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樣評價《我不是潘金蓮》這部影片?

從提出一個問題,到解決一個問題的距離到底有多遠,馮小剛的《我不是潘金蓮》可能正在這個路途上磕磕絆絆,最終也沒能解決。雖然最後敷衍了事,用二胎的民眾情愁來作為替代品,但是為什麼李雪蓮不上吊,馮小剛其實並沒有回答,頗為尷尬的是,當一個人給了你上吊的理由,卻沒有給你不上吊的借口,最終導致的一個後果是:死活都不「容易」。

《我不是潘金蓮》並不是一部水平低下的片子,在畫面上有三個形式的轉變,在角色塑造上亦不缺乏范冰冰這次的賣力表演,題材甚至是頗為難碰的官員話題,但也並沒有顯得過於虛假。某種程度上,該片有著很大的倔勁,試圖把一些被人們避而不聞的遮羞布拿出來晒晒,去去味兒,但是可能是這塊遮羞布味道太重,讓電影始終有種不能使勁的力,大眾從最後寬幅畫面中,得知李雪蓮是為了孩子而假離婚,緩解了對這個女人的敵視,然而那也只是一劑鎮痛葯,該浮腫的地方依然浮腫。

《我不是潘金蓮》雖然採用了張藝謀的《秋菊打官司》和《一個都不能少》的敘事策略,不過線條感卻明顯粗了,從一根變成了兩根,後兩部只是倔強女人的傳記體小說,但是《我不是潘金蓮》卻是一首女人和官府的奏鳴曲,它既講述了李雪蓮如同牛一般「認死理兒」的性格和處事原則,也在表達今日中國官僚的尷尬處境。雖然說李雪蓮作為主角,搶盡風頭,從小小農村,一路告上北京,還讓人大的首長為她「鳴冤」,但是事實上,真正引起觀眾思考的卻是「官」這個字。

孔子講「禮樂」,那是為了讓人「知等級、守規矩、分尊卑」,在這個慣性延續了兩千年後,加上中國人自來的「官本位」,高一級的官自然比低一級的官「有權力、更能做主」。所以才導致李雪蓮一旦碰到法官解決不了的,就去找縣長,縣長解決不了的就去找市長,都解決不了的,她還能有個「上北京告御狀」的盼頭。

整部電影的前半部分基本就是在講這件事情,然而「官」真的沒用嗎?其實大家都心知肚明,錯的是李雪蓮,而不是各級官員,那為什麼官員還能被懲罰?以致在電影的下半部分,他們甚至像特務一樣,對李雪蓮圍追堵截,嚴防死控?那是因為他們自身的不信任,雖然電影在這塊情節處理上已經失控,把官員的嘴臉表現地接近扭曲,也算是創作者的一種迎合心態。

但是我們知道,片中官員之所以如此,那是因為他們「心虛」,有時候在中國,清官比貪官更「心虛」,因為他們雖然自己沒錯,但是如此行動「影響不好」,那就會沾上「作風」問題的顏色,說到底,「草木皆兵」說的就是這些「心虛」的官員。

電影第二部分說的不僅是「官」了,更是在講「人」,一個被前夫冤枉的叫做「李雪蓮」的女人。其實從電影的海報,我們就能發現蛛絲馬跡,九個格子,八哥男人,除了范偉飾演的果農,在中間那格的李雪蓮看來,都不是東西,甚至在電影開始沒多久,李雪蓮想要殺前夫時,找胡屠夫幫個忙,也是得以性作為交換,女人在這部電影里是被壓榨的。

滿滿一部140分鐘的電影,基本也就李雪蓮一個女人,而在她周圍的,不是早已變心的前夫,就是有所企圖的大頭,又或者是社會地位高她一大截的一批官員,她像是一個只能用「告狀」去表明自身存在感的螻蟻,而當一群大象圍著一隻螻蟻打轉,姿態放低,這種場景是戲謔的,甚至是魔幻的。馮小剛或許只是想講一個倔強女人的故事,劉震雲或許只是為了表達官員處境的尷尬,但是合起來的電影卻讓現實在影像中異常扭曲了。

回到之前,這部電影是一部好片子嗎?可以說是,因為它用新巧的畫面來講奇異的故事,但是這部電影很接人心嗎?可能不然,因為它被馮小剛弄得過於機靈了,北京人的調侃並沒有因為故事發生在南方的詩化景色中而消失,可能它比《私人訂製》規整的多,也統一的多,但是少了「餘味」的電影總歸還是平淡。就比如說,李雪蓮幹嘛不上吊,而是去北京火車站開起來小餐館?她又是聽牛說了一句「死了也沒用」,所以就挽回生的信心了嗎?這個結尾的邏輯,可不能把觀眾當做市長,一句「牛說的」就能了事。



大家對潘金蓮所象徵的符號,腦海中浮現的到底是個什麼樣子?

她代表著風騷、浪蕩,還是開放、奸詐?

不論是怎樣,李雪蓮這個農村婦女,她都不願意這名字貼在自己的身上。為什麼不願意?這故事用了十多年的漫長時間才講清楚。

那大概和最後一個問題有關,愛過。

標題的「潘金蓮」三個字,很容易引發關於情色的無限遐想。而圓形的鏡頭畫面,又讓觀眾滿足了一種偷窺的慾望。減少了站在主人公角度的情感代入,反而用圍觀群眾的視角,看這一場滑稽戲。

視線關注在那些人的身形舉止當中,甚至有了那些畫面,連對白都可以忽略掉。

通過肢體動作和表情,當中關係也能理解一二。

這故事只有一個主角——李雪蓮。而另外的那些男人們,統統都是被她串聯又因她改變的配角。范爺在這當中的角色,並沒有太多的耀眼明亮,打扮的樸素甚至老土,可她用她倔強的肩膀,攪動著整個社會的權利鏈條。

這鏈條里,有兩種男人。一種男人,是她前夫、法官、縣長、市長之流,竭力維護著自己的地位,欺瞞著上面,無視著下面,又看輕她一個沒文化沒背景的農村婦女。

另一種男人,是屠夫、大頭,對她有著慾望,期許著她用身體的回報。

而他們的共同點,就是自己的利益高於一切,一串又一串荒誕的對白,把真實的醜惡嘴臉講述的淋漓盡致。

劇情的推進像是小品一樣進行,看的輕鬆暢快,清清淡淡的能明白那當中的含沙射影。

范爺把李雪蓮的內斂、剋制、固執,用一個個的側臉演繹的幾乎完美。

一個又一個情節的串聯,都有她背著斗笠從橋的一面走到另一面的動作,沒有特寫和近景,她站在哪裡,我們就已經看見了李雪蓮。

她只是要一個說法。

她第一次決定停止告狀,是只要前夫的一個坦白。

有時候女人就是這樣,爭來搶去,要的不過是一句真話而已。而前夫不但沒有談成,然而惡語相向,讓李雪蓮告狀的慾望推上了極致。他說,我怎麼看你像是潘金蓮?

曾經愛過她,怎麼能忍受這樣的詆毀。

這真是一個考驗演技的時刻。范爺的表達,是一種壓抑的憤怒,是手臂上每一條緊繃的肌肉,是臉上的剋制的表情,沒有哭哭啼啼和大吼大叫,她轉身走了。只有一個做了決定的背影。

而當李雪蓮失聲痛哭時,竟然是聽說前夫死去的消息。那是壓抑了十多年的哭泣,幾乎是從靈魂里流出的淚,那是一個她用十多年時間打磨出的堅硬的內心裡流淌出的悲傷。

這一刻的范爺也在委屈著,她和李雪蓮合二為一的委屈著。

一收一放,范爺自己已把波瀾攪動的輝煌。

直到故事的最後,男人們終於承認,自己是想要得到些什麼好處的。似乎,這所有的出場人物中,唯一沒想要什麼好處的就是李雪蓮了。

她只要一個說法而已。

她要把假離婚弄成真離婚,她要自己不是潘金蓮,她要那些壞人們都滅亡,這就是她單純的執念。

在許多年後,她終於能和當年的縣長雲淡風輕的說起老故事,只是想有個二胎,一個幸福的家。

電影上映前,就聽說范冰冰憑著《我不是潘金蓮》獲得了聖塞巴斯蒂安電影節影后,當真是實至名歸。

她的演繹生涯,總讓人覺得少了些什麼好運氣。

96年的時候獨自到北京打拚,和所有年輕人一樣活得窮困潦倒,後來拍一些無人問津的作品,錯過一個又一個一夜成名的機會,也沒有拿得出手的代表作。

經過《蘋果》、《觀音山》等作品之後,范爺一步步的,走到她所期待的耀眼位置上,心中也是帶著執念的。這麼拚命的她,終於戰勝了過去她輸過的人。


對於馮小剛導演的《我不是潘金蓮》,我的感情是十分複雜的。一開始聽到這題材我很感興趣,可是之前馮導不厭其煩地撕來撕去讓我下定決心和這片子say拜拜。結果電影上映的時候站在電影院門口又不知道看啥……於是還是把它給看了。和馮導對著乾的決心不夠堅定,對此我對我自己表示深深地鄙視。

電影主要講述的是一個農村婦女李雪蓮(范爺),和丈夫為了分房而假離婚。沒想到丈夫另娶她人,假離婚變成了真離婚。法院不為李雪蓮做主,前夫又言語羞辱她為「潘金蓮」。一怒之下李雪蓮走上了長達十幾年的上訪之路,從找法院院長,到找縣長,找市長,最後跑到北京去找首長。層層上告,牽連眾人,卻仍舊解決不了她的問題的荒誕故事。

影片並沒有採用我們平時常見的寬銀幕,而是用了一種很少見的圓形鏡頭(部分情節變為了方形)。所有的人都憋在小小的「圓筒」內,看起來離觀眾十分遙遠,又有一種偷窺一樣的感覺。

一場電影看下來,感覺是這樣的:圓形的畫幅倒是沒我想像中那麼「看著費勁」,反而把女主家鄉拍得有種扇面一樣的美感。不演瑪麗蘇的范爺終於是正常在線了,但是比起電影里一溜兒的男演員,還是差了點意思。兩個多小時看著不枯燥,電影院里人們時不時哈哈大笑。但是看來看去,總覺得這電影哪裡怪怪的,前半段剛開場就硌得慌,看到後面沒那麼硌了,卻仍然讓我覺得奇怪。

走齣電影院仔細一想,我覺得奇怪的地方在這裡:女主角李雪蓮無論從故事設定、人物設定,還是到范爺的演繹,似乎都沒激起我對這個人物種種行為的同情心或者代入感。她這十年上訪的經歷在我看起來並不是說因為被逼到了某種境地不得已而為之,而是實在有些無理取鬧的意思。無論是開頭說的分房子假離婚鬧成真離婚,還是後面前夫說她潘金蓮,到再後面各級領導阻止她上訪,她的行為一直像個一根筋的軸人在鑽牛角尖和自己、甚至和這個世界過不去,總歸沒讓人找到她這十年上訪的合理性。

有人跟我說是因為馮導的圓鏡頭刻意拉開了觀眾和劇中人的距離,我卻覺得並不是這麼回事:除了女主李雪蓮之外,電影中每個其他人物我都能夠理解,絕對不是一個圓鏡頭就能拉開的。

還有人說這本來就是個荒誕的故事,我也不認同這個觀點:前段時間的另一部電影《驢得水》也是個荒誕的故事,卻沒有讓我感到這種詭異。

電影快結束的時候借張嘉譯飾演的馬市長之口說出李雪蓮並不佔理,卻讓各級官員懼怕,是因為大家想保自己的帽子。這麼說算是把電影主題圓回來了。結尾李雪蓮又說出她當年有個流產的孩子,又把故事的合理性和觀眾的同情心找補回來一點。但是……這說的有點晚了吧?感覺就好像我小時候寫考試作文不慎跑題了,趕緊最後一段才想幾句話圓回來一樣,說得很拙劣。

值得稱讚的是,這電影里的男演員一個個都是真絕色。哦,騷瑞,我說的不是顏值,我不看臉的。本身這些男性角色的設定就比女主合理得多,看著也異常有趣味。

可能馮導對官僚比對農村婦女更熟悉,所以講起來就很輕鬆,不費勁,看起來也更好看。再加上這些演員們:張嘉譯,于和偉,郭濤,趙立新,張譯,大鵬……還有隻出現了一下的范偉和劉樺,基本上這電影里的一眾男配角單拉出哪一個來,都能成為我看一部劇的動力,就別說他們一股腦兒齊刷刷全出現在同一部電影里。

李宗翰過去的印象似乎不是出現在民國宅斗劇里就是出現在現代懸浮劇里,一臉的不接地氣。但是這次在電影里講著湖北話懟范爺的時候有點驚艷到我。

雖然這幫男人演的不是偽君子就是真小人,有的道貌岸然有的滿嘴官腔有的貪戀權位有的耍小聰明,擱現實中這些角色都是微博上天天挨罵的渣男畜生假道學。可是放戲劇里讓這幾位一演,就有種異乎尋常活色生香的喜感。就是你明知道他們演的不是什麼好人還是忍不住看著樂那種。忽然就覺得你們甭整天演好男人大丈夫民族英雄偉光正了,演演渣男看著也挺好玩的。

說來說去說到最後,還是說到我最不願意說的問題,那就是,看完這電影出來我思考了一個很深刻的問題:這電影到底想表達啥呢?


《我不是潘金蓮》范冰冰:顛覆傳統華麗的「李雪蓮」

二狗說,馮小剛導演劉震雲編劇的《我不是潘金蓮》就像一顆炸彈,剛一上映他就鑽電影院看,結果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這電影真的轟開了他的眼界。

好嘛,我知道狗哥在說電影里28個男演員外唯一的女演員——范冰冰。范冰冰顛覆了過往的華麗形象,褪去華衣以樸素造型出演女主角「李雪蓮」,演的質樸「一根筋」的形象深處人心,不同凡響,這也難怪在前一段結束的第64屆聖塞巴斯蒂安電影節上,導演馮小剛的《我不是潘金蓮》拿下第64屆聖塞巴斯蒂安電影節最佳影片金貝殼大獎,而范冰冰則憑藉這部電影獲得「最佳女主角」銀貝殼大獎。

好的演員,就有一股掌控力。 從角色上看,李雪蓮就是一個抗爭的村婦,這顯然和范冰冰以往演繹的形象大不相同,從華麗到素顏、方言、土氣造型村姑標配,范冰冰真是「拼」了,洗盡鉛華的她,演村婦還真是演繹得惟妙惟肖,剎那間讓人認為她就是村姑李雪蓮。要知道,以往無論是《王朝的女人》還是《白髮魔女傳》,無論《一夜驚喜》還是《萬物生長》,裡面的范冰冰顯然華麗很多,這次的顛覆可見一斑。從角色上看,李雪蓮真的是太苦了!為了生第二個孩子才提議假離婚結果因為成真了被丈夫拋棄氣得流產、被前夫污衊是「潘金蓮」、被男友趙大頭欺騙利用污了身子、被自己家鄉的領導「通緝」、在北京病倒住院無錢承擔舉目無親……這樣的李雪蓮就像「一根筋」,從華麗轉身變成村姑,范冰冰在片中完美詮釋了李雪蓮抗爭的辛酸史,多處地方對情感的把握很到位。

無論是攔縣長的喊冤,還是被前夫的奚落,無論是被法院院長從北京抓住,還是跟警察鬥智,無論是被雨中推得摔倒,還是她幫趙大頭買衣服的欣喜還是被趙大頭欺騙後的摔門而走,無論面對市長的不卑不亢,還是最後變身餐館老闆的淡然,可以說,李雪蓮這個角色身上有著一股不服輸的一根筋精神, 她去找一個當法官的遠房親戚,一路告狀找到法院院長、縣長、市長、中央首長,甚至因為她的告狀把法院院長、縣長、市長都給撤了,十年里,換了一波官員,但她告狀一直失敗,直到她前夫秦玉河死了,這個狀無法再告了,她都一直在失敗,但她卻一直在堅持,李雪蓮的倔強,意味著這個角色需要很好的掌控。欣喜的是,影片中范爺情感把握也很準確,靠精湛的演技將李雪蓮演得生動傳神。這種跨越,值得點贊。

從《手機》到《觀音山》再到《我不是潘金蓮》,范爺一步一個腳印。毫無疑問,演李雪蓮最難之處就是擺脫洋氣。片中幾身土氣的造型都在儘力給范冰冰的美麗減分,給李雪蓮的可信度加分。她還和幾位男主角學了江西婺源話,十分敬業。總體來說,范爺此次演村婦全力融入了角色,惟妙惟肖。

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可以說,執拗的村婦李雪蓮,她為了反駁丈夫的一句誣陷之辭,踏上了漫漫十年的告狀之路,身上的「傲骨」清晰可見。而對現實中的范冰冰來說,早就霸氣衝天。仍記得,「別低頭!皇冠會掉!」、「我就是豪門!」的話語氣勢恢宏,華麗中透露出的傲骨也非常明顯。從某方面說,李雪蓮這個角色和范冰冰本人骨子裡的「氣」有不少相同,這也讓華麗轉身的范爺演繹起來有著別樣的滋味,非常值得好好咂摸。尤其是范冰冰首次在銀幕中以土裡土氣的村姑造型出鏡,「高手一出手,就知有沒有」,范爺的這兩把刷子像個行家,一出手便不俗,對角色的把握以及情感的拿捏都非常到位,獲贊也是理所當然的事了。

值得一提的是,該電影結局很不錯,不再告狀的李雪蓮沒有回老家,跟表弟在北京開了個餐館,遇到了當年那個落荒而逃並因此被免職的縣長,相逢一笑。一切彷彿可以有一個新的開始了。而那時候的李雪蓮,就在范冰冰的眼睛裡,流露出來的是一種難以明說的淡然和解脫,這時候的李雪蓮就是范冰冰,而范冰冰演繹的其實就是她自己。



簡介:影評人東傾

馮小剛:「我對冒犯觀眾這件事特別有興趣」

馮小剛新作《我不是潘金蓮》預告片和概念海報一經推出就引起巨大的爭議,更多的是源於馮小剛導演的的一句話「我對冒犯觀眾這件事特別有興趣」。這很符合馮導的性格,尤其是在出演《老炮兒》之後。可能有人要抓著這句話上綱上線了,尤其是最近網路這麼不太平。一句玩笑話,馮導之所以能獲得賀歲片之王的稱號,可不是靠冒犯觀眾得來的。

圓形遮蓋畫幅固然有違觀眾的審美習慣,但是需要了解的是,畫幅並非一直都是我們熟悉的那樣,而是一直在變化,不管怎麼變,最終是要為電影服務的。

我們通常所說的畫幅其實也叫「畫面比例」,寬銀幕出現之前,一般比例是1.33:1,但是20世紀50年代後,各種比例開始出現。現在電影的畫面比例有兩種,一種是標準銀幕1.85:1,另一種是寬銀幕2.35:1。

《我不是潘金蓮》的圓形景框是怎麼做到的?是遮蓋,一般電影的規格都是寬扁形的,但是有時為了藝術效果,導演會刻意地選擇遮蓋。馮導的做法不是原創,最早出現在默片時代,叫「圈入圈出」。特呂弗在《野孩子》中曾經用過這種方法,以此來顯示叢林小孩對文明的緊張,但是也只是適度地使用。不像馮導,整部影片都這麼拍。

在電影中改變畫幅,最近幾年並非只有馮小剛。賈樟柯的《山河故人》,侯孝賢的《刺客聶隱娘》都對觀眾有所「冒犯」。

《山河故人》為了體現時代感,三個時代用三種不同的畫幅,分別是4:3,16:9,2.35:1。

《我不是潘金蓮》圓形畫幅的選擇存不存在炫技的可能,存在,但更多的是藝術追求。至於為什麼這麼選,導演最清楚,我們姑且猜測一下。

首先是偷窺意象,在一部短片《調音師》中有這麼一段台詞:「我們生活在怎樣的環境里啊,不是偷窺者就是暴露狂!」。懸疑大師希區柯克在他眾多電影中用景框代表窗戶,來滿足觀眾偷窺的慾望。因為是偷窺,我們有了置身事外的感覺,冷眼旁觀這場鬧劇。

其次是對「以和為貴」的諷刺,所有人都在求一個安穩,獨獨她,要打破這個平衡。圓形實際暗示安定,封閉和女性特質。但不管她怎麼努力,終究還是在這個圓裡面,被封鎖著,任人宰割。

我們簡單分析一下,電影的構圖。

這個場景中,男人在畫面的中間,李雪蓮被擠到左下角邊緣,權力關係很明白了。男人所處的區域幾乎佔據了整個空間,成包圍之勢。男人背對鏡頭,與觀眾有隔絕之感,是拒絕交流妥協的含義。

圓形畫幅本來就有一種封閉式的憋慫感,又多了一個車玻璃,顯示出李雪蓮此時的困境,她不只是被困在車裡,她也是困在這場無休止的泥潭中。

上訪之路,李雪蓮一直在走,春夏秋冬,但是就像這個圓形的畫框,她總也走不出去,即使出去又會回來,人們想看到畫框外的世界,可對於她而言前面的世界一片黑暗。

什麼樣的世界是可悲的,一個讓乾淨的人變髒的世界,她一路尋求正義說自己不是「潘金蓮」,但這一路下來她徹底成了潘金蓮。上圖歡愉之後的場景,窗戶橫豎的間隔像是牢獄的鐵欄,人物被放置在牢獄的下方,彷彿上方有重物往下壓。可能她也在疑惑,裡面和外面的世界,到底哪個好。其實不管是裡面還是外面,她從來都不是主導者。



其實本質上來說李雪蓮最初的訴求屬於個人情感問題,無法從法律層面討回她想要的公道,她們的離婚秦玉河是凈身出戶,李雪蓮經濟上也不吃虧,她只是單純的咽不下這口被騙的氣,如果這個問題走理想主義言情路線可以演變成回家的誘惑,但是走農村現實風的話好像只有自己默默想開或揍一頓出氣了,不過後面秦玉河自己說他們夫妻被戳了十年的脊梁骨,老婆也得了抑鬱症,某種意義上李雪蓮也算報復成功了,只是她自己想不開而已。說白了李雪蓮只是需要思想情感上的引導和疏通。然而她又為什麼把自己的十年青春浪費在根本沒有意義上的事去!誰該為她的時間和精力負責,是不完善健全的法律制度,還是不人道甚至畸形的生育和房產制度和畸形的官僚制度,那些噴李雪蓮是法盲和刁民的人不應該指責一個客觀條件下形成的缺少法律知識和確實有些性格軸又倔的這個群體,往上推三代你祖宗就知書達理熟識法律嗎?再者說這個角色只是一個虛構的角色而已,為何就不能存在了呢?這就和社會上一些女孩被人渣騙了拋棄然後圍觀者卻說她們沒智商活該一樣。

那些官員確實無奈,而這種人心自私冷漠至此確實不該!


影片根據劉震雲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一個被丈夫污衊為「潘金蓮」的女人,在十多年的申訴中,堅持不懈為自己討公道的故事!

主要范冰冰,演技就不多說了,再加上她自己非常珍惜這次出演這個角色的機會。從她答應了馮導三個月不請假,而且每次戲都好幾十遍,自然最後的效果可想而知,李晨好像在劇中客串了一個保安,估計也是為了能夠陪著她吧!

更多的想說下這部電影的形式,首次以圓鏡的呈現在觀眾面前,正如馮導說的那樣,一個牛逼的人偏執的做一件事,每一次創新都需要勇氣,也值得得到鼓勵和支持,就憑這點,作為一個影視愛好者,上映之日我一定第一時間買票去電影院欣賞!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宮崎駿的電影《天空之城》?
《釜山行》最可怕的不是殭屍,是你我
網友是如何評論《岡仁波齊》這部電影的?
拳王路上開小差,有人曬娃就有人順手滅黑幫
《西部世界》這部影片怎麼樣?是否屬於燒腦劇?

TAG:電影 | 影視評論 | 影視 | 電影推薦 | 電視劇 |