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大早趕晚集,易到會成為下一個搖搖招車嗎?

近期,易到專車又開啟了新一輪的補貼活動,充值返不同比例的現金,同時還與樂視旗下的其他產品進行捆綁銷售。雖然其宣稱市場份額有所增加,但其活動並未引起滴滴任何反應。

只做了燒錢補貼的生態戰略

2010年成立的易到,是中國最早做專車的企業。然而,打從2012年滴滴、快的等打車軟體出現以來,易到的噩夢就開始了。由於在戰略上的失誤,儘管易到也推出了打車小秘,但仍然無法阻止滴滴快的的不斷壯大,最終,在推出不到一年的時間裡,打車小秘便成為了打車大戰死掉的數十家炮灰之一。計程車補貼大戰結束之後,合併後的滴滴快的劍指專車市場,加上優步中國、神州專車、AA租車、首汽約車各路玩家紛紛入場,原本自詡為中國版優步的易到日子越來越難過。

眼看著被競品一個個超越,去年10月份融資無果的情況下,易到不得以委身於樂視,在樂視「生態化反」的戰略思路下,易到也連開數場發布會,不僅宣布將「易到用車」更名為「易到」,發展戰略從原有的專車市場轉向了所謂的共享汽車生態。

但是到了今天,在將近一年的時間裡,業界除了記住易到的發布會上呈現生態戰略的PPT之外,再沒能看到易到究竟圍繞著用戶和車主,從哪方面做了生態布局,都涉足了什麼業務以及如何切入生態業務。

而易到真正所做的,不過是在這近一年的時間裡,以充值返現為名,行燒錢補貼之實。其實,移動出行市場在經過多年的培育後已經日漸成熟,出行市場進入下一個階段的競爭,技術演算法、用戶體驗、安全保障以及與各類政府部門的溝通協調日漸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但易到依然試圖通過簡單粗暴的價格戰去追求短期的數據泡沫,以圖講一個換湯不換藥的故事給資本聽,換取下一輪融資的機會。

可是,今天能夠進入移動出行賽場的投資人,已經遠非昔日的小玩家,無論是BAT,還是國內外頂級的投資機構,均已經主動或被動地做出了選擇,易到僅靠不顧後果的燒光手上僅有的那點鈔票換來那點兒少得可憐的訂單增長和市場份額,勇氣固然值得尊敬,但對於有實力的投資人來講,未免太缺乏說服力了些。

在競爭對手用補貼營銷快速收割市場的時候,易到錯過了發展的最好機會。而在出行市場格局基本穩定的時候,易到又開始了燒錢行為。可惜這種錯位行為會很快燒光樂視補貼的資本,無異於飲鴆止渴,更讓其他投資人望而卻步。畢竟,論燒錢和家底兒,易到和同行完全不是一個量級。

起大早趕晚集的搖搖招車是前車之鑒

易到目前的情況讓人不得不想起搖搖招車,成立早,融資早,一度成為滴滴快的追隨的對手,經過打車軟體廝殺之後卻銷聲匿跡了。

早在易到還是專車先行者的2013年,彼時媒體最為熟悉的打車軟體頭把交椅並非滴滴、快的,而是如今已鮮為人知的搖搖招車,這家曾拿到徐小平、紅杉等多家資本背書的打車APP一度在北京市場佔據了絕對優勢,甚至許多計程車的後擋風玻璃上都會掛出搖搖招車的廣告。

然而,隨著隨著滴滴、快的等同行的崛起,搖搖並沒有頂住壓力,面對競爭迎頭趕上。而是選擇逃避的策略,最終因為不敵對手在2014年年中徹底關停伺服器。後來搖搖招車的創始人曾感慨「如果當時能多投入1000萬去做市場,今天站在頂峰的就是搖搖招車了」。當然,這只是當事人一廂情願的看法,畢竟世上沒有後悔葯可吃。

搖搖招車之所以快速死亡,最重要的原因是錯過了行業的高速增長期。在滴滴、快的聯手騰訊、阿里展開轟轟烈烈的補貼大戰的時候,搖搖招車卻選擇了保守的市場策略,結果迅速失去了司機和乘客兩端的市場份額,團隊最終被迫轉型,吞下了逃避競爭的苦果。

同樣,在專車競爭最為激烈的時候,易到選擇了逃避(當然也是因為真的沒人願意投錢),結果樂視做了接盤俠,給易到苟延殘喘的機會,這或許是易到比搖搖招車幸運的一點。但是,從一家獨立公司變成樂視「生態化反」的一顆棋子,易到又能從樂視手裡討來多少資源?

易到的明天會是怎麼樣?

在對搖搖招車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行為和結果背後的根源實際上是思維方式。搖搖招車的創始人王煒建和易到創始人周航有很多相似之處:都是70後,都是年少成名的連續創業者,在投身移動出行行業之前就已經在傳統行業中創立了比較成功的企業,帶著成功企業家的光環和驕傲進入互聯網的斗獸場,有一點理想主義和霸氣。

然而,正如人們常說的,經驗可以是財富,也可能是包袱和束縛。也許正是因為在之前的傳統領域獲得了引以為傲的成功,認為自己有創建和運營管理企業的經驗,而且比草根創業者們具有更多的資金和資源上的優勢。因此我們看到,在剛開始融資時,王煒建和周航一樣都沒有草根創業者的壓力和緊迫感,在對待資本時缺乏決斷,計較太多利益得失,最終都錯過了和巨頭合作的機會,當行業發展的浪潮到來的時候,他們才發現自己手裡的那點兒錢遠遠不夠買一張船票。

同時,在市場推廣和商業模式上,王煒建和周航都始終堅持傳統行業先掙錢再花錢的原則,認為補貼燒錢是違反商業規律的殺雞取卵,諷刺的是,最終他們都不得不承認自己錯了,然而為時已晚。

其實,無論是滴滴和快的當年的計程車補貼大戰,還是後來滴滴和優步的專車大戰,彼時的補貼都是為了教育市場,營造移動出行的氛圍,讓真正有出行需求的用戶培養使用習慣,同時建立品牌的市場知名度和行業地位。而無論是搖搖還是易到,都錯把補貼當成簡單粗暴的促銷工具,在行業整體快速增長時不捨得投入,風口過了才想靠吸引價格敏感的客戶拉升數據。這種對市場的錯誤認知,最終的結果只能是起個大早,趕個晚集,每一步都踩不到點兒上。

隨著市場成熟,競爭升級,提升移動出行的用戶體驗已經成為了新的競爭關鍵點,技術、規模、品牌和服務決定誰能夠走得更遠。而此時的易到卻再一次打著進軍共享汽車生態市場的旗號選擇,想通過燒樂視的錢來反戈一擊,無異於自欺欺人,更會加劇易到原有團隊與樂視集團管理層之間的矛盾。如此下去,或許搖搖招車的昨天,將會是易到的明天。


推薦閱讀:

春季出行,有哪些解決楊樹毛糊臉的好辦法?
2017五一出行預測:海灘出行熱 科技易加班
五一出遊的正確打開方式,今天先上獨家錦囊
滴滴、易到發力布局春運 網約車頭部梯隊之爭升溫
為什麼在車上容易睡著?

TAG:出行 | 移動互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