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這個世界還真不能缺少中醫

以前在線下做這個話題的講座時,曾遭人反問,「沒有中醫時,人類就存在」「西方世界沒有中醫,文明也延續到現在,並且比東方文明更發達」……諸如此類爭論,這些年間,我們也一直能從反對中醫的各類博客主、微博等大V們的言論上看到。

中醫的意義何在?價值何在?

受到傳媒的影響,我們很多朋友把中醫了解的過於片面,認為中醫是原始的、依靠個人經驗的、不科學的,甚至與「騙子」聯繫在一起。要論證這個世界不能沒有中醫,就一定要把中醫的本來面目、以及在當今社會中醫的作用說清楚。

中醫能做的事情很多,我今天想從三個特殊的角度跟大家聊聊:

一、中醫可以讓人們好好活著

在我們的日常經驗中,不論是中醫院的各個科室,亦或者中醫診所,藥店坐堂的醫生等,所有的中醫都在忙著治療疾病。可與我們經驗相悖的是,中醫不僅僅局限於治療已發現的疾病,所謂「上工治未病」,「未病」就是還沒有形成的病,雖然張仲景在經典著作《傷寒雜病論》中把「未病」定義為「已病」防傳的層面上,並對後世造成了極大影響。但中醫的奠基著作《黃帝內經》絕不是在「已病」防傳的層面上,而是以讓人好好活著的層面來闡述醫學與健康問題的。

首先,《黃帝內經》對男人、女人,在不同階段、以生育能力作為基礎做出劃分,指出各個時期的不同點,然後告訴這些人在不同的時間、空間、方位、季節、等等自然規律變化下應該做些什麼,順應規律者則可以延年益壽,即為「順天者昌逆天者亡」。

中醫把讓人「好好活著」這個目標凝練成幾句話: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 恬淡虛無,精氣內守。現代醫學認為維繫人體健康的四大基石:飲食、睡眠、運動、心態。這與2000多年前中醫的觀點完全重合,並且還少了一項。

能讓人好好活著,不生病、少生病,這個意義太大了,看官方發布的慢病發病率、死亡率、醫療費用佔比等等數據,一目了然,並且觸目驚心。

上海交大的一個附屬醫院曾做在2010年過一個糖尿病流行病的數據調研,我國18歲以上自然人口的糖尿病患病率為11.6%,而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高達50.1%。

我們知道糖尿病不是單一的一種疾病,而是代謝綜合征的一種表現。代謝綜合徵用圖示來表述的話,最終的歸宿都將是心臟病、腦血管病、腎病或癌症。而這些疾病都可以通過生活方式的調整,防止、減少、至少可以延緩發病,哪種醫學能告訴人們該如何調整生活方式,從而遠離疾病?當仁不讓的說,只有中醫。

一九體質分型工具是我研究出的指導人們正確生活的一個基礎工具,按照工具內的指導,可以基本做到好好活著,減少疾病的侵襲和困擾。(可以在本公眾號的底部菜單進行體質分型測試體驗)

二、治病,中醫有些獨特的優勢

中醫治病的效果一直備受詬病,人生病之後去找醫生治療,當然希望一治就好,這是人之常情。雖然醫治效果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但是一門醫學的興盛或衰敗必然也是要通過醫療效果的好壞做判定的。

相對於西醫在全世界通用的標準而言,西醫的治療效果往往也是顯而易見的,比如以下場景:

  • ?戰爭、自然災害時的急救;

  • ?抗生素的使用對感染類疾病的效果;

  • ?藉助物理、化學技術的進步提高病變的診斷水平;

  • ?外科手術;

在這些領域,因西醫標準化流程和可靠的效果廣泛被大眾認可並接收。

不過,我們也不要忽略西醫的先天不足。

首先是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的進展決定著西醫的發展進度,其次是建立在實證基礎上的模式依然是疾病模式,不能在疾病預防上起到作用,第三是一直保持自己獨立學科的位置,完全排除精神、意識、心理、自然等在疾病發生、轉歸中的作用,因此,西醫儘管並沒有停下發展腳步,但至今為止還遠遠沒有成為成熟的「人類醫學」,而是停留在「生物醫學」的階段。

當然,這些缺陷並不妨礙西醫成為一門偉大的醫學學科,我們只是要辯證的看待每件事物,而這種觀念正是中醫的思維模式。

中醫治病,有時候更像是一門藝術。同一種病同一個醫生可以採用完全不同的做法,同一種病不同醫生的治療方法也五花八門,不盡相同。這是否意味著中醫沒有標準,每個大夫都可以任意妄為呢?

當然不是,中醫也是有規矩、標準和流程的,制定者當然是中醫學的奠基著作《黃帝內經》以及第一本臨床治療著作《傷寒雜病論》。但是由於在200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各個時期的中醫大家們都有自己的理解、心得和體會,並且把自己的個人經驗著成書,形成了中國各家學說和流派。於是大家可能見到的是對同一個的同一種病,不同的醫生會開出不同的方子。中醫自己內部的學術問題,與患者毫無關聯,大家不必對此心存疑慮,患者應該關注的僅僅是效果而已。重複一下,僅僅應該關注效果。

但恰是在療效這個最該讓患者關注的重點上,目前是讓患者對中醫最不滿意的地方。

講兩個趣聞:

1、曾遇一自稱中醫的人找我去中藥,只是一個簡單感冒咳嗽,我問他,你也是中醫,為什麼不自己開藥呢?他說他只治療癌症,像感冒這樣的小病他不治。這樣的中醫你信嗎?

2、一個中醫大夫患有高血壓、糖尿病,並且自身在服用西藥,這樣的一個大夫卻在給其他病人用中醫治療高血壓、糖尿病。這樣的中醫你信嗎?

反正我是不相信的。

曾經有一個調侃中醫的段子,說一女,50歲,因肚子大找中醫就診,分別找了三個中醫大夫,最後一次就診半個月後卻生了一個孩子。三個大夫期間使用了各種辦法卻沒有一個診斷出該女子是孕婦。

荒唐,可笑,並且非常悲哀,當卻非常現實。我國目前一些中醫大夫的個人醫術已經低到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幾年前的數據顯示,全國註冊中醫師27萬,相對14億人口,這個數字是不是太少了?別急,還有更糟的數據,在現有的中醫師中,能應用中醫思維治療疾病的不超過300人。

中國14億人口,平均每人每年輸液掛水8瓶,雖然不同病種的輸液計量沒有數據,可我知道僅是感冒一種疾病,輸液的人群就非常龐大。

前幾天另一個驚訝的新聞是,對心臟有很大影響甚至致命風險的西藥嗎丁啉,在中國居然有10億的市場。

如果中醫連簡單的感冒、腹脹、厭食、噁心等等大眾高發的普通疾病都治不好的話,那肯定會遭到大眾的唾棄。中醫這個行當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但問題是,中醫在這些小病和眾多的慢性疾病非傳染性疾病上有著很好的療效,不是中醫的治療方法、更不是中藥不行,而是現在的中醫大夫水平大幅下降,沒有達到西醫醫生的平均水平。更不要說有一些藉助中醫做為幌子的人來進行坑蒙拐騙,毀壞中醫的名聲。

這樣說未免有貶低他人、抬高自己的意味,但我的本意並非如此,在中醫日薄西山、苟延殘喘的今日,我的同行們還能選擇堅守這個行業,這本身就足已讓我敬佩。更該感謝的是中醫院大學及中醫院,在醫療被全面西化的背景下,能以國家層面成體制的保留下中醫藥,這是未來中醫藥興旺發達的唯一物質基礎和人才儲備渠道。

回溯歷史,百年前取消科舉考試,基本銷毀了傳統文化傳承的組織保障,當100多年飽受西方列強凌辱的中國人民終於站起來以後,百廢待興,國家建設採用了西方文化的發展路線,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各路「精英」們採用歷史虛無主義,無視中國在1000多年中始終是世界經濟、文化、軍事、政治中心的事實,全盤否定中國文化,認為中國的農業文明是二等文明,而歐洲的工業文明才是世界文明中心等等,傳統文化被衝擊的七零八落。作為傳統文化之一的中醫也備受摧殘,偏安一隅,掙扎求生。

可是當我們深入社會,看看諸如按摩、艾灸、刮痧、拔罐在民間的巨大需求後,我們有理由相信,中醫不僅不會消亡,在可預見的將來,一定可以再次發揚光大。而我們目前應該做的、可以做的,就是用事實的效果證明中醫藥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看到這兒,有人不禁會問,你是否可以證明中醫及中醫藥的效果?是的,我是一名中醫大夫,所以我可以用兩個小病向大家證明中醫的效果,這個效果我可以做到,我的徒弟可以做到,任何一個中醫師按此方法也可以做到,這兩個小病就是:過敏性鼻炎,以及面部長痘。以後我們會找機會來具體說明這兩個小病。

三、中醫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猝死概率

中醫可以預測、預防和降低猝死概率。

或許這個觀點會引起很大的爭議,因為西醫認為猝死不可預防、不可預知,科學思維體系中的線性思維、非線性思維、複雜性思維、蝴蝶效應、黑天鵝事件等等,均承認事件的不可預測性,現實中有人試圖利用因果律對未來股市價格進行預測,但均以失敗告終。

為什麼會這樣?科學的發展告訴我們一部分答案,人們對事件做出判定的依據來自人們的觀察,但受特定條件的限制,人們觀察得到的信息僅僅是看得見、摸得著的部分,而在這個部分之外,還有大量的看不見、摸不著的部分與之存在著整體關聯,僅僅用看得見、摸得著的殘缺部分去做預測,自然會失敗。這就是波粒二象性、與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給人類的啟示。

這個世界是由確定性和不確定性共同構成的,不確定性的東西怎麼把握?如果能把不確定性的所有可能的軌道和路徑相加,形成量子路徑積分的計算方法,即可解決這一難題。

我們在現代生活中使用的手機、大數據、雲計算,其核心本質都可以看作是因果、非因果的整體關聯。

以上這些物理、IT科學與中醫有關嗎?當然有。2000多年前,《黃帝內經》明確提出三虛之說,即人虛、天虛、時虛這三虛,再加上人的不正確的行為方式,則「善暴死」,按時下的說法,這正是整體關聯的大數據分析模式。

人虛,即用中醫的色診和脈診(現在當然也需要加入體檢報告)判定出此人的真實具體狀態。

天虛,是中醫運氣學的特有內容,以天干地支為方法,所謂天干就是外天地對地月系統的干擾干涉,而地支則是地月系統自身的保護與支撐。用物理學的角度解釋,即為宇宙對恆星系統的影響,恆星系統(太陽)對行星(地球)的影響,行星(地球)再對自身生態系統的影響。

時虛,時指春夏秋冬四季。

所謂猝死,無非就是眾多危險因素在同一時間段疊加在一起所導致,「壓死駱駝的是最後一根稻草」,假如我們使用類似量子路徑積分的方法把各種可能的危險因素全部挖掘出來,並通過調整行為方式的方法,讓危險因素錯峰出行,而不是同時疊加在一起,即可有效降低猝死概率。

這不是設想,也不是疑猜。我們已做出的模版,正在臨床使用中。

今年備受好評的一本人類學的書,以色列人尤瓦爾·赫拉利的著作《人類簡史》,裡面提到了預測悖論,假如有人向埃及總統穆巴拉克做出預測並收取傭金,穆巴拉克及時採用應對措施,比如改善民生,逮捕、暗殺反對派人士等等,結果一年之後並沒有發生「阿拉伯之春」的革命,穆巴拉克非常可能會並以騙子的罪名逮捕做出預測的人。

提出降低猝死風險這樣的概念是否也會是這樣一個悖論命題?

我不這樣認為。降低猝死這件事具有重大的意義,預測的目的為了防止悲劇的發生,而不是驗證預測正確性的那個百分比數值。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像科學試驗,可以反覆進行。我最關心的,是儘可能讓每個人高質量的生活下去。

好了,今天,我僅從身體健康的角度去論述世界不可缺少中醫,其實除醫學的層面,還有一些重要的理由,但不在今天討論的範疇之內,留在以後我們慢慢聊。

歡迎大家對中醫話題進行有價值的再討論,給我留言也好,轉發到大家各自的朋友圈裡也行,希望能給更多朋友們提供一些不同的角度去了解中醫。

有人戲言說,如今飯桌上最容易讓朋友翻臉的話題,排名第一的就是中醫話題。這很糟糕,希望我們所有人能一起慢慢的改變這樣的局面。


推薦閱讀:

小青龍湯的「七十二變」
潘曉川論氣(十):能量儀器亟待研製
漫話體寒,一種不是病的病
同氣連枝

TAG: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