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鐘讀書《成功,動機與目標》
本書簡介
書名:成功,動機與目標
原作名:Succeed: How We Can Reach Our Goals
作者:海蒂?格蘭特?霍爾沃森 (Heidi Grant Halvorson)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3550-6
出版時間:2013年3月
購買鏈接:成功,動機與目標 (豆瓣)
作者簡介
海蒂?格蘭特?霍爾沃森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現任哥倫比亞大學動機學科學中心副主任。
多次在權威學術雜誌以及BBC、《哈佛商業評論》等重量級媒介發表學術成果。
推薦語
本書主要講述了一個問題:人是可以改變的。
沒有人「生來如此」,沒有人天生強大、擁有讓人羨慕的各種能力。我們的能力、個性等都是可以改變的,我們都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
我們都能更好地達到目標:在實現目標的路上遇到的每個問題都有解決方式,自制力、樂觀、策略都是我們應該認清併合理利用的。我們所需要的就是真正有用的知識、為目標而行動的意願和真正的行動。
內容結構
第一部分:做好準備(Get Ready)
第二部分:預備開始(Get Set)
第三部分:開始(Go)
正文
第一部分:做好準備(Get Ready)
一、你知道你將要去哪嗎?(Do You Know Where You Are Going?)
制定計劃是重要的,與如何制定目標、如何理解自己的目標以及如何實現目標都同等重要。
1.不要用「做到最好」
「做到最好」的出發點是好的,激勵他人而不給別人太多壓力。但這卻是一個差勁的激勵。主要是因為這句話太模糊,「做到最好」究竟是什麼程度?看到結果你怎麼知道這是一個人的最大努力?別人又怎麼知道他的「最大努力」到什麼程度?
如果沒有具體目標,「做到最好」所帶來的結果往往離「最好」相差甚遠。
要用具體而艱巨的目標來替代「做到最好」,具體而又有難度的目標比模糊或過於簡單的目標更能激發優異表現。
為什麼具體而艱難的目標比「做到最好」更給人動力呢?
具體的目標:排除了這個標準以下的表現,你便無法欺騙自己。達到或沒有達到,沒有中間地帶。
艱難的目標:指的是艱巨而具可能性的目標,艱難的目標讓你在無意識中做出更多努力、更加專註、更加投入,堅持得更久,也能更好地運用最有效的策略。
人們通常會把事情做到被要求的程度,而不會做得更多。要求別人有高表現,只要把「高」具體化,你就很可能看到高水準的表現。
「高績效循環high performance cycle」:成功完成困難的事更使人愉悅,能給人更大的滿足感和快感,讓人整體更覺更幸福。滿足感使人對自己更有信心,從而會給自己更多的挑戰,這又帶來更好的表現和更大的滿足感,周而復始。
2.兩種行為理解方式:宏觀和細節(The Big Picture versusthe Nitty-Gritty)
你採取的每個行動或目標都能用很多種方式被歸納和理解。
(1)「為什麼」式思維:以比較抽象的方式理解自己的行為。
(2)「是什麼」式思維:以比較具體的方式理解自己的行為。
比如,注重於「為什麼」思維的人,把在家推著吸塵器看作是「保持清潔」;注重「是什麼」思維的人,認為推吸塵器是在「吸地」。
兩種行為理解方式各有利弊,在不同的情況下,一種思維方式可能比另一種更能有效地幫助人們實現目標,關鍵是要懂得針對不同情況而適當地轉換思維方式。
「為什麼」式思維,能夠把一件事(通常是小事)和一個更大的意義或目標聯繫起來,給一件本不那麼重要或有價值的事賦予了新的意義。當人們用「為什麼」理解行為時會想的更宏觀些,那些小的、日常的舉動都變成更重大的目標的一部分。你如果想更有激勵、增強自制力,就啟用「為什麼」式思維。想像行為背後更大的意義和目的。
「是什麼」式思維,在做一件困難、生疏、複雜或是需要很多時間學習的事時更簡單有效,會聚焦細節。在處理特別複雜、艱難、沒有經驗的目標時,「是什麼」式思維。
兩種行為理解方式切換的時間:現在與未來(Now versus Later)
偏向於用「為什麼」式思維,從更抽象的角度來理解遙遠的未來計劃。針對臨近的計劃,傾向於更具體、更專註於完成這些計劃需要做什麼事情。
這其中的區別對於我們如何做出選擇和決定由非常重要的影響。
「為什麼」式思維使你更看重「合意度desirability」信息,即你做成這件事或達到這個目標對你是否有好處。將會多有趣、多愉悅、多有益?
「是什麼」式思維使你更加重視「可行度feasibility」信息,即你是否能真正做需要去做的事情。有多大把握成功?你面臨著什麼阻礙?
關於將來的計劃總是剛開始聽上去不錯,但越臨近越發現不對勁。我們並沒有花時間考慮這件事是否可行,只想了「為什麼」,卻沒有想過「是什麼」。因為我們習慣於用「為什麼」來考慮未來的事,而較少思考究竟如何實現這些目標。
對於臨近的事情,我們卻犯著相反的錯誤。我們太注重「是什麼」而忽略了「為什麼」,太糾結與細節而放棄了可能很有價值的機會。
兩者之間的權衡:當我們思考比較久遠的事時,我們會犧牲實際的考慮而選擇潛在的回報;當我們思考近期要做什麼時就滿腦事務,而沒有愉悅。
兩種行為理解方式與拖延時間
用「是什麼」方式看待目標能讓你更專註於具體的必要行動,讓你能更快地達到目標。太注重「為什麼」做一件事則可能會讓人行動比較拖拉。
3.正面思考的力量The Power (and Peril) of PositiveThinking
兩種正面思考方式:「相信自己有能力成功」與「相信自己能輕而易舉地獲得成功」。
(1)相信自己有能力成功:這是對「成功概率」的正面思考。「期望值理論」講述了人們有動力的兩個因素:一、有多大可能成功(「期望」部分);二、從中能收穫多大利益(「價值」部分)。越有動力越可能達到目標。相信你能成功真的會使你更有可能成功。
(2)相信自己能輕而易舉地獲得成功:成事之人不但有信心獲得成功,而且還同樣相信成功之路不會一帆風順。主要原因是,焦慮和擔心能帶給人很大的動力,刺激我們在問題發生前花額外功夫去避免。同時,相信目標艱巨的人會做更多準備,下更大功夫,為目標作出更多行動。而覺得實現目標輕而易舉的人根本就沒有做好充分準備去迎接未來的挑戰。
最佳策略是用樂觀的方式看待目標,同時用實際的方式思考具體需要做什麼才能實現目標。
二、你知道你的目標是從哪兒來的嗎?(Do You Know Where Your Goals Come From?)
1.信念如何塑造成就How Believing Shapes Achieving
對自身優劣勢的信念在極大程度上決定了你制定的目標。我們對自身能力的信念影響我們認為什麼是可能的以及我們實際上能夠獲得什麼。這不僅僅在於你是否認為自己已經擁有某種能力,更重要的是你是否覺得自己可以獲得這個能力。即,你認為某種智力(或個性、體力)是既定的還是可塑的?
兩種信念:
「實體論entity theorist」:相信某一特徵或屬性(如聰明程度)是天生的、遺傳的,相信一個人的智力空間有限,沒什麼方式可以改變它(智力是個不變的實體)。
認為自身特徵(如聰明程度)是固定的人過於在乎別人的肯定,想要感覺自己聰明。首要目標就是抓住一切機會向自己和他人證明自己的聰明,會特別為證實自己的智力而做決定、選目標,通常會避免太有挑戰性的目標而選擇安全選項。
「漸進論incremental theorist」:相信某一特徵或屬性(如聰明程度)可以通過實踐從經驗和學習中得來,並且投入便能獲得更多,人在任何人生時期都變得更聰明。
相信自己的任何能力都是可以增長和發展的。挑戰並不可怕,它是獲取新技能的機會。犯錯誤不代表你笨,而是提供了更多幫助你學習的信息。
2.日常生活中絕大多數目標都是毫無意識的情況下制定的
大腦負責有意識行為的部分是由局限的,一次只能處理有限的信息,不然救護產生混亂和遺落。而潛意識相反,它的信息處理能力是極為強大的。因此,對我們最有利的方法是將儘可能多的任務交給潛意識完成。
不過在你沒有制定目標前,潛意識是怎麼知道的?答案是你環境中的各種線索會觸發大腦形成目標,那些和某個目標一遍遍綁定在一起的線索會在你無意識時激活同一個目標。
環境中的哪些線索會觸發大腦形成目標呢?
什麼都有可能。
? 如與目標相關的文字或圖像就是觸發點。
? 甚至僅僅是達到目標工具的存在就能觸發那個目標的形成,如從健身房走過就能觸發一個人運動的意願。
? 連其他人,尤其是那些和你親近的、想讓你做這件事的人也能觸發你的目標。
? 陌生人的目標也能成為你的目標觸發點,即「目標感染」。但是,「目標感染」的程度是有限的,一個目標對比必須有吸引力,你的潛意識才會採納它。
但是,環境對我們的作用是有限制的,總的來說,潛意識操作的目標不是顯意識已經採納的(只是在潛意識中繼續進行),就是我們認為積極向上的目標。
讓潛意識為你服務
不管你用什麼做提示,只要使環境中充滿暗示,你就能指望讓潛意識輔助你達到目標了。
第二部分:預備開始(Get Set)
一、那些使你保持前進的目標(The Goals That Keep You Moving Forward)
你選擇的目標會影響追尋目標之路的興緻和趣味,影響你會有多容易焦慮和沮喪、憂愁到來時如何做出反應。最重要的是,它不僅能決定你的動機有多強大,還能決定面對困難時你能堅持多久。
你的目標是:「表現」Being good
「表現型目標」,展示自己的聰明、有才、有能力或業績優於他人。你的精力會被指引到獲得一個特定結果上。
我們之所以會選擇這樣的目標是因為我們認為達到這個目標能給我們帶來某種肯定,會使我們看上去或自我感覺起來聰明、有才華、很搶手,然後用是否成功(達到目標或未達到目標)來評判自己。
「表現型目標」很有激勵性,尤其是根據成績來判定的時候。但是,也削減了人面臨困境時的靈活性。只要一次失敗,自我價值感和自尊心就會受到折磨、自信會動搖,並成為「自我應驗預言」的受害者,相信自己不行,於是停止嘗試,於是註定失敗。
你的目標是:「進取」Getting better
「進取型目標」,比起證明自己,更在乎能學到什麼。他們不因是否達到特定結果而評判自己,用「進步」來判斷。重點不是一次的表現,而是長期表現。著重於自我提升而不是自我肯定。
「進取型目標」的人比較不會因為困難和差強人氣的成績而埋怨自己缺乏能力,會尋找更可控的原因。當遇到困難時,他們會做出行動,尋找出錯並修復,他們很少過早放棄。
兩種目標的差異
(1)情況不同,目標激勵性不同。
當你在做比較簡單的事時,注重出色的表現,證明自己強大可能會是很有效的方式。
當你在處理生疏、複雜或困難的任務並遇到阻礙或挫折時,注重進步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
(2)處理困難時的不同表現:
當難度提高後,追求「表現型目標」的人對成功的期望值下降,認為不可能做得好。表現開始退步,尤其是在首次表現不佳的情況下。
那些追求「進取型目標」的人,即便期望值下降也不會影響,不論他們認為自己的表現將會多糟糕,都保持著動力不斷嘗試和學習。他們更有可能堅持努力,制定更好的計劃,甚至更加努力,也會保持動力。
(3)對待過程與結果的不同表現:
「表現型目標」只看結果,這樣的人把注意力聚焦在結果上。
「進取型目標」看重的是過程,能在過程中找到更多樂趣,有參與感,從個人角度重視學到的東西,會積極而非消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更少拖延。
(4)對待「尋求幫助」的不同表現:
「表現型目標」的人認為「尋求幫助」讓自己感覺在承認失敗,不想表現得無能,避免去尋求幫助。
「進取型目標」的人認為「尋求幫助」是獲取進步的絕佳方式,會更有可能、也更主動尋求幫助。
(5)對待「沮喪Feeling Down」的不同表現:
「進取型目標」比「表現型目標」的人所經受的沮喪程度要輕一些。頻率也低一些。比較不會把壞事都歸咎於自身無法改變的問題上。
「表現型目標」的人越沮喪越無法做出有建樹的舉動。糟糕的感覺使他們更加不易付諸行動解決問題。
「進取型目標」的人感覺做糟糕越會行動起來,針對問題做點什麼。如果是能解決的問題,他們馬上行動。如果是無法自控的,他們會在體驗中成長。越是沮喪越會更利落地實現其他目標,更有動力獲取成功。
二、樂觀者的目標和悲觀者的目標(Goals for Optimists and Goals for Pessimists)
相同的目標,用完全不同的方式去理解,側重點不同,所以實現目標的方式也不同。
「進取型目標」Promotion-focused goals:從成就的角度思考,即收益最大化。
「防禦型目標」Prevention-focused goals:從安全和危險的角度思考,側重於最大程度減少損失。
1.被愛與安全
人類有與生俱來的對撫育和安全的需求,需要被愛和安全。「進取型目標」與「防禦型目標」均來自這種普遍的需求。
我們追求「進取型目標」,追求成就是為了得到愛,試圖讓生活充滿積極的事物。
我們追求「防禦型目標」,認真負責,避免犯錯以得到安全,試圖避免消極事物。
2.目標傾向性的影響因素
(1)獎懲方式不同
「進取型」家長在孩子做對事情時給予表揚和親昵,而在孩子做錯事時戶對愛有所保留。孩子明白達到父母的期望便能得到自己所需的愛,慢慢地把這種觀點從父母身上移到外界,在外界勝者得到一切。
「防禦型」家長會在孩子做錯事時懲罰他,在做對事時不再懲罰。孩子逐漸會認為達到目標時為了避免損失(避免壞事),慢慢地把這種觀點從父母身上移到外界,在外界安全勝過遺憾。
(2)文化
西方文化注重獨立以及個人重要性,人們往往會議「進取」為目標。東方文化更注重人際關係,而且一集體利益為重,注重預防損失。
3.兩種目標思維方式對「成功期望值」理解的不同
目標不同,對目標成功率和結果的價值的側重也不同。
在追求「進取型目標」時,你是在試圖獲取些什麼,會同時被高價值以及高成功率所鼓舞。目標價值越高,你越在乎成功率。這是因為更有價值的目標意味著你要付出更多時間與精力,如果要下那麼大功夫,成功率最好也很高。
在追求「防禦型目標」時,與保證安全、避免危害有關,安全至關重要,失敗會帶來危害。所以目標價值越高,你越會覺得成功是必要的,所以成功的概率便不那麼重要了。
4.兩種目標思維方式對「動力」理解的不同
在追求「進取型目標」時,所感受到的動力就像一種推你向前的殷切渴望,這種渴望因正面反饋而進一步提升。即,你越想成功變越有動力,增強信心能提高你的能量和強度。反之,負面反饋會削弱你的渴望,想到失敗便喪失了動力。
在追求「防禦型目標」時,你的動力好比警覺,是一種想避開危險的願望。在負面反饋與對自己的懷疑中,你的警覺度反而會增強。沒有什麼比察覺到失敗與危險的可能性更能啟動人們的防備機制了。
5.如何造就樂觀者與悲觀者
成功實現「防禦型目標」需要我們削弱並抑制樂觀以保持動力,即「防禦性悲觀」,通過想像一切出錯的可能來使自己為迎接前路的挑戰做出充分的準備,確保安全和避免重大損失,這是最高的警覺,最強的動力。
「進取型目標」思維的人更會被傳統的正面榜樣所鼓舞,尤其是在追求成就和榮譽時。而「防禦型目標」思維的人在看了負面教材後更受啟發,會更努力。
6.兩種目標思維方式在買東西方面的不同
「進取型目標」的人偏愛選擇有奢華、舒適賣相的產品,被「最新技術」「新功能多」等詞語吸引。
「防禦型目標」的人偏愛安全、可靠的產品,喜歡貼有「老品牌保證」的產品。
但是,你的側重點以及偏好都會根據你每時每刻所處的不同情景而改變。
7.兩種目標思維方式在「實現目標」與「失敗」上感受的不同
達成「進取型目標」,能給人亢奮的快感。達成「防禦型目標」,成功讓你覺得放鬆、平和、自若,不那麼使人亢奮。
未達成「進取型目標」,失敗會使你悲傷(萎靡、鬱悶、沮喪),這是一種精神不振的糟糕感受。
未達成「防禦型目標」,意味著危險,所以你的自然反應是高度的糟糕感受(焦慮、驚慌、緊張以及恐懼)。
8.兩種目標思維方式對待「成功率」的不同
「進取型目標」的人對成功命中的潛力非常在意,會竭盡全力放手一搏。「風險偏好」心態,不但能實現更多目標,也會發生更多失敗。他們會想出實現理想的種種選擇以及可能性。更有創意。擅長注意相聯繫的主題和合成信息。
「防禦型目標」的人不願冒險出錯,是「保守偏好」心態。他們不會經歷很多失敗,但也常常一事無成。這樣的人更喜歡做那些一成不變的事,比起未知的險惡,寧可與熟悉的魔鬼為伴。他們的思維是非常具體的,制定一個計劃然後堅持下去,注意每個細節。對看到的事物和未完成的事項有更好的記憶力。
9.兩種目標思維方式對待「人際關係」的不同
「進取型目標」使我們用收穫的眼光看待友誼,所以我們用熱心的策略來保持一切順利。
「防禦型目標」則不同,它使我們用警戒的策略來維持友誼,常聯絡以防失去聯繫。
10.兩種目標的不同實現方式
「進取型目標」:你可能會尋找方式去前進,使用更有風險的策略,那些能讓你與目標更近一步,更有可能「命中目標」的方式。
「防禦型目標」:更有可能採用謹慎、保守的策略,那些預防「錯誤情況」、避免導致危險錯誤的方式。
「進取型目標」與「防禦型目標」都能帶來成功,重點是識別目標的種類然後運用合適的策略去實行。
三、目標使你幸福(GoalsCan Make You Happy)
不論達成何種目標都會帶給你至少片刻的快樂。不過有一種寬了是轉瞬即逝的快感,而另一種快樂是追求某個目標帶給你的從頭到腳恆久的溫暖與幸福感。
1.「自我決定論」三種人類天生的需求
? 關聯感:與他人相關及相關懷的渴望——愛與被愛的渴望。
? 勝任力:影響你的周圍環境並從中獲取所需的能力。
? 自主權:關於選擇和組織自己人生經歷的自由。
能滿足以上三個需求的目標:關於建立、支持和增強人際關係的目標;專註於發展自我、增強體魄以及自我接受的目標;有關回報社會以及幫助他人的目標。
名譽、權力或打造公共形象等追求他人肯定或自我價值外在體現的目標都不會有效。
心理學家德西和瑞安提出:我們對關聯感、勝任力及自主權的需求一次次受挫後會把注意力集中在膚淺的外在價值目標上,即轉換目標(轉向那些對我們沒什麼好處的目標,代替了我們本該追求的目標)。
2.自己選擇的目標
最強的動機和最大的滿足感來自自己選擇的目標,有一種內在動力,這是一種為事物本身價值而做的願望。他們更享受追求目標的過程,覺得一切更有趣味。他們發現自己更有創造力、做出更深入的信息處理,在困難面前更堅忍不拔。
當人們覺得有選擇權、自己掌握著命運時,會更有動力,更加成功。
破壞內在動力的因素
獎勵、威脅、監視、限期以及其它壓力會破壞內在動力,讓我們感到受管制,不再能掌握局面。
但是,意外的獎勵以及不與表現相關的獎勵都是有效的。
創造選擇感
無時無刻讓所有人做出所有個人選擇是件不可能的事。
如何在安排任務、鼓勵他人採納目標的同時不摧毀可能已經存在的內在動力呢?
我們發現真正的選擇自由並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認為自己擁有選擇自由的感受。即便有的選擇微不足道甚至是虛幻的,它依然能提供自主的感受。
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這是使他們把任務最重轉化為個人目標的最佳途徑。心理學家成為「內化」,把外在規則和要求轉化成內在價值所認同的事物。
四、你正確的目標(TheRight Goal for You)
沒有一個目標適合所有的情況。選擇正確的目標意味著找到在你的特殊情況下最能發揮作用的目標。
1.當你覺得小菜一碟時
當達到目標意味著簡單、順當或熟悉時,採用「表現型目標」或許對你最有益。
或採用「進取型目標」,僅僅知道任務的簡單就能帶給我們自信和樂觀。當我們有信心成功時,「進取型目標」能帶來最大的動力。
2.當你需要一針興奮劑時
有特別希望實現的目標,可就是沒有動力開始行動,時間逝去,你和目標的距離卻始終沒能拉近。
這時可以啟動「為什麼」式思維,使人更具動力與精力,提醒自己達到目標的重要性。
或採用「防禦型目標」,認真思考失敗可能帶來的可怕後果,立即行動。
3.當前路坎坷
當涉及失敗是家常便飯而成功卻是特例的事情時:
首先確定一個具體的目標,最具動力的目標時那些具有極強的挑戰性但有成功可能且清晰確切的目標。
其次,把「為什麼」式思維轉換成「是什麼」,專註於需要實施的具體行動使你更有效率,更好地應對變化。
當困難的目標讓我們懷疑自己的能力即成功的概率時:
採用「防禦性目標」,悲觀帶給我們力量。感覺到失敗的可能會刺激我們的警覺,增強不惜一切代價達標的動力。
或者採用「進取型目標」,專註個人成長與發展,專註事物的進展而不是向外界證明自己。
4.當你無法抗拒誘惑時
採用「為什麼」式思維,想想追求目標的原因。或採用「防禦型目標」,注重於避免損失而不是獲得利益。
5.當你昨天就需要完成時
採用「進取型目標」,當你把注意力放在擴大戰果而不是避免損失時,你會加快動作,不畏冒險,會抓重點而越過細節。
6.當你需要做的完美時
採用「防禦型目標」,放慢速度,避免出錯。
7.當你需要靈光乍現時
採用「進取型目標」,提高創造力,激發你的樂觀心態和抽象思維,使你更深入地處理信息。
自發的目標也能激發創意。
8.當你想欣賞沿途風景時
採用「進取型目標」,那些目標為學習、成長和發展技能的人更愛他們所做的一切,更享受自己的生活。
自主選擇的目標比被別人賦予的目標能生成更大樂趣。
9.當你想得到真正的快樂
選擇那些能實現關聯感、勝任力和自主權的目標。
五、他人正確的目標(The Right Goals for Them)
如何鼓勵他人採納某個目標?
1.直接方式
(1)試著使別人有個人控制的空間,增強「自主權」感受。
(2)讓別人參與決定的過程(不論是關於目標還是方式的選擇),理解目標背後的原因。如「建立契約」等公開約定。
2.運用暗示
目標是被環境中的暗示觸發的。例如合適的詞語等。
但是,你要確定這個暗示對你和他人的意義是相同的,同時你只能激發他人認為積極的目標。
3.畫在此,請選畫框
「框定」:讓別人列出確保把事情做好的策略。
4.目標感染
對潛意識目標的最佳出發點是看到他人追求某個目標。可以從尋找榜樣開始。
第三部分:開始(Go)
一、征服目標破壞者(Conquer the Goal Saboteurs)
有很多犯錯的可能會破壞你成功的機會。
每天都充滿了為目標而行動的機會,你無時無刻不在選擇做些什麼。我們權衡的目標太多,注意力又容易分散,我們會錯失及時行動的機會。
不是每個目標都是有趣的,當做一件不那麼令人愉悅的事情時,很容易讓機會錯失,而選擇那些不重要卻更加使人愉悅的目標。
1.用自制力保護對目標的追求
一切目標都在互相競爭,因為時間有限,只允許你選擇一個來執行,而且有時候是兩個互相矛盾的目標。此時大腦的反應便是解除一個目標,建立一個「目標盾牌」,刪除輸掉的目標。
2.目標反饋
缺少了反饋,動力機制就會停止運轉。大腦在處理有關目標的信息時只需要一個簡單的原則——「減少差異」。當你的大腦檢測出目標與現實的差異時,它就會想做些什麼來彌合這個差距。如果沒有反饋——沒有關於進展的信息,大腦遍檢測不出差異,也不會做出任何反應。
3.兩類錯誤
第一種「監管不足」underregulation:沒有做夠成功所需的行動。如錯失機會、缺乏自我監控、缺乏自制力去抵擋誘惑等。
第二種「監管不當」misregulation:選擇了無效策略去實現目標,做錯路了。
二、制定簡單的計劃(Make a Simple Plan)
一個有效的計劃應該闡明行動的細節、地點以及方法,即「建立執行意圖」。
當你決定了行動的時間和地點時,這個計劃會為情景或暗示與既定的行為之間搭起一座橋樑。當情景或暗示在你的腦中被激活時,它無法抑制地想要惹人注目,你的大腦下意識地搜索符合條件的情景。
一旦情景或暗示發生,既定的行為會下意識地自動啟動。也就是說,你已經在制定計劃時安排了一切,大腦已經知道要做什麼了,它剩下的任務就是不假思索地執行。
三、增強自製肌(Buildthe Self-Control Muscle)
我們無時無刻不依賴著自制力,我們做每個決定都需要自制力的幫助。
鍛煉自制力就是抵抗那些總驅使你放棄、屈服或怕麻煩的衝動。
1.每個人都能提高自制力,自制力會成長。
就像身體中的每塊肌肉一樣,你不鍛煉自制力,它就會萎縮。但是不管一塊肌肉有多大,它在疲憊之後都需要休息,這樣能力才能恢復。自制力也一樣,鍛煉後也會疲勞,也會脆弱。
2.如何恢復自製肌?
目標感染:想到那些有好幾噸自制力的人也能使你被感染上自制力。所以可以想想你認識的、特別能抵抗誘惑的人。但是這種方式只有在簡單地觀察他人抵抗誘惑、追求目標時是有感染力的。當你的大腦對他們的想法、感受和行動進行形象的同步時,這種感同身受會榨乾你的自制力,所以保持心理距離是極其有效的策略。
放鬆自我來補充自制力,如給自己找些好心情。其實任何讓你振奮的事都能快速恢復你的自制力。
3.彌補耗光的自制力
行為持續的時間越長越難停止。因此,停止於開始之前是降低對自制力需求的絕佳方式。
其次,注意「為什麼」式思考和進行「自我監控」。
再次,不要同時進行兩件需要強大自制力的事,一次做一件事更有效。
最後,獎勵自己(從行動中學習、對社會有益的信念以及其它有吸引力的獎勵)。
4.尊重自制力的局限性
多數人對自制力過於自信,其實他們的自制力沒有那麼強大。我們的自我認知越膨脹,面臨的誘惑越多,因為我們自以為不會被影響而去刻意迴避。當我們不再疲憊、不再飢餓、不再消沉時,我們總忘了那些情景,忘了曾經的脆弱。我們高估了自己的控制力,把自己推向危險的境地。
四、切合實際(KeepIt Real)
樂觀、積極的心態在何處適用?
樂觀主義者的兩面性:
樂觀主義者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能用更主動、直接的方式面對困難,拒絕消極或逃避的態度。因為相信自己終究會成功,他們更加堅忍不拔,因此更有可能成功。
樂觀主義者在重要的目標上投入更多時間、精力和熱情,並在必要的時候犧牲一些次要目標。他們不光擅長實現多種目標,而且擅長處理各種目標間的衝突。
樂觀主義者對周遭環境中的正面信息尤為敏感,總是能看到事物好的一面,也擅長處理生活中的小問題。
但是,樂觀主義者覺得自己會成功,所以較少考慮行為產生的所有後果。準備的較少,冒的險卻較多。
還有一種不切實際的樂觀,不斷給自己打氣、相信自己會成功,其實是完全失去了看清客觀現實的意願。不光覺得自己能力過人,還覺得幸運之神也更眷顧我們。
當你認為自己能通過努力、計劃和相應的策略對局面有所控制時,你的樂觀是基於實際的。
五、懂得什麼時候堅持(Know When to Hang On)
1.怎樣才能堅持不懈?
就如自制力可以鍛煉一樣,你也能提高在困難面前堅持的能力,學著變堅韌。
第一,選擇能使你自然更加堅韌的目標。「進取型目標」、自主選擇的目標等。
第二,正確總結失敗的原因。是固定能力導致的失敗還是自己沒有盡最大努力或欠缺計劃、堅持、適當策略?
2.懂得何時放手?
每天時間有限,每個人都需要做出選擇,包攬一切是不切實際的。專註於最重要的事,放下其他的。
代價過大時要放棄,需要重新審視你的選擇。你要決定放棄是否是最佳的選擇,同時找到一個取代的目標。
六、給予適當反饋(Givethe Right Feedback)
1.當事情出錯時,給予建設性反饋
要儘可能具體地提出問題環節,具體從哪些方面改進,以避免你和聽者過去概化地理解問題。
確保不要剝奪對方對自身表現的掌控感,讓他們感受到還有改變的能力。
在努力沒有帶來相應的結果時,避免任何讚賞的話,把反饋焦點集中在純粹的信息上。
2.當表現良好時,讚美的五個準則
讚美會增強他人的自信和決心,讓人更主動地投入。讚美也會製造不必要的壓力,使人們過於注重表現的維持,不敢冒險,削弱自主意識。
對良好表現的讚美必須基於五個準則才能產生積極作用。
(1)真誠,或至少聽起來真誠。
儘可能地使讚美具體化。
沒人希望因為自己沒做的事、做的糟糕的事或不值得的事得到讚揚。
你的行為與語言保持一致。保持目光接觸、避免說話前停頓太長。
讚美之詞避免泛濫,讓人知道你只有在看到優秀表現時才會真心給予讚美。
(2)著重讚美勤奮、毅力、有效策略和決心等對方控制範圍內的因素。
(3)勿把對方與他人作比較。
側重於自我超越,對比一個人目前和過去的表現。
(4)不要剝奪對方的自主感受。
試著尊重周他人的感受和選擇,支持他人的自主權。
(5)傳達現實的標準或期望值。
鼓勵別人樹立有難度卻可觸及的目標。別讓誇張的語言把別人淹沒在太想完美的壓力中。
http://weixin.qq.com/r/c0RUTC-EjnLxrWsv9xFh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資深作家告訴你,我們的閱讀世界是多麼地白
※想跑贏90%的人,請停止買書
※章魚讀書群五月作品 | 大丸兒《斷舍離》
※你可能並不知道怎麼使用FT中文網
※515.讀書25~《未來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