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們摒棄了古典,而是時代繁華了世界

今天看到好友分享了一篇探討中國風詞曲創作的文章。大意是方文山已經在中國風歌詞創作上成為一座高峰,並形成了一套無形卻有力的中國風創作版式。許多後來者的作品甚至是方文山自己後期的作品,都無法超越,更優秀的中國風作品創作道阻且長。

此文行文邏輯縝密,論證進退有節,不失為一篇佳作。同時也引發了小嵐的一些思考,借這個機會,小嵐也來漫談一下中國文藝作品創作。

如果今天我們對中國風的定義僅僅是有詩詞韻感的作品,那麼所謂的中國風大可等同於古風。在古典文藝作品創作中,通常飽受詬病的就是強賦愁詞、矯揉造作。在古詩詞與文言意境方面,我們貌似再也達不到古人的高度了,可是我覺得並不能就此認為我們墮落了。

我認為,在中國乃至世界史上,任何一種文藝形式,都有從興起到成熟,從成熟到巔峰,再從巔峰到沒落的過程,而且這個過程通常不過幾百年的時間。而且文學藝術不同於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可以通過累積沉澱,在原有基礎上不斷實現突破發展。而任何一種文學藝術形式卻通常會在達到某一巔峰後,或沒落不前,或輪迴在高峰低谷之間。

就拿中國古代詩詞曲藝來說。我們都知道,詩歌這種文學形式從詩經里不怎麼規範格式的古體詩開始,經過數百年的時間發展到唐朝達到鼎盛,逐步形成了嚴格的平仄、押韻、格律規範,並出現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集大成者,頂著群星璀璨的光環,詩歌在大唐盛世登頂文壇,一時無兩,後世稱之唐詩。

按說,整個大唐給後人留下了這麼多經典詩歌,後人在學習研究後應該可以站在前人基礎上更勝一籌吧,可事實卻不是這樣。

到了宋朝,經濟空前繁榮發展,人們更豐富的精神生活已遠非格律束手束腳的唐詩能夠滿足,故而格律更為自由的宋詞逐步發展壯大。只是這並不代表從此沒人寫詩了,而是眾多文人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創作詞上,詞較之詩在宋朝取得的藝術成就更高,後世稱之宋詞。

同樣,到了元朝以後,蒙古統治者歧視文人,大才子們基本上幹不了公務員。而元代發達的商業帶動了民間娛樂服務業的發展,一大幫文人既然做不了公務員,便悠悠然尋一坊間專心創作文藝作品。此時,宋詞顯然已難以滿足關漢卿等一大幫才子充沛的創作力,且娛樂業的顧客對文藝表演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於是表現內容更豐富而生動的元曲便發展起來,此後宋詞開始沒落,唐詩更甚。

直到明清兩朝,隨著文學慢慢走向市民階層,明清小說已開始用半文言的方式來寫作。同樣的道理,小說家登上從此歷史舞台,元曲開始沒落,唐詩宋詞基本退出主流文學舞台。

民國時期新文化運動與五四運動先後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最終導致了今天的我們只識大白話,難懂之乎者也。

總之,每個時代環境都在影響著其文學形式的演變,這是時代的呼聲,是人們精神需求的反映。小嵐認為文學形式只有內容之別,並無高下之分。可是,為什麼在我們今天的理解中,唐詩宋詞就是中國風,文言用典就是中國風,偏偏大白話就不是中國風呢?所以我覺的中國風這個詞是有問題的,如果中國風就代表著有古風韻律的作品,那應該叫古典風。

那麼,當代人為什麼難以超越古典呢?小嵐認為原因如下:

首先,今天我們的世界已經太豐富多彩,我們有了表現力更強的電影藝術、電視藝術與舞台藝術,這些分散了太多文化從業者的精力,我們也早已不再單純地追求文字凝縮的表現藝術。

其次,白話表達方式更適用於這個追求高效率溝通的信息時代,而古典文言教育僅限於藝術賞析與少數專業研究,大眾的使用頻率非常低,已然成為興趣愛好者玩味的藝術。大部分人能引經據典已著實不易,遑論創作與超越?

第三,詩詞曲賦等文學藝術形式早已在千年之前便達到了頂峰,大宋文人作詩尚不能超越開掛寫詩的唐朝。大元文人寫詞亦難敵開掛寫詞的宋人,以今日文藝從業者之區區辭彙量與專註力,絕無超越的可能,更無超越的必要。

總之,每個時代的人們都有屬於他們的精神慰藉與抒情方式,我們真的不必刻意追求文藝復古和所謂的古典傳承。因為詩詞的韻率美感就在那裡,古典大師們留給我們的瑰寶和感動就在那裡,它們從未因滄海桑田而漸行漸遠。

更重要的是,在一個信息爆炸的大眾娛樂時代,也許寫個走心的段子更應景吧!高手在民間,你還真別看不起段子,它就是我們這個網路時代的重要文學形式。如果您非要覺得寫個段子太不嚴肅,我只能說,估計唐朝最後一個詩人看到宋人開始寫詞的時候,也氣得快吐血了,但這都不妨礙他們成為歷史和經典。

小嵐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愛閱讀,愛寫作,更愛分享。好玩的觀點不能被分享,會憋出內傷。文評,書評,不間斷電影、音樂、脫口秀一頓亂評,時而生產觀點,時而做觀點的搬運工,這就是小嵐雜評。


推薦閱讀:

半隻腳踏進娛樂圈的許嵩, 不活躍於大眾視線里, 譜寫一曲自由悠然
這次的草種的有點蹊蹺,噓,一般人我不告訴他!

TAG:中國風 | 文學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