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抔黃土,一壞萬年?
凡不做事者,必定被人遺忘。這已經是歷史的必然。我今天就要說一位大部分人絕不知曉的人物,泰伯,而研究泰伯的原因,源於一副我也不知道孰是孰非的對聯。我在小時候,玩過一款遊戲叫《武林群俠傳》,遊戲中融合了大量中國古典文化,其中就包含對聯。我在那個年紀,雖然沒有任何歷史常識,卻也能了解大部分對聯所講的意思。惟獨在劇情中的某年中秋的兩副對聯,讓我完全摸不到頭腦。它們分別是:
壯士奮揮錐,報韓已落泰山膽大王煩借箸,榮漢終函項羽頭
誌異征誅,三讓兩家天下
功同開創,一壞萬古江南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慢慢了解到第一幅對聯中的項羽是誰,雖然在後續的學習中知道了該對聯的多個版本,即泰山,秦王和秦皇。在本文中,我無意於研究這副對聯,而是研究讓我更加難以理解的第二幅對聯。
此對聯如果沒有解釋和故事串聯,任你怎麼猜也猜不出這是在寫誰。實際上,這幅對聯的歸屬權沒有爭議,應當屬於周文王的大哥,泰伯,這樣一個基本上無人知曉的遠古聖人。我能知曉泰伯也純屬偶然。我在2010年參加北京市高考,當年的北京高考狀元名叫李泰伯,出自人大附中。我首次看到這個名字的時候便覺得奇怪,為何有人會以伯字為名。後續報道提到了其父因為論語一篇《泰伯》而將其取名李泰伯。我便查了一下泰伯何人及其光輝之處。
吳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歷之兄也。季歷賢,而有聖子昌,太王欲立季歷以及昌,於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荊蠻,文身斷髮,示不可用,以避季歷。季歷果立,是為王季,而昌為文王。太伯之奔荊蠻,自號句吳。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餘家,卒為吳太伯。
《司馬遷,史記,吳太伯世家》
該篇所講為泰伯和其弟弟仲雍因為弟弟賢明,故逃離國度,遠赴吳地,斷髮文身,以示自己絕無心為王,讓父親只好傳位於三弟。後來三弟的兒子姬昌果為一代聖主周文王,與其子建立了周朝。而泰伯、仲雍到了吳地,也備受敬重。因為泰伯不求名利的讓賢作風,後人創作了這幅對聯來祭奠他,據說此幅對聯現在仍懸掛在泰伯廟中。那麼,我們的問題就來了,這幅對聯到底在講什麼?
首先需要說明,我現在在美國讀書,身邊既沒有專家學者也沒有古籍文獻,所有資料只能從網上獲得,因此我無法保證資料的正確性。在這個遙遠的年代,本來可以找到的信史就極少,若是加上著書者無心之過或者錄入者的毫釐之失,則我得出的結論必定與真相有雲泥之別。然而,我也應該感謝這個繁華的網路,它讓我能夠找到十倍於百年之前專家所讀的典籍來充實我的結論。因此,我的結論可能綜合各方面的信息,卻也不敢保證完美。
泰伯廟的這副對聯,上聯比較容易理解。誌異征誅,即為泰伯仲雍之志不在立國,故而他們「三讓兩家天下」。古人寫文章喜歡用虛數,而這裡的三和二確實有據可考。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孔子的弟子們,論語,泰伯篇第一》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孔子對於泰伯的在現世人看來可能有些愚鈍的行為大加讚賞,而且提到當時群眾的讚美並不是因為有得而贊——因為獲得了好處而讚美,卻是無得而贊——即使沒有得到任何好處也要讚美泰伯的道德。另外,孔子在這裡說到泰伯三讓天下。第一讓,就是泰伯和仲雍遠赴荊地,跋山涉水而拒絕借王位。第二讓,是兩人之父古王去世,二人回家奔喪之時依然不接受王位,而三讓,則是泰伯之弟姬昌被商王所誅,主少國疑之際,泰伯依舊沒有稱王。至於兩家天下,我竊以為一家為其原本應當繼承的周國,另一家則是其自己所建立的吳國。
太伯卒,無子,弟仲雍立,是為吳仲雍。仲雍卒,子季簡立。季簡卒,子叔達立。叔達卒,子周章立。是時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後,得周章。周章已君吳,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於周之北故夏虛,是為虞仲,列為諸侯。
《司馬遷,史記,吳太伯世家》
泰伯死後沒有兒子,因此其弟弟仲雍幾即位,並將王位往下傳承,延續了吳國並受到周武王的冊封。因此可以理解為泰伯讓的第二家為其自己開創的吳國。然而不能理解的事情也存在。
說好的泰伯沒有後代的??當然,我所看到的網頁都有所交代,承認泰伯無子,而他們是仲雍的後代。那是仲雍的後代就是吧,你幹嘛說是泰伯的?還有的人自稱為嫡系。那如果這麼說你們是不是也是姬昌的後代,也是烽火戲諸侯那主兒的後代?其實我看了以上的故事就覺得仲雍的影響力雖然沒有泰伯大,但是在三讓兩家的過程中一定是建立了不少功勛的,最主要的就是建立了春秋時期的一流強國吳國,而後世對他的關注卻比泰伯還要少,現在知道了,自己家人不認啊!
此幅楹聯的下聯才是我關注的重點:功同開創,一壞萬古江南。其中功同開創也有作功同開闢,我以為此處用創更加合適。《古漢語字典》中,二者解釋如下:
辟 <動>開闢;開墾;開設。《齊桓晉文之事》:「欲闢土地,朝秦楚。」《治平篇》:「隙地未盡辟,閉廛未盡居也。」《病梅館記》:「辟病梅之館以貯之。」
創 <動>開創,首創。《出師表》:「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復庵記》:「華下之人助之材,以創是庵而居之。」
此兩解釋為與聯意最接近的兩項。我們可以看到創包含辟,而辟是創的一種手段。在泰伯所處的時代,吳地為荒煙漫瘴之地,只進行開墾恐怕無法完成建國大業,必須要以創業的心態,從無到有。引文中諸葛亮《出師表》的「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中的劉備也是從無到有的過程,因此我以為用功同開創更加合適。後面半句的一壞萬古江南就讓我最為不解,遑論另外一個與之相同流行的版本為「一抔萬古江南」。該句中一抔(壞),萬古,江南都是常用字組成的常用詞,但是組成句子卻讓人無法理解。
因此,我研究的第一步仍是查字典。首先,泰伯廟在先秦時期已立,後世幾經翻修,目前所見者為明清時期建築。一般古建築翻新需要重提楹聯,那麼我們有理由相信對聯是在明清時代所提,那麼選用的字典應當為最接近時代的《康熙字典》。《康熙字典》中兩字用法如下:
(壞)〔古文〕??【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古壞切,音怪。毀也。又胡怪切,若??。自毀也。
【毛氏韻增】凡物不自敗而毀之則古壞切,如魯恭王壞孔子宅之類是也。物自敗則胡怪切,如春秋傳魯城門壞之類是也。又【集韻】乎乖切,音懷。壞隤,山名。又胡罪切,音瘣。
【詩·小雅】譬彼壞木,疾用無枝。又葉胡對切,音潰。
【詩·大雅】無俾城壞,無獨斯畏。又葉戸恢切,音回。
【家語】孔子歌曰: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與下萎葉。萎,音哀。
(抔)《禮記?禮運》:「污尊而抔飲。」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中沒有對文字的具體解釋,只有運用。這裡可以看到壞作為動詞為破壞、毀壞之意最多,而抔除了我們所知的量詞外,還有一個意思是用雙手捧東西。《禮記》中的這句「污尊而抔飲」指的是上古時期,人們在地上挖個洞,用手捧著水喝。
此時,顯然是抔字更合適對聯中的語境。泰伯與弟仲雍獨入荊地,靠雙手捧出了一個流芳萬世的富庶的江南。
最後一點,根據對聯的平仄——因為設定對聯為明清時期所立,都城必在北方,語言與當今普通話的發音差距較小——一抔也較為合適。上聯三讓兩家音為平仄仄平,下聯一抔萬古則為仄平仄仄,換成一壞萬古則是平仄仄仄,顯然一抔更好。
至此,我得出的結論是泰伯廟的最合理的對聯為:
誌異征誅,三讓兩家天下功同開創,一抔萬古江南
同時也說明當年的《武林群俠傳》遊戲犯了一個尺寸非常小的錯誤。無論如何,感謝它給我的啟迪,以及這麼多年後依舊讓我對文化有如此痴迷的追求!
P.S. 如果誰對此幅對聯有別樣的解讀或者親眼見過此聯,請告知我詳情。畢竟百聞不如一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