行業的「命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