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erno:人口過剩引發的「危機」

「Willkommen,bienvenue,welcome.」

「尊敬的女士們、先生們,歡迎。」

——《歌廳》

在本文開篇,先問一個令人不安的假設性的問題,請做好心理準備、勇敢的直視它:如果你打開一個開關,會隨機地消滅地球上的一半人口,你會這樣做嗎?

羅伯特·蘭登的回答是:「當然不會。」

「好吧。但是如果有人告訴你,假如你不立刻打開這個開關,人類將在一百年內滅絕,你會怎麼做?你會將它打開嗎?哪怕意味著你有可能謀殺朋友、家人甚至你自己?」

——西恩娜·布魯克斯(《地獄》女主角)

這個問題的提出者並非西恩娜,而是貝特朗·佐布里斯特(《地獄》「反派」,超人類主義者,生殖細胞系基因工程師,在遺傳工程上取得重大進展製造「不孕瘟疫」——「地獄」病毒和本書所講述的危機)。

正是人口過剩這一現實問題,導致這個超人類主義的天才做出了最極端、最瘋狂的行為。

丹·布朗依然將精心研究過的歷史和密碼學融為一體,本書花招琳琅滿目,節奏快捷、機智絕倫、旁徵博引......不過在丹·布朗獨有的筆調下,這本書卻有了更為現實的關注點和更引人深思的內容展現,不是宗教秘密的揭露,也不是歷史懸疑的證明,而是對全球性問題的帶入和討論,其展現形式正是他拿手的創作方式——智性懸疑小說

小說中虛構的著名生化學家貝特朗·佐布里斯特開創了生殖細胞系遺傳修飾技術,作為一名忠實的超人類主義(H+)擁護者,他將自己開創的技術用來改善人類基因,以實現H+運用技術來超越人類軀體天生的弱點這一基本理念。可他同時發現,由於人口過剩,人類這個物種會在沒來得及這樣做之前就已滅絕。光是人口數量就會造成我們物種滅絕,我們根本沒有機會來實現基因工程的美好前景。

於是貝特朗向世界提出了文首的問題,並表明:他會那樣做。當然,在這個假設性問題的框架下的肯定回答只是他的一種表態。他認為有關方面應採取勇敢 的行動來解決人口過剩,比如任由大規模傳染病肆虐,而非預防或控制,就像歷史上黑死病肆虐使得歐洲人口減少三分之一。

「汰劣存優是上帝的自然秩序。

你們捫心自問,黑死病之後發生了什麼?

我們都知道答案。

文藝復興。

重生。

生死循環。自古如此。

想要進入天國,你必須經過地獄

這,大師(指但丁及其作品《神曲》)已經告訴我們。」

——貝特朗·佐布里斯特

最後他製造的「地獄」病毒會隨機使全球三分之一的人發生DNA改變,雖不致命卻使人不育,並代代相傳。他認為相比於黑死病的歹毒,這是一個永恆的解決人口問題的文雅、人性的辦法:醫院裡將不會擠滿奄奄一息的病人,街頭將不會有腐爛的屍體,也不會有倖存者為失去心愛的人悲痛欲絕。人類的生育率將穩步下降,直至總人口減少至40億(地球上理想人口數量)。

因過激言論,貝特朗飽受世人詬病,由備受世人寵愛的天才科學家變成遭到拋棄的偏執瘋子。而小說對人口過剩的引入和討論,巧妙地通過貝特朗和伊麗莎白·辛斯基博士(小說中的WHO總幹事)的對話交鋒來展現。辛斯基博士在交鋒後,將貝特朗列入生物恐怖分子名單,監視器一舉一動。貝特朗通過戀人西恩娜找到「財團」——一個提供私密服務、從不過問客戶要求服務的用意、永遠置身事外的組織,要求其為他提供一個安全場所,在不被發現、不被外界打攪 的情況下完成他的傑作。正是「財團」提供服務、不問問題、不做評判的行事哲學,讓他向一個錯誤的人允諾提供服務,並促成了這場危機。但一向不出意外、總能滿足客戶需求的「財團」,這次卻失了手——

在於貝特朗結束「人間蒸發」服務的前一個星期,貝特朗於清晨在佛羅倫薩阿爾諾河散步時被WHO發現並追捕,逃跑過程中他從巴迪亞塔塔頂跳下......

小說正是從貝特朗逃跑並跳塔殞命這一情節開始......

我們對丹·布朗小說的特點多少都有了解或體會,我就不去做評了。我也並非在上文進行劇透,小說的精彩劇情(尤其是人物、劇情的反轉)不是我幾千字就複述出來的,各位不必擔心閱讀原著或觀看電影(2016年10月14日)會失去新鮮感,畢竟主線還是蘭登教授的解密和化解危機的過程,而且副線比我上文所述的還要多。所以,頂多算是輕度劇透。(勿打、勿噴)

話說回來,對於全球性問題,我原來受阿爾·戈爾的影響,專註於全球氣候變暖問題的了解和學習(還不敢說是研究),還做了相關文稿、PPT(百度腳後跟共和國在文庫中貢獻的「全球氣候變暖PPT」)。後來讀了《地獄》,我才意識到,全球氣候變暖不是唯一讓人難以接受的事實,還有人口問題等等。

難以接受的事實?或許你不覺得難以接受,或許你認為很難接受。不過無論你信是不信,事實就在那裡。而最具真實性和說服力的事實,就是相關數字和圖表。

(考慮到這並非科普文,我不作過多闡述,僅用兩張圖表證明人口過剩問題的真實性和嚴重性。)

WHO評估的影響人口的幾個關鍵環境問題(網上沒找到,從書上拍的)

這張圖反映了最簡單的關聯——就是基於單一變數 的函數。每一條曲線的上升都和這個變數的值成正比——而對這個值每個人卻都諱莫如深:全球人口數。

自公元1世紀起至今,人類人口數量增長如「J」型增長模型,呈指數函數的形式瘋狂增長。我們從圖中可以看到,2050年,即34年後,人口數將為90億!

「當居民遍布各個角落、世界擁擠不堪之時,人們既不能在原來的地方生存下去,也無法遷徙到其他地方......這個世界就將自我凈化。」

——馬基雅維利(1469-1527),義大利政治家和歷史學家,著有《君主論》

馬基雅維利接下來的話是這樣:「瘟疫是這個世界自我凈化的自然方式。

若某個物種數量太多,超出了其環境的承受能力,它自然就會滅絕。我們誰也無法想像這種事情會發生,可是,不能僅僅因為人類無法想像某件事會發生,就意味著它不會發生。馬爾薩斯(數學家,人口學家)正基於此預言地球終將因人口過剩、不堪重負而崩潰。(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

文題的危機不僅指小說中貝特朗引起的危機,它更是真實存在於現實中的危機

也正因此,貝特朗預見了人口過剩將會讓但丁筆下的地獄在人間出現,為了「救世」,他為世人留下了禮物——「地獄」病毒

對於人口問題這個沉重且令人不安的話題,確實需要我們勇敢面對。我並非相關的專業人士,也不是借文此來倡議,而是想傳遞丹·布朗在《地獄》中的對待該問題態度:不要否認,不要逃避;尊重事實,尊重真理;冷靜客觀,積極應對。我們民眾雖不能決策,但我們卻不可避免的參與其中。

再看文首的問題,我想你一定不會像初次看到時那樣茫然或困惑。的確,它真令人不安且難以做出選擇。但是我們唯一的選擇是不能無所作為——

地獄中最黑暗的地方

是為那些在道德危機時刻皂白不辨的人準備的。

我想在這個精彩絕倫的故事背後,丹·布朗可能不是無意間用到人口過剩這個「素材」的。(請原諒我的主觀臆斷。)這個「素材」的運用,也使得這部小說有著比羅伯特·蘭登系列前幾部 更深層次的意義和更具價值的思考。

「記住今晚,因為它是永遠的開始。」

小說中提到「但丁的地獄,從1330年開始就一直在為預言式的作品提供靈感」,從波提切利的《地獄圖》,到羅丹不朽的群雕《地獄之門》,再到多雷的鴻篇巨製——描繪了整個地獄之旅的蝕刻插圖......還有影射意味的丹·布朗的《地獄》,它們都以其獨特的特質來啟發、引導、傳遞、表達著某些對人們有益的精神力量。在眾多名著、名畫、名雕塑中,但丁的《神曲》宛若夜空中的皓月,而在它的周圍,布滿了閃耀的群星。

——2016年6月19日,夜。

P.S.:我出一里拉,告訴我你在想什麼。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丹布朗的小說?
為什麼電影《達芬奇密碼》,《天使與魔鬼》,《但丁地獄》的普遍評分都不高?

TAG:丹·布朗 | 但丁密碼電影 | 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