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說「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這句話如何翻譯成白話文?你如何理解這句話
附《道德經》第13章原文: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不同意樓上。 這兩句話是互文,基本上是一句話:視自身像天下一樣重要並愛護的人,才可將天下託付於他。 有句俗話:連自己都不愛的人,怎麼會愛別人。話糙理不糙---心理學中,在他人眼中看到了自己才產生了同情心。老子的時代雖無科學但這句話基本是源於這同一道理。 換言之,珍愛自己的人,才會理解天下人的愛與痛苦才會設身處地地為天下人著想。
直接翻譯的話就是說珍貴自己的身體是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託付他;愛惜自己的身體是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不過很多人解讀是將此句引申為:「以貴自己的態度去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託付給他;以愛自己的態度去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託付給他。」
老子說,為什麼寵辱你都會驚呢,你把寵辱看得跟身家性命一樣重要,把寵辱看成生命的全部,把什麼事都想到自己身上,這樣你就得寵也驚失寵也驚。如果你能達到忘我,不考慮自身,那你還有什麼可驚的呢。
然而,according to 王夫之對其的批判:很多人把天下發生的事情當作事情去著手解決,而聖人卻置身於天下發生的事情之外。君不見那些去解決天下事情的人,那一個不遭到憂慮與患難?對榮譽感到驚慌,對恥辱也感到驚慌。所以那些解決天地間萌發的事情的人,是在為驚慌所纏繞,生將事情辦砸了。只有忘記自己存在的人,放任耳朵,不承擔為天下而聽的任務;放任眼睛,不承擔為天下司看的任務。我的耳朵與眼睛都得到清靜,於是天下能耳聞目睹的事情都不會來擾亂我。讓禍害遠離自己,並在天地之間消失。於是,即使被老百姓踩在腳底下加以侮辱,我也不會垮掉。言外之意是這樣不聞不見的人怎麼可以將天下交給他呢?!( 眾人納天下於身,至人外其身於天下。夫不見納天下者,有必至之憂患乎?寵至若驚,辱來若驚,則是納天下者,納驚以自滑也。大患在天下,納而貴之與身等。夫身且為患,而貴患以為重累之身,是納患以自梏也。惟無身者,以耳任耳,不為天下聽;以目任目,不為天下視;吾之耳目靜,而天下之視聽不熒,驚患去已,而消於天下,是以百姓履籍而不匹傾。) 表示贊同以上。這部分主要講的是如何成為一個偉人,一個人見欽敬的領導,答案就是「無我」,永遠地捨己為人。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我只要想滿足自己的慾望,就有私心存在,then就有患(把柄)在身。只有完全可以忘記自己利益,不為自身謀私利,「以身為天下」只為社稷蒼生謀福利的人,才能把天下黎民百姓寄託於他。是故,「無欲則剛」。這是教領導如何做人才能樹立威信。
例如:
「如果我當選市長的話,我決心使下一屆市政府成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廉潔的、高效率的政府,這是我的決心。首先,從小事情做起,一定要堅決地剎住吃喝風和受禮風。這不但是節約,而且是樹立一個勤儉建國的風氣……所以我想先從我做起,從市政府做起,我們市政府的人員下基層、到工廠,無論如何要做到『一菜一湯』……今後我們市政府任何會議嚴禁發包,這是一個象徵,就是說以後不要搞送禮、發東西這種風氣……」8月11日,《朱鎔基上海講話實錄》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首發,朱鎔基1988年4月25日在上海市九屆人大一次會議上的上述講話內容,也被收入該書中。
《道德經》就是寫給領導看的。如果領導們台上喊著反腐敗,台下自己親屬生意做的不亦樂乎,這反腐敗就搞不下去,大家都知道你在裝樣子。「其身正,不令而行」。
整個寵辱若驚部分講的都是無我,破除「我執」。
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得寵與受辱都是一回事。寵是別人給的,得到了就有失寵的時候,失去了反生嗔恨,就跟「受辱」是一回事,是故得寵也要驚---老子這個辦法,就牢牢掌握了人際關係的主動權。寵辱不驚,去留無意,its easy to say,but hard to do. 只有破除「我執」的禁錮,才能真正做到寵辱不驚。
論權謀,教做人,道德經是老祖宗。
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中把這句解釋為:「在為人處事中,貴重自己身體超過貴重天下的人,可以把天下給予他;愛他自己超過天下的人,可以將天下委託於他。」
(這樣解釋也有一點原因,前文提到的是道家第一階段的楊朱,而他的基本觀點就是「為我」和「輕物重生」)
當時看這一段時我也不理解,就去問了語文老師。為什麼要將天下託付給更看重自己的人呢?
正因為他們重視自己的生命多於這個世界、天下,所以他們不會對權力有過多的留戀、慾望,類似於一個只為人民做事但也可做到「禪讓」的「賢」的君主。
(同樣楊朱的政治哲學:「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算了算了,還是編輯了
俗話說的,屁股決定腦袋!
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
在組織管理工作中需要有適當的獎懲機制,獎懲要有度,能夠觸動獎懲對象的感受。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是否能觸動獎懲對象,要看他的屁股坐在哪?立場站在哪?即他最擔心的是哪個身份的問題?如果獎懲不能動搖到他的身份,無欲則剛,就沒有效果。
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
屁股坐在天下層面,認為天下的身份高於一切的人,是將天下的所有權寄予他的必要條件,否則就會被人賣了還幫人數錢;
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雖然屁股不坐在天下層面,但珍惜天下身份的人,是將天下的部分使用權委託於他的必要條件,否則所託非人自取其辱。
「於"有超過的意思,」貴為身於為天下「也可以解為:珍惜自身超過天下。
這與前文的」及吾無身有何患「意思也是通順的。
雪漠:如愛身般愛天下
?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如愛身般愛天下選自《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經&>第一輯》雪漠著,中國大百科出版社
?關於「貴大患若身」有很多種說法。有人覺得應該是「貴,大患若身」,「貴」是看重,「大患」是大的禍患,像對待大禍患一樣對待自己的身體,重視大禍患像重視自己的身體。這種解釋最流行,但我覺得宋徽宗的解釋更為到位,也更接近老子的本意。宋徽宗認為,「貴」是榮華富貴的意思,它代表權威、威勢和得到尊重,是一種對富貴的嚮往和渴求之心。這樣解釋的話,前後文就渾然一體了。所以,我覺得,老子想說的更可能是後者。也就是說,「貴大患若身」指的是榮貴是有大禍患的,就像人的身體一樣。人有了身體,就有了禍患;人嚮往榮貴,也會招來禍患。有意思的是,宋徽宗雖然喜歡老子,雖然喜歡道家,退位時還自封教主道君皇帝,研究《道德經》也研究得很好,但他跟李後主一樣,也是個藝術家,在書法藝術上的建樹,要強過他做君王許多。後世評價他時,就說了這麼一句話:「宋徽宗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宋徽宗什麼都做得好,唯獨是當不好皇帝。岳飛的《滿江紅》很多人都知道,裡面寫到「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靖康恥的主角就是宋徽宗、宋欽宗兩父子。
?
我在《空空之外》里寫了一段話,剛好可以回答這個矛盾:
真信仰者,有高遠而具體的發心,有正見智慧的指導,有持之以恆的精進,有如理如法的修證。他不僅僅是學者,更是行者;不僅僅是利眾精神的傳播者,更是徹底的實踐者。他的一生,是為了踐約那精神,他的目標持久而專一,他的目光遠大而務實,他可以捨棄一切的虛幻外相,而直奔精神的內核。那內核,就是他們的信仰,也是他們的發心。
老子很有意思,他明明是在講修道,但《道德經》的五千字中,偏有那麼多關於治國、關於天下的說法,所以,老子不僅僅是哲學家,他也是帝王師。他的《道德經》也教人如何治國。從這一點上,我們就可以看出老子的一種情懷。他也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跟那些隱居山林的隱士不一樣。隱士們對官場失望,於是無可奈何地隱居山林。隱居時,他們心裡是否還有愁懷沒有解除?山野林間的閑適生活,能不能沖淡他們不能一展抱負的失落?說不清。但老子是逍遙自在的,雖然他有一種悲憫之情,並不是置身事外的,但他知道世界就是這樣。他不會強求世界照他認為正確的方向發展,他只說他該說的話,把自己做好。有人來找他,他就教,把該留的東西留下來。他也不管對方是孔子,還是尹喜,弘揚的是儒家思想,還是道家的學說。他只管傳道授業解惑。如果真正地學習了《道德經》的精神,並能用於行為,人肯定會改變的。可惜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之中,做到這一點的君主並不多。很多皇權在手的人,都放不下那些榮貴地位。人就是這樣的,不經過脫胎換骨的實修,人是不會變的。僅僅把智慧當學問來研究,雖然也有它的意義,但是,對個體生命來說,其作用實在太微弱了。
?
接下來,老子開始解釋「貴大患若身」。
他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我之所以會有大患,是因為我有身體。人所有的煩惱都源於身體,如果沒有身體,就沒有諸多的慾望和攀比,很多煩惱就不會產生。最明顯的就是生存的煩惱,肉體享受帶來的煩惱。眼耳鼻舌身意都會帶來煩惱,各種美好的東西都會讓人生起貪心,得不到,就會痛苦。身體本質上也是痛苦,因為身體是多種元素構成的,它有生必有滅,你無論多麼小心,它都必然會得病,必然會衰老,沒有例外。這是人類最為困惑的問題。我們國家現在進入了老齡化社會,到處都能看到老人,一個人老了之後,無論他年輕時多麼風光,都會顯得非常可憐,如果他還得了大病,躺在醫院的病床上,就更可憐了。?
最近,我回甘肅看了一位老師,他得了很重的病,快要死了。他以前是一位名作家,做過很多事,但我見他那時,他躺在病床上,垂垂老矣的樣子讓人很心酸。而且他顯得非常痛苦,疾病帶來的疼痛很折磨人。這時,過去所有的榮譽都救不了他,過去所有的精彩都不見了。屬於他的,只是一個很快也會消失的軀殼,一個行將就木的身體。他剛生病時,還有很多朋友去看他,到後來,很多朋友也不去看他了。他孤零零躺在病床上,陪他的,只有疼痛的肉體。每個人都有這麼一天。健康時,人有很多麻煩,因為有太多的期待和計劃,也有太多的攀比;得病時,人會更加煩惱,因為肉體的衰弱和死亡無可抗拒。所有老人都害怕這一天。但一旦人知道自己很快就要死了,就會看破很多東西。他的世界會被一種虛朦的氛圍所籠罩,就像《白虎關》中的月兒,也像《大漠祭》里的憨頭。如果你想知道人面對死亡時的心情,你可以去看這兩本書。
每個人的一生中,有件事是必須要學會的,那就是面對死亡。人可以不結婚,可以不生孩子,可以不戀愛,甚至可以不進入社會,可以過田園牧歌的生活——當然,這種生活也在消失——但他不可能不衰老,不可能不死亡。人不可能拒絕的存在之一,就是死。一旦他的人生被死亡的陰影所籠罩,他就會發現任何東西都沒有意義,因為他帶不走什麼。這時,他和健康的人就像生活在兩個世界裡——他很快就要退出歷史的舞台了,但世界仍然在喧囂,一片喧囂之中,人們聽到的永遠都是歡樂之聲,人們是看不到死亡的。
求不得更是這樣。貪圖美的東西,得不到就會痛苦;愛別離也很痛苦,明明想要天長地久,想永遠在一起的,偏偏到不了一起;怨憎會也痛苦;肉體病了也痛苦;再加上內心、五蘊、肉體的各種感受,都會讓人痛苦。所以,人類絕大部分的痛苦,都跟身體有關。
年輕的怕衰老,健康的怕得病。很多人一旦體檢,等待體檢報告時,心裡就會出現諸多聯想,我的身體究竟怎麼樣?一旦身上出現疼痛,馬上就想到會不會是癌症?因為癌症太多了,到處都有,癌症帶來的痛苦也太多了。所有人都有這樣的憂慮。「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
對榮華富貴的嚮往也是這樣,它跟執著身體是一樣的,都是人生的大病。
反之,「及吾無身,吾有何患」?要是我沒有身體的話,我有什麼好憂患的呢?一些久病之人往往能看開,能看破生死。因為他知道自己的身體已經這樣了,他也就不再擔憂生死問題了。這時候,要是遇上善緣,他們也可能會成為智者。
??
「貴以身為天下」也有多種解釋:
其一是,為了治理天下而珍惜身體;其二是看待天下超過自己的身體;其三是像愛身體那樣愛天下。三者都有它的道理,都可以「寄天下」。愛惜身體,是做人最基本的東西。
以前,我們經常讓一個朋友做些事情,結果有一天,我看他的日記,發現他開車的時候希望自己撞死。他總是在想「我要死、我要死、我要死」,我們後來就不敢用他了。為什麼?因為我們怕出事。連命都不要、連身體都不愛的人,是不可以託付大事的,除非他是智者——也就是說,他已經真正地破除了身執,破除了我執。為什麼?因為,珍惜身體是人的天性,如果連身體都糟蹋,他還會愛誰呢?歷史上有個著名的「殺子以適君」的故事:
齊桓公有個廚子叫易牙,他做的飯非常好吃。有一天,齊桓公隨口說了一句,我什麼都吃過,可惜還沒吃過人肉。結果易牙就把自己四歲的兒子給殺了,蒸熟給齊桓公吃。齊桓公知道之後很感動,甚至想讓易牙繼任管仲之位,但管仲告訴齊桓公,易牙是個小人、奸臣,叫齊桓公一定要遠離這種人。齊桓公問為什麼?管仲說,愛兒子是人的天性,易牙為了取悅您,連兒子都能殺害,還有什麼事不能做呢?後來,易牙果然和另一個小人一起,趁齊桓公得了重病,把齊桓公活活餓死在宮中。?
同樣道理,我們也不能糟蹋自己的身體,因為愛惜身體也是人的天性。所以,老子一直強調愛身、惜身。他甚至認為,「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當一個人像愛惜自己的身體一樣愛惜天下人,或者為了治理天下愛惜自己的身體時,你就可以把天下託付給他。老子說得非常有道理。推薦閱讀:
※老子的哲學思想是反智主義嗎?
※如何理解老子與莊子提出的絕聖棄智?
※隋廣義解讀:老子的超凡智慧是從何而來的呢?
※道字有幾種解釋?
※「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 」這句話怎麼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